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岁月:与奶奶共忆艰苦而温馨的时光

外面飘洒着鹅毛般的大雪,我坐在温暖的炕头上,与奶奶一同追忆她们儿时的故事。奶奶出生于1953年,正值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奶奶感慨道,她们童年的生活与现今有着天壤之别。她回忆道,那时的日常饮食极为简朴。早餐通常是一碗野菜稀饭搭配些许咸菜。家中的食材十分有限,大米需凭票购买,远非今日这般随手可得。午餐与晚餐亦相对简单,常见的是自制的腌萝卜、大头菜、咸豆腐等,主食则是窝窝头、贴饼子,偶尔熬些玉米糊糊粥,家境贫寒时还会在其中加入麸糠。

每逢春季,万物复苏,奶奶便会同村里的伙伴们一道去野外挖掘野菜,无论是田间的荠菜、蒲公英、马齿苋、苦菜,还是树上嫩绿的柳芽、榆钱,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不仅因为春季的野菜口感鲜美,还因为它们无需花费金钱,只需动手采摘即可。夏季来临时,村里的小伙伴们会一起捕捉田鸡、摸黄鳝、捉泥鳅,或是下河捕鱼,既可满足自家的口腹之欲,又可换取些许钱财。此外,他们还常去山坡上割猪草、小河边挖蚯蚓、草地里捉蚂蚱,带回家喂养家禽,以节省粮食。那时,五六岁的孩童已是家中不可或缺的小帮手,尽己所能分担家务。

秋季到来,一些看似平凡的拉秧菜成了众人争抢的目标。尽管其貌不扬,但这些菜因价格便宜而备受欢迎。回家后,将它们切开晒干,冬日里可炖食或腌制成咸菜。而在秋收时节,村民们还会在田间布网捕麻雀、猎野兔,这些野味也成了餐桌上的佳肴。冬季的日子尤为难熬,餐桌上常见的是白菜、萝卜、土豆等。孩子们早上上学前,会将家中的地瓜放在烧火的灶台旁烘烤,第二天带着热腾腾的烤地瓜去学校,便已心满意足。冬夜漫长,那时没有电视、电脑,更没有手机,天一黑,大家便早早吃完晚饭、洗过脚后入睡。尽管许多地方已通电,但为了节省电费,夜晚鲜有活动,顶多在被窝里闲聊几句。

逢年过节时,家中仅会购置少许肉品,掺入大量白菜包成饺子。饺子皮并非纯白面,而是由白面和玉米面混合而成。即便如此,大家仍吃得津津有味。家中的荤油、白糖等会被父母锁在柜子里,以防孩子们偷吃。由于家庭物资每月均有定额,一旦减少便可能难以支撑至下月。

奶奶还告诉我,那时没有暖气,冬天大多依靠火炕和火墙取暖。火炕是一种传统供暖方式,通过在土坑或砖石平台上燃烧木柴,利用土壕的发热特性为房屋供暖。火墙则由两层薄壁构成,中间中空,一端烧火,热气便会充满整个墙壁,使屋内变得温暖。我不禁好奇地问奶奶,当时的生活如此艰辛,她们是如何度过?奶奶平静地回忆道,她们那个年代的人们非常团结互助。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大家仍竭尽所能地相互扶持。邻里间经常互相借用物品,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内心依然保持快乐和热情。

五六十年代的记忆中,大集市占据了重要地位。每逢周末,父母带着孩子来到集市,既能出售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以换取钱财,也能换回一些生活必需品。集市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新鲜水果、蔬菜到五彩斑斓的糖果和小玩具,砍价声此起彼伏。然而,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同样充满了辛劳与艰辛,尤以农村地区为甚。人们主要依赖农业为生,每日劳作异常辛苦。白天辛勤耕作,晚上还需参加各种劳动队的任务。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坚信只要勤奋工作,便能脱贫致富。

在那个没有电视和电脑的年代,奶奶们都是自己寻找乐趣。她回忆道,她们小时候常在雪地里尽情玩耍,堆雪人、打雪仗,欢声笑语回荡在银装素裹的世界。而今,我所想象的大雪天,不过是关在温暖室内玩电脑游戏而已。在炕头上,我与奶奶继续聊着儿时的往事。当奶奶开始打哈欠、困意袭来时,我却仍听得津津有味。想到奶奶在我们年幼时就教导我们要珍惜粮食、勤劳节俭,过去总觉得她唠叨,如今才明白,这是因为奶奶亲身经历了老一辈的苦日子,因此才格外珍惜当下。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但我内心却倍感温暖。那些简单而幸福的岁月,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679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