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妹:养育4个英雄儿女,53岁离世没能见到儿子毛主席最后一面

“世界上有三种人,其一损人利己的,其二利己而不损人的,第三损己利人的,而我的母亲属于第三种人。”

这是毛主席于母亲病逝后,书信给好友邹蕴真时写下的一句话,我们也由此看出她身上崇高的品质和对儿女满满的爱护。

他的母亲有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昵称“文七妹”,就是如此普通的一个妇女“伟大地”养育了四个英雄儿女!

可令毛主席遗憾的是,母亲53岁离世时未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主席悲痛丧母,始忆生母过往

1919年的10月份,毛主席为着革命事业在长沙忙碌着,而在此之前,他已和两个弟弟商议好把病重的母亲接来长沙治疗。也是在这个温馨的地方,母子四人兴致勃勃去了照相馆拍照,留下了唯一一张弥足珍贵的合影。

母亲文七妹有了儿子们的陪伴,心情日渐开朗,在长沙度过了一段很欢乐的日子。眼看自己病情有所好转,文七妹就提出还是回老家吧,毕竟在老家呆着熟悉和习惯,毛主席挽留不住她,只得同意母亲的决定。

哪料没过几个月,毛主席就收到文七妹病危的家信,信中说母亲回了老家后病情再度恶化,纵使竭尽所能地医治也回天乏力……毛主席和弟弟毛泽覃火速赶回家乡韶山,可看到的是已入棺两日的病逝的母亲,彼时文七妹享年仅52岁。

毛主席悲痛万分,边喊“孩儿不孝”便在母亲灵堂前嚎啕大哭,丧母之痛当真是锥心刺骨!

母亲已走,唯剩下同样伤心欲绝的父亲,毛主席为让父亲散心就把他接到长沙去住。或许是这对老夫妻彼此间舍不得对方,后来患上伤寒病的父亲因悲痛过度也与世长辞了。三个月的时间失去两位至亲,毛主席的心情可想而知……

父母是对毛主席一生影响至深之人,尤其是母亲文七妹,更是他革命的力量来源之一!于毛主席而言,文七妹如同“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母授学”中的光辉母亲一样,为己形成正确的道德三观与优秀品格树立了标杆典范。

主席母亲文七妹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教导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从其短暂又伟大的一生说起……

文七妹生于清朝同治六年即1867年,其原名为文素勤,后也用过“文其美”这个名字,由于她在家族姐妹中排行为七故也被成为“文七妹”,此后这个简洁易记的名字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大家也更愿用这个亲切的名字来唤她。

文七妹的家乡湖南湘乡县四都唐家坨村是个出英雄的村落,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降临于此,看到这里或许大家都明白了。没错,同姓文又身处同地的文七妹就是文天祥的后代!

尽管到了文七妹外祖父文芝仪这一代,文家风光不在,但也算是个品德优秀的大家族——外祖父诚实勤劳而外祖母温婉贤惠,他们共生下三儿三女,文七妹便是这最小的女儿。而她和毛主席之父毛顺生是怎么结缘相爱的呢?得从文家人的扫墓习惯说起。

贤内助母亲与进步表兄,支持毛主席继续读书

文七妹的祖父安葬于韶山冲龙眼塘,每逢清明和冬至,文家都得从家跨越20多里地前往韶山去扫墓。这样舟车劳顿的路途使文家人萌生出一个想法:要是能在韶山这边结下一门亲事多好,有亲眷在本地也省得来回折腾了,不是吗?

所以文家就开始替文七妹寻一门好亲事,经人介绍,18岁的她认识了小自己三岁的毛顺生。尽管男方家境贫苦但人品不错,几番接触下来,文七妹也觉得毛顺生是个值得托付的好男人,遂嫁到了湘潭县韶山冲。

文七妹成了毛家媳妇也当真应了那句“女大三,抱金砖”的俗语,为毛家带去了许多幸运之事,当然这也离不开文七妹本人勤俭持家的优秀品格。

婚后第二年,毛顺生外出当兵以挣军饷贴补家用,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被他发现了致富的生意门路,随后回家当起了生意人,日子也渐渐好转起来。加上毛家有个温柔的贤内助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两人一度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唯一遗憾的是,他们婚后生下的七个孩子中有两个不幸夭折,好在之后生下的毛主席一直很健康。

毛主席生于1893年12月26日,夫妻望着这个白白胖胖健康十足的小婴儿很是开心,尤其是母亲文七妹,她唯恐这么好看的儿子也不在自己身边,就常常吃斋念佛祈求上苍保佑,好在佛祖有灵,毛主席平安顺利地长大了。

文家人也挺喜欢这个外孙毛主席的,其外祖母贺氏还常接毛主席至自己家中抚养,故而毛主席与文家表兄弟们亦是相处得十分愉快融洽。

在一众表兄弟中,当属年长9岁的表哥文运昌和毛主席最投缘,而毛主席能继续读书除了母亲的相帮外,也得益于这位哥哥的力挺!

1910年,读完了私塾的毛主席本会按照父亲的意思,前往湘潭县一家米店做学徒,这也是为了他今后能接替父亲的生意活儿。但毛主席还存有继续去东山学堂读书的想法,父子二人为了这事争论不休,而没读过书的文七妹也希望孩子能接受再教育。

此时表哥知道这件事后,动员了自己父亲和一干亲戚朋友去“游说”姑父毛顺生,而后者也渐渐地动摇了,加上儿子毛主席承诺说“读书能增强我赚钱的本领”时,终于松口同意了。

在读书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文运昌和表弟毛主席是多么“志同道合”,而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他的言行举止亦对毛主席影响甚大。毛主席读的《盛世危言》《新民丛报》这两本书刊也是文运昌向之推荐的,这极大地拓宽了毛主席的视野,提升了其不断进步之心。

“我十分敬爱的外家”——每逢写信给文运昌,毛主席便会如此亲切地开头,表兄对之的情谊和帮助,他自始至终铭记在心永不忘怀。

比起严苛父亲,他更爱和有施舍美德的母亲相处

母亲文七妹虽然不曾读过书,但她身上的出众品质甚至比斯文读书人还要好。

勤劳持家积极做农活自然是不必多说,她还极富同情心,待人宽厚还笃信佛学的她常常背着丈夫接济穷苦乡亲们。

为何说要“背着丈夫”呢?因为在毛顺生的思想观念中他是反对施舍这类做法的,他固执地认为人穷就应该想办法自己去努力创造优渥的环境,而不是呆在原地等着别人相帮,那样毫无进步可言!不得不说,如此理念也无可厚非。

然文七妹总持有“能帮则帮”的念头,亦不会思虑这么长远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内心过于善良所致,与丈夫意见不同虽说常有争吵发生,但也不会过于上纲上线影响到家庭和睦。

毛主席乐于助人的美德思想就是来源于文七妹的深刻影响,比起母亲偷摸着“施舍”不同,他则主张“公开反叛”。比如曾在私塾读书的毛主席都会带家中午饭去学校吃,文七妹发现他每次带的午餐量都挺大,可放学后还是只嚷饿。

“娃儿,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如何吃那么多还会饿?”文七妹担忧地问。

毛主席则是摆摆手,明目张胆地回道:“没有不舒服,母亲。只是我们私塾新来了一个同学,他很可怜,没有午饭吃,我就带午饭过去和他一起分享了。”

文七妹这才了解其中缘由,儿子早已对自己的行为“耳濡目染”了,她也甚感欣慰。至于父亲毛顺生,纵使听到了毛主席所言,除了极为严苛的责骂他外倒也闹不出什么大动静,也不再去管这件烦心事。

不过日常生活里的毛顺生着实是个“严父”,除了不苟言笑外还见不得毛主席兄弟闲着,不是让他们记账便是做农活,有时候惹到性情暴躁的父亲后,毛主席和弟弟们免不了要挨顿打。或许男孩子的性格本如此,父亲越凶自己,自己则越有“反叛精神”。

也就理解了为何毛主席要“忤逆”毛顺生而做和母亲一样的“施舍行为”,当然这和他本身善良大度的品德亦有很大关系。所以比起严苛的父亲,毛主席更爱和性格温顺的母亲文七妹在一块。

“我有什么事儿都只和母亲说,她是我决策人生的最初的老师,还是缓和我们同父亲关系的有力桥梁。”每每回忆起母亲,毛主席如是说,感恩之心感激之心溢于言表。

毛主席前去继续深造时,父母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五味杂陈,纵使万般严厉的父亲毛顺生,眼神里也流露出不舍之情。此时的文七妹安慰道:“放心吧,石三伢子是干大事的,将来铁定会出息!”而事实就是,一切当真如母亲所料!

她用尽善良的一生感动了我们

文七妹的几个子女中,不仅是毛主席成了一代伟人,还有担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的毛泽民,任职苏区中央局秘书长、独立师师长的毛泽覃,还有牺牲在革命道路上的毛泽建都大有作为。

“她用希望之光照亮了他们却也将自己燃烧殆尽”……早在毛主席求学期间,文七妹的身子骨就一天不如一天,万分牵挂母亲的毛主席但凡得空便会回家探望生母,纵使忙碌抽不开身也要一封家书抵达,只为宽慰父母之心。

遗憾的是,母亲终未能见到毛主席开创出的美好盛世便撒手人寰了,身为人子的毛主席怀着悲痛之情声泪俱下地写下《祭母文》,尤其那句“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深深铭刻进每个读它的人心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看到文七妹一生优秀的所作所为,能感受到毛主席对母亲抑制不住的思念与爱意。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这是毛主席追悼母亲又写下的两副对联,陈述了文七妹值得称颂的优良品德,亦是儿对母满满的敬意。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深刻感受到毛主席对于母亲文七妹的高度评价,后者曾在1936年的延安当地,对斯诺说:“我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而乐意接济别人,也可怜穷人。”

斯诺终于理解了毛主席领导的中共为何能受军民喜爱,正是因为它与文七妹有着一样无私奉献为民着想的品格!

那篇深情满满的《祭母文》如今永远镌刻在韶山冲楠竹圫的山坡石碑上,亦烙印在主席和百姓人民的心尖……这里是毛主席父母的长眠之所,也是诞生革命伟人的灵秀之地,还是流芳百世的千古佳处!

依稀记得毛主席在1959年,即新中国建成的十年后回到阔别了32年的老家,他仔仔细细环顾着周围熟悉又陌生的景象,感慨油然而生。

这里一切变了,变得不再是“穷乡僻壤”;这里也未变,依旧是浓浓的毛家人所在的气息,他仿佛能看到母亲在门口慈爱地朝着他笑。

走进屋内,主席认认真真一言不发地端详着母亲的照片,尔后将之拿起轻轻抚摸着,宛如小时候文七妹温柔地揉搓着自己的脑袋。

“那时候,母亲脖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可惜身处彼时——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走的。”毛主席对身边同来之人这样说道。

随后他眯着眼睛望向屋外连绵起伏的山丘,心里想着:以现在的医疗水平,父亲和母亲定还能陪伴我走好久,也能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喜悦。

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用温和、朴素、善良、有爱的一生治愈了儿子,影响了儿子,也感动了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18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