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稀少的姓氏

“姒”作为姓氏读【sì】。这个姓是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之一,是大禹的姓,也是夏朝的国姓。现代姓姒的人非常稀少。

较为稀少的姓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百家姓上就可见一斑。不知拥有稀少姓氏是一种什么体验。

“姒”作为姓氏读【sì】。这个姓是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之一,是大禹的姓,也是夏朝的国姓。现代姓姒的人非常稀少。

“蔄”作为姓氏读【màn】。这个姓可以追溯到三国甚至东汉时期。三国时期有一本兼具课本功用的字典叫《埤苍》,最早收录了“蔄”这个字。所以“蔄”极有可能是诞生于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蔄”字很可能是在政权交替期间为了躲避战乱,大隐隐于市的没落权贵造出来的。只可惜这个字造得实在是“骨骼清奇”,以至于如今一些蔄姓后人都用“苘”(qǐng)字代替。

“蒯”作为姓氏读【kuǎi】。拥有这个姓氏的人虽然数量不多,但厉害的却不少,像汉朝谋士蒯通、蒯良、蒯越,据说连“急流勇退”这个成语也跟蒯氏有一定联系。战国时期,秦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但国王很谦虚,经常用长于治国的布衣为相(即客卿)。有一天,秦王请蒯撤进宫,听他讲治国之道。秦王听后大喜,马上重用蒯撤为宰相。为相后,有人告诉蒯撤他将离死期不远。蒯撤听后问其缘由,此人问他,历史上客卿宰相都是怎么死的。蒯撤回答:他们都是在改革成功时得罪了贵族保守派,新主即位后在保守派压力下将他们处死。蒯撤说完后,不寒而栗。忙问此人应该怎么办,遂被告知应“急流勇退”。蒯撤采纳了意见,在其权势最盛时,退出了政治舞台。

“訾”作为姓氏读【zī】。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也曾被用作地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这说明在春秋时期,“訾”也是一个城市。我们都知道,古人对世代居住的地方通常都怀着很深的感情,常常指地为姓,住在訾地的百姓也成了訾氏的一部分。

“禤”作为姓氏读【xuān】。东汉时,伏波将军麾下有一名将立了大功。他知道自己不是名门望族,只想求皇帝赐个姓。没想到论功行赏时,皇帝没听到他要赐姓的请求,只赐了武将朝服。同僚们见他不甘心,就找了一种说法把姓氏和赐的衣帽联系起来。皇上赐的宝贝里有“衣”,有“冕”,头盔上还插着“羽”,不如就把这些东西拼凑成一个字作为姓氏吧。于是,“禤”姓就这样产生了。

看到这个字,你是不是很想喊一声“féng”?再仔细看看,走之旁上的不是“夆”,而是“夅”!逄,作为姓氏应读【páng】。夏朝时有一个神箭手叫逄蒙,他的后代在封地建立逄国,从此在那里居住的人也以国名“逄”为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9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