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两淮地区战乱频繁

宋朝是继唐朝灭亡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来说,宋朝距离唐朝等这样的盛世还是不值一提的。在宋朝统治前期,人民生活还比较的富足和安定,文化和经济都繁荣发展。

但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朝廷局面,使得一个王朝在战争中总是处于逃避的弱势地位。再加上王朝之中本来就腐朽的政治制度,以及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于是在宋朝时期,两淮地区经常会发生变乱。

宋代两淮地区战乱频繁

一、战争对江淮地区的影响

1.天灾与人祸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两淮地区多山多水。因为两淮地区处于江南地带,因此,要想农民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富足,就必须要修建相应的水利设施,还要时常的加固河堤、坝道,用来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宋朝的统治者却完全没有这么做。相反的,宋朝为了抵抗金人的入侵,不得不破坏已有的水利设施条件。

根据《系官田产》中的记载,“缘并江圩捍、近山陂塘,兵火后民力无力修筑。”从中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水旱灾害频发,导致了农民的土地大部分荒废。除此之外,宋朝与金人的战争也破坏了当时的大部分水资源的优势地理条件,与大自然速度中的结果就是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百姓们在当时一度流离失所。

天灾之后就是人祸。当水涝灾害频发的时候,蝗虫大肆侵略,瘟疫随之流行。根据史料记载,“自中原陷没,东南之民死于兵火、疫疠、水旱,以至为兵,为缁黄,及去为盗贼,余民之存者十无二三。”

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惨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这些灾难的发生都导致了两地区的经济水平低下,并且难以恢复发展。当百姓填不饱肚子的时候,就会发生变乱。

2.生活条件的动荡不安

阻碍两淮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破坏两环地区百姓生活条件的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争留下的心理阴影和流寇的影响。

纵观宋朝的历史,可以看到宋朝和金人的战争大多数发生在两淮地区。战争总是要死人的,在战场上留下来的尸体无人收殓,极大的破坏了百姓家园的耕地。

无论是战争留下的尸横遍野的惨状,还是百姓家园被掠夺的苦难,这一切都对两淮地区当地的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贞观政要》中曾经这样记载,“数日以来,物 情洵洵,富人大家,则兢为约赍之计,小弱之民,则鬻卖屋庐,皆无固志,气象甚可骇也。”

底层的平民百姓也受到了上层统治者决策的影响,宋朝自上而下变得人心惶惶,因此,两淮地区的耕地、农业难以发展是有原因的。

除此之外,流寇四窜、盗贼猖獗,也是两淮地区经常发生变乱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失去家园的平民百姓,还是在战争中战败逃亡的士兵,他们失去了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家园支撑,就会走上一条杀伤抢夺的犯罪道路。甚至是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这些流寇和盗贼发生了惨无人道的吃人的行为。

而当时的宋朝的统治者根本没有余力派出军队去镇压当地的盗贼。尽管这些盗贼流寇没有对宋朝的统治根基造成多大的影响,可是他们的恶劣行径却极大地破坏了两淮地区的生活条件。这样的灾难,哪怕是战争结束以后也是难以恢复解决的。

3.交通途径被破坏

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有一条著名的运河,它被修建于隋唐时期,尽管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运河,两淮地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涌入,这就是京杭大运河。

等到了宋朝时期,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两淮地区的平民百姓,对这条运河的依赖性更强了。就是因为宋朝的统治者和朝廷大臣需要两淮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的农作物,所以两淮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因为这条运河而渐渐的兴盛。

但是到了战争时期,宋朝采取的军事措施是为了避免金人乘船南下,侵占宋朝在两淮地区的土地,竟然中断了运河的交通枢纽。

根据《宋史》记载,“绍兴初,以金兵蹂贱淮南,犹未退师,四年,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其余诸堰并令守臣开决焚毁。务要不通敌船。又诏宣抚司毁拆真、扬堰闸及真州陈公塘,无令走入运河。”

宋朝统治者自己捣毁了京杭大运河——这条带来财富的交通途径,除此之外,在运河仅仅开放的几个通商口岸中,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大的限制了起来。

运河不再作为经济繁荣发展的助力,也不再运送的粮食和农作物,而是基本变成了战争的军事物资的输送途径,导致两淮地区经济迅速衰落。

二、宋朝时期两淮地区的兵变

江淮地区之所以会发生变乱,一个是因为经济的迅速衰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兵变十分盛行。在战争中,宋朝的士兵经常会出现士气不足、战败逃亡的局面,这些逃亡的士兵在两淮地区发生了兵变,这也是导致变乱的重要导火索。

1.宋朝内部矛盾的错误解决

之所以在战场上,宋朝的士兵节节败退,研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宋朝的军事制度有很大的缺陷和漏洞。

因为经历了唐朝末期五代十国的动荡战乱,于是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开始,就要稳固自己手中的权力。

从“杯酒释兵权”的这一典故中就可以看出,宋朝统治阶级最害怕的就是内部出现问题,他们的想法永远是将自我内部矛盾放在外部矛盾之上。于是宋朝在招募士兵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招募一些流民、难民。

这种募兵制度导致了宋朝军队的恶性循环。这些难民本身就不具有参战的身体素质,因此宋朝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培养他们成为士兵,结果在与金人的对抗中,还是出现了“战败逃亡”的局面,这是军队的悲哀。

2.“重文轻武”的朝廷局面

除此之外,宋朝“崇文轻武”的局面人尽皆知。武将在朝堂上的地位永远比不过文官、言官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士兵觉得自己不够受重视、士气不足的情况。宋朝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不断的打压武将,在实际的朝廷任职中,武将永远是副职,永远比文官低一头。

在与金人的战争中,士兵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也是一个隐患问题。宋朝统治者软弱无能,一切战争都妄想采取“和谈”的方式,这就导致了一味的妥协和退让只会更加消磨军队的血性,士兵们不再将宋朝作为自己应该归属的国家,这就大大增加了“兵变”的可能性。

三、两淮地区的人口剧变

江淮地区的人口问题一直都比较突出,无论是地广人稀还是地狭人稠,宋朝统治者都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当时的局面,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的两淮地区的变乱问题。

1.地狭人稠的矛盾局面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两淮地区一直是一个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宋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当时的两淮地区根本没有受到重视。

但是,两淮地区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种植条件。这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只是缺乏人为的开发。到了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挖通为江淮地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等到北宋的政权稳固以后,北宋的统治者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对江淮地区进行开发,例如募民垦荒、兴修水利等。因为宋朝有这样的国策,于是淮南地区迅速的发展起来。等到了绍兴三十二年,江淮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都达到了顶峰。

根据《发运司运米》的史料记载,“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万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 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 。”

江淮地区在宋朝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的粮食的种植基地。正因为江淮地区的种植条件优越,人口数量激增。当人口密度过高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人口问题。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了当时的经济虽然繁荣发展,但是并不均衡。

2.地广人稀的战争局面

等到了宋朝与金人的战争时期,江淮地区成为了双方交战的主战场,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口数量剧减。

根据史料记载,“良田沃土,悉为茂草。”只要有战争的发生,受苦受难的永远都是平民百姓。当宋朝统治者无力抵抗金人的入侵的消息被传出,农民人心惶惶不安,一些信心不足的人已经开始准备好逃亡。等到了金人真正的杀入了两淮地区,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根据《宋史》记载,“自中原陷没,东南之民……余民之存者,十无二三。”从地狭人稠的矛盾迅速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荒芜,这也是两淮地区变乱的一大特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77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