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怎么办?一个技巧中断孩子的成瘾模式

当然,事情还没有结束,虽然,孩子的既定模式被破坏或中断了,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因此而成功改变了,它只是为家长们创造了短暂的“配合以及改变”的环境,如果家长没有好好把握这稍纵即逝的机会,那么,很可能孩子又重新回归到了既定模式中去了;

01

为什么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玩手机?难道他不知道沉迷手机对视力、颈椎、睡眠等身心以及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为什么父母总是忍不住想要对孩子发火?难道家长们不知道,对孩子怒吼咆哮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更是导致孩子变得越加叛逆的催化剂?

为什么叛逆期的孩子回到家喜欢哐当一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和父母话还没说上两句,就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感觉是家长上辈子欠了他的债似的。

为什么妈妈一看到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或者作业没完成,考试没考好就立马从“亲妈”变为“后妈”,把凶神恶煞的一面展现得淋淋尽致,似乎全世界都欠妈妈们一个“最佳影帝”奖。

对于以上问题,世界顶级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在其著作《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人的行为过程有很多自动化的、可预测的模式。”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某种既定的模式行事。比如:

1. 社交模式:朋友间见面先问好(握手拥抱拍肩膀),然后聊近况,离别时挥手说再见。

2. 尊老模式:一家人吃饭,习惯性等老人先动筷子,大家才跟着动筷子,并且有好吃的,先夹给老人(妻子孩子);过年回家的时候,给老人捎上几件礼物,或者封一个红包。

3. 亲子模式:孩子回到家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孩子不可以和妈妈顶嘴,否则就是对妈妈的不尊重;如果孩子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就自动进入生气模式……

4. 成瘾模式:孩子周末回到家就想要玩手机游戏,可以不吃不喝从白天战斗到深夜;一躺床上就想要刷朋友圈,刷抖音,一直刷到鬼下班还不想睡觉(虽然早已困得要命);

5.叛逆模式:孩子每当和父母吵完架之后,习惯性的摔门而去,有的孩子甚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除非父母妥协、退让、认怂,否则他们会在叛逆的泥潭,越陷越深,最后无法自拔。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认真的回想一下,在我们家庭生活当中,小到洗衣做饭拧毛巾,大到夫妻干架对孩子怒吼咆哮,我们都习惯性的遵循着某种既定的模式,就像有一个妈妈所说:“我也知道我的脾气不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很大,但是我就是忍不住啊,我一看到他窝在沙发上玩手机,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啊!”

而对于这种既定模式,孩子们也深受其害,就像有个17岁的少年,去网吧上网被父亲抓个正着后,父亲没有打他,也没骂他,而母亲则是采取了“不搭理”的态度,想以“冷战”的方式惩罚一下孩子,没想到孩子竟然留下一封信后,决然地离家出走了,孩子在信里是这样说的:

“对不起妈妈,我真的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怎么对你说,我很想控制(不玩游戏),但是就是控制不了我自己,我要出去转转,你让我接触生活的苦,你让我出去吃点苦,体验一下生活的不容易吧……你别找我,也别惦记我。”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父母没有对去网吧上网玩游戏孩子进行打骂训斥,但是,这个孩子依旧遵循着自己内心对这件事的认知模式(既定模式)——我是一个屡教不改的坏孩子,我真的让父母失望透顶了,他们都不想理我了,我真的是糟糕透顶了,我对不起父母……

在这种畸形认知模式的侵蚀下青春期孩子叛逆如何控制游戏时间,孩子的自尊被降到了最低点,甚至认为自己没救了,必须以通过一种自虐的方式(比如: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尽。),来吻合自己的这种超低自尊的认知模式,就像同为网瘾少年,最后选择跳楼自杀的张潇艺,写在皱巴巴的作业本上的一句话:“我就是一个垃圾!”

而父母的“不作为”或者妈妈的“冷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强化了孩子这种自责、懊悔以及低自尊状的认知模式,就像这个妈妈所说:“我没有搭理她,我就以为是对他的惩罚了。”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孩子沉迷于玩手机游戏,还是说父母想当然的惩罚孩子(打骂、说教、训斥、冷战等),实际上都是在遵循某种既定的行为模式——我在这个环境下,我必须这样做,尽管我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或不一定有效果)。

因此青春期孩子叛逆如何控制游戏时间,如果想要有效地改变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依赖),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坏或中断那些负面消极的既定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我们在煲汤的时候,火开得太大,导致水噗啦噗啦沸腾溢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着急得干跺脚是不管用的,最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切断火源(中断模式),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同理,孩子玩手机游戏不听劝,而且还脾气暴躁,经常和家长对着干,这就好比沸腾翻滚即将要溢出来的水;父母如果采取训斥、指责、甚至打骂,又或是冷战等敌对的方式,无异于扬汤止沸,火上浇油,只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02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破坏以及中断哪些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以及良性亲子关系发展的既定模式呢?

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曾说:

“如果一个人不能对引起唤醒的情况进行归因的话(‘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那么,他的唤醒程度就会逐渐增强。”

换句话说就是,当人们的意识突然陷入混乱之中的时候,他就从先前的既定模式中被唤醒出来了,并且进入一种短暂的游离的状态;而厉害的心理治疗师们,恰恰非常善于抓住着短暂的机会,对一些敌对或者不愿配合的病人,进行有效的诱导和治疗。

就像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的米尔顿·艾瑞克森 ,在一次座谈会上,曾经遇到一个非常不友善的观众,这个观众甚至非常狂妄的对艾瑞克森说,如果有人想要催眠我,我一定要让他尝尝我的拳头!

于是,当着众人的面,艾瑞克森把这个家伙请了上台,旁人屏住呼吸,似乎在等待一出好戏,只见艾瑞克森礼貌性的做出握手的动作,那位观众在艾瑞克森的暗示下,尽管很不情愿,但还是把手伸了出来;

可就在此时,艾瑞克森却突然蹲了下来,做出系鞋带的样子,而那位观众瞬间被艾瑞克森的这一做法给整蒙圈了——什么情况?不是说好了跟我握手的吗?怎么你突然蹲下里系鞋带了呢?可以看的出来,他的脸上写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可是,尽管万分疑惑,却没有等来艾瑞克森的解释,他系好鞋带后,微笑着请这位观众坐下,然后在他专业的催眠术语下,闭上了眼睛,调整着呼吸……吸气……呼气……开始放松……

也就是说,这个观众在催眠师的帮助下,如期进入了催眠状态,而且这一切竟然是在极为排斥且不情愿的情况下发生的;就连这个原本粗鲁狂妄的观众,在事后也非常纳闷地说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居然对那个笨蛋说的话,言听计从了?”

实际上,艾瑞克森所采取的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有意义的非推论”,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人们在沟通交流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根据当前的环境来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比如说,刚才那个和艾瑞克森“抬杠”的观众,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虽然内心很不屑,但是对方都已经伸出手来和自己握手了,自己总不能给脸不要脸吧,肯定也得先伸出手去和对方握手,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嘛(交际模式);就算再不恭敬,也应该等握完手之后,坐下来才开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地对着干吧,这就是在当时环境下,这位观众的既定模式。

而所谓的“非推论”就是指与已建立的环境完全不相干的陈述,用大白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就像艾瑞克森明明把手抬起来,想要和对方握手(当成功把对方带入该环境后,比如对方也把手伸出来的时候),艾瑞克森却突然蹲下身系鞋带,这便是“非推论”陈述的行为;

而这个行为最大的作用在于,它成功地将这位狂妄且不友善的观众,从既定的模式(敌对模式)中抽离了出来,也就是被“唤醒”了——从只想着“抬杠”以及“对着干”的状态,瞬间进入到了完全配合的合作状态当中;

甚至在事后,他对自己当时的配合也感到无比诧异,这足以说明“有意义的非推论”技巧,对破坏以及中断既定模式的强大功效。

03

当然,这一技巧,在运用到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依赖的方面上,同样可以发挥出立竿见影的作用。

比如当孩子窝在沙发上完手机游戏(或者看电视的时候),在孩子的心里,符合当下的情景以及环境是什么呢?——哎,完了那么久游戏(或看了那么久电视了)爸妈肯定会说我的,但是我还是想要再玩一会(看一会),算了,不管了,她爱骂就让她骂去吧,我权当没听到。

因此,当妈妈的生气、暴躁、怒吼与咆哮如约而至的时候,孩子自然就关闭了心门,成为了一个什么都听不进去“聋子”,也就是说,父母的做法,强化了孩子的消极负面的既定模式。

而相反,如果父母所采取的陈述(沟通)方式,是与当时的环境压根一点不沾边(就像“握手”和“系鞋带”压根没关系一样),便能有效的破坏以及中断孩子“不配合”或“反叛”的既定模式,从而开启孩子愿意配合父母做出相应改变的“合作模式”。

那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父母可以假装很严肃的样子,走到孩子的跟前(让孩子以为父母准备要说(批评)自己了,当孩子的既定模式(不配合或对着干)蠢蠢欲动的时候,父母可以轻轻地对孩子说:“你倒立的样子酷比了!”或者说“你今天那件事做得太棒了,太牛了!”——有意义的非推论

孩子只要不聋,他的大脑瞬间就会像程序被破坏的电脑,不断地弹出对话框出来:什么情况?我什么时候倒立了啊?老妈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呀?我今天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啊?老妈是不是记错了?到底怎么回事呢?……

随着既定模式的被破坏,孩子的注意力也被父母成功的转移了出来,就像那个扬言要让艾瑞克森尝尝拳头滋味的观众,最后竟然忘了自己本来要和对方“抬杠”的初心了;

而此时的孩子,同样忘了自己要通过反叛或与父母对着干,以获更多自主权力(例如:玩手机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孩子的合作模式被重新“唤醒”了。

当然,事情还没有结束,虽然,孩子的既定模式被破坏或中断了,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因此而成功改变了,它只是为家长们创造了短暂的“配合以及改变”的环境,如果家长没有好好把握这稍纵即逝的机会,那么,很可能孩子又重新回归到了既定模式中去了;

所以,父母在使出“非推论”这一杀手锏的时候,在孩子感到疑惑不解,脑子里写满了问号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趁热打铁,直接诱导孩子做出改变的行为;比如对孩子说:“来,放下手机,我们该回到房间里做功课了”,或者说:“走,陪妈妈出去散散步,妈妈想跟你说说话!”

总之,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把孩子带离当下的环境,或者引导孩子立马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改变,就会像那个狂妄的观众,在催眠师引导下的吸气和呼气,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04

另外,父母在对孩子使用“非推论”陈述(沟通)技巧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对孩子表达出支持的态度

正如斯蒂芬.吉利根在其著作中写道:

“如果你没有表达出你这种支持的意图,不管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他她可能会生气,而且生气也是正当的。”

因此,无论家长们在刚开始所采取的是何种“非推论”的陈述(沟通)技巧,但是在结尾的时候(对孩子短暂开启“合作模式”进行正向引导的时候——例如:看书、写作业、复习功课或放下手机等),一定要以和谐、友善以及表示支持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不会把父母这种“非推论”的陈述(沟通),当成是对自己的奚落和嘲讽。

这就像文章开头所介绍的案例,17岁少年在网吧被父亲抓个正着,而母亲的“冷战”的态度,不但没有破坏以及中断孩子的既定模式(自责、内疚以及自我放弃),反而强化了孩子的这种既定模式,从而导致孩子发展出“离家出走找苦吃”的自虐模式。

2.不要急于向孩子解释或澄清“非推论”的原理

有的父母可能看到孩子一脸蒙圈的样子,过意不去;又或是习惯性地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解释、澄清,或者向当事人(孩子)道歉,这样将导致“非推论”陈述(沟通)的技巧所带来的功效呈断崖式削减。

这就相当于前文所例举的,艾瑞克森在突然蹲下身系鞋带之后,又告知这位狂妄之徒:我这样做是为了破坏以及中断你的既定模式,那么我想,他接下里的催眠展示估计要惨败而归了;

总之,“非推论”陈述(沟通)技巧,就像一根登山拐杖,当它搀扶我们到达目的地之后,它的使命便已完成,我们就应该把他们放下,而不要试图用解释或澄清的方式,与其藕断丝连,拖泥带水,这均是不可取的。

最后再次重申一下,如果想要让“非推论”陈述(沟通)的技巧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严肃认真且意味深长地传递非推论。不要嘻嘻哈哈,神情紧张或者犹豫不决,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或功亏一篑。

2.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非推论”陈述(沟通)的时候,有必要先假定并预期要以理性地、相关的方式去说话。比如艾瑞克森是很认真,满怀诚意地向对方伸出手(准备和对方握手),以此诱发对方进入既定模式的轨道中(请君入瓮),为下一步的破坏以及中断对方的既定模式创造条件。

3. 在使用“非推论”陈述(沟通)技巧之前(后),一定要向对方(孩子)表达出足够的友善、支持的态度,并以此获取对方的信任。而不要以打骂、训斥、责备或冷战的方式,强化对方的既定模式,否则,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廖老思父母加油栈,教你轻松帮孩子戒掉手机游戏,5000个成功“戒瘾”案例,提炼最实用、有效的方案技巧给你。点击下面的【精品课】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凭专栏购买截图发私信,可以领取廖老思亲自整理的《常见育儿问题解决方案》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75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