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型、放纵型和强制型,都容易出现对孩子过分迁就

对孩子的错误不能迁就溺爱型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会尽己所能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总感觉不能亏待了孩子。强制型的家长如果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也很容易在物质需要和行为表现方面过于迁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甚至是错误的

小时候表现挺好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对孩子要求严格的父母,在什么情况下会放弃纠正孩子的错误?

不想看到孩子发展得越来越糟糕,父母要了解一下“拆屋效应”。

成长的过程“先扬后抑”的孩子

小冰是一个漂亮姑娘,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是大队长,还是大型活动主持人,舞蹈、钢琴、唱歌都很棒,在整个小学阶段她都是校园里的明星人物。

升入初中之后,小冰不再那么受,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很一般,逐渐逆反起来,脾气越来越大,尤其是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小冰经常跟爸爸妈妈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要买哪个明星代言的产品,买自己喜欢的衣服鞋子,还有耳机、手机甚至电脑,或者要求去哪里玩儿等等。

小冰升入初中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父母不满意,认为是她分心导致的,还总是想着“臭美”和“享乐”,所以经常拒绝她的要求。有时候同意她的要求,要以好好学习、做课外题、上补习班等等作为交换条件。

一次小冰闹着要买新上市的苹果手机,那时她的手机刚换了不到半年,父母就没有同意。结果小冰在家里大闹,弄坏了一个很贵的工艺品摆件,爸爸很愤怒地打了她一下,结果她离家出走了。

两天后家人终于找回了小冰,父母觉得孩子虽然有很多毛病,但是离家出走很可怕,为了不再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情,赶紧给她买了新手机。从那以后,父母不再批评小冰不努力学习,对于她的各种要求也尽可能满足,只要她能坚持去学校,不到处乱跑。

小冰的成长状态很糟糕,中考后进入普通高中更是任性而为,不好好读书,老师多次找到家长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也着急,但是总认为别出什么大乱子就行,所以也没什么改变。

一个小时候发展全面的孩子,经过一个青春期,变得脾气乖张,不思进取。

小冰成长的过程是典型的“先扬后抑”,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小时候大家给予的过度,让她习惯了“优秀”,升入初中后落差太大;另一方面是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失误,促使她选择做一个“糟糕的自己”。

小冰父母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不合理,其中就隐含着“拆屋效应”。

什么是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大概意思是觉得一个房间采光不好,建议主人在屋顶开一个天窗,不容易被采纳。如果先是要求把屋顶拆掉,主人肯定拒绝,这个时候再提出开个天窗的建议,则很可能被采纳。

心理学中的“拆屋效应”是指先提出一个很大的或者很苛刻的要求,对方很难接受;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就很容易被接受。在谈判类型的活动中,这是一个惯常的做法,技术环节是两个条件设定得是否适当,以及能否被对方觉察。

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型、放纵型和强制型,都容易出现对孩子过分迁就

“拆屋效应”的原理是,人们通常不太愿意连续拒绝同一个人,当拒绝了第一个要求后,多少会对被拒绝的人感到抱歉,所以当其接下来提出一个相对较易接受的要求时,会尽量满足对方。

小冰成长中的“拆屋顶”,是离家出走这件事,其他的糟糕表现,因为强度和影响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大,好比“开天窗”,反而被父母接受。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离家出走,所以干脆接受她的很多片面想法、冲动情绪和不良行为,虽然孩子不会再因“意愿受阻”而离家出走,但是成长得很失衡。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的孩子,未来发展隐患重重。

对孩子的错误不能迁就

我们在很多文章中都曾经提出解决过分溺爱孩子,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不怕孩子犯错,关键是成年人如何管束和引导。家庭教育风格中的溺爱型、放纵型和强制型,都容易出现对孩子的过分迁就。

溺爱型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会尽己所能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总感觉不能亏待了孩子。或者别的孩子都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也要有,否则有损颜面。放纵型的家长经常因为各种原因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往往是不愿意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孩子的愿望满足之后解决过分溺爱孩子,就可以“消停”一段时间。强制型的家长如果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也很容易在物质需要和行为表现方面过于迁就孩子。只要孩子认真读书,成绩优异,其他方面都好说,所以这类父母虽然强势,依然很可能以学习好为条件,迁就孩子的不良想法和做法。

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因素。小时候无伤大雅,进入青春期之后很容易发展成对立违抗障碍或者品行障碍。

像小冰这样的孩子,绝不是升入初中后才因为“逆反”而越来越糟糕的,她的父母是“复合型”家教风格:学习方面父母是强制的,生活方面父母是溺爱的。

在小冰离家出走之前,父母因为对她学习不满意,所以生活中也变得严苛,而且以满足孩子的要求为条件让她好好学习。离家出走之后,父母又转回溺爱的风格,只要孩子别出什么事情就行,一切的过分表现全部接受。

有句俗话叫“爱子如杀子”,指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这种不理智的,无原则的爱,是刺向孩子成年生活的“隐形匕首”,伤害的是健康和积极的生活状态。

“拆屋效应”的巧妙使用是亲子之间的“智斗”

孩子具有天然的智慧,从很小开始,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讨好、哀求、软磨硬泡、撒泼打滚儿,凡是能够达到目的的做法就会逐渐被强化,比如只要采用大哭大闹的方式父母就会妥协的孩子,哭闹就是他们的法宝。

孩子们也会运用“拆屋效应”,就是会及时“妥协”,择机“退而求其次”。先提出一个父母很难同意的要求,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小一些的要求。

比如去玩具城,孩子要一大盒很昂贵的玩具,父母不同意,自己就先闹一会儿,然后要求买一盒小的,八成父母会同意。这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为了要买某一个玩具大闹,最后给他买了一个其他的玩具也很开心的可能原因,父母其实是“中计了”。

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也要动脑筋,利用一下“拆屋效应”。

先提出一个不合理的或者难度较大的要求,比如周末让他们增加3个小时的工作量。然后再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要求,增加1个小时的工作量。这样比直接要求孩子多学习1小时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孩子的成长需要将近20年的时间,父母必须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在孩子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之后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

“拆屋效应”也是在考验父母的选择和妥协,“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关键之处在于“害”的判断标准。只要家庭教育中坚持做人在做事之前,良好品性重于学习成绩,孩子的发展就不会偏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2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