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你越来越冷漠,是不礼貌?他是缺爱!请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得到父母足够的情感,孩子会对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向外探索的安全岛(三)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即使不在身边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情感连接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闲,像缺失了什

(一)当生活压力和陪伴孩子成长摆在面前,该如何抉择?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张昌华夫妇是在广州打工的四川广安人,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张琴17岁,儿子张洋13岁。

在女儿1岁时,他们就外出务工了,两个孩子从小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后来,外公去世了,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只有六十多岁的外婆一个人。

夫妻俩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一次,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关心孩子。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能考上好学校,未来能出人头地,他们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由于从小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加上缺乏沟通,女儿张琴并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已经对父母有了很深的怨言。她跟身边的朋友说:“从小我父母就不在身边,感情再怎么也不会有多深。”

朋友宽慰她说:“他们出来做事也是为你好啊,他们赚钱也是养你啊。”

张琴淡漠地说:“一切都是钱嘛,没有钱不行的。”

在张琴17岁时,她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自己悄悄辍学出来打工了。张昌华夫妇知道后,彻夜难眠,临近春节,他们特意跑到女儿所在的制衣厂宿舍帮她收拾行李,带她回老家,想让她再次复学。

那一年刚好是2008年的春节,南方发生了大面积雪灾,十几万人口滞留在广州火车站,他们三人也在火车站里等了五天五夜才挤上了回家的列车。

然而好不容易刚回到家,张琴就跟父母起了冲突。

妈妈陈素琴问儿子张洋:“我不去打工了,回来带你读书好不好?”

在一旁的张琴听到了,其实很在意,但她却以挑衅的口吻说道:“你们根本不是有心要带,你们只是有心地说。”

爸爸张昌华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我们不会回来?”

张昌华觉得女儿出去工作半年就变了,批评女儿:“你说你出来半年,搞了什么名堂?你只认得钱,你认得谁?”

张琴感觉被冒犯了,立马顶撞回去:“是,老子就只认得钱。”

爸爸彻底被激怒了,冲上去就是两巴掌,边打边问“哪个是老子?!”。张琴也不甘示弱,跟爸爸扭打了起来,最后被爸爸打得趴在地上。

因为这次冲突,张琴彻底不愿意回学校了,春节过后,她独自一人去了深圳,在一家夜店里打工,灯红酒绿围绕在她的周围。

而从那以后,张琴也不再当面喊爸爸妈妈,称呼都只变成了“你、我、他”,张琴每次回来过年也等父母回去上班了,她才回来。张昌华夫妇甚至不知道女儿的工作是什么。

这部片子反映出了很常见的社会问题:农村家庭的父母大多为了生活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守在老家,自己辛苦挣钱供孩子上学读书,但孩子却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常常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走上歧途。

外出打工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不努力,留守在家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不陪伴。

这中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二)情感忽视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出现问题的成因

贵州的毕节市一个留守家庭,父母离婚,母亲早年已经出走,而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安全成长常识,没有请亲人来照看自己的四个孩子,只给孩子们留下一张银行卡,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

2015年6月的一个晚上,哥哥带着3个妹妹一起喝农药自杀了。

图为四个孩子的家

事后,村民们都说,这家的孩子们并不缺东西,吃的穿的都有,主要是没有人来安排,没有人照顾和关心。甚至曾经老大以前有过轻生的行为,但都没有引起重视。

在没有任何大人的关心和照顾下,这位13岁的哥哥选择了和妹妹们离开人世。这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幸。

这也反应出现实社会中,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如果严重得不到长辈的和满足,会进而发展出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无可挽留的悲剧。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小树一般,既要土壤也要阳光雨露,土壤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阳光雨露则是长辈对孩子们的情感、及时回应。没有阳光雨露的小树或许也能成长,但它总是缺少了一丝生机和活力。

孩子对你越来越冷漠,是不礼貌?他是缺爱!请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家约翰·鲍尔比曾经研究过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根据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分为安全型依恋和非安全型依恋。

1.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得到父母足够的情感,孩子会对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向外探索的安全岛

鲍尔比曾经在伦敦的公园里观察孩子与母亲的互动,当母亲们静静地坐在公园长凳上织毛衣或看报纸,孩子们就会到处探索,只是偶尔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看着他们。

然而,当一个邻居路过,并且占据了母亲的全部注意力时,孩子们就会跑回来待在较近的地方,试图吸引母亲的注意力。

如果婴儿或幼儿发现他们的母亲没有把注意力都放在他们身上,他们会感到焦虑。当他们的母亲消失在视线里,他们会伤心欲绝地哭,但只要他们的母亲一回来,他们就会安静下来继续玩耍。

由此,鲍尔比发现,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是孩子探索外界的安全岛,稳定的安全岛可以促进孩子的自信、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同理心并发展出自我意识,能更好地识别自我动机和自我控制,这是孩子情商发展的重要基础。

2. 相反地,如果孩子幼年时长期缺少父母的情感,通常会发展成“非安全型依恋”,具体有以下两种行为类型。

第一种焦虑型依恋,孩子会渴望父母的、爱和兴趣,但是他们会认为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随时消失,他们寻求稳定的安全感,经常会表现出喜怒无常的情绪。

当长大成人后,这种焦虑型依恋会突显在与恋人相处模式上留守孩子安全成长常识,在感情方面表现得特别敏感,比如特别黏人、特别作,他人稍微地看不起,或者急促的言语或是小小的忽视,对于焦虑型依恋的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

第二种回避型依恋,孩子可能会感到无助,以致进入“分离”的状态,进入到自己的世界以保护自己,变得极其疏远冷淡。虽然这类孩子们渴求被拥抱、被关心,但他们不信任他人会真心实意关爱自己。

在成人恋爱时期,这种依恋型通常会把他人的帮助拒之门外,不愿意轻易跟爱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内心通常会觉得很孤独,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发展。

幼年时期缺少父母情感的不同程度会影响着“非安全型依恋”行为的严重与否程度,没有人会属于完全的焦虑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有时候会表现出这一类型,有时又会表现出另一类型,但两者都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即使不在身边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情感连接

在《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一书中,作者提到:

任何家长难以避免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对孩子心理持续产生负面影响的是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作为燃料。

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闲,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应当看到他们的情感需求。以下几个小建议,可以让父母增加对不在身的孩子的情感:

1. 保持两天通一次电话的频率

有些家长可能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给孩子打过一次电话,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不知道要跟孩子聊什么内容,另外一个原因是认为打电话不重要,只要自己知道孩子有吃有穿按时上学就行了。

有专门研究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发现,父母们至少每两天与孩子打一次电话,保持电话沟通频率,孩子的心理状态才正常,他才会感觉与父母是无缝连接的。

2. 多问孩子的情绪感受,少问学习成绩

如果每两天打一次电话,就必须让孩子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不然可能就聊不了几句就挂电话了。

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让孩子厌烦,反而不愿意跟父母打电话了,如果把沟通的内容改为询问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困难,最近发生了什么有趣的、难过的事情,孩子往往会更加觉得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成绩,孩子会更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

3. 多表扬孩子的进步,少批评孩子的不足

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做得不够好了,我批评才能让孩子进步得快。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经常性的批评不仅不会让孩子进步,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相反,正面的表扬和肯定才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价值和动力,遇到困难时也会更有勇气前进。

END.

—————–

欢迎@育儿知识树,科学陪伴孩子成长。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6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