“考100分就奖励你手机!”这3种奖励方式,正在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方式,会塑造出他之后做事的行为。如果说前两种奖励方式是有些本末倒置,那最后这种奖励方式,就是在毁掉孩子。正在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里说的内驱力,其实就是内在动机的驱动力非常强。这样来看,父母的奖励方式对孩子的内驱力影响是非常大

前段时间,因为临时有工作,和女儿商量让她好好写作业,不要打扰我。

工作结束,看她表现很好,我奖励她玩了会儿手机。

之后再有类似的情况时,我也会用玩手机给她作为奖励

可没想到,也许是尝到了甜头,女儿的“潘多拉魔盒”彻底被打开了。

从那之后,无论做什么,她都会用玩手机和我谈条件:

“我不打扰你,你能不能奖励我玩一会儿手机?”

“我好好写作业,写完能不能玩一会儿手机?”

有时候,她还会和我斗智斗勇:

“妈妈,如果你奖励我玩手机,我就好好写作业,这样你就不会因为我不好好写作业而生气,不是吗?”

如果不答应,气急了她还会威胁: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不听你的话。”

这件事的连锁效应还不止这一点:女儿以前特别喜欢看书,可现在很难再去耐心读完一本书,就连做作业也是,注意力根本集中不了。

一直以来,我也算是以身作则,很少玩手机,也经常陪她一起读书,就算用手机回信息,也会告诉她我在工作。

所以,我想不通,好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家长不要动不动就奖励孩子

低级的奖励行为得不偿失

曾在一本书中看过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方式6种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会塑造出他之后做事的行为。”

错误的奖励方式,会导致孩子错误的行为。

1、有目的性的奖励

就像开头中,我在工作时对女儿说:“你如果能做到不打扰妈妈,我就奖励你玩会儿手机。”

我把玩手机当成奖励,她的潜意识里就会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以后只要妈妈工作,我就可以玩手机。

“孩子,是非常狡猾,也是非常单纯的。”

你发自内心肯定他的行为,他就会受到鼓舞,之后表现得更好。

你带着目的去奖励他,他就会带着目的去“要挟”你。那么之后你越想达到目的,就越要满足孩子的条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在孩子犯错时承诺奖励

前段时间,朋友和我吐槽,有次她发现儿子写作业时老在玩,她就说只要好好写作业,就奖励儿子玩半个小时游戏。

一开始,孩子还会为了玩游戏而认真写作业,但渐渐又恢复原样。

她只能不断加大筹码,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后甚至上升到两个小时,可效果越来越差。

其实回到问题本身,写作业不认真,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题目难度不符合,课堂内容消化不足,或者行为习惯不好。

总之,怎么看,原因都不在玩多少时间手机上。

孩子出现错误行为,那就分析背后原因,而不是用奖励的方式去制止他犯错。

否则孩子下次为了更大的奖励,就只会去尝试犯更大的错误。

3、没有边界感的奖励

如果说前两种奖励方式是有些本末倒置,那最后这种奖励方式,就是在毁掉孩子。

广东的一位爸爸,许诺孩子只要中考考到650分,就奖励孩子1000元。为了得到奖励,孩子铆足劲学习,最终考了681分。

可是,听到儿子想要去买游戏机时,爸爸却反悔了:“你要是把钱用来买游戏机,这1000块钱我就不给你了。”

知乎上,也有一件类似的事:

一位妈妈向网友求助,她说当初为了激励儿子好好学习,她答应儿子只要达到要求就给他买个最新款手机。

可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妈妈却想要反悔,因为她觉得一个5000元的手机,对她而言太贵了。

这两个案例中的父母,初心都是好的,但都出现了边界感不明问题。

怎么去明确做出奖励的边界感呢?

比如,最初承诺时,要考虑奖励有没有超出父母的承受范围?这个奖励是不是父母和孩子商量后达成一致的?还有,如果担心孩子胡乱使用奖励,那是不是一开始就应该表明界限?

如果不能明确这些,奖励不但会变得没有意义,最后反而会伤害亲子感情。

错误的奖励行为

正在毁掉孩子的内驱力

动机心理学》中提出: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体验内在动机的时候,行为本身就是目的,不会为了获得报酬或者认可去做,而是自愿去做某件事。

外在动机,却是为了某种外在原因而去做某件事。

我们经常说,学霸的内驱力都非常强。

这里说的内驱力,其实就是内在动机的驱动力非常强。他们把学习当成了一件乐于去完成的挑战,不需要外界太多的肯定和督促,自己就会主动去学习。

学霸不常有,学渣天天见。

作为老师,见过的内驱力强的孩子不多,反倒大多数孩子都需要父母时时督促,催着赶着,才能稍微努力、认真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年龄越小,他们的很多行为就容易被外界影响,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受内在动机影响。

所以你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你表扬他学习认真,他就会很开心,可长大后,尤其到了青春期,父母语言上的肯定和表扬,越来越不起作用,他们反而更认可自己心里的价值观。

从注重外在奖励,到只依赖自己的内在价值观。这就是一个把外在动机,比如父母的鼓励和奖励,转化为内在动机,比如自己是否享受这件事,内心是否认可这件事的内化过程。

这样来看,父母的奖励方式对孩子的内驱力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不鼓励用手机这些电子产品去奖励孩子,原因主要有三点:

1、你越把什么作为奖励,孩子就对什么越向往

你有没有发现?你奖励孩子玩手机的原因是想让他好好学习,却在无形中强化了他玩手机的行为。

奖励,一定是孩子所向往的。

当孩子把做作业、学习当成过程,把玩游戏、玩手机当成结果,他们对手机和游戏这个奖励的期待值就会被调高。

越难得到,就越想要,最后反而把学习当成了枯燥无味的事。

2、手机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

《自驱型成长》中写道:“电子游戏会让多巴胺水平达到峰值并引发心流。”

但是学习中的心流,却需要保持长期专注和思考才能获得。

手机比起学习,更容易让孩子快速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当这种快速获得快乐的方式被孩子习得后,他们就很难再静下心来,去体验学习时产生的心流。

所以你会发现,经常玩手机的孩子6种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快乐,只有游戏能激发起他们的热情。长期以往,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自然会被破坏掉。

3、为了玩手机而糊弄学习

《家有儿女》中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

爸爸夏东海用“做家务——兑换卡片——卡片换零花钱”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参与家庭劳动。

可不久后就出问题了。

为了得到更多的卡片换取零花钱,孩子们不管饿不饿,每天都要抢着做七八顿饭;为了多洗几遍衣服,不管干不干净,统一都丢到洗衣机。

错误的奖励行为,会让孩子把奖励当成目的。

就像当你用玩手机激励孩子快速完成作业时,就会发现,孩子会为了早点完成作业乱写一通,根本不管写对或写错。

反正只要得到奖励就行了,作业写得怎么样,根本不是他的点。

所以说,把玩手机变成了奖励,孩子就会为了奖励去做很多违背初衷的事。

精神奖励,才是最高级的奖励方式

其实,比起用手机,或者用其它方式奖励孩子,孩子更需要的反而是精神奖励。

这里总结了以下给孩子精神奖励的方式,供家长参考:

1、让孩子享受自主权利

比如让孩子决定周末怎么度过,假期旅行的地点等。

用奖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享受自主权,会让他觉得努力后就可以得到掌控感。

2、和家人或者朋友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比如把奖励换成有仪式感的庆祝,庆祝孩子获得的成果。

庆祝作为奖励,其实是让孩子把焦点聚集于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把完成这件事当作目的,而不是把奖励当作目的。

3、让孩子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比如周末可以晚睡一会儿,晚起一会儿等。

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孩子可以享受自由支配感,一方面也是给孩子做一个缓冲和休息。

4、把奖励回归到孩子的内在需求

比如孩子读书很认真,那就可以带他多去书店,买更多他喜欢的书籍等。

从孩子完成一件事的内在动机去找出他的内在需求,并满足他,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动力。

新东方家庭教育(ID:),百万父母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94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