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接触过心理学?其实大都是伪心理学!

那之前说的那些,是不是就算是伪心理学了呢?我其实讨厌给别人贴上“都是错的”、“都是伪心理学”这样的标签。因为我本科的时候是学社会心理学的,所以可以讲一讲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社会心理学很多时候都是相关研究,比如说我们研究什么东西会影响偏见。

提到心理学,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那些曾经风靡朋友圈的心理学测试。如果是一个专业的伪心理学迷,也许已经在猜人心思、琢磨微表情、解梦、催眠之路上越走越远。

为了给心理学正名,我们与拥有一只猫的心理学科普作者燕艺丹小姐姐一起,共同推出了一期线上读书会分享活动。

在一小时的语音交流,我们聊到的许多心理学小知识,都整理在了这篇推文里,更多有趣的活动内容记得SME的动态!

燕艺丹(知乎ID:燕艺丹)

心理学科普作者及讲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认知心理学硕士,中山大学心理学学士,哥大中国心理论坛联合主席

文字稿

#文字稿经过校正,内容有所删减

关于心理学,我一开始也是从书店的心理情感专区、哈佛幸福课等等了解到的。因为我刚进大学的时候也不是学的心理学,而是转专业进去的,所以那时也有很多误区。

我会想,心理学是不是在猜别人在想什么?是不是在分析他人行为背后的思想?是不是要去分析那些邪恶、深入的想法?还是说要给别人分享情感鸡汤、帮助别人找对象?一开始我有很多的疑惑,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挺敏感的人,情感很细腻,也觉得心理学是适合我学的,于是就开始准备转专业的面试了。

直到那时候,我才了解在心理学中,尤其在学术界、科学界中,是极少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分析别人的行为,或者是分析别人的情感。我当时去面试的时候,最大的两项考核反而是数学和英语。后来我也了解到真实的心理学是一个相对严谨的科学,它所有的结论都必须局限于某一部分人、某一个时间、某个情况下所得出的数据。所以说,这很需要你的数理功底。

现在的研究都是很严谨的,针对个人的行为分析其实是非常少的。那之前说的那些,是不是就算是伪心理学了呢?其实我是这样觉得的,“心理”这个词,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别的含义。对于我们心理学的学生、老师或者从业者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理问题、或是大家常说的“心理”,包括很多人会把“星座”都归到心理学之下,其实都更多偏向于自己的感情体验。

我其实讨厌给别人贴上“都是错的”、“都是伪心理学”这样的标签。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规律和逻辑。但是这些,确实不是现在的心理学人和心理学的从业者所研究的内容。我觉得心理学科学有它自己的内涵和定义。我刚刚给大家发了一张图片,想跟大家解释一下我们心理学都有哪些研究的方向,以及我们心理学人都在做些什么。

图片看不懂不要紧,接下来都有聊到

心理学的分支

心理学如果分作两大类的话,可以分成基础心理学(就是偏研究型的心理学),还有一类是应用型的心理学。

在偏研究型的一类里面有这么几种,首先是生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这三类都与人脑的发展构造相关。生物心理学的话,研究痛觉是怎么形成的,还包括感知相关,比如说大脑的功能分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比如说儿童的脑子是如何成熟的,0到2岁、2到7岁、7到11岁都会经历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包括某一个发展阶段中,正确的教养方式是什么样的。认知心理学的话,也更脑神经的部分。比如说“记忆”,我们如何记住东西、如何去感知事物、如何选择更好的学习方式,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所涵盖的。

现在有一个很火的词叫做 (机器学习),还有神经网络,也是和认知心理学相关的。为什么会提到神经网络还有机器学习呢?因为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是从认知心理学中对于人脑认知过程的模型展开的。它会用IT的语言去解释,人脑是如何进行加工的。

然后就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还有一个新的积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其实有点不分家。人格心理学的话,研究的是个人的人格特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大五人格、还有大七人格(两种人格模型)。就比如研究你的内向性和外向性、你的神经质等等,在中国还可能测量比如你的淡泊性。

而社会心理学会研究另一些问题,比如说歧视、偏见,或是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件事情有着某种看法。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词叫做“从众心理”,这就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为我本科的时候是学社会心理学的,所以可以讲一讲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社会心理学很多时候都是相关研究,比如说我们研究什么东西会影响偏见。

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做“ ”,就是一些你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可能会影响你的决定。比如说,你刚刚看完一张佛教的相片之后,你可能更容易在一个公益机构里捐钱。如果我们要验证这个假设,研究人员就会先将来访者分成两组,一组看一张具有宗教性质的照片,另一组看其他的照片。然后让志愿者打分,现在捐款的意愿有多大,再用统计数据看是否有显著差别。当然这例子是非常简单的,但很多实验是以这个逻辑完成的。

积极心理学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领域,它覆盖了心理学的很多方面。在过去,我们会把精力放在研究精神疾病上,是针对一个精神状态已经不太好的人,怎么让他变得正常。而积极心理学是希望改变这种研究的姿态,让一个心智各方面都正常的人,变得更幸福、更好。所以它其实是一种理念,它可以包括社会、认知,还有咨询等各个方面。

应用心理学首先囊括了我们对心理学最熟知的两个领域,一个是临床心理学、一个是咨询心理学。这两个其实是有差别的,在不同的国家法度也不一样。在我们国家,临床心理学需在医学院里学习才会有处方权,普通的咨询师他是没有处方权的。学习临床心理学的人会接触到一些精神疾病确诊的患者,可以给他们提供药物治疗。咨询心理学的接诊范围很广,从有确诊精神疾病的来访者,到一般的有精神上的诉求的来访者。而且在美国这边,有一些做咨询的人也是有处方权的。

再说到教育心理学,在我研究生期间的很多研究都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其中我最喜欢的理论之一就是内在动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个动机,一种是外部动机、一种是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的话,比如“奖惩”,就是非常行为主义的观点,它曾一度主导心理学界。但是人还有内部动机心理学批评方法,这些动机很多都是天生的,比如,人天生就有一个探索欲、人天生就想和别人产生联接、人天生就有好奇心。

人天生其实还有学习的欲望,而很多时候外部动机会影响到内部动机。假如一个小孩他很喜欢学数学,这个时候他已经产生了很浓重的兴趣,你再跟他强调,考好了能够获得50块钱的话,反而可能影响到他的表现。其实行为主义不是现在不能用了,只不过它并不是唯一能够解释一个人行为的观点,它在某些时候还是有用的。

那么我继续再讲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其实也是有很多的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的。它与认知、发展相关,例如,人的脑子如何成熟的、人的教育要经过几个阶段、怎么样的教育方式最合适,这些都是教育心理学的范畴。

接下来,工业组织心理学这一块也是我很感兴趣的领域,它和社会心理学也有相关性。例如,如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如何提高绩效,这些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很多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的同学,后来去做了企业咨询,在企业里做员工教练,或者是去做人力资源。

最后心理学批评方法,心理学还有一些其他的领域。比如说刚刚有人提到过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可能在中国公安大学这一类的地方会开设,而在普通高校开设的还是比较少的。然后还有一些现在兴起的领域,例如人机交互、用户界面设计,这一些也逐渐地进入心理学范畴。很多人毕业之后选择去做用户研究,这个也是心理学学生的高薪职业之一!

心理测试靠谱吗

说到心理测试,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小时候在杂志内页上看到的星座测试,或者是让你选一个苹果和香蕉,可以判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类型的人。我记得在我还在初中、高中的时候,这类是在女生圈子里是很风靡的。现在也有很多的心理测试,比如说前段时间很火的网易荣格人格测试。会得出“外在”、“智者”、“天真”等结果,我记得当时朋友圈被刷屏了。

但是对于心理测量专业的人或者从业者而言,最常见的反而可能是一些企业测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应聘过一些大厂,在应聘之前会做一个性格测试,公务员考试也会做类似的测试,还有类似于测智商和反应能力的测试。

这些测试其实都属于心理测量的范畴,那么心理测试/测量/测评是否靠谱?在我们的角度是要看两个指标,信度和效度。“信度”的含义就类似于,我今天测试与一个月后的测试结果相同,而不是说每次测出来的差别都很大。“效度”就是说你所测出来的东西是否合理,比如说我从苹果和香蕉中二选一,测出来的真的是我的性格吗?还是测出来我喜欢哪种水果?

我看到(评论区)有人提到“壹心理”上的测试。“壹心理”上的测试其实也是分两种,他们的专业测试是挺专业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娱乐性测试。对于我们学心理学的同学来说,如果是这个测试看起来非常有趣、浅显易懂、很娱乐的话,我们是肯定不会把它当真的。

大家还提到了一些像抑郁症自评量表,这个如果是专业的一些量表还是很可信的。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最近有一些抑郁症状,可以先用自评量表自测一下,如果发现得分比较高的话,再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当然你不能说,通过量表就能确定是否得了抑郁症,医生确诊的依据要有自评量表,也还要有一些生理上的检测。

心理疾病与标签化

起码在我感觉中,心理疾病在国内是一个很受争议的话题。大家往往听到谁去看心理医生,或者有某种心理疾病的话,都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想不开,这个人是不是脑子里很阴暗或者怎么样,但其实它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复杂。心理疾病以前叫做变态心理学,现在叫做异常心理学,这是他们研究的范围。

这里要提到的一个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DSM 5,这是一个国际承认的心理疾病的标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就是你觉得它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这种行为通常是要持续一段时间的,很多疾病都会有一项确诊标准,是持续半年以上或者几个月以上。(标准大多是西方制定出来的)

你以为你接触过心理学?其实大都是伪心理学!

在我的观察中,起码我在美国的时候,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和朋友都多多少少有过抑郁症或者是抑郁的经历、焦虑症,或是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他们不会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多么严重的事情。

就以抑郁症打个比方,我之前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人脑它能够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如果太过度的使用、过度焦虑,那根弦一直绷着,绷得太紧后,它失去了弹性,大脑就歇菜了,没有活力了。所以得抑郁症的那段时间会显得没有活力,没有办法提起精神去做事情。因为大脑非常累,无法再分泌出让你快乐的激素了。其实这是与生理和心理都有关系的,是一种状态。

我自己也有玩知乎,知乎经常给我推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很著名的问题是:“如果你得了抑郁症或者是你男女朋友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

有很多患者或者潜在的患者及其家人,会在底下说“(这个病)是遗传的,会危及子孙、绵延千里”、“你这辈子就毁了再也不会好,它会持续不断的复发”、“你只是一段时间好起来,它会伴随你终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可怕。

我看到在评论区有人说“放下”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心理疾病患者是因为没想开,或者想的方式有问题,但是实际上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我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的朋友,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独立翻译。他应该是国内唯一的,或是为数不多去做这类工作的人。工作非常辛苦,压力也很大,因为没有人可以帮他。

他一天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收入又很微薄,在长期的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精神压力很大,一直紧绷着,也就有了抑郁症的和焦虑症的症状。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说他想法有问题,而是他真真切切地遇到了这么多的压力。他有很多东西想不明白,热爱的东西需要坚持吗?但坚持又意味着要遇到这么多现实的困境,也包括他在人际关系上的烦恼。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脑和精神过度承担压力就会出问题,一个人能承担的是有限的,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我可能每半年跑一次马拉松是OK的,但是如果我被强迫一定要每天都跑马拉松的话,身体一定会出问题的,那就不是你能不能想开的问题了。

我之前听过一个分享,他们把精神疾病当成是心灵的感冒,也应该像我们身体的感冒一样对待。就好比说今天我感冒了,是不是可能有遗传因素?可能。是不是与正在经历的一些事情因素有关?也有可能。是不是因为有些事情、想法不对产生的?也有可能。

但是我们身体不舒服就会去看病,会听医生的劝解,然后去治病或者吃药。将这一时期度过了就OK。会不会复发?也有可能。人一辈子也会持续不断的有感冒,但那又能怎么样呢?其实我觉得对待心理疾病,也应该有同样的态度。

我遇见过很多的朋友或者身边认识的人,他们在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上的疾病时,最大的难关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面对疾病的污名化,以及家人的指责。我曾经有一位朋友,有一段时间比较抑郁,但回国之后他父母亲把她藏在家里,不让他出去见人,甚至和他人视频的时候都说“我儿子还在国外”,因为觉得太丢人,这对他的恢复其实伤害很大。

其实我觉得很大的问题,是要去克服这种污名化,就当是大脑的一种感冒,有的时候也不必要深究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是之后会不会再犯。就像是大脑也来了一场胃疼,把它治好就OK,怎么治?就听专业的人士的意见。

心理学人的一万种可能

我现在来讲一下心理学的同学都有哪些就业方向,我列了大概有七八种。

第一类可能是大家更最熟悉的心理咨询。他们自己去从业或在学心理咨询的机构就业。有一些会去到学校做心理咨询的老师;有一些会出来做生涯教育的咨询师,去给别人做生涯发展上的建议;还有一些人会到公司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一些公司会配备一个叫做EAP的岗位。

还有一大类是有关人力资源的,我们很多的同学都去做人力资源,有一部分去做人才管理,去做招聘、培训,去做员工教练之类的,还有做关于人力的研究。我有很多美国的同学是在做人力研究的,包括研究人在什么时候更有效率、哪些做法会提高人的积极生产力。与此相关的,也有一些同学去做销售、做猎头,做和人打交道的这些工作。

最近新兴的一些领域,比如说刚刚提到的,有人会去做用户研究,有人会去做人机交互设计,还有一些会去做产品相关的研发。我有的同学去做早教机器人,因为早教是和发展心理学非常相关的。还有一些去做课程设计,包括内容设计等方面。

当然心理学也可以用于传媒领域,写文案、做市场。还有一些去写剧本,还蛮多心理学人,或者说蛮多在演艺圈中写剧本的人是心理学出身的。还有一些在学术界做老师、教职工,还有一些会去到政府机构。据说在海关和监狱,会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人才,但我还没有见过我同学去。

我最近在哥伦比亚大学开了一个中国的心理论坛,当时我们有一个板块就叫做“心理学人的一百种可能性”。我们看到了很多把心理学用的很有意思的学长学姐。

其中有一个学姐做了纽约本土的华语一人一故事剧场,不知道大家没有听说过,就是通过演绎出你的情绪和经历,让大家有治愈的效果。还有一位学姐他是在做科技和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比如说,“机器学习会不会通过分析人类的文本而产生偏见”,这可能从另一个视角来让人家更加能够明白偏见的产生。

还有一位学姐,在企业中做事,做商业心理学家。比如她会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大家去发言、说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她说有一次做讨论,大家对一个印度的同事非常有意见,觉得他总是不着急,团队忙成一锅粥的时候,他都是喜怒不形于色,大家觉得他是没有灵魂、没有心的。然后,印度同事就说: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我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一场大地震,我亲人去世,导致于我在情绪有波动的时候,没有办法表达出该有的情绪。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可以让员工之间更加理解彼此,这也是人力资源帮助提升团队效率的一种形式。

问答环节部分节选

Q:老师是否可以把学生的病情当成讲课的资料?

A:如果完全隐去了关于这个人的任何可能被认出来的信息,再用作教学用途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签有保密协议,他是不会透露你的各种隐私或者什么去给别人的。

Q:身高体重或者学习成绩可以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变量吗?

A:是可以的,例如身高、体重、BMI(身体的匀称程度),是否会影响到你对一些事情的感知,或者这些属性是否和其他的心理学属性有关联?又比如说,BMI比较匀称的人,是否自尊感会更强。研究学习成绩就更普遍了,学习成绩、高考成绩等各种成绩都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判断,像个人的智力水平等。

Q:微表情和催眠就是伪心理学吗?

A:首先,起码在中国开设的高校里面,学习微表情和催眠是比较少的,至少我没有听说过。可在国外可能会有,但是我现在接触的也不多。所以这可能不是一个心理学主流学界认可的东西。

之前我们老师也提到过“催眠”,其实并不是说能够治愈某些人,或者像是电视里面看到的那个样子。催眠很像我们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坐着坐着打了一个盹,能听得到报站声,能听得到身边的声音。其实也有点像睡着了。

Q:心理疾病有可能在药物介入的情况下被治愈吗?

A:首先对于很多心理疾病药物不一定是有用的,像现在40~60%的抗抑郁药,都不能对每个人都有用。有可能被治愈,也有可能他自己慢慢的就好了。而且药物也不是说治疗心理疾病的唯一的方式。

Q:我听说人类天生会更倾向于接收负面的信息,这样的话大家会有更好的求生意识,有助于人类远离危险,是这样吗?

A:我来分两方面说说,首先它是有理论依据的。这个结论本身是正确的,是有这样的一个理论去支持它的,比起“得到”大家对“失去”更加敏感,当时有一个研究结论是这样的,如果赢可以赢300万,但是输的话只输50万。那么同样的概率(50%赢和输),输50万比赢300万是更不能让人接受的。

但是到底是不是因为远古的这样的一个求生意识,这个是不一定的。有一个学派(我刚刚没有提到)叫做进化心理学,认为我们现在的行为模式是源于古代的一些求生本能。它还面临一些争议,因为它的科学性还有待确定,所以还没有进入主流的学科。但是进化心理学研究很多,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当时给我们的观感就是又黄又暴力,因为他讲的就是人的生殖和繁衍嘛!

Q:如何看待心理疾病标签化?

A:一些人可能会说,“我最近抑郁”、“我有强迫症”、“你不要碰我的东西,我有洁癖”,这个症那个症,我身边好像也没有这样的人。

但是我觉得如果大家将这些词用作沟通的话,倒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还是要有一个尊重。可能对于真正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更希望说每个心理疾病可以真正地被人们所理解,然后破除这样的标签和污名。

Q:能不能提供一些建议,让我们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A:其实这个问题还蛮笼统的,我一时也没有想到一个特别具体的回答,如果说我一定要有一个回答的话,我觉得就是要尊重自己的节律。其实心理咨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验过,你去问心理咨询师说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他一般都不会给。

很多时候是我们有点像在自问自答,因为其实最了解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什么最适合我们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觉得如果我有且只能给一个建议的话,我一定会说:要尊重自己,不要盲目的去听信别人的想法。

这也是经济心理学的一个思维模式、思维方法。与其说我们要一定要做到像别人一样,或者说盯着所谓的缺点不放,一定要揪着它,那还不如看看我有没有什么别的优点可以发挥。比如说一个晚睡晚起的人,虽然晚睡晚起,但是他晚上有更好的创造力,或者想想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运用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蛮值得去思考和学习的,就不要一味地因为一个标准,和别人比较,硬要去修改自己的所谓缺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87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