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了清朝半个国库的和珅死后,嘉庆帝为何为他添功正名

和珅此人,无论是在史书的记载中,还是在更广为人知的影视形象里:“是美是丑有争论,是忠是奸无定议。”可唯有一个“贪”字,是他身上实打实甩不脱的标签。

据可考数据,和珅被抄家后,搜出了逾8亿两白花花的银子,而当时整个大清朝每年的税收才不过七八千万两。

和珅的家私,竟抵得上大清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算上从他家里搜出的其他各色奇珍异宝,粗略合计,堪比大清国库半壁江山。

如此大数额的赃款,如此极尽能事的贪腐,和珅最终仅仅被下令自尽而亡、而他的全家却安然无恙。

在他伏法的十五年后,嘉庆皇帝缘何在为他所撰的史书中,提出要为他添写功绩?

贪了清朝半个国库的和珅死后,嘉庆帝为何为他添功正名一朝得赏识平步青云

和珅遇到的皇帝是乾隆,可以说是他能成为一朝重臣留名史册的必需条件。

乾隆三十八年,62岁的皇帝正被两个矛盾的问题所困扰着。

一个是独揽大权的政治信念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一个是无休止的物欲和民生为重的承诺。

乾隆晚年,对皇权的绝对掌控并未因身体上的衰弱而减退,相反,他坚持勤于政务,从未打算将权力分给朝中大臣。

在位多年,他深知朝中政局纷乱错杂,朋党林立,他稍有松懈,对某一方表现出倚重,平衡瞬间就会被打破。

此时,他正需要一个在朝中没有根底,全然依附听信于他的忠臣出现。

和珅就是乾隆所看中的最合适的人选。

乾隆注意到和珅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那时正翻看着手中的一本奏折,折子上说的是有罪犯逃脱。

乾隆看完,有感而发: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

这是《论语》里一篇名为《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句子,意思是:猛兽从笼子里逃脱,珍宝随之损毁,是谁的过错?

随口的一句,乾隆并没指望着有谁能答出来。

然而,有人却答了,答得还很好。

那个年轻的侍卫说:“是看守者与保管者的责任。”

乾隆听了很惊讶:“你读过书?”

侍卫欣然道:“臣在咸安宫读过书。”这在当时是一个贵族子弟才能上的学校。

乾隆没想到身边一个小小的补粘杆处侍卫都有如此学识,又让这小侍卫解释《季氏将伐颛臾》的意思。

侍卫一一答了,言语间丝毫不露怯。

乾隆喜欢读书人,由此记住了这个气度从容、面容姣好的小侍卫,顺手将他提为自己仪仗队的侍从。

有了更多的机会出现在乾隆身边,这小侍卫抓住机会,很快就让乾隆记住了他的名字——钮钴禄氏·和珅。

和珅出身官宦之家,满洲正红旗,祖上还得过军功。

但和珅三岁丧母,九岁失怙,幼年过得十分艰辛,全凭着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位偏房保护才免于被逐出家门。

在家族的余荫下,和珅考进了当时贵族子弟才能就读的咸安宫。

除了学习四书五经之外,他还自学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长于诗词书画,精通刀枪骑射。

随着与和珅接触渐深,乾隆愈发意识到,此人就是能解决他心中第一个矛盾的最佳人选。

甚至于,在日后,和珅还成功帮他解决了横亘于他心中的第二个矛盾。

和珅由此从一个小小的补贴杆处侍卫,平步青云。

是宠臣亦是能臣

和珅死前三天,曾在大狱中作了一首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一句“怀才误此身”并不能说是和珅的顾影自怜,他这一生,的确当得起“才华横溢”四字。

而乾隆所需要的一个能在当时的朝堂之上站得住脚的臣子,必然不能是一个草包。

乾隆四十年,和珅被任命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从原来的从五品官至正三品,一下连升六级。

这还不算完,次年正月,二十七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二品大员;三月,擢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总理大臣,成了乾隆的大管家。

如此升迁速度,纵观史书也找不出几个人来。

乾隆对和珅的宠信可见一斑。

和珅倒也没有愧对皇帝的这份赏识,在职位上为乾隆分担了不少政务。

甚至于在最初,还办下了十分著名的李侍尧受贿案。

乾隆四十五年,有人揭发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受贿,乾隆下旨命刑部侍郎喀宁阿、和珅和钱沣远赴云南查办李侍尧。

李侍尧知他们要来,早早便将收受贿赂的证据隐匿起来,抵达云南几日的一众官员完全找不到证据,一筹莫展。

正在此时,和珅拘审了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向其逼供。严刑之下,赵一恒很快就受不住,一桩桩一件件交代了李侍尧贪污受贿的详情。

和珅命人将赵一恒的证词记录好,召集了原本都众口一词偏向李侍尧的诸位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念起了李侍尧收受贿赂的条目。

众人一听大惊失色,其中不乏一些在证词之上提到的名字。

他们眼见大势已去,也都纷纷倒戈,将李侍尧贪污的详细内容甚至证据呈上,申明自己只是被迫参与。

至此,李侍尧贪污受贿板上钉钉、铁证如山。李侍尧被判处监斩候,和珅则在不久后升任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都统。

办了一桩如此漂亮的反贪大案的和珅,此时无论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的名字,将在后世永远和一个“贪”字绑在一起。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率领使团来访,此时乾隆年事已高,更加依赖于在他身前身后侍奉的和珅。

英国使团此番来访,意在开拓封闭的中国市场的同时搜集这里的情报,谁知初来乍到便率先碰了个钉子。

“面见万岁,向来双膝下跪,叩首九响。”

这一要求让英国使节感到了侮辱,他们表示,在自己的国家,只需要单膝跪地,对国主行吻手礼。

双方为此争执不下,第一次会面不欢而散。

最后,却是和珅出面说服了乾隆:

“万岁,英吉利蛮夷不成体统,少沐教化,然这单跪也算跪下,我朝恩隆四泽,何必计较此一小节。且臣等斥责再三,尚难就范。若一味固执,恐妨万岁庆寿大典,岂不扫兴。臣请不如弃小节而顾大局,以示皇上恩典。”

一番话,既拍了乾隆的马屁,又说清了其中利弊。

乾隆同意了和珅的请求,双方就礼节问题终于达成一致。

次日,乾隆接见马嘎尔尼,举行了盛大宴会,热情款待英吉利的特使。此后,便由和珅与马嘎尔尼等人进行多次会谈。

和珅向乾隆禀报英国来使的想法,被乾隆以“天朝物产丰饶,不需外夷货物”严词拒绝。

和珅得令后,便对英国来使严防死守。

最终一番你来我往,马嘎尔尼原本的打算全部落空,此次访问彻底失败。

不过,马嘎尔尼访华虽然失败,但和珅在外交上所表现出的精明强干、长袖善舞仍旧令他赞不绝口、印象深刻。

和珅身上的真才实干,为许多人所忽视,而让他这一身才华黯然失色的,便是他对于钱财的热衷与十分强悍的敛财能力。

李侍尧贪污案后,收缴的大量金银与乾隆的赏赐让和珅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内心对于钱财的欲望。

少时的贫穷也许始终影响着他,对金钱,他拥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嗅觉。

前面说到,乾隆晚年对于物质的追求愈发强烈,他热衷于下江南游历寻访,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挥霍无度。

而能够让他如此挥霍的仰仗,便是和珅极其精于钻营的生财之道。

同样,借助着为乾隆充盈国库的由头,和珅也将自己的口袋装了个满满当当,甚至于在他极有理财眼光的经营之下,拥有了可与半个国家匹敌的财富。

然而这取之无道的巨大财富,还是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地覆天翻十五日命丧黄泉

乾隆六十年,乾隆禅位于第十五子永琰,于次年改年号,嘉庆帝即位。

然而对于嘉庆而言,这龙椅坐的是十分的难受。

乾隆虽然让位,却仍然是国家的实权决策者,时任内阁首辅,深受乾隆器重的和珅更是在朝野内呼风唤雨,竟有“二皇帝”之称。

和珅又何尝不知嘉庆对他的忌惮,不过他做惯了高位,又多年在乾隆面前备受宠信,并没有打算在嘉庆这样一个傀儡皇帝面前收敛气焰。

相反,他对将来必然会执掌大权的嘉庆皇帝进行了各种限制,力图遏制嘉庆的势力做大。

嘉庆还是皇子时曾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此人名叫朱珪。

四年多的师生情谊,使两人关系密切,情同父子。嘉庆即位后,正在广州担任两广总督的朱珪特意给他写信,信中要求他:虽已继承大位,但事事处处皆当小心从事,不可多御政事。

让他小心侍奉太上皇,吸取圣祖时期太子立而复废、废而复立的教训。

对于此时的嘉庆而言,身边正需要朱珪这样忠诚并有才能的人帮扶自己,收到信后,他便想着怎么将朱珪调回朝中。

最后,他用“想继续跟老师学习古体诗和古文”的理由禀明乾隆,表达了希望老师回京的期望。

乾隆不觉得有异,正思虑着是否将朱珪调回京城担任大学士,偏偏就在这时收到了和珅的消息。

原来,嘉庆见乾隆有意将朱珪调回京城,十分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写信告诉了朱珪,不料这封信才出京城,便被和珅截获。

和珅将信交给了乾隆,意有所指地说嘉庆“欲市恩于师傅”,只是想在朝中安插亲信。

乾隆大怒,朱珪险些因此被抓进大牢,所幸他素日里人缘不错,在众人求情之下才逃过一劫,

但回京是不用再想,还被乾隆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

此一事,更加证明了和珅在朝中、在乾隆跟前的地位难以撼动。

嘉庆无奈之下,听从老师朱珪的建议,暂时忍耐,等待时机。

于是嘉庆不再与和珅正面冲突,只摆出一份唯唯诺诺的样子,见面时还毕恭毕敬地称他为“相公”。

时机就要来了。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

当日,嘉庆下令皇帝丧仪由和珅全权负责,私下迅速传旨召朱珪回京。

次日,嘉庆发布谕旨,严厉申斥镇压白莲教起义的统帅“惟思玩兵养寇,藉以冒功升赏”,矛头直指镇压起义总指挥——和珅。

随即,和珅和福长安的军机大臣官职被解除,并命令二人昼夜都要待在大内守灵,不得出入。此一招,就断绝了和珅和外界联系、调配武装力量的可能。

正月初五,嘉庆暗中授意言官,一时间,上书弹劾和珅的奏折和诉状堆满了皇帝的案几。

正月初八,和珅被收监入天牢,府邸和财产被悉数查抄,充入国库。

正月十一,嘉庆下旨公开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

正月十八,满朝文武奏请“和珅照大逆律凌迟处死”,嘉庆以和珅曾担任首辅,他不忍其曝尸街市为由,赐他三尺白绫自尽。

短短十五天,地覆天翻。一代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的风云人物命丧牢狱。

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因娶了乾隆的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

在刘墉的建议下,嘉庆帝很快发布谕旨,宣布和珅案结案,不再过多牵连,以安朝臣之心。

和珅死后十五年,史官为其作列传。

写好的史书被呈到嘉庆面前,嘉庆在看后十分不满,斥责道:“少了这么多东西不写,怎么将事实传给后人!”

一番整治之后,嘉庆削去了这名史官的职位,让众人引以为戒,并要求史官在记述和珅的生平时,将他一生的功绩荣誉记录详实,以遗后人。

参考

《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

张宏杰:《陋规: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

赵凯:《嘉庆皇帝与和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6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