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询,有效果吗?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来访者真的在咨询中获益了吗,或者心理咨询真的有效果了吗?那么,究竟做心理咨询有没有效果?人们把心理咨询当成是消除症状的工具,继而期望是:花钱找心理咨询师,然后心理咨询帮助解决问题(消除症状),然后给心理咨询一个评价——有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到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工作,接触了很多的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做心理咨询有效果吗?

起初刚进到工作单位后我也对此存疑,因为总觉得太神秘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人在咨询室当中关起门说说话,五十分钟之后走出咨询室,来访者或满面潮红,或泪水交加,又或者甩门而出。作为局外人,这时候就会想这是发生了什么?工作时间久了之后,会看到一些做长程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动辄数百次。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来访者真的在咨询中获益了吗,或者心理咨询真的有效果了吗?如果有效果,那为什么还要做这么久呢?但是转念又想,要是没效果,那恐怕来访者早就停止了咨询。

那么,究竟做心理咨询有没有效果?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需要弄清楚很关键的一点:你所谓的“效果”究竟是什么?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在中国被人知晓也不过百年,更谈不上人尽皆知,就算知道的人对此也不甚了解。再加上我们国人一提起心理咨询就把它定义为“看精神病的”,暗含的意思是,心理咨询是解决疾病的,药到要病除,病除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任何症状。人们把心理咨询当成是消除症状的工具,继而期望是:花钱找心理咨询师,然后心理咨询帮助解决问题(消除症状),然后给心理咨询一个评价——有效果。

做心理咨询不免会跟去医院看病类比,因为它太虚无,太看不见摸不着了。比如,感冒了,找医生开一些感冒灵之类的药,吃了之后好了——感冒症状(咳嗽、流鼻涕等)消失了;又比如,胃疼了,开几服治胃疼的药,吃过之后不疼了。如果感冒的人或者胃疼的人吃了药之后不感冒了,也不胃疼了,那么他就认为:药/看医生是有效果的。所以,有些人就认为做心理咨询也是如此,既然是看“病”,那当然是要药到病除,咨询师到症状无。这个逻辑有问题吗?也有,也没有。

还拿感冒举例子。

刚才提到,如果你感冒了,找医生开了一些治感冒的药,然后感冒好了,你就觉得药有效果。可是,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我们不是一辈子只感冒一次的,而是会时常不断地感冒然后好转,可能又过一段时间,又感冒了,往复。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还认为你吃的感冒药有效果吗?按照“药到—病除”的逻辑,应该是吃了一次药,以后就不会再感冒才对,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反复的感冒呢?其实,看似管用的感冒药是对我们的身体机能进行了干预,使得感冒这一病症不再对我们产生特别巨大的影响,比如鼻涕不断、咳嗽不止。也就是说,这个药并没有让病真正的除了根儿,但是从你的身体感知以及情感上愿意把它定义为药有效了——因为我感觉好了、不难受了。

刚才说到有些人对心理咨询的期望是,花钱找心理咨询师,然后心理咨询帮助解决问题(消除症状)。这些人有一部分是那些“搞不定”孩子的家长群体。他们面临着一些手足无措的困境: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沉迷于网络、厌学等等,这些困境让他们无力承受,但又没有能力或者机会去好好地了解和反思,于是他们就寻求心理咨询来帮助他们的孩子变得上课注意力集中、不玩电脑和游戏、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如果在咨询的过程中,家长的这些诉求实现了,那么这个咨询就是“有效”的,相反则是对心理咨询的失望,并断定“心理咨询根本没有用!”

做心理咨询,有效果吗?

这个是绝对意义上的评判标准,就好像是用刀划伤皮肤后,希望医生能把伤疤给抹平。我猜想这很大程度上采取的应对策略是:我看不见孩子叛逆心理咨询有用吗,就是没有,没有症状我就不焦虑了。但是对于有那些症状(行为表现)的孩子来说,也许那些症状本就是一种诉说——它告诉我们症状来源于哪里,如果我们不能倾听他们那些行为语言的诉说,相反还用一种粗暴的方式抹杀他们诉说的欲望的话,这或许对孩子来讲是伤上加伤——不让讲本身就是大人的掩盖,就像那个掩耳盗铃的故事。

当然,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咨询方式,比如行为治疗,可能更多的是消除症状本身,而我所说的是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其目的更多的是在探究症状背后的原因,或者叫情结。

还有一些人是希望自己是纯洁无瑕的,不让自己有一点点症状的痕迹,哪怕这些症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比如,一开始有一些强迫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之后,这些行为明显减少了,也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但是还是想让这些症状彻底消除。当开始强迫自己通过心理咨询消除那些本不影响生活的症状的时候,另一个强迫又出来了,正所谓“春风吹又生”,因为那个制造症状的机制没转变。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心理咨询不一定是要单纯地消除症状,而更多的是能让来访者和症状和平相处,带着症状生活——带着症状生活本身就是我们对症状存在的接纳,这种接纳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因为我们给了这个症状一个生存的空间。我们看到,很多来咨询的来访者多是因为无法适应当下的生活、学习,然后来找咨询师,那么当通过心理咨询能让自己较好的适应了生活、学习,那么咨询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当然,有一部分人本就能适应生活,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此另当别论。)执念于消除症状本身,或许也是一种症状,而大多数的症状都是替代语言的表达。

可能我举的例子不甚恰当,但是我想要表达的是,我们需要厘清所谓的“效果”——是表浅地消除症状、或是转化产生症状的机制,还是与症状共存?当我们能厘清这一概念所要达成的核心目标的时候,我们的期待就降低了,期待降低后我们内心的压力就减少了(我们的期待就变得清晰可控了,人就安全稳定了,此时我们内心的压力就降低了),当我们不带着那么多附加的期待的压力或者不清晰的焦虑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或许那个“效果”来的更快、更明显。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提问,做心理咨询真的有效果吗?我的回答是:有。

通过心理咨询,真的有可能将你希望消除的那个症状给消除了,让你一身清爽。但更多的是让你能够拥有自如应对症状干扰的能力,也许症状还在,但是不足以对你产生威胁。它可以不来,你就完全自由;它也可以来孩子叛逆心理咨询有用吗,那就把它作为信使,聊聊它要带给你的潜意识信息,那就会有所发现,你就可以和症状一起融洽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心理咨询的效果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79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