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不属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同点的是:①操作方式相同;②使用方法一致;③操作规范相同。3.整体性观点: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互相联系的。*认识-领悟疗法的理论范围:①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个体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 第一节 概述 §

第一单元 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

一、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①学术背景;②社会需求背景。

在咨询心理学形成之前,做了开创性工作的是:①高尔顿;②卡特尔;③比奈一西蒙。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

(一)心理咨询专业的诞生:

作为心理咨询的直接起源,1896年在美国诞生了的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特默。对咨询心理学贡献:①第一次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概念;②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③1907年创办了专业刊物。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

①发展的外在因素(社会现实的需要)。②发展的内部关键因素(该学科自身方法学的发展)。

*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条件和促进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手段的是:

①心理测验的研究;②个体差异的研究。代表人物:威尔森。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

*1954年,2O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发表了《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其主要内容为提出咨询心理学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贡献,而且三者不可偏废。

*属于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最初确定的咨询心理学的三个贡献:①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②帮助个人与环境的协调;③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属于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规定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①帮助那些连最基本、最低适应状态都已丧失的心理不适应者;②促进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2001年8月,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

*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的定义:①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②遵循心理学原则;③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④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

*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具体内涵:①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②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指的是心理问题;③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④不帮助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广义的心理咨询概念:涵盖了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狭义的心理咨询概念: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

*2005年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守则:①尊重求助者的意愿。②促进求助者的身心健康。③对求助者的个人隐私及所提供的资料保密。④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咨询关系,不得产生和建立除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没有: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罗杰斯:“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威廉森等:“受过专门训练的A(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求助者)提供援助的过程”。

陈仲庚: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心理咨询应明确的三个问题:①待解决问题的性质;②咨询师的技术;③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包括心理咨询的社会背景。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①轻度的心理失常;②机能性的心理失常。

赵耕源在《综合医院心理咨询》:①增强对心理刺激与冲突导致疾病的防卫能力;②减轻已经发生疾病者的心理负担;③树立起对疾病的治疗信心;④预防某些精神病、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发生。

*教材中心理咨询的定义:

①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②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一种“职业性的活动”。

③不是狭义的、单指一种具体操作措施的“心理咨询”。

三、关于心理治疗(2012版有)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目的是一样的,“实现目标一致”。

不属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同点的是:①操作方式相同;②使用方法一致;③操作规范相同。

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不同,正确的说法是:①心理咨询是协助解决;②心理治疗是问题矫治。

第三单元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一、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5个观点):

①唯物主义;②普遍联系;③限制性;④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⑤中立性态度。没有实用主义。

(一)唯物主义观点(2点):

①遵循科学的法则处理。②依据事实做出判断。不对:①善于利用个人经验去推理;②善于把握整体观念。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3点):

①心身一体观点;②三因素交互作用观点;③整体性观点。没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1.心身一体的观点是:①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②心理和生理互为因果;③求助者常有心理问题躯体化倾向;④生理欠佳体验为心理不适。

2.心理、生理和社会三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心理问题可以一果多因,一因多果,互为因果,错综复杂。

3.整体性观点: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互相联系的。

*当今心理咨询者,都采用综合性的方法,称为“整合心理咨询”或“方法任选”咨询。

(三)限制性观点:①咨询师职责限制;②时间限制;③感情限制;④目标限制。没有咨询师的费用限制。

1.咨询师的职责限制:①职业责任不是无限的;②任务限于心理问题本身。

2.时间上的限制:咨询时间应有所限定。每次50-60分钟,每周一次。

3.感情限制:彼此沟通限制在工作范围,不建立咨询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禁止去咨询室之外咨询。

4.咨询目标限制:①咨询目标应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②咨询目标的确定不是任意的(是双方协商一致)。

(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①考察个人史原因;②个人史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③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④相信求助者具有自己改变的能力和资源。

(五)中立性态度:

①咨询师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对求助者的困惑与处境表示理解,同时不予评价,不掺杂个人的情绪与观点。②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咨询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③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④可以增强求助者对自己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

*咨询师用“理解”表达中立性态度的意义:①说明个体产生某种反应是合乎逻辑的结果;②“理解”既不代表赞同,也不代表反对;③“理解”一词是中立态度最恰当的表达词。不含有助于咨询师保持自身尊严。

二、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①品格。②自我修复和察觉的能力。③善于容纳他人。④有强烈的责任心。⑤自知之明。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品格:①核心是价值观系统。②价值观系统的关键是人生价值观。③做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2)自我修复和察觉的能力:①能自我平衡;②有能力调节自身不良情绪;③及时自察,调整状态。

(3)善于容纳他人:能将求助者杂乱的倾吐物转化为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返还给求助者。不是体现咨询师的高水平、高境界。

(4)有强烈的责任心:①对求助者负责;②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转诊。

(5)自知之明:①清楚自己的优缺点;②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③能对自我生存价值进行评价。

第四单元 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

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丁瓒:①翻译出版《青年期心理学》;②采用“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

*综合快速疗法:①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②参与者有丁瓒、伍正谊、李心天、钟友彬、龚耀先等。

二、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

1986年,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科室出现在北京市朝阳医院。

*中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①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②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

*心理咨询开始职业化的佐证:①社会化水平;②社会效益;③经济效益;④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⑤社会的认可;⑥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已经出台。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①咨询中国化;②发展普及化;③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融为一体。

*评估心理咨询社会价值的指标:①支撑该职业行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②操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达标;③该职业的管理、服务体系是否达到标准化水平。不正确的是:是否有足够高水平的咨询师。

§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

第一单元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的主要内容:①“过失心理学”;②“梦”;③“神经症通论”。

阿帕波特是首先概括精神分析学说五个观点的精神分析家。①分区。②结构。③动力。④发展。⑤适应。

没有移情观点。没有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的分区观点。

一、分区观点(关于心理结构)

*精神分析理论(深层心理学):是因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

二、结构观点(关于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观点是本我一自我一超我。三者达到平衡时正常心理活动的基础。

*本我的特征:①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②遵循快乐原则;③要求是无约束地寻求快感。

*自我的概念:①按着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②履行适应环境和个体保存的功能;③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

*超我的概念:①超我是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②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教育的影响。

*超我形成后:“自我”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

三、动力学观点(关于心理动力,核心内容)

*动力观点:①力比多不是个体惟一的心理动力;②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成为心理动力。

*本能有二:①性本能(力比多);②营养本能(饥饿)。

四、发展观点(关于心理发展)

五、适应观点(关于适应问题,焦虑概念)

①本我常常不惜改变存在或表达的模式,以求得到变相满足(本能理论);

②自我保存本能(关于人的认识如何影响情绪症状的看法,认识功能)。

*焦虑按产生的根源分:①现实性焦虑(客体性焦虑)、②神经症性焦虑、③道德性焦虑。P67

*真实焦虑(现实性焦虑)或恐惧:是我们对外部危险或意料中的知觉与反应。

*反应有两种:①恐惧的情绪。②防御的动作。

*自我防御机制:①是由于个体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而产生的;②源于自我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和现实要求的双重压力;③是为了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不属于的形式:①压制;②力比多;③正向。

*钟友彬:①提出认识-领悟疗法(创始人,中国的精神分析疗法/钟氏疗法)。②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

*认识-领悟疗法的理论范围:①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个体认识到心理发育停滞在某一阶段;②引导求助者认识滞留的心理和行为与现在阶段不相容;③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的。

▲“认识-领悟疗法”VS“认知疗法”:

[专栏6-1]

精神分析理论:后期发展出很多理论,其中的客体关系理论很具有代表性。

第二单元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定义:把心理学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行为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巴甫洛夫和桑代克。

基础心理学

*华生:行为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不是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华生的刺激一反应模式理论:①公式R=f(S);②不必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

*托尔曼关于行为主义的理论:①刺激和反应间存在中介变量;②B=f(S、P、H、T、A)。

(行为(B)、环境刺激(S)、生物内驱力(P)、遗传(H)、过去训练的经验(T)、以及年龄(A)等试验变量的函数)。

*其中的中间变量:是有机体的内部因素。

*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R=f(S,A)(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变量/第三变量)。

*班都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①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②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③人类能参与行为模式和人格的形成。

▲社会学习理论:

概念

概念的含义

(1)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

①能够操纵符号,②思考外部事物,③可预见行为可能的结果,而不需要实际去经验它

(2)自我奖赏或批判

①评价自己的行为,②为自己提供自我强化(奖赏或批判),③而不必依靠外部强化

(3)人们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被外界左右

不正确的说法是:①人类不可预见行为结果,不需要实际去经验它;②替代学习属于经典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学习理论”对行为问题的咨询与治疗:

①在行为反应过剩时,治疗就是要消退反应。②在行为反应不足时,治疗就是要建立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

*沃尔普首先提出行为治疗: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

* “认识行为治疗”的理论依据:“内隐”“外显”活动相一致的观点(人的内在思想活动、信念、情感是内隐的活动,而行为是外显的活动)。

*靶行为:①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②不是评估对象行为背后的东西。

*行为治疗七个步骤:①对靶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②对靶行为严重程度的标定;③靶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④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⑤监测干预计划并调整;⑥结束阶段;⑦检验阶段。不是:首先制定行为矫正目标。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①系统脱敏法;②模仿学习;③自我管理技术;④角色扮演;⑤自信心训练;⑥厌恶疗法;⑦强化法;⑧认知—行为疗法。

*行为治疗技术的特点:①注重形成靶行为的现实原因、而不是它的历史原因(重现实);②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或内隐的(重行为);③依据实验研究,从中引申出假设和治疗技术(依实验);④用客观的操作性术语描述治疗程序(客观性);⑤精心发现靶行为,并认真选择测量行为改变方法(靶行为);⑥对于每个求助者,根据本人情况,采用行为治疗技术(针对性)。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VS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①认知心理学认为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重要的,应该探索内部加工过程;②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内部加工过程是不可探索的黑箱。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事件的认知过程包括:①个人对过去事件的评价;②个人对当前事件的解释;③个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没有:当前行为的功能分析、当前的内部不平衡状态。

*认知活动的整个流程:①刺激物经感觉器官成为感觉材料;②经过以往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赋予感觉材料具体意义。③产生评价、解释和预期后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

*贝克认知疗法关于心理障碍成因的观点:①异常的情绪是由错误的认知所引起的;②情绪行为障碍起源于错误的观点和看法。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评价过程处于刺激与反应两个环节之间,是最重要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①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派,无门派偏见。②《触龙说赵太后》用的是认知性的疏导疗法。

第四单元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要点是:①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②认为人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③强调和谐的治疗关系(真实的、真诚的、团结的、正直而诚实、没有保守的偏见)。④让求助者感受到和谐、无条件积极和共情的氛围。⑤自我及自我概念的意义。

*罗杰斯:心理治疗是一种潜在的、有竞争力的个体身上已存在的能力的释放。

*释放求助者自身能力的三个条件:①和谐的咨询关系。②对求助者无条件积极。③对求助者共情。

*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关系”:本身就存在治疗作用(通过营造氛围,让求助者不断内审自我,激发自我实现的潜能、相信自我存在价值、接纳自我的弱点改变的理由-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操作指南,获得成长)。

[专栏6-1]人本主义

关于人本主义正确的说法:①泛指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人的利益、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自由。②强调自由论反对决定论。③反对自然一元论和还原主义机械论。④目的在于探索存在、意志自由、价值观念和人的潜能。⑤立场或观点与存在主义哲学紧密相连。⑥把实验心理学排除在外。

第五单元人性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理论观点

*郭念锋:①1986年,首次提出将“人类的本质”问题引入“临床心理学”。②1995年,将“人的本质”定义为“人性”,并提出人性心理学理论。③1999年,《人性主义临床心理学引论》。

一、基本概念

(一)人性:

①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②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体。

*三种基本属性:①生物属性(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②精神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③社会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没有原始属性。

(二)人性心理学:

①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②不再把心理现象单纯定义为“脑的功能和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③明确指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是三种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形式。④以精神属性为中心,讨论心理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变化的规律。

(三)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来自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要。不来自人性的客观外在需要。

*内在需要源于三种本能:①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生物需要);②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精神需要);③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社会需要)。

(四)个性心理(个体的心理差异):

*心理的差异有两类:①一是彼此有差异的群体心理。②二是彼此有差异的个体心理。

*理想的个性心理:①是在理想的、无矛盾冲突的条件下生成。②不存在改变的理由-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操作指南,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五)情绪与健康

二、对心理诊断、咨询和治疗的认识

*人性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人性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

*人性心理学关于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则:触及人性中的各类失衡状态,使它们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的状态。

§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

第一单元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

一、心理咨询的对象

①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②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③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不包括精神不正常的人(精神病人)。

二、心理咨询的任务(6条):

心理咨询的总体任务: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

(一)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

①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②意识到内外世界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积极适应能力。

(二)了解和改变不合理的观念(纠正非理性思维和观念):

①帮助求助者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②让求助者学会评估自己的思维观念是否合理;③加速求助者自身成长,由“不自觉地生活”发展到“自觉的生活”奠定可靠的基础。

(三)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

1.面对现实:①生存的真实意义仅仅是此时、此地;②对于生活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永远面对。

*我们应对求助者说:过去的是历史,未来的是希望,只有现在,才是真正属于你并可把握的时空。

2.应对现实:

*人对现实事件的反应:

①感性反应;关于感性反应,不正确的说法是可以随时随地采用感性反应。

②理性反应;不符合对理性反应概念的正确理解的说法是理性反应难以完善地形成决策。

③悟性反应。不符合对现实事件悟性反应概念的正确理解的说法是悟性反应能最完善地形成决策。

*悟性反应VS超脱态度:①前者不是回避与超脱,而是积极面对的心态,是超越感性和理性反应的形式。②后者是用哲理把事物看穿,把名利等从自身剥离出去,从而摆脱烦恼,是回避和隔离反应。

*心理咨询应该让求助者意识到:①不同反应方式各有各的用途;②接纳七情六欲,才有生活质量;③保持理性,才能有条不紊。④没有悟性,必然蒙蔽双眼,为各种烦恼所困。

*我们说:人的一生应该左手握住理性,右手握住感性,提高身心悟性,就可以拥有平衡快乐的人生。

(四)使求助者学会理解他人:唤起求助者的依附本能。

(五)使求助者正确认识自我

(六)协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①将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诸行动;②发展新的有效行为;③把握建立合理模式的最佳时机。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分类和一般程序

分类法

心理咨询

按性质(内容)分类

①发展心理咨询。②健康心理咨询。

按规模分类

①个体咨询。②团体咨询。

按时程分类

①短程(1~3周)。②中程(1~3月)。③长期(3月以上)。

按形式分类

①门诊面询。②电话咨询。③互联网咨询。

按心理学理论依据分类

①精神分析的。②行为主义的。③人本主义的。④认知心理学的。

一、心理咨询的分类:

*对于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为选择合适的职业等,属于发展心理咨询(婚姻家庭问题、择业问题)。

*由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情绪问题,或各种挫折引起行为问题而咨询,属于健康咨询。

*常用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咨询形式是电话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6条):

(一)资料的搜集:

①摄入性谈话与纪录;②观察与记录;③访谈记录;④心理测量、问卷调查。⑤实验室纪录(心理、生理)。

*心理咨询中所需资料的内容:①人口学资料。②个人成长史。③个人健康史。④家族健康史。⑤个人生活方式、个人受教育情况(文化影响疗法选择)。⑥对自己家庭及成员的看法。⑦社会交往状况(与亲戚、朋友、同事、邻里)。⑧目前的生活、学习、工作状况。⑨自我心理评估(考察自知力)。⑩近期生活中的遭遇(压力)。⑾求助目的与愿望。⑿求助者的言谈举止、情绪状态、理解能力。⒀有无精神症状、自知力如何。⒁自身心理问题发生的时间、痛苦程度以及对工作与生活的影响。⒂心理冲突的性质和强烈程度(常形或变形)。⒃与心理问题相应的测量、实验结果。

(二)资料的分析:

①排序(时间先后);②筛选(按因果关系,剔除无关);③比较(主症状和派生症状);④分析(主因和诱因)。

(三)综合评估:

①将主诉、临床直接或间接所获资料(含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②将主因、诱因与临订症状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③确定心理问题的由来、性质、严重程度;④确定其在症状分类中的位置。不包括:按现行的症状诊断标准,进行鉴别诊断。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防止误诊):

①症状定性(按症状表现确定其性质);②症状区分;③确定鉴别诊断的关键症状和特征(如有无自知力);④按现行的症状诊断标准进行鉴别诊断。没有确定心理问题的由来、性质、严重程度。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方案是心理咨询实施的完整计划,是心理咨询进入实施阶段时的必备文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25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