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没有杏仁却有杏仁名的中山杏仁饼

前言

老一辈广州人常有一句叫“广州人大笨贼,整系碎又整番实”,当中“贼”与“系”是代名词,粤语嗔句。

不过这里不说这些,而是说在广州人在说这话时,其实正在做着稻米文化之中最著名的食品——炒米饼。

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农耕社会时代,每到秋收之后,农户们就忙着将采收下来的粮食进行分类储存。

饮食文化:没有杏仁却有杏仁名的中山杏仁饼

舂米

在珠三角地区的民俗上,就有将晒干去糠的籼米(广东人俗写成“粘米”)炒熟,放在石臼舂至粉碎,再将粉碎后的籼米碎填入饼模内摏实成饼坯。再将饼坯从饼模中脱去,放在微火的炭炉旁熯一小时左右致香脆,即为“炒米饼”。

炒米饼嚼之甘香,但由于是用炒熟舂碎的籼米制作,而炒熟的籼米无粘性,要使之成饼形,要么是入模制饼坯时要摏得很实,要么是洒些水在籼米碎上使其有一定粘性再摏实。

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句话形容炒米饼的质地,就是“坚如铁石”。

所以,广州人对炒米饼的感觉是既爱又恨,爱的是其甘香,恨的是其硬实。

饮食文化:没有杏仁却有杏仁名的中山杏仁饼

饼模

正文:

易味庐创绿豆饼,酷似杏仁嚼甘香。

地方天圆各皆妙,不妨再试咀香园。

这是潘英俊先生为中山杏仁饼谱写赞美的《竹枝词》。

在以前,每逢新年到清明的时节,广东人都会用炒米饼饷客。

品尝过炒米饼的人都知道,此饼虽香,但坚如铁石,牙力差的甚至非得借助门缝、铁锤不能咬开,总是让人望而生畏。

中山易味庐饼家老板在听闻各种抱怨和自己亲身感受之后,立志改良炒米饼。

初时,饼家老板仍旧在米粉配方上打转,试图通过调节糯米、粳米或籼米的配比及添加蔗糖、猪油等取得效果,但始终不得其法。

1911年饼家老板的思路在吃过北京绿豆糕之后豁然开朗。

炒米饼既然是消闲饷客的饼饵,只要酥脆易于咀嚼,何需非要用稻米粉不可。

于是按照北京绿豆糕的用料,沿用炒米饼的做法,慢火熯制作出质感酥脆的绿豆饼出来。由于绿豆饼啖吃后齿颊留有杏仁般的余香,因而取名“杏仁饼”。

饮食文化:没有杏仁却有杏仁名的中山杏仁饼

杏仁饼

1918年,顺德大良潘雁湘到中山萧友柏家做女佣。时值旧知县覃寿疤探讨萧府,萧友柏吩咐潘雁湘准备饼饵款待客人。

潘雁湘自小认识一名“觭师”( 善用肥肉加工食品的技师),明白到肥肉的妙处。决定以蔗糖腌好的肥肉作馅制作当时声名鹊起的杏仁饼饷客。

由于增加了肥肉,杏仁饼不仅格外酥脆,还多了一分酯香。

覃寿疤吃后大快朵颐,连忙追问萧友柏饼饵名称。因萧友柏绰号“萧咀”,就随口戏称“咀香杏仁饼”。

不久,潘雁湘在萧友柏的资助下设作坊,以“咀香园”为号,生产有肥肉作馅的杏仁饼。因易味庐饼家的杏仁饼呈方形,潘雁湘就以天圆地方的格局呼应,将杏仁饼做成圆形。

1931年易味庐饼家老板去世,方形的杏仁饼淡出市场。

1935年咀香园以圆形的杏仁饼到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展览会参展,夺得奖项。

从此,中山杏仁饼蜚声国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6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