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死前提三个要求:莫脱衣,备薄棺,写家信!判官照办后自杀

秋瑾,一个中国革命历史中绝对绕不开的名字,在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中,更是闪烁着独特的光彩。

非常可惜的是,她年仅32岁时,就在反抗清政府的革命之中,被清朝官府抓住,处以斩首之刑。

而在西湖的秋瑾墓,有一座专门为她而建的秋瑾祠。

不过在祠中,我们发现上面摆了一个男性的灵位。这个人叫李钟岳,上面题的是“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

而关于此人,灵位下面则书有“李钟岳先生,山东安丘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

那么这个“秋案”是指什么,而此人又如何“有德于女侠”呢?

原来当初秋瑾在山阴从事反抗清政府的活动时,山阴县令李钟岳便一直对她的革命行为视而不见,而当上面决定剿灭秋瑾等革命人员时,他也极力为秋瑾辩护,一再拖延出兵。

而直到秋瑾还是被官府抓住后,提审秋瑾的任务却交到了他手里。李钟岳虽然无论怎么也不想处死秋瑾,但他也没办法改变什么,于是在行刑之前,问秋瑾还有什么遗愿。

秋瑾便向他提出了三个要求:莫脱衣,备薄棺,写家信!

李钟岳听后,便将这些要求铭记于心,并在秋瑾死后全部办到了。但即便如此,他却没有感到欣慰,反而因为强烈的负罪感,最终选择了自尽,因为在他眼中,他没有杀伯仁,伯仁却因他而死。

那么这背后,具体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在西湖的秋瑾墓,有一座专门为她而建的秋瑾祠,而在祠堂中,有一个男性的灵位,此人叫李钟岳

我们不妨回到那革命之风逐渐弥漫的清朝末年。

一.无可奈何,只得拘捕秋瑾

当秋瑾参加上海的集会时,组织上当时密谋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相当大胆的计划——发起对清政府的起义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造反”。

他们当时的两大起义地点之一浙江,便是由秋瑾负责的。不过第二年,另一起义地点——安徽的武装起义失败了,负责在安徽起义的徐锡麟被杀,而被抓的人之中,有人出卖了秋瑾。

由于安徽的武装起义失败了,负责在安徽起义的徐锡麟被杀,而被抓的人之中,有人出卖了秋瑾

那时秋瑾正在山阴老家,以大通学堂为保护伞,在其中暗暗从事各种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为此,她还专门开设了体育课,目的是为了做潜在的军事训练,为日后的起义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

可是正在这个时候,徐锡麟被出卖了,于是徐锡麟只好提前起事。

不过由于起事过于仓促,他们最终还是寡不敌众,不仅徐锡麟被杀,连秋瑾的计划也被暴露了。

此事一出,浙江巡抚张曾扬立刻电令绍兴知府贵福——立刻查封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捉拿徐锡麟的同党秋瑾。

而山阴县令李钟岳到任才不到半年,听到上面下来这样一个命令,他的眉头立时皱了起来。

李钟岳是进士出身,为人非常开明。要说他与秋瑾的关系,其实不过尔尔,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对于秋瑾的才气和志向,他向来是非常欣赏的,因此对于秋瑾在当地的革命活动,他看到便似没有看到。

而秋瑾这边的工作也就进行得更加顺利,她暗中组织人手,购买武器,建立起了一个不可小觑的革命队伍。

可这次接到上面的命令后,李钟岳知道,这次他不可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是即便如此,他仍然有意再帮秋瑾一把。

贵福对秋瑾痛恨非常,便特地将秋瑾的密谋上报给了浙江巡抚张曾扬,张曾扬便派人前去围剿秋瑾的队伍

当时的绍兴知府贵福是满人,徐锡麟在仓促起事的过程中,曾杀掉了同为满人的安徽巡抚恩铭,因此对革命党人本就忌惮的贵福,听说同胞死于革命党之手,便对此事重视非常。

于是他便特地跑到杭州,向浙江巡抚张曾扬陈明徐锡麟造反的经过,还将秋瑾的密谋报了上去。

张曾扬一听,便立刻派新军第一标标统李益智率兵三百,与贵福到绍兴“平定”秋瑾拉起的革命队伍。

李钟岳为了帮助秋瑾,竟然亲自到绍兴告诉贵福,大通学堂目前而言并无任何谋逆举动,大人对其动武有何凭证呢?轻易出动兵力,容易搞得地方上人心惶惶啊。

李钟岳说来说去,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真要动武,还是拿到足够的凭据再说。

贵福一心想要扫除秋瑾,听了李钟岳的话,他心里自然一百个不痛快。但问题是,此时的他的确还没掌握充足的凭据,因此出兵的事便拖延了一段时间。

李钟岳向大通学堂通风报信,大通学堂的师生们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非但不愿意逃脱,反而想要提前举义

而李钟岳便借着这段空隙连忙找到大通学堂,让他们赶紧离开。可是大通学堂的师生们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非但不愿意逃脱,反而意图像徐锡麟一样提前举义,为革命捐躯。

不过秋瑾考虑过后,认为目前他们的队伍实力还很薄弱,准备也不充分,若是仓促起事,只会造成许多无谓的牺牲。

因此秋瑾尽可能地把大部分的学生送走,只留下部分实在不愿意离开的学生,与他们共同守在了大通学堂。

这期间,李钟岳一直想方设法拖延围剿大通学堂,尽可能为大通学堂师生的逃离争取时间。贵福对此非常不满,立刻将此事上报给了张曾扬,于是上面又向李钟岳发来了两次电令,催他立即围剿大通学堂。

李钟岳能拖延的时间是有限的,革命党的人自然再清楚不过,因此党内人士王力发劝秋瑾,趁着清兵未到,不如赶紧离开吧。

秋瑾的内心,早已做好了必死的觉悟。她与谭嗣同这样的仁人志士一样,宁愿以一死,来换取国人被唤醒

可是秋瑾的内心,却早已做好了必死的觉悟。她与谭嗣同这样的仁人志士一样,面对生的机会,她宁愿以一死,来换取国人被唤醒。

而这个时候,已经等得不耐烦的贵福也对李钟岳大加斥责,甚至说他总是如此拖延,有“谋逆”之嫌,再要如此下去,贵福便要将此事上报,告他个与逆党私通之罪。

这个罪责无论在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要掉脑袋甚至诛九族的,李钟岳纵是再想帮助秋瑾,也承受不起这样的罪责。

于是李钟岳无可奈何,事已至此,他也算是对秋瑾等人仁至义尽了,只能按照上司的命令,围剿大通学堂。

但是在前往大通学堂的路上,李钟岳还是最后以他的方式,又帮了秋瑾一手。

原来在清军开往大通学堂的路上,李钟岳竟然主动找了个托词,提出让自己的轿子走在军队的最前面。因此当军队将近学堂时,哪怕贵福下了射击的命令,清兵也不敢向前射击,只能向天发射。

可是秋瑾并不打算逃走,听到枪声后,她知道一番恶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面对前来围剿的清军,秋瑾带着师生们与清军殊死一搏,最终还是被捕了

她带着师生们与清军展开一番枪战,人人拼死一搏。可惜她们终归比不过清军人多势众,没过多久,便与另外七名成员一起被捕。

那么,秋瑾是怎样成为革命者中一员的呢?

二.逐渐觉醒革命意识的秋瑾

清朝末年,因为清政府的腐朽,我国在外受各国欺侮,在内民不聊生,久而久之,民众逐渐形成了推翻清政府的浪潮。

在这个浪潮中,出现了无数个英雄,孙中山、黄兴、徐锡麟等都活跃于那个时代的舞台之上,而秋瑾,则是那个时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秋瑾原名闺瑾,祖上世代为官,而秋瑾受到家庭的熏染,对文学颇有心得,但是独特的是,秋瑾不仅对文学有兴趣,从小还喜欢习武。

秋瑾原名闺瑾,祖上世代为官,而秋瑾受到家庭的熏染,对文学颇有心得,而且从小就喜欢习武

这一点,或许也是为什么之后的秋瑾身上,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英雄气息。

而秋瑾虽然出身很好,却对底层民众遭遇的不平等感同身受。她超脱了自己的阶级,从平等的角度看待云云众生,产生了改变社会现状的强烈愿望。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她嫁给那个家庭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富家大少爷时,内心对对方是那么的鄙夷。

对方是双峰县的富绅王廷钧,家世与自己相仿,是父母为他们包办的婚姻。可是她向往自由平等,与一肚子封建思想的丈夫三观根本不合。

不过从事实上来讲,那个时代能与秋瑾三观相合的人,也的确是凤毛麟角。毕竟,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生活在蒙昧之中,能顾得上自己的生活已是不易,谁还有想法去搞革命呢?

但怀着同样信念的人,总是有机会相遇。秋瑾在双峰县认识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才女:唐群英与葛健豪。她们同样对自由平等的社会有着强烈的向往,同样才华横溢,于是组成了一个“闺蜜团”,常常饮酒作诗。

而这三人,也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潇湘三女杰”。

后来,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因为向朝廷捐赠了物资,被朝廷任命为户部主事,于是秋瑾只能离开这两位“闺蜜”,跟随丈夫一起到了北京。

在此期间,北京正好遭遇了八国联军侵华。秋瑾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语的震撼,没想到一国之都,竟然能被列强蹂躏成眼前这个样子,在愤懑之中,她写下了“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由于八国联军侵华,秋瑾逐渐决定参与到救国实践中,并毅然选择自费前往日本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理论

这个时候,她的内心已经埋下了亲自参与到救国实践中的种子。于是在她与丈夫第二次入京时,只过了一年时间,她便不顾身边人的劝阻,毅然选择了自费前往日本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理论。

留学过程中,秋瑾简直是收获颇丰。她不仅大开了眼界,还结识了像孙中山、鲁迅这样的进步人士,并加入了同盟会、光复会德国革命组织,正式成为了革命者的一员。

三.秋瑾死前提出三个要求

抓到秋瑾后,贵福立刻组织李钟岳还有会稽县令李瑞年,一同在绍兴对秋瑾搞了一个“三堂会审”。

不过这次会审上,他们什么也问不出来,秋瑾甚至咬死,自己只做过家庭革命、夫妇革命,至于反清革命?她可不承认,自己哪里有参加过。

三堂会审上,他们什么也问不出来,秋瑾甚至咬死,自己只做过家庭革命、夫妇革命,没有参加过反清革命

贵福气急败坏,却拿她没有什么办法。此时外界的舆论给了清政府很大的压力,都要求将秋瑾释放。

贵福手中掌握的证据不充足,若是就此对秋瑾处刑,恐怕对他极为不利。因此贵福虽然对秋瑾恨之入骨,却也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思来想去,这秋瑾是绝对不能放过的,但她毕竟是社会名士,绝不能由自己来背这个骂名。因此他便想了个借刀杀人之计,这李钟岳不是很袒护秋瑾么?我偏要让他来审审这秋瑾,他还能维护秋瑾不成?

于是李钟岳便不得已成为了秋瑾的审判者,将秋瑾带回了山阴审案。

不过令贵福意外的是,这李钟岳对秋瑾却如同上宾,客客气气地给秋瑾搬了个木凳,与她平等地坐在那里,如同老友一般和谐地交谈。

而秋瑾见李钟岳与那些为清政府卖命的官员大有不同,且此时对自己如此诚恳和善,便与李钟岳聊起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李钟岳本就对秋瑾欣赏有加,此刻听了秋瑾婚姻感情、毅然到日本留学等经历后,更是为秋瑾的才华和胆识所折服。

聊完之后,李钟岳甚至还邀请秋瑾题字,此情此景,秋瑾感慨万千,便题了七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李钟岳邀请秋瑾题字,此情此景,秋瑾感慨万千,便题了七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看到这七个大字,李钟岳无论从书法,还是其表达的意涵,都大有感触,立时将之收藏起来。

很明显,这次审案李钟岳根本没将秋瑾当做犯人看待。因此当李钟岳将这将近两个小时的内容报告给了贵福后,贵福恼羞成怒,质问他为何不对秋瑾用刑,是否有包庇之意?

可是李钟岳也有他的说法——毕竟都是读书人,对方又是一个女子,对对方客气温和点很正常,更何况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证据,如何能用刑呢?

贵福对李钟岳忍无可忍,但同时又知道,目前确实证据不足,就这么让李钟岳审下去,恐艾也审不出什么来。

于是他干脆赶到杭州巡抚张曾扬那里,谎称秋瑾已经认了自己参与革命,而且是革命首领。张曾扬信以为真,也没多核查,便下达了“就地正法”的手谕。

张曾扬轻信了贵福谎称秋瑾已经认罪的话,也没多核查,便下达了“就地正法”的手谕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贵福一拿到手谕,便让李钟岳次日便执行对秋瑾的死刑。这一次上面下来了命令,李钟岳即便为秋瑾辩驳,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无可奈何之下,李钟岳只好从命。他知道此时若再抗命,一来自己会被认为与逆党串通一气,二来贵福若安排他人来处置秋瑾,秋瑾的下场恐怕会更加凄惨。

于是在1907年7月15日(六月六日)凌晨三点,李钟岳将秋瑾提到大堂,无奈地告诉她自己有心救她,但事到如今,他也没有办法了,如果秋瑾有什么心愿,他愿竭力替她办到。

秋瑾见李钟岳如此帮她,知道对方已经相当尽力了,心下十分感激,于是告诉李钟岳,她此下只有三个心愿,若是李钟岳能做到,她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三个要求分别是什么呢?

死后勿剥衣。秋瑾毕竟是读书女子,对于名节自然是十分看重的;备口薄棺。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一口薄棺,不至让她曝尸荒野;写家信。秋瑾一直专心于革命,对于家庭不免有些疏忽,为了避免革命波及她的家人,她甚至公然与家人断绝了关系。但行将离世,秋瑾还是想跟亲人做一番最后的告别。

凌晨四点,年仅32岁的秋瑾便被押到了绍兴轩亭口刑场,从容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907年7月15日凌晨四点,年仅32岁的秋瑾便被押到了绍兴轩亭口刑场,从容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秋瑾死后,李钟岳便按照此前的承诺,先是与秋瑾的生前好友们将她的尸骨收敛了回来,然后为其购置了一口棺材,并让她的好友将之在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安葬。

不过李钟岳做出此事,在当时的大部分“理性”的人看来,是既费功夫、又费钱财,而且断送前途的。

由于他对秋瑾的善待,看在眼里的贵福对他怀恨在心,还到张曾扬那里告了他一状,而李钟岳最终便被安上了“包庇女犯”之罪,并因此被革职。

不过这个结果,李钟岳并不后悔。为了这样一个女中豪杰收拾后事,对他而言是一种荣幸。更令他欣慰的是,在他离任的那一天,当地的百姓士绅纷纷前来送他,人们乘着数十只船依依不舍地将他送到了城外30里的柯桥。

其实秋瑾之死,与李钟岳并没有太大关系,相反,他甚至对秋瑾做得仁至义尽。可是贵福用心歹毒,让他负责审案甚至监斩,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自责。

自从回到家后,李钟岳每日里都在杭州的寓所里闷闷不乐,对当初的事情耿耿于怀。他常常念叨着:“我不杀伯仁,伯仁却由我而死……”

李钟岳看着秋瑾临终前题的那七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不由得便潸然泪下,心中竟然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他几次都尝试自尽,是家人发现得早才阻止了他。为了防止李钟岳自尽,他的家人常常看护在他左右,不给他自尽的机会。

然而一个人若真的想死,这样看着又有什么用呢?

有一天,李钟岳忽然像是看开了,脸上久违地露出了笑容,和大家开开心心吃饭。他开始关心起家里人了,他过问起了妻子的身体,也给孩子检查了作业,家人一看他这样子,都以为是个好兆头。

李钟岳,终于要回归的生活的正轨了吧?

李钟岳甚至还与自己的好友李镇川一起喝茶谈笑。李镇川见好友看得开了,当时便有些大意,茶喝多了便放心上了厕所,可是就在他上厕所的空隙,李钟岳却已经悬梁自尽了。

而李钟岳的离世,让原本对他有些苛责的舆论,变得对他宽容了许多。而谴责的矛头,则志向了贵福和张曾扬,各家报刊甚至戏剧,都表达了对他们的讽刺。

清廷为了保护张曾扬,便对张曾扬进行调任,可是无论到哪里,舆论都搞得他不堪重负,人生从此陷入了最低谷。至于贵福那边,也被迫改名换姓,不敢再在世人面前露面。

民众针对贵福和张曾扬的愤怒,证明秋瑾没有白死,李钟岳也没有白白殉道,他们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而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当时的民众已经程度上觉醒了。这滔滔涌起的民愤,证明秋瑾没有白死,李钟岳也没有白白殉道,他们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吧。

编辑:小仙

责编:t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9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