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下囚”到“天下霸主”,登基前的嬴政,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

由于生活环境和所处地位的不同,帝王情结影响之下的秦始皇在不同时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表现也大不一样。根据其心理个性的变化,可以将秦始皇帝王情结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亲政之前;灭六国之间;统一王朝之后。

亲政之前,秦始皇的帝王情结萌芽,并逐步向帝王意识、帝王思想转变。但因身处重重危机,性命难保,其个性心理和行为表现为隐忍的,此时展示较多的为性格中较为积极的方面,比如,宽容、果断、睿智。

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权力逐渐增大,帝王情结得到发展。但大事未竞,此时性格和行为表现为强势的,如尚武、重刑、集权。这一时期其帝王思想形成,开始逐步实施帝王政治。

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集天下之权于己身,帝王情结和帝王政治得到全面实施和贯彻,其性格和行为就变得孤傲而过分惜命。

登基前秦始皇帝的个性心理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这种意义必须是社会性的,如果仅停留于文字,或者是不与他人发生关系,仅是个人意义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真正“生活的意义”的标志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在于合作与奉献。但是这种奉献即为生活意义本质所在的观点,在儿童时期往往容易被环境所误导。这种极易误导儿童的第一因素就是身体残缺。

《史记》记载秦始皇长相:“蜂准,长目,挚鸟膺,材声,少恩而虎狼心。”“‘蜂准’为马鞍鼻;挚鸟膚’即软骨症;‘材声’乃是气管炎的症状。”有此三种征候,“可以下出软骨症的诊断”。

对于这种身体先天缺陷的儿童,心理学认为,他们因为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太愿意与人交际,除非有人主动愿意亲近他们,因此他们过多的会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体会不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甚至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之后气懷,并在他们的同情中加深自己已有的自卑感。

但是面对身体的自卑,解决的出路并非只有消沉与自我封闭,不少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奋进与转移目标也是解决身体自卑的一个绝佳选择。

在古代太史公曾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近代也有罗斯福、张海迪、霍金等一大批人虽身体残疾,但却成就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功绩。由此可见,消沉不是自卑的唯一出路,其能否有成就在于是否“发奋”而已。

杜洪义先生也说:“秦始皇的童年是在赵国度过的,寄人禽下的处境,加之特殊的家庭背景,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后来他表现出极端的报复心态,与此经历有着必然联系。”

又,张汉东先生指出,秦始皇性格贪残,他车裂“假父”其根据就是嫉妒,“妒恨与贪残交织一起,从而形成报复心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尽管秦始皇的心理是自卑的,但他却并未走向消沉与自我封闭,而是积极奋进,“产生报复心理”和行为,企图对自卑进行补偿。

总之,以上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在其综合作用之下,年幼的赢政性格自卑而乖张,冷漠而坚强。

“秦始皇在邯郸童年遭遇中因相貌特殊和处境卑贱而带来自卑感,初步产生忍让、猜忌、妒恨、报复、恐惧、贪变等个性心理”,这是秦始皇幼年时的性格和心理基调。

在自卑情结影响之下的秦始皇急需找到一条使其摆脱自卑心理阴影的道路。后来他回到秦国,成为秦国太子,身份地位的改变,使其受宠若惊,顿觉世态炎凉。

第一次体会到高高在上的权位的诱惑。在邯鄭之役中从父亲那里亲眼目睹了权力的伟大,便渐渐地确立起了权力的理念,走上了争权、集权的道路,并理所当然的享受权力的一切回馈,这便是其帝王情结的萌芽。

登基前帝王情结影响下秦始皇的行为表现

在秦始皇帝王情结的萌芽阶段,我们不难看出这时他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自卑,这不仅表现为对出生之链的自卑,也有对其社会地位、身体长相的自卑。

对其身份之谜的自卑表现在对吕不韦的态度中,对其社会地位的自卑主要是由在赵国时的生活经历所引起的,因此他对赵国是充满敌意的,他痛恨赵国的人,统一六国战争中《史记》记载次数最多的就是秦始皇攻赵。

但是正如有人指出:特殊的地位、环境(赵国逃亡时为囚徒)与特殊身份(王孙身份)合二为一,“使得羸政从小既自卑又自傲”。羸政的“自傲”心理,这种“自傲”不仅表现在其“王孙”的高贵身份上,还表现在其高于一般人的富裕生活上。

对此,张分田先生曾推测说:“从现存记载看,他(指秦始皇)有比较优裕的生活,因为他的父亲得到吕不韦和华阳夫人的慷慨资助,外祖父家又是当地的豪族,所以一家人想必衣食无忧。”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交互作用之下,其心理发展走向变态。

南怀瑾认为:“他(指秦始皇)是因家庭身世的暧昧,引起心理变态的精神病患者,长期压制着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又怕天下人看不起他,所以随时遇事,便会迁怒他人。”由此可见,以后秦始皇性格的多变和迁怒与少年时的自卑心理有着莫大关系。

身体的缺陷又使得他更加自卑,因而羸政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也缺少奉献精神,对他人不信任。这从羸政对待韩非子的态度中我们便能看得一清二楚。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字,始皇甚爱之。一日,有人将其书传至秦国,秦王看后,大叹道:“我要是能得见此人并与之交谈,那么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后来,秦王为得到韩非不惜对韩动武。然韩非入秦后,因与秦王谋策不同,并未取得秦王信任,最终竟被奸人害死狱中。此不能不为始皇人生的一大憾事。英雄不能相惜,秦始皇对其所爱之人尚不能充分信任,由此可见自卑心理影响下其性格的多疑与漠然。

其所谓的“爱”,仅停留于心理的冲动,而行为上却背离了这种初衷。但是,幸矣!秦始皇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之下,没有选择逃避和堕落,而是走上了一条自强自大,追逐权力,企图报复和对已有自卑心理进行补偿的道路。否则,中国以后几千年的煌煌历史该当重新书写。

秦王出生于帝王之家,为其获取权利提供了便利,其有能力走武力统一的道路,因而从赵国与母亲一起回到秦国后,他就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资本,帝王情结不再是触不可及,于是帝王情结向帝王思想转化。

这种思想从羸政勤奋刻苦学习各种“霸王”之道、宫廷之仪,便可得到证实。但是此时此刻,幼弱的羸政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与别人带给他的自卑,却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他只能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尽早完成权力的交接。

因此这一阶段,羸政的行为主要特征是隐忍的、忍耐的和自卑的。对此,杜洪义先生指出:“童年这种坎坷苦难的经历对秦始皇的意志是一种磨练,造就了他忍耐、克制的性格特征,使他在政治上早熟。”

登极亲政期间秦始皇的性格心理和行为表现

登极是秦始皇人生的重大转折,它完成了其由落难王孙到真正王者的转变,身份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极大提高,是秦始皇“弄权”的重要政治资本,“这一转变为他后来成就大业创造了条件”。使帝王思想的形成有了一定的政治和物质保障,帝王政治也开始得到实施。

但登极之前,秦始皇的生活却是充满辛酸的。除了在赵国的痛苦回忆,回到秦国后,虽然父亲为补偿其母子所受之苦,册封其母亲原配夫人为皇后,羸政作为嫡长子也顺理成章地被封为太子。

但是羸政得到的父爱却是有限的,“父亲身为一国之君,政务繁忙,姬妾王子众多,这使得臝政得到的父爱要比普通人家儿女少很多”。

而后秦王之父,又因天命不长,过早去世,这对羸政的感情生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上霜,这样羸政得到的家庭温情短暂而稀少,成了名符其实的单亲孩子。

赢政在这种环境之下成长,其性格也同样有此缺陷。例如,羸政母子同在赵国避难,母亲对赢政的影响和帮助可谓大也,然谬毐案后,羸政不顾母子情谊,“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此事后来虽经齐人矛焦劝说,秦王母子言和,但在当时真可谓是件大事。

羸政还是个“被宠坏的孩子”。登极以后,始皇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調锻,身份上至尊至贵,人们对其毕恭毕敬,虽然没有掌握实际处理国事的权利,但却没有敢对其大不敬或是忤逆之人。

这与之前被人鄙视嘲笑的逃亡生活大不一样,在这种生活影响下,秦王渐渐不再像以往一样自卑,这个被宠坏的孩子,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主宰。

事实证明,后来秦王进攻六国,统一天下,运筹帷幄的一系列行为,也绝非一个时刻感觉自卑的人所能做出,因而这时的秦王在心理上已经由自卑渐渐走上自信之路。

结语

虽然秦始皇在生活上是锦衣玉食,在社会地位上是国家至尊,这与之前在赵国为囚徒时的境况,简直是天壤之别,然未能掌握实权也是事实。经历了之前的困难、坎河,秦始皇更加珍借来之不易的幸福,他也懂得怎么保护自己、争取权力,明白权力的重要性。

他没有因为生活境况的改变,而过分欣喜,以致沉溺其中“从而意志消退、丧失进取之心”,而是“在忍耐、克制的心态中度过这无实权的君王生活,现实政治的压抑和对权力的渴望,在其心理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1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