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传

明朝末年,清太祖努尔哈赤频频进犯辽东,众多明朝将领死于清军的铁蹄之下。

就在努尔哈赤信心倍增意欲一举击溃明军之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明将仅用一万多兵力,就把十几万清兵打得找不着北,努尔哈赤也因此重伤不治而死。

袁崇焕传

这位令清兵闻风丧胆的将领就是袁崇焕,他的出现让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朝廷看到了一点希望。

没想到,袁崇焕最终竟被崇祯皇帝以叛国罪处死,而朝野百姓对此无不拍手称快,皆认为他这个卖国求荣之人死得其所。

更没想到,一百多年后,清朝的乾隆帝竟然竭力为这个前朝敌将平反,追认袁崇焕为明朝的忠良将领。

袁崇焕真的是被冤枉的吗?乾隆帝为何要这么做呢?让我们掀开历史的面纱一探究竟。

01毛遂自荐,力平辽东之乱

大明江山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手中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搅得朝堂乌烟瘴气,各种矛盾激化,最为突出的还是后金对明朝的不断侵扰。

而朱由校却整日沉湎于木工制作之中,朝政任由阉党把持。他甚至听信魏忠贤等人的谗言,处死了有勇有谋的辽东经略熊廷弼。

清太祖努尔哈赤借此机会,率领大军加大对明军的攻击力度,使得明王朝一片慌乱,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将领替代。

这时,有个叫袁崇焕的主事(官职)私下找到时任兵部尚书的孙承宗,他说:“只要你给我兵马和军饷,我可以负责守住辽东。”

原来,对军事十分着迷的袁崇焕得知辽东局势危急后,专门跑到关外视察了几天。然后,他结合所习得的用兵之法,研究出一套应对方案。

那些被满清大军吓得六神无主的大臣喜出望外,纷纷赞同让袁崇焕前去一试。明熹宗此时也只得死马当活马医,答应了袁崇焕的要求。

袁崇焕带着一些随从出关后,连夜策马赶往辽东。一路上荒草萋萋,士兵尸骸随处可见。

通过实地观察,袁崇焕最终决定把军队驻扎在宁远,并准备采取“主守后战”的方略守护辽东,也就是先做好防守,然后寻机攻击满清兵将。

随后,袁崇焕修筑了又高又厚的城墙,并置备了火炮、火箭等先进的设施。孙承宗也在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派驻人马,以此声援宁远。

就在辽东局势渐渐变好时,魏忠贤对孙承忠产生了猜忌。在他的精心谋划排挤下,孙承忠被迫辞去所有职务。

虽然袁崇焕没有被此事影响,但代替孙承忠的高第是魏忠贤的同党,是个庸碌无能之辈,他上任第一件事就要把各路明军撤回山海关内。

袁崇焕表示决不放弃宁远,坚决要与宁远共存亡。

高第无奈之下只好给他留了一点人马,其余全部撤回关内。

努尔哈赤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集结十三万大军南进,目标就是兵力薄弱的宁远。

宁远此时已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城堡,城中总共只有一万多兵士,与敌军相比,看似不堪一击。

可袁崇焕并没有因此而泄气,他当众写下誓死抗金的血书。在他的激励下,将士们顿时激情澎湃,表示坚决跟随袁将军死守宁远。

随后,他让城外百姓全部撤进城内,并烧掉所有民房,不给敌军留下粮食和掩体。

同时,通知守在山海关的守将,凡从宁远逃去的士兵一律处斩。

如此一来,宁远的人不再有杂七杂八的念头,一心一意地准备与清军战斗到底。

当满清大军终于来到宁远城下时,宁远将士已做好一切准备。

他们用箭石、炮火打向攻城的敌军,来一批打一批。城墙外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而宁远城依然固若金汤。

打过无数胜仗的努尔哈赤气急败坏,第二天率重兵亲临城下,他想看看这袁崇焕到底有没有三头六臂。

袁崇焕命令炮兵等敌军离城墙足够近时,轰向人群最密集的地方。敌军顿时伤亡一大片,随后就开始撤退。

袁崇焕率军乘胜追击,一直把敌军赶到三十里开外的地方,此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努尔哈赤身负重伤,回到领地后不治身亡。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位做了大汗。满清军队受到重创,只得暂时休养生息。

02身败名裂,被施凌迟之刑

凶猛好战的皇太极表面上与明军和解,背地里却在紧锣密鼓地作战斗前的准备。

为了尽显新大汗的威风,第二年他就按捺不住,发兵攻打明军。

袁崇焕胸有成竹,采用城外明军和城内明军夹击的方式,把满清大军打得垂头丧气,退兵而去。

可胜利并没有给袁崇焕带来奖赏,他反而被魏忠贤一党诬陷失职,只得辞掉官职。

不久,木匠皇帝去世,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崇祯帝。他上位后立即铲除了作恶多端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并给蒙冤的大臣平反。

崇祯帝把袁崇焕也召了回来,给他兵部尚书的官职,并把河北和辽东的军事交给他。

袁崇焕激动之下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五年收复辽东。他因此得到了一口尚方宝剑。

袁崇焕信心十足地再次回到宁远,重振军队,将士们士气大振。此间,他用尚方宝剑斩杀了虚报军功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就此埋下祸根。

毛文龙的部下不满袁崇焕的做法,投奔了敌人。此消彼长,满清在增加兵力的同时,对明军的情况又多了一些了解。

打了败仗的皇太极很不甘心,在做足准备后,他改变了策略,率领十几万大军绕开防守严密的锦州和宁远,从龙井关绕到河北,直扑北京城。

袁崇焕得到消息后大惊失色,想从半路拦截,却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率军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在郊外就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一仗打得十分惨烈,最后虽然取胜,但明军伤亡极其惨重。

这时朝廷流言四起,魏忠贤余党散布了袁崇焕勾结皇太极的消息,称满清大军是袁崇焕故意引来北京的。

紧接着,有两个太监从清军的俘虏营里逃了回来,他们向崇祯帝报告,袁崇焕与皇太极有攻打北京城的密约。

崇祯大怒,召来袁崇焕,严厉责问两件事:其一为何杀掉毛文龙,其二为何迟迟才赶来北京救援。并不由分说派人把袁崇焕捆绑后投入大牢。

魏忠贤余党继续构陷袁崇焕种种罪状,崇祯帝听不进任何劝告,于次年下令以凌迟的方式处死袁崇焕,并抄没其家产,流放其家人。

至于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当时没有人去探求真相。在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心中,他就是一个卖国贼,死有余辜,应该遗臭万年。

有史书记载,“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可见民愤之大。

但侦探小说里有句话:真相只有一个。袁崇焕事件也是如此,是冤枉还是事实?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的。

03为敌平反,清帝意欲何为

袁崇焕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人们厌恶和唾骂。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清朝中期,乾隆帝才为他平反昭雪。

其实,在明末清初,有位名叫谈迁的史学家就在历史文献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袁崇焕之死是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造成的。

皇太极故意透露与袁崇焕订立密约的假消息,崇祯帝果然上当,除掉了这个皇太极的心腹大患,使得清军在之后的战斗中所向披靡,无人能挡。

踞守在广东的南明朝廷后来还是为袁崇焕平了反,给他赐号为“襄愍”。可真正令天下人知道袁崇焕为忠臣的还是乾隆帝。

作为皇太极的后代,清朝的皇帝应该都知道老祖宗的这段往事,那为何到了乾隆这里才提出来呢?

其实不难理解,清朝初建时,反清复明势力还很强大,他们自然不会长他人之气,而去为明朝的将领翻案。

而到了乾隆帝时,江山已经十分稳固,此时再来为冤屈的明将平反,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强化明君人设。袁崇焕是明代反清将领,乾隆却不计前嫌为其平反,反衬了他的大度和清明,以进一步获得臣民的爱戴。

其次,凸显清朝的正统性。清朝虽是满人统治的,但绝大多数大臣都是汉人,百姓也以汉人为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天下没变,只是改朝换代而已。

而乾隆为明代将领平反,也是故意忽略外族入侵这个事实。清朝替代明朝,就像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一样正常。

乾隆为袁崇焕平反时,特别强调冤案是因为当时君主的昏庸和朝政的混乱造成的。

这样一来,他越是夸奖袁崇焕的忠心,就越是反衬明朝的黑暗。而清朝替代明朝是大势所趋,是理应如此,也是明正言顺的。

第三,激发忠君热情。实际上,乾隆一边为袁崇焕、熊廷弼等爱国将领翻案,一边贬低那些叛变过来的明朝臣子。

他这么做就是告诉天下人,只有忠于君主、不做贰臣的人才是值得称赞的,否则就为人不耻。

他如此大力宣扬忠君思想,只不过是在巩固其政权而已。乾隆帝把拉踩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反,显然不是在做什么好事,而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但就事论事,也正是他的这一举动,才让后人知晓真相,使一代名将袁崇焕得以沉冤昭雪,他的丰功伟绩也才会被后代铭记心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81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