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起义前遭家暴,后留学日本,遇害2年后丈夫殉情,子女皆成才

1903年中秋节的夜晚,北京的一家戏院灯彩辉煌,人头攒动;谁也没有注意,此时一个扮着男装的女青年正手摇折扇,以一个男装丽人的身份出现在了戏院的角落。这种在封建社会可称为“大逆不道”的行为,被其丈夫知道后大为恼火,斥责她“不守妇道”,而这个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的女子,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巾帼女杰——秋瑾。

“错生女儿身”

秋瑾生于清朝末年,祖上三代都在清政府任职,可以说是妥妥的书香世家。由于祖辈在福建为官的缘故,本籍是浙江绍兴的秋瑾也跟随父亲一起住到了福建省云霄县,并在当地的一家书院里就读。

然而,与兄长秋誉章不同的是,秋瑾自小就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写诗填词,并且立意高远,时常让祖父秋嘉禾发出感叹:“阿瑾错生女儿身,如果是个男孩子,将来必定为人中龙凤啊”。

或许,正是由于祖父的叹息,让秋瑾看到了身为女性的束缚以及自身隐藏的潜能。等到10来岁的时候,秋瑾便自主要求跟随表哥一起习武弄枪,时常像男子一样驰骋于山野之间。

随着武术的不断精进,秋瑾的豪气也日益增加。在此期间,秋瑾写了多首纪念和感叹古代女英雄的诗词,其中有句说:“今古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自此,秋瑾发誓要做古代的秦良玉和陈方英一样的女中豪杰。

有一次,秋瑾听闻有土豪强抢民女为妾,就假扮伴娘,出现在婚礼上,趁乱将那名女子救走。据说,那名土豪被秋瑾的拔剑相助的模样震惊不已,只好任由她们离去。

“姐弟配”的婚姻

但是,即便有如秋瑾这般满腹才华、志存高远的豪情女子,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约束下,也依然不得不屈服于陈腐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传统世俗。最终,在长辈的撮合下,秋瑾嫁给了曾国藩姻亲——湖南湘潭富商之子王廷钧。

想当初,得知秋瑾比王廷钧大四岁时,王家人干脆利落,觉得年龄在秋瑾这等才女面前根本不算什么。秋瑾家也得知对方文质彬彬,现在著名的岳麓书院就读,将来科举中第,前程可谓不可限量。所以,很快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注释:秋瑾剧照】

在外人看来,秋瑾与王廷钧的结合当称为才貌俱全、性格互补的绝代佳人。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这对姐弟配之间出现差异的不仅是年龄,还有颇为悬殊的才华和气概。所以,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基本都由秋瑾过问,而一直在安心读书的王廷钧却空有一副好皮囊,在多年科考中多次落第。不仅全然无一点秋瑾身上的特质和才华,就连交流起来两人也都不在一个思维层面。这种现状让秋瑾难免有些恨铁不成钢,王廷钧眼看科考无望,无奈之下让家里给他出钱捐了个六品小官。

湘潭女杰

虽然秋瑾的干练作风和豪情气概让她在夫家说一不二,但是一潭死水的婚姻生活毕竟不是她想要的。

于是,闲暇时,秋瑾便结交好友纵论天下,其中便有秋瑾在湘潭本地认识的唐群英和葛健豪,两人都是名臣曾国藩亲戚,或许是俩人都受过新式思潮的影响,唐群英与葛健豪的见识甚至比年轻的秋瑾更为广博。【注释:二人在后来都为新中国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唐群英跟随孙中山投身于辛亥革命,成为了“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葛健豪则为新中国培育出了四位中央委员,被称为“革命的母亲”】此后,秋瑾一有空便与姐妹们聚在一起吟诗作赋,阔论天下,聊到酣畅淋漓处,甚至会纵情畅饮;一时间,封建礼教在她们眼里已经形同虚设。这种豪情万丈的做派,让秋瑾等人受到有识之士追捧,一度被称为“湘潭三女杰”。

【注释:后排左起第二为秋瑾】

然而,随着秋瑾的思想觉悟的逐渐提高,她与丈夫王廷钧之间也出现了更大的嫌隙。

1904年,王廷钧通过继续捐钱,终于在官场站稳了脚跟,秋瑾也跟随在京为官的丈夫定居北京。赴任路上,秋瑾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状,内心也更加坚定了要将这种陈腐的封建制度打破的反抗精神。

可是,就在这种外国侵略者横行、民族危亡之际,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却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有时候甚至伙同同僚们去逛青楼,喝花酒。这样醉生梦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做派,让日夜思谋做救国女英雄的秋瑾极为愤慨。

面对此等现状,秋瑾这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人貌似没有选择,她唯一能做的只有包容丈夫的庸碌与放肆,然后全力操持家庭琐事,做一个“本分”女人应该做的事。

【注释:图为秋瑾诗词】

可一般女人可以,但她是秋瑾呀!

秋瑾决不会允许自己被禁锢在这样的环境里,束手无策!

有一次,秋瑾在写给哥哥秋誉章的信中说:“基于清末危局,秋瑾我已经将个人的不幸升华为对群体女性的不幸,以及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了……”,与此同时,秋瑾迫切渴望能够如同男人一样独立起来。

这年中秋节,已经到了晚饭十分,秋瑾却依然不见丈夫王廷钧回家,后来才知道他已经跟着朋友们去看戏了。秋瑾一气之下,拿出丈夫的衣服女扮男装,然后手拿折扇自己也进了趟戏院。

古代的戏院基本上只能男人进,女人就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相夫教子。而秋瑾这一去,彻底让原本软糯的丈夫暴怒了,他不仅斥责当面秋瑾“不守妇道”,还跟秋瑾动起了手。王廷钧的这次家暴让夫妻俩的感情再次降到谷底。

1904年的某一天,秋瑾郑重地告诉王廷钧:自己马上要去日本留学。

原来,秋瑾在一个日本留学生名叫陈天华的身上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陈天华编纂的那本《警示钟》更让秋瑾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她当即表示:要像陈天华一样做那个叫醒中国的钟。

王廷钧听到秋瑾的一番留学言论后,气得再次勃然大怒道:“尔所言,大逆不道,速闭尔口,非我所乐闻也。”代入一下王廷钧所处的环境,其实比较能理解他的愤怒:其他女人都在家里操持家务,你秋瑾不光女扮男装逛戏院,还要出国去远游,你要上天啊?但是,秋瑾平生最恨封建礼教的规则,当再一次被斥责为“大逆不道”后,秋瑾已经怒火中烧。但是,她依然很快镇定下来,且眼神坚定地对着王廷钧说:“出国主意我已经拿定了,盘缠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但是出国的门路你必须帮我搞定”。

【注释:秋瑾的刀】

清末时期,虽然留学已经不是稀罕事,但是女性留学却并没有先例。所以,王廷钧在拗不过秋瑾后,只好又悻悻地去找门路。后来,王廷钧找到了京师大学堂里的日籍老师之妻服部繁子,恳求她带秋瑾去日本。并说道:“她是无论怎么都要去的,我实在阻止不了。跟着其他人去,我也不放心,不如拜托夫人更使我放心。”

就这样,变卖嫁妆的秋瑾在服部繁子的帮助下,踏上了日本的留学之路。

秋瑾离开这年,她与丈夫王廷钧的一对儿女年纪尚幼,不能说她没有感情,但是志存高远的秋瑾不允许自己因为小情忘却民族救赎的重任。所以,在与丈夫和儿女告别后,她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通往异国他乡的火车。后来,在她写给友人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祖国沦亡已若斯,家庭苦恋太情痴”,或许正好阐释了自己做这种选择的初衷。

革命的火种

秋瑾来到日本留学后,马上结交到了同样在日本留学的进步人士,其中就有鲁迅、黄兴、宋教仁等一批仁人志士。他们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开始暗开会议,商量救国主张。与此同时,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看懂他们的宣扬内容,也为了读书不再是奢侈的投资,他们开始创办以白话文书写的《白话报》;还组织了名为洪门天地会的青年组织,而才华出众的秋瑾一度被天地会组织奉为军师——“白纸扇”。

有了同样志向的团体组织,秋瑾的革命热情也变得更加高涨。但不久后,秋瑾等人的革命组织就遇到了阻碍,原来清政府得知有留学生在日本进行革命斗争,所以请求日方公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意图镇压秋瑾等人的革命行动。

形式所迫,秋瑾等一派人主张回国继续实行革命活动,但是以鲁迅为首的一部分学生则主张留在日本实行曲线救国。对此,秋瑾认为他们是贪生怕死。于是,会议中,秋瑾“嗖”地从靴筒里抽出一把尖刀,抛在桌上对着反对回国的学生们怒斥“胆小鬼”!

由此可见,秋瑾一生都非常重视武装革命,她表示革命就要有不怕牺牲的胆气,所以诗词中也常常表现出,她随时准备献身革命的志向。比如在秋瑾的一首名为《宝剑歌》的诗中,她写道:“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这种洒脱和气概至今令人无比动容。

回国后的秋瑾开始积极筹划起了中国公立学校,并在女校里帮忙代课;由于一直念念不忘武装革命,秋瑾还联系了一帮革命志士,准备起义。只是,由于后来起义计划因为革命内部出现失误,计划被迫中止。

后来,秋瑾开始积极为解放妇女做准备,并且着手筹备《中国女报》。期间,秋瑾为了筹集一笔革命经费,选择回到湘潭家里,并向公公张口拿了“一千金”经费,而后改换男装再次不告而别。虽然王廷钧一家对于秋瑾此举气到不行,但是他们未曾想到,秋瑾此去再也活着回来与他们相见。

而拿到这笔办学经费的秋瑾,为了自己日后的反清之举不连累夫婿王家,所以离开后立马公开登报表示:与王家脱离一切关系。并且声称拿到的经费是王家给予自己的补偿,属于安家费。

1907年1月14日,秋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而创立的《中国女报》终于成立,并且为了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该报依然沿用白话文写作。

与此同时,秋瑾尚在朝为官的丈夫开始担心妻子的处境。果不其然,1907年,与秋瑾约定在安徽和浙江同时发动起义的徐锡麟被捕,秋瑾收到徐锡麟被捕牺牲的消息后表示:“革命就是要流血才会成功”,于是拒绝了让她离开绍兴的忠告,毅然选择留在学堂。在自知性命不保的情况下,秋瑾给友人寄了一封《绝命词》,并悲叹:“木木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血染的风采

数天后,秋瑾果然在清兵的包围下被捕入狱。

狱中,负责秋瑾案件的审问官是本县知县李钟岳,期间,李钟岳为秋瑾一心为国为民的大义和壮举所感动,但是由于官微言轻,不能保住秋瑾,李钟岳经常愧疚自责。同年7月15日,李钟岳在无奈之下被迫将秋瑾押往刑场监斩,在答应了秋瑾“保留衣物和不要枭首”的请求后,忍痛将秋瑾处死。

自此之后,李钟岳时常郁闷暗伤,深深为自己是杀害革命女杰的凶手而内疚,不久之后便上吊自杀了。与此同时,得知秋瑾死讯的秋瑾丈夫——王廷钧更是悲痛欲绝,他日夜啼哭到咯血,以至于最后一病不起,不久之后也随着秋瑾去世了。

秋瑾去世后,她的昔日友人吴芝瑛冒着巨大风险,为他操办了追悼会,而与秋瑾做埋骨西泠的好友徐寄尘也帮忙在西湖勘察墓地,1908年1月15日,秋瑾的遗骨被正式迁往杭州西泠,后来由于清政府对于秋瑾等革命人士的打击,秋瑾之墓被多次捣毁,以至于后来经过多次搬迁,又被夫家迁回了湖南湘潭的王家祖坟。在当时看来,秋瑾这类反清斗士,可以说是清政府打击的主要对象,更是不会被允许将其迁入祖坟。可是,王家依然不管不顾,冒死将秋瑾之坟迁回了自家祖坟。由此可见,王家对于秋瑾也算是重情重义。

【秋瑾好友:吴芝瑛晚年照】

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满清政府退位,秋瑾的墓地终于又重新迁回了她的心愿之地——杭州西泠。当时,时任民国时期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亲自主持葬礼,并书写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始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岳王墓,秋女坟……千秋英气长存”。后来,孙中山先生也曾在谈及秋瑾时不吝夸赞,说:秋瑾等人为推翻封建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功莫大焉。

至此,秋瑾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不仅为新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正好应了她十七岁时写的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所幸的是,秋瑾与王廷钧的一对儿女也继承了母亲的革命志向:秋瑾之子王沅德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加入过革命组织,解放战争后,还上交了所有田产;秋瑾的女儿王灿芝同样以母亲为榜样。在新政府建立后,赴美留学成了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和第一位航空女教官,为中国培养飞行员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兄妹俩坚定认为:“秋瑾与王廷钧之间是有爱的。只是世间没有双全法,他们的母亲选择了为国为民,就没有办法选择家庭小爱了”。

【秋瑾女儿:王灿芝】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9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