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野战军的历史沿革与杰出贡献

在解放时期,第二野战军,即曾经的刘邓大军,于1949年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野战军仍由刘司令员担任最高军事主官,邓公担任政委。新组建的第二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分别由陈锡联、陈赓、杨勇等名将担任司令员,每个兵团下辖三个军,共计九个军,意味着有九位虎将担任军长一职。尽管第二野战军的部队数量可能不及其他野战军,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军改中,其九个军中有四个因在历次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而得以保留,成为首批24个集团军之一。实际上,严格来说,有五个部队,包括1961年改编为空降兵军的第15军,军部位于湖北孝感,享有“千岁军”的美誉。

第二野战军保留下来的四支陆战之虎均为我军历史上的百战之师。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部队是抗击反动派军事集团的尖刀主力;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们又成为守卫边防、保家卫国的英雄部队。以下是这四个部队的详细介绍:

第一个是第16军,由原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编而成,首任军长是尹先炳。虽然这位将领的名声可能并不响亮,但第16军无疑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其前身第一纵队是由开国上将杨得志、杨勇、苏振华等三位名将一手带出的铁血之师。这三位名将训练出的第16军,自然养成了顽强的作战风格。在渡江战役、解放西南等战斗中,第16军始终冲锋在前,为解放事业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第16军在1953年全换苏械装备,开赴朝鲜战场,参与金城反击战,取得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作为最后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第16军也是最后一批撤回国内的志愿军。回国后,第16军长期驻守祖国东北三省,赢得“长白猛虎军”的美称。

第二个是第13军,由原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发展而来。第13军与前面提到的“千岁军”第15军,在解放时期均隶属陈赓将军的第15兵团。严格来说,第13军也是陈赓将军一手带出的强悍之师。在全军尚未改编前,陈赓将军已是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的司令员。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下辖的两个旅改编成第13军,首任军长是大名鼎鼎的虎将周希汉将军。这位猛将在抗战时期抗击日寇有功,被129师师长刘帅(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赞誉为军中赵子龙。在解放战场上,周希汉成为陈赓将军对敌作战最为倚重的猛将,两位名将的搭配可谓强强联合,战中原,猛虎渡江,横扫华南,西征云南,消灭俘虏大批敌军有生力量。同时,也让第13军军长周希汉成为解放战场上俘虏敌将数量最多的一员猛将。第13军正是在军长周希汉的带领下,成为解放战场上的强悍之师。新中国成立后,第13军长期驻守云南边境,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丛林地区作战经验,因此得名“山中猛虎军”。

第三个是第14军,同样由原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发展而来。因此,第14军与第13军被誉为兄弟军,均隶属陈赓将军的第四兵团。在解放战场上,这两支部队参与的战役基本相同。新中国成立后,第14军与第13军一样,长期驻守祖国西南边境,擅长丛林作战,因此得名“丛林猛虎军”。

第四个是第12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这支纵队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中野的一把尖刀,因此第12军被誉为第二野战军的头号王牌主力军,首任军长是大名鼎鼎的战将王近山将军。在解放时期,第12军多次充当尖刀角色,无论是淮海战役、挺进大别山,还是渡江战役、西南战役,强悍之师第12军始终冲锋在前,奋勇作战,为每场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关键作用,令野战军首长刘邓二人多次称赞其勇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12军与第15军合作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此战成为影响最大的战役,直接决定了援朝战役能否提前结束。英勇的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为援朝战役的结束画上完美句号。回国后,第12军成为守卫一方、保境安民的英雄部队,同时拥有“铁血强攻军”“百将军”等响亮称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741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