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演义》中的心理战术的运用

心理战术指的是在战争中利用对面敌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来控制对方心理和行为的战略谋划,多用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三国志演义》中有大量的心理战术描写,这些心理战术不仅仅用来战争中对付敌人,在三足鼎立的各个国家中,也有着心理战术的管理。

可以说,在三国时期,心理战术是一个兵家智慧和心理奥妙结合起来的新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怎么把握好战术和心理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心理战术的形成

在兵家思想中,战争可以分为文攻和武攻。武攻当然就是利用兵器和武力,战胜对方敌人。文攻则是《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拿下对面。心理战术就是文攻中重要的一环。

《三国志演义》中的心理战术的运用

1.心理战术描写的具体特征

在《三国志演义》中,心理战术的描写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集中性的特征。在《三国志演义》此书撰写之前,已经诞生了《汉书》《左传》《史记》等优秀的历史文化典籍。在这些典籍中都有写到关于战争和军事的情况,虽然也有关于心理战术的描写,但因为各个书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比较分散。

例如,在《史记》中,心理战术的计谋通常用来侧面刻画人物性格。楚汉之争中,楚霸王项羽空有一身蛮力,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而他的对手刘邦,巧妙的运用了“四面楚歌”这样的心理战术。

最后楚军一败涂地。在这样的心理战术描写中,可以看出刘邦的阴险狡诈,富有计谋,也可以看出项羽的豪气万丈,但头脑简单。

《三国志演义》继承了《史记》的心理战术描写的优点,但是他将虚拟证书描写不单单用于展现人物的性格,更加是侧重于在具体的战争过程中计谋的运用和实施,以此来彰显当时三国时期人物的兵家智慧。

“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军,展现了三国时期古人对于天象的准确预测的智慧;“草船借箭”江底我军事力量的局面扭转过来,展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对于敌军放松的心理的把握。每一场战争都有精彩的心理战术描写,这样集中的描写正好展示了一场又一场高智慧的军事斗争。

2.心理战术描写之形成的原因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两朝交界之际的罗贯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时社会制度历史背景的一些影响。元朝末年,农民纷纷起义,战争风起云涌,百姓民不聊生。尽管史书中对于罗贯中的记载少之又少,但是依然可以寻得一些蛛丝马迹。

例如《塔影园集》中对罗贯中的描写是“客霸府张士诚”,称赞他是具有乱世英雄特点的大人物。具有这样胸怀的历史人物,如何可能面对黑暗的现实无动于衷?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罗贯中最终选择了汉朝末年,三国的鼎立的动乱时期,在三国的史料中融入了个人主观情感和价值理想。

罗贯中渴望仁君现世,期盼朝代光明,于是在书中他利用了大量的心理战术描写,表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气概与智慧。从《孙子兵法》到《史记》,再到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人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运用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

在这些方面出现了大量的计谋,这些计谋把握了对面和自身的人物心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者罗贯中有意的描写,正是寄托了他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敬。

第二个原因就是《三国志演义》受到了当时读者的审美取向的影响。元朝和明朝时期,戏曲盛行。在这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当中,上至贵族阶级,下至平民子弟,都开始在这瓦舍勾栏中享受着文学的美妙。

《三国志演义》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这和当时的文学故事改编成戏曲的影响力不无关系。也就是说,《三国志演义》在撰写时,需要考虑到怎么能够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罗贯中虽然写了《三国志演义》,但是在元朝时期,他的身份是一名有艺术创作体系的戏曲家。

他写过非常多的戏曲,例如《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连环谏》等等,因此罗贯中具有非常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底。三国战乱时期的史实虽然具有惊心动魄、风起云涌的故事,但是枯燥的文字是不会容易让人接受的。于是罗贯中在写书时加入了大量的心理战术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人们在读书时,可以很好的感受到诸葛亮的儒雅气质和绝世智慧。总的来说,心理战术描写的出现,是作者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而且受到当时读者读书取向的综合考虑。

二、三国内部心理战术

《三国志演义》中描写的心理战术,大部分用于军事和战争之中,是击溃对面敌人的有力武器。但是,除了对外的心理战术,还有国家内部的心理战术。在一个国家中,如果上层统治者没有坚定的信心和魄力,是没有办法管理好士兵和军队的。因此,心理战术也同样适用于国家内部。

1.魏国内部心理战术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的故事书,在这本书中,曹操是具有反派人物特征的角色。因此,在魏国,多写曹操阴险狡诈的心理。

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三国之中最早发展起来的一批势力。但是他不能善待手下的军士,以至于寒了人心。最著名的莫过于杨修之死了。杨修是一位聪明的谋士,他猜到曹操当晚以“鸡肋”为号,便是起了退兵之心。

然而,《三国志演义》中,“操大惊,……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这一段心理战术虽然不太明显,但足以看出曹操因为被人猜中了心事,所以气急败坏,想要杀人灭口。有用之才没能留住,如此形势,导致最后被司马氏夺权,也是无可厚非的。

2.蜀国内部心理战术

蜀国有两位著名的的领导人物,一是刘备,二是诸葛亮。刘备是一位庸才,他的学识短浅,武功也算不得上乘。但是,他凭借着“刘皇叔”的身份,在川渝等地领导建立起了蜀国,能够与魏国抗衡。

这是因为,刘备身上具有“以人为本”的心理素质,能够赢得追随者的信任。这一点,在《三国志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利用人性的心理,在感情上对诸葛亮展开了攻击,令诸葛亮乖乖听命于他。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善于利用人的心理制造弱点,杀魏延,哭马稷,使得部下对他绝对的忠诚。

三、《三国志演义》中心理战术的戏剧化

1.表演艺术喜剧

心理战术描写是具有戏剧的表演特质的,这是因为,这种表演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表演给对手看,也可以是表演给故事外的读者看。例如,《三国志演义》中描写过貂蝉演戏给吕布、董卓,她假意周旋在父子之间,挑拨离间,最终使得父子反目成仇,奸臣不攻自破。

这种心理战术描写类似于舞台的表演,使得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感叹其中人物的绝妙计谋,还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2.情节戏剧化

罗贯中生于元朝,那时候的戏曲文化十分丰富。罗贯中本人又是当代有名的戏曲创作家,因此对于故事的描写也会更加偏向于戏剧化。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戏剧结构也是戏剧布局,是对故事情节的选择提炼和组织剪裁,是体现作者戏剧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也是构成戏剧的主要成分之一。”

《三国志演义》中的心理战术描写正是起到了戏剧化表演艺术的作用。正因为有了心理战术描写,各个叙事情节才有了完整而统一的情节结构。不论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张飞大闹长坂破,还是群英会蒋干中计等等,一个个心理战术描写精彩纷呈,而且是整个情节中的高潮所在。

《三国志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作,他以独特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意识,将一段段枯燥无味的故事改写成富有艺术感的戏剧。

如果把三国时期的故事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其中的心理战术描写是枝繁叶茂的树叶。心理战术描写是艺术戏剧的集合体现,它在人物的心理层次上展现出一场战争所体现的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大智慧。

从兵家思想上看,这是理论与智谋的精华,从文学艺术上看,这是给予了读者领略英勇智慧的满足感。心理战术描写是《三国志演义》的一大亮点,千百年来长久不衰的核心原因所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8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