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宋代的武官带职制度,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宋代的官僚体系应该在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中都算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其文官体系。但是很少去探讨其武官的带职体系,其实武官的带职体系也是较为复杂且有意义的,对于整个宋代时期的官僚内部结构和军事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那么宋代武官带职制度究竟是怎样的?

宋代时期武官带职制度的内容究竟有什么?宋代前期武官带职制度仿照的是宋代的文官体系

“带职”主要针对的是外部任职官,也就是唐朝所说的“差遣”,这样的官职一般都是暂时性的、不稳定性的,往往不是一个官员的固定稳定官职,所以叫做“带职”。一个“带”字强调的是其附加性,其实也说明了带的职位并不是武官的主要职位。

宋代文官的特点就是职事与本官相分离,“宋承唐制,抑尤甚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从此条评价中也可以得出,宋代官职出现职能分离的特征。

一开始文官的官僚体系有“贴职”,也是一种附加的职能,但是有些类似于“差遣”的内部任职官的“馆阁学士”的出现,比“贴职”要更加正式一些,一般都是担任较为重要的事务,宋代一般在处理一些重大事情的时候,都会放在馆阁中进行讨论。

武官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宋代对于文官的职能独立记载要多于武官的记载,其实也是受到了重文轻武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武官的记载相对不足,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从文官的记载中,找寻武官“带职”的特点),除了自己的本职外,还会有些“差遣”的职事。

当执行这类“差遣”的职事时,他们一般都会被认定为外部任职官,相对于内部任职官来说,肯定内部任职官的地位要高些。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注重“以内制外”的政治模式,宋代也是这样。

2.带御器械是重要的武官“带职”

带御器械字面意思的理解就是在皇帝面前可以带刀,在古代这应该算作是天大的恩赐,因为为了皇帝的个人安全着想,一般都是不准武官带刀的,除非受到皇帝恩赐可以带刀的人除外。

一开始,带御器械仅仅在部分官职流通,最后随着政治的需要,带御器械逐渐在其他官理流通。随后,带御器械被当作“外职担任官”,被派去各个地方“差遣”,不得不说,此类的确可以增强一定的政治效率,因为带御器械是皇帝的格外恩典,所以地方官僚对于带御器械总是格外重视。

但是后来,随着政治的需要,带御器械的武将被广泛运用到一些地方事务上,因为带御器械的间接行政效率高,所以后来统治者在处理一些急性的地方事务时,往往会派遣这样的人去处理。

后来带御器械由于“带职”过多,导致行政效率下降,并且北宋前期举行了多次战争,为了杜绝军权过大的隐患,需要对于带御器械的武将进行职能的改变,所以后来往往都是将武将的军权给剥夺了,将一些“带职”列为武将的主要职能,当然,仅仅只是带御器械。

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武将改革,将原来的武将职能成分更加复杂,使得武将对于自己的职能规划并不明确。随后,被“带职”过多的带御器械大多都被皇帝“差遣”到地方,由于是皇帝直接委派,并且又是带御器械,所以可以有效地监督地方的行政效率。其实这样的派遣有利于代表皇帝的意志传达到地方,中间程序较少,可以更加直接表达。

后来由于,此官职的“带职”过多,主要是在一些地方事务上的处理较多,统治者害怕成为唐末节度使之乱,所以在北宋的中后期,对于带御器械的“带职”进行了一定的剥离。到最后,带御器械就成为了武将的一个虚职,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名义,并没有一些实际的职能。

3.閤门只侯、宣赞舍人、环卫官同样也是重要的武官“带职”

在最初的时候,閤门只侯、宣赞舍人有点像带御器械,像是皇帝的身边御用之臣。最初设置的职能也仅仅是官员文书或者外交、朝会的一些事情,并没有“带职”的成分。后来也是随着政治的需要,也逐渐“代职”,尤其是统兵权。

“閤门祗候供奉官刘绪按行太原城四面壕寨,阅视攻城梯冲器用”。太平兴国五年伐交阯,以“(侯)仁宝为交州路水陆转运使……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閤门祗候王僎为廉州路兵马都部署,水陆并进讨。”

这些史料都是关于閤门只侯、宣赞舍人关于在外统兵权的记载。当然,肯定不只这一个方面,统兵权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外任职能官大部分职能和带御器械类似,处理一些地方的实际事务,并且传达一些中央的意志。

“带职”的官员可以带自己原来的职位,也可以带现在自己从事的事情的官员职位,都可以,无非就是多一个名号,可以显示自己的地位高一点,相较于其他只有一个官职的官员来说,地位肯定要高一些。

一般而言,閤门只侯、宣赞舍人都愿意被“差遣”到地方,因为一般而言,被派遣去处理临时性的地方事务,给的工资会高一些。宋代官僚的工资普遍偏少,因为宋代缺钱,官僚体系太大,所以那些官员都是愿意被“差遣”到地方。不过,从整体上而言,閤门只侯、宣赞舍人是武官的外任职能官,只是当时武官的一种“带职”,并不属于某种专门性的职务。

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武官“带职”——环卫官,主要是南宋时期设立。宋孝宗与宋高宗不一样,宋孝宗想的是收复之前的北宋山河。很显然,在宋孝宗的政治理想中,军事上的实力强弱便成为了收复战争过程中最重要的砝码,在继位后,高宗彻底放开对政治的禁锢之后,开始实行自己的改革,目的就是将军事实力提高上来,当时,设置环卫官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淳熙四年(1177)正式定下武臣除授环卫官格:“节度使除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承宣使、观察使为诸卫上将军,防御使至刺史、通侍大夫至右武大夫为诸卫大将军,武功大夫至武翼大夫为诸卫将军,正侍郎至右武郎、武功郎至武翼郎为中郎将,宣赞舍人、敦武郎以下为左右郎将。”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带职”环卫官的武将身份一般来说都比较高,说明宋孝宗想要通过环卫官的改革来突破之前宋朝“轻武”的特点。这是最后的结果,一开始宋孝宗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有意让这些年轻的武将“带职”环卫官,目的就是借此锻炼他们,来为自己的军事战争储备人才。不过,后来环卫官还是没能逃过宋朝“轻武”的国情,最后沦为了虚职,宋孝宗的改革成果泡汤。

宋代武官带职制度究竟给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有利于武官实际了解地方的实情,对于国家目前的形势,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武将的“带职”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有时候的“带职”应该算是一些文官的内容,不得不说,这样的锻炼,可以丰富武将的实际经历,不只是在武方面的。

其中,也可以学习处理一些地方性的事务和一些文官性的事务,全面综合发展,有利于提高武将的个人素质,对于战争上的指挥和士兵的一些问题上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另外,“带职”说明武将不是只干一件事,是干好几件事情,有利于倒逼其行事效率的提高,提高朝廷中官员的利用率,促进宋朝的统治稳定。

2.武将“带职”最后的结果大多被沦为了虚职,实际效果有限

武将的“带职”在一定程度上是仿照文官体系的,本就有不完善的地方,过于将武将文官化,没有一些实际性的操作演练。最后由于武将的“带职”成分过大,加上武将手中虽然没有统兵权,但是也是武将出身,军中事务和关系方面自然要了解得多,统治者害怕武将会颠覆朝政,于是又将武将的“带职”撤下,保留原来的职位。

所以武将的“带职”因为统治者的种种担心,总是没有办法发展,好不容易有了发展的实际效果,却又被统治者自己遏制了。归根到底,都是和宋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有关,所以武将的“带职”制度没有办法很好地发展,最后的武将“带职”,大多都是沦为了一种虚职,以表示皇帝的恩宠。

总结

历史的进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或者叫一种不平衡的社会矛盾也没有办法改变,只能跟着这样的社会矛盾发展。道路必然会走向畸形,这也是为何南宋后期统治难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宋史》《新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0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