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留守儿童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本咨询中,应用了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采用了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等相关技术,对来访者进行了6次咨询。由于第一次求助者比较沉默寡言,为了和他建立咨询关系,借用了OH卡牌交流来和他进行互动,从而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并建立良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13分钟。您的与评论是对教研内参最大的支持。//

摘要:本案例中的来访者王某是在校八年级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寄养在外祖父母家,加之学业考试的失败、代养人的责备、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一方面精神颓废、自卑,另一方面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人际关系紧张,从而萌发厌学逃学情绪,甚至想退学。本咨询中,应用了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采用了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等相关技术,对来访者进行了6次咨询。通过咨询,王某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厌学 严重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一、案例简述

(一)一般资料

王某,男,14周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体态正常。独子,父母均为农民。生活中无较大挫折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小学成绩都很好改变的理由-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操作指南,刚读初一时,爸爸妈妈就去外地谋生,父母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回来,去年过年也没回来,基本每个月会给来访者400元作为生活费。来访者寄养在外祖父母家,家中还有舅舅舅妈,感觉总是会被舅舅舅妈瞧不起,自己是大家的负担。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主诉

近两个月来情绪时而低落,时而烦躁焦虑,易激惹,觉得被别人看不起,气愤时想痛哭却只抽噎,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想退学跟随父母去打工。

(二)个人陈述

“在学校感觉很没有劲,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进入初二第一次月考,成绩下降,姥爷说我笨,不是读书的材料,以后考不上大学,不如以后读个技校,早点工作,养家赚钱。他说的话让我很烦躁。后来几次都没考好,我很焦虑。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想让爸爸出钱上个补习班,可是他们又不在身边,别的同学学习不懂的时候还可以问问爸爸,我却不能。课间休息与同学没有共同话题,干脆一个人呆着,生怕别人瞧不起我。课堂上老师提问,我答不出,有同学笑话我,我下课就找他麻烦,甚至动手打了他。老师很严厉地训斥我,我气得掉眼泪,现在同学也不敢理我,他们都看不起我 ,因而上次学校组织秋游我也不愿参加。老师也找过我谈话,但我就是听不进去。有几次还顶撞了科任老师。在学校没有朋友,回到 ‘家'又没人可聊天,很郁闷,这种状态有两个多月了,自己很想摆脱目前的状况,想退学跟爸妈去打工,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三、咨询师的观察以及他人反应

(一)一般印象

求助者第一次是在班主任和外公的陪同下来到咨询室,其衣着整洁,少话,常常陷入沉默,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

(二)精神状态

情绪低落,谈话过程中表现出悲伤、消沉、焦虑的情绪。自诉由于连续几次考试没考好,很焦虑烦躁。班主任反应以前上课很积极,现在经常都是无精打采。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

(三)社会功能

能够到校上课,但学不进去,不能与家人(同学)正常交流。有较少的回避行为,比如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

(四)躯体情况

睡眠不好。其外公反映来访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病史。

四、心理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测量结果

SAS:标准分66分,按照中国常模的标准,为中度焦虑。

SDS:标准分50分,按照中国常模的标准,抑郁情绪不明显。

(二)心理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1.诊断依据:

(1)该求助者睡眠不好,经医院检查,已经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郭念锋教授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学业担忧、缺少父母的关爱,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行为;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心理状态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来自三方面:第一,自初二月考来成绩的明显下滑想退学与想学好的内心冲突;第二,思念父母却得不到关爱的情感需求冲突;第三想和同学交往又怕他人瞧不起自己的冲突。这些都属于常形冲突改变的理由-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操作指南,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与同学、亲人多次发生冲突,不仅对学习感觉没有兴趣,现在对干什么都没有兴趣。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郁抑和易激惹情绪,因处在青春期情绪反应尚在正常范围内;但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到八年级上学期初(尤以八年级来严重),持续2-3个月;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鉴别诊断:

(1)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的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一般在半年以上。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2)与心境障碍的郁抑发作相鉴别: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有持续的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或迟缓。由于求助者处于青春期,是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从而出现学业兴趣减退,心境低落等现象,并伴有轻微的睡眠问题,但并不是早醒。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思维还清晰,未出现强烈的自我贬低,没有自杀观念。因而可以排除心境障碍的郁抑发作。

五、问题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14岁属于青春期,认知和情感飞速发展,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滞后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因而情绪不稳定。

(二)心理因素

存在着明显的认知错误,认为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所以同学和舅舅舅妈看不起自己,觉得在学校没劲,干什么都没有兴趣。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缺失导致孤独、焦虑、烦躁,安全感丧失;月考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下降 ;性格偏内向、敏感、脆弱。

(三)社会因素

考试失利后,姥姥姥爷的言语刺激,得不到社会支持;缺乏正确的交往技巧,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缺少关爱,面对挫折和压力无从宣泄。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部分教师缺乏对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不能正确看待青春期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对问题夸大,上升到道德败坏或者心理扭曲,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六、咨询目标的确立

双方经过讨论协商,达成以下目标:

(一)近期目标

1.调整其认为“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这一错误认知,缓解求助者因学习成绩下降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2.改善求助者焦虑、易激惹的情绪状态;

3.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

(二)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方法,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逐渐达到人格完善。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在对求助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咨询师与求助者协商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一)方法与原理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认为导致不适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吸收了二者的认知和行为策略达到改变的目的,也强调了家庭作业的功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

本案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真正原因是来自求助者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这一错误的自我概念所引起的,同时,考虑到求助者的认识水平还算可以、性格没有偏执, 因此,在对该求助者的咨询中决定选用贝克雷米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信念,并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帮助求助者缓解焦虑情绪及躯体症状。

(二)向求助者说明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如下

1.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

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时间和费用:

1.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

2.咨询费用:免费(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在校学生免费)。

八、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

1.第一次咨询:

(1)目的:

A.了解基本情况。

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C.确定主要问题。

一例留守儿童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D.探询改变意愿。

E.进行咨询分析。

(2)过程:

A.填写咨询记录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B.由于第一次求助者比较沉默寡言,为了和他建立咨询关系,借用了OH卡牌交流来和他进行互动,从而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培养信任和理解的咨询氛围。

C.由于来访者有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表现,为了评估严重程度使用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D.通过测验得知,该求助者为中度焦虑,抑郁情绪不明显,结合基本收集的资料,告知来访者目前的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进行调整,但需要他的配合,求助者表示愿意尝试一下。

E.简单的和求助者介绍贝克雷米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与其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以及计划采取贝克雷米认知疗法的咨询方法。

2.第二次咨询:

(1)目的:

A.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

B.了解个人成长史及家庭教育方式。

C.明确求助者的认知错误。

(2)过程:

这一次首先花了一半的时间单独向求助者外公和班主任进一步的了解基本情况,其中了解到,之前求助者的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良好,但从求助者来到他家和他们(舅舅舅母也和两位老人住在一起)一起居住后,偶尔教育下他,求助者就表现出不耐烦、暴躁和他们顶嘴。后来一回家就跑进自己的小屋,也不会主动和她们交流。自尊心强,不愿意接受别人意见。求助者现在学习兴趣下降,常为一点小事而焦虑,有时甚至顶撞科任教师。

与求助者会谈,咨询师通过贝克雷米认知疗法中的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来引导求助者从对外界的事情和人的到对自己感觉的感觉,逐步引导到自己的认识方面,求助者表示觉得大家都瞧不起他,不愿和他交往,家人也不看好他,老师也并不他,感觉在生活中处处都很不舒服,自己被所有人看不起,感觉被整个世界抛弃了,感觉很委屈。咨询师此时通过共情等方式给来访者提供支持,并让其更好的宣泄情绪。

布置咨询作业:让其下来阅读有关认知疗法相关资料,让其充分调动内在潜能进行自我调节。

(二)心理帮助阶段(第3-5次咨询)

1.目的:

(1)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

(2)调整求助者的不良情绪。

(3)识别求助者的错误认识并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4)改善求助者的错误行为。

2.第三次咨询:

(1)过程:

由于上一次的咨询中发现求助者认为大家都瞧不起自己,为了让其认识到这个是他自己所具有的表层错误认识,同时也希望更深入的探索核心认知,这一次采用了模仿的技术,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由咨询师扮演求助者,求助者来分别扮演周围的同学、老师、舅舅、爸妈等,企图通过咨询师的引导让求助者感受到他对于外界的解读的偏差,如果换一种思维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求助者比较拘谨,几次之后会比较活跃,也提出想交换角色来感受一下。

(2)家庭作业:

为了让求助者的领悟更加深刻,让求助者要去和班主任老师交流一下对他的看法,下一次来反馈。

3.第四次咨询:

(1)过程:

首选,反馈家庭作业,和班主任老师去确认后发现好像不是像之前自己所以为的老师看不到他的努力,老师也希望他能够尽快的调整状态,好好学习。

考虑到之前的几次会谈中发现求助者最为核心的错误观念是“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是一个针对于自我概念的核心错误观念。所以在这一次主要是用语义分析技术来纠正求助者这一核心错误观念。咨询对话摘要如下:

……

咨询师:我记得你说之前多次都说过感觉到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你,你有努力过但是好像没有什么效果是吗?

求助者:对,可是努力了好几次,后来做什么都不行……

咨询师:那可以说你的各种行为都不行吗?

求助者:我感觉好像是这样的。

咨询师: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不行”这句话,你可以用刚才咱们提到的那些“我”运动、洗澡等具体内容来代替“什么都不行吗”。

求助者:我运动不行,我洗澡不行,额……好像不能这么说。

咨询师:对,你可以说我八年级第一次月考不行,但不能说我洗澡不行,是吗?

求助者:(若有所思地点头),我只是一次或两次考试不行,我还是能行的。

咨询师:所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行对吗?

求助者:恩恩,好像是这样的。

……

(2)家庭作业:

考虑到求助者目前从行为角度来讲还是有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情况,为了鼓励求助者与其协商,在咨询结束之后与班主任老师协商在一周内完成一个游戏,规则由他自己来制定,由老师来监督。游戏的内容是每当自己上课集中注意力了就会有相应的得分,一周下来根据得分来满足他的一个愿望。同时咨询师在结束咨询的时候也私下与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沟通以便这个家庭作业能够顺利完成。

4.第五次咨询:

(1)过程:

首先,反馈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因为感觉有点像在打游戏通关,这种方式很感兴趣,为了能够满足愿望,完成的很不错。最后在一周计分结束的时候,求助者请求班主任老师给自己的父亲打个电话,告知他们自己最近在学校的变化。

对此咨询师感受到求助者急切的需要弥补缺失的父母关爱,这一次来访者表达了很多关于渴望父母能够经常回来看他的想法与感受。对此咨询师运用了共情等技术给到他反馈,也给了他足够的表达的空间。

为了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这次和来访者做了一个优点大集合的游戏,通过与来访者的探讨和交流,来发现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优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求助者的情绪从最初来咨询的沉默寡言到开朗的变化。

(2)家庭作业:

将“优点大集合”带回家,在接下来的一周看看自己能够找到自己多少的优点。并告知下一次咨询应该会是最后一次咨询,如果有什么想和咨询师说的可以想一想,下次来的时候和咨询师说。

(三)结束与巩固阶(第6次)

1.目的: 巩固咨询效果,并和求助者结束咨询。

2.过程:

(1)反馈作业,求助者在优点大集合上又写了很多优点,同时也主动表示上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对此给予了肯定。

(2)因为考虑到求助者是一个留守儿童,对于分离的事情会比较在意,担心好不容易建立起和咨询师的亲密关系突然结束造成二次伤害,所以这一次主要是对于咨询结束的事情和求助者做了很多的工作,以确保他能够接受。

(3)同时最好进行 SAS 心理测验,SAS 标准分45,以处于正常水平。

(4)回顾和总结,对求助者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求助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评估

认识到引起了情绪及行为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信念;焦虑情绪、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找回学习自信,对咨询效果满意。

(二)班主任的评估

求助者能主动与同学沟通交流,融入寝室同学中,关系得到很大改善,自信开朗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

经过观察和回访,发现求助者对挫折和失败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应对学习压力的能力,焦虑抑郁等情绪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改善,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咨询的近期目标基本已经达到,咨询过程完整。

(四)心理测验评估

求助者的SAS测验得分由66分降到了45分。说明焦虑抑郁情绪基本消失,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修订版.

[3]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修订版.

[4] 张易. 孩子的23个心理障碍解决方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来源∣作者∣李金红 沈珈羽

编审∣教研内参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1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