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军贸然出击,名将哥舒翰兵败,杨国忠该为此负责吗?

在杨国忠的多次刺激之下,安禄山下定决心将造反的时间提前。他和屯田员外郎高尚、太仆丞严庄以及将军阿史那承庆秘密进行谋划,对外假称收到了密敕,命令安禄山率领大军进入长安征讨杨国忠。

各位将领听了之后,都感到相当震惊,相互看着对方,但是谁也不敢有异言。十一月九日,安禄山鼓动所部以及奚、契丹、室韦等部众,在范阳反叛,叛军人数达到了十五万,浩浩荡荡,直奔长安。

起初,唐玄宗李隆基如何都不肯相信安禄山的造反。当太原守官将安禄山造反的事情详细地上奏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还以为是讨厌安禄山的人在污蔑安禄山。等到叛军攻入了河南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才接受了这个事实,被迫召集朝廷众位大臣部署防务。杨国忠得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之后,非常得意,面带喜色地说道:“现在反叛的只是安禄山一个人罢了,他手下的那些将士并不想造反。所以,用不了十天八日,肯定会将他的首级斩下,送到京师的。”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这样认为的,而其他大臣却相互看看,脸色苍白。于是,唐玄宗李隆基就征调担任安西节度使之职的封常清前往洛阳招募兵士,得到了六万人,将河阳的那座桥拆掉,以便阻挡叛军过河;任命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之职,在黄河以南进行防守;在关中招募了兵将共计十一万,任命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任命高仙芝为副帅,任命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率领大军屯驻在陕州。

因为唐王朝已经太平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即便是士兵也不懂战争,根本没有什么抵抗能力。而安禄山所率领的叛军则不一样,他们御边多年,在战争不断的熏陶之下,有着非常强的素质,可以说兵精将勇。再加上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士兵,常年将掠夺作为自己的职业,更是相当剽悍。

所以,叛军所经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对方望风瓦解,守将有的打开城门,投降叛军;有的放弃城池,自己逃窜;有的被叛军所擒获,路上可以说势如破竹,直接席卷而南。这样一来,叛军占领博陵,攻破藁城,从灵昌渡过黄河,快速地将陈留拿下,攻下了荥阳,在武牢与封常清的部队交战,并且大获全胜,接着又将东都洛阳攻了下来。

封常清不得不召集残部,与高仙芝会合之后,退守到了潼关,以便保证都城长安的安全。他们刚刚达达潼关,叛军就随后赶了上来。封常清与高仙芝率领部众拼死进行抵抗,终于还是没有拦住叛军,让其越过了潼关。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自称为大燕皇帝,改元圣武。随后,安禄山命令部队向潼关发起猛烈的进攻。这个时候的潼关守将早已经更换了人选,守备已远远比不上以前。这是如何回事呢?原来,监军边令诚曾经多次向高仙芝索要贿赂,但是都被高仙芝拒绝了,而他又数次对军务进行干预,高仙芝也都没有同意。

于是,边令诚就恨在心,向唐玄宗李隆基上书,说高仙芝与封常清的指挥作战能力都不行,所以才导致唐军慘败的,而且还说高仙芝由于克扣军饷,因此民心十分散乱。唐玄宗李隆基看完之后,非常生气,根本没有查证这是否属实,就直接下令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就地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是唐朝那个时候非常著名的将领,他们决定退守潼关,使得叛军进入关中的速度延缓了很多,为唐王朝调集各地勤王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其功绩是毋府置疑的。

高仙芝与封常清被处斩的时候,军营中的将士们都拥上前去,为他们喊冤,痛哭声震动了整个潼关。这样好的两位将军居然死在了宦官的随意诬陷中,由此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多么昏庸。

高仙芝与封常清这两位将军被害死后,唐玄宗李隆基任命在家养病的哥舒翰担任兵马副元帅之职,率领八万大军前去讨伐安禄山,再加上高仙芝与封常清的旧部,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尽管哥舒翰因为疾病已经不能很好地处理政务,他手下的诸位将领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矛盾,但是用二十万大军在潼关扼守,如果坚持死守的策略,安禄山的叛军想要轻易地进犯长安也是不可能的。

哥舒翰在潼关坚守了两个月之后,战局逐渐地向对唐王朝有利的方向进行发展。二月,颜真卿与清河、博平两郡部众进行联合,将叛军打得落花流水,攻下了魏郡等地,使得河北唐军的声威大振;担任河东节度使之职的李光弼出了井陉,将常山收复,将史思明打败,将河北七县夺了回来;担任朔方节度使之职的郭子仪在常山和李光弼进行会和,他们的部众达到了十多万,逼的叛将史思明不得不退守到博陵。

之后,他们又在嘉山,将史思明的主力部队打败了,占领了河北十七郡,叛军只剩下了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等六郡了。这样一来,唐军已经将安禄山的后路给截断了,使叛军成了一支孤军,随时都有可能被围歼。为此,安禄山非常生气,将当初动劝说他起兵反叛的谋士骂得狗血淋头,打算将潼关与洛阳放弃,然后逃跑。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这个时候又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这是如何回事呢?原来,杨国忠向来与哥舒翰有嫌隙,哥舒翰看不起杨国忠。有人劝说哥舒翰趁着这个机会将杨国忠杀掉,但是哥舒翰没有接受,认为如果自己真的那样做了就像安禄山一样了,最后会落得一个谋反的嫌疑。

而有人劝说杨国忠要对手握重兵的哥舒翰进行防备,杨国忠却采纳并且照办了。他请求唐玄宗李隆基,选拔“监牧小儿”三千名用以保卫京师的安全。唐玄宗李隆基同意之后,杨国忠就招募了一万多名新军驻扎在灞上防备着哥舒翰。更令人不齿的是,杨国忠居然在朝廷生死存亡之际,以“哥舒翰从不积极出兵,只知道一味地死守潼关”作为理由,多次向唐玄宗李隆基上书,想要将哥舒翰置于死地。

昏庸无能的唐玄宗李隆基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根本听不进去哥舒翰关于在潼关死守的申诉,也不听郭子仪与李光弼关于潼关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只要将潼关守住才能救活全局”的分析,先后数次下旨催促哥舒翰出兵作战。

结语

面对一道又一道圣旨的严令逼迫,哥舒翰实在没有办法了,最后他大哭了一场,然后,率领部众出关迎战叛军。结果,哥舒翰大败,潼关也失陷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0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