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励精图治进行变法,联合五国伐齐,为何不灭齐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但有有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凭借着真刀真枪的实力,堪称“国中王者”分。他们分别是“齐、楚、秦、韩、赵、魏、燕”。

一开始,因为各自文明与经济进入发展期,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资源制衡等,七国之间不得不维持着着表面上的和平,但到后来,各国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逐渐进入轮战期。

战败被吞并,战胜则兵强马壮、国力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与“大鱼吃小鱼”的道理相同。但是在战国中期,发生了一件令世人意料不及的事情,即燕国向齐国开战,连克72座城池,几乎拿下齐国全境。

图源网络

按照这样的发展,燕国完全有望吞并齐国,成为可与秦国并排的大国。但是,在临门一脚时,燕国却铩羽而归,让齐国得以保全。

燕国为何要对齐国挑起战争?又因何不能吞并齐国呢?

有错在先,遭群起而攻

众所周知,七国争霸的结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因此,秦国的实力可见一斑,但在当时,齐国也毫不逊色,完全可以与其并称,另外,它们两国一东一西,不断地向外扩张,实力只增不减。

不过,秦、齐两国的崛起,对剩余的五个诸侯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虽一时不敢有所动作,但暗流涌动,难保五国不会联合起来,向秦、齐开战。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秦国秦昭襄王主动向齐国齐闵王求合作,并称“东帝”与“西帝”,颇有共拥天下的寓意。

可是,齐国深知秦国此举只是将五国的压力转移给自己,与其与五国为敌,不如与一国争斗。权衡利弊下,齐闵王决定“倒戈”,竟然以秦国想擅自称帝为由,联合五国,向秦开战。

燕国励精图治进行变法,联合五国伐齐,为何不灭齐国?

图源网络

一时间,七国争霸的局面,演变成六国集体向秦发难。但是,作为七国霸主的秦国,岂是他人一朝一夕便可拿下的盘中物,很快便演变成持久战。

然而,正当六国打算齐心协力,一直对秦时,齐国却派兵,灭掉二流小国的宋国。它的这番肆意扩张,激起楚、魏的不满,对秦战场上也紧跟着出现变化。

要知道,宋国宋王偃的实力非同寻常,其最昌盛时,著有“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一说。

因此,齐国灭宋,不仅展现出绝佳的军事实力,而且吞并宋国后,其国力更是凌驾于七国之上,俨然代替秦,成了其余国家新的忌惮对象。

没过多久,一场致齐国于死地的浩劫拉开序幕。

燕国励精图治进行变法,联合五国伐齐,为何不灭齐国?

图源网络

首先是秦,因齐国的背叛,早就心怀不满,此时更是抓住时机,策反其他五国,向齐发难。但是,对于刚结束战争的五国来讲,参战与否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比如楚国起初并未参战,因为在之前的战争中,曾多次遭受秦国的侵扰,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大量疆域也沦落秦人之手。但是,好在齐国牵制秦国的发展,楚国才免于被灭国的危险。

燕国励精图治进行变法,联合五国伐齐,为何不灭齐国?

图源网络

因此,楚国不愿打破齐、秦之间的“平衡”,但又无力阻止,只好坐山观虎斗,伺机而动。

然而,燕国却与楚国的想法完全相反。因为两国之间早早地结下世仇,原因有两种,其一是燕王哙时期因为听信齐人的谗言,实行禅让制,加速燕国的消亡,其二是伊阙之战后,齐灭宋后的下一个目标,则是燕。

燕国励精图治进行变法,联合五国伐齐,为何不灭齐国?

图源网络

换句话说,如果燕国不能抢占先机,势必会在齐的攻势下,落得灭国的危机。

因此,燕国直接派出素有“天才将军”之称的乐毅,挂帅出征,几乎成为进攻齐国的大军中的主力。以“突袭”作为战术,几乎每月就会攻破一座城池。

后来,楚国也迫于形势,加入到对齐大军中。

至此,五国形成战国时代少有的“合纵连横”的攻势,西打秦国,东打齐国。不过,相比于秦国的险要地势,齐国地处平原与盆地交错,一旦打开一座城池的大门,攻军便如入无人之地。

来犯者气势汹汹,而齐国内部的腐朽,也是导致其走向衰败的原因。先有与魏国、宋国等数十年的鏖战,兵员匮乏,人民疲劳;而后每次扩张时只注重财物,丝毫不在意养马之地的城池,最后自取灭亡。

很快,乐毅呈雷霆之势,带五国联军几乎降服齐国。可是,燕国虽有心,但终究未能完成吞并齐国的目标。

燕国励精图治进行变法,联合五国伐齐,为何不灭齐国?

图源网络

因为一个国想要吞并另一个国,不仅是两国之间的争斗,更有其他国家的利益牵扯。而齐、燕两国内的局势变化,也是阻挠齐被灭的不可忽视的存在。

内外压力,致使燕攻弃功亏一篑

首先是除齐、燕两国外,其余五个国家的考量。

要知道,燕国之所以能以迅猛之攻,击败齐国,其主要原因是五国的兵力支持。而诸侯国愿意帮忙也无非是担心齐国的国力日渐昌盛后,会对自身产生威胁。

同样的道理,如果燕吞并齐后,成为继齐之后的又一个强国,对其他五国而言,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风险。因此,五国只希望齐衰落,而并非被灭掉。

比如楚国,在拿到齐国的淮北地区后,直接按兵不动。而秦国更是直接收回军队,转头向魏、赵两国挑起战争,原本五国联军,只剩下燕国的乐毅苦苦支撑。

因为兵力不足,所以乐毅不得不将目光放长远,甚至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兵法策略。在每拿下一座城池后,都会驻扎些许兵力,收复民心。

不过,他远远低估了有些齐人的忠心。虽然齐国落败,但“百虫之死、死而不僵”,依旧残存着有生兵力,选择誓死效忠王室。特别是齐国被攻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时。

根据《史记》与《战国策》的记载,莒、即墨并非齐国的简单城池,而是“五都”之二。

早在七国争霸中,齐国曾励精图治,除都城临淄外,建立强壮的战略防备,莒、即墨、平陆、阿也被当做战略要地,进行驻防。因此,莒与即墨不仅有精锐兵力,而且粮草充足。

即便乐毅以攻心为主,攻城为辅,但莒、即墨依旧如铁桶般,不给燕军的来犯留任何余地。

除了这些大的方面,乐毅征战沙场,却也如履薄冰。

自古将帅出征,一旦功高震主,必定会受到王室的忌惮,他虽为攻弃立下汗马功劳,却也难逃此命运。

那时,燕国内部众说纷纭,认为乐毅“养寇自重,野心勃勃”。虽然是明显地嫉妒乐毅的军功,借此挑拨其不忠,但燕昭王不得不防,很快,他将乐毅的妻儿送到齐国,还封乐毅为“齐王”。

燕昭王的试探,令乐毅诚惶诚恐,不敢再大张旗鼓地行事。不过,他没想到,燕昭王传位燕惠王后,这样君臣疑心的局面非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愈发恶化。

而这也间接给了齐国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时,齐国在屡战屡败中,已无多少骁勇善战的将帅。

而都城临淄中有名叫田单的男子,曾在城破之际,将马车车轴的末端包上铁,一路颠簸逃到即墨后,不仅人安然无恙,马车也完好。但还是成了燕军的俘虏。

不过,田单依旧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当得知燕军主帅乐毅深受燕国大臣们的诟病后,他灵机一动,大肆在燕军中散播谣言:乐毅之所以不攻打即墨和莒,是因为担心打不下而被燕王问责,所以打算自立为王。

燕惠王本就疑心乐毅,再加上得到乐毅不断地与齐人和谈的确凿证据,更是猜忌到临阵换将。乐毅担心枉死,不得不携着妻孩逃亡保命。

燕国励精图治进行变法,联合五国伐齐,为何不灭齐国?

图源网络

乐毅这一能将的离开,意味着燕攻齐已落下风。

很快,田单“再接再厉”,先是散布被燕俘虏的齐人会被割去鼻子,促使齐守军不敢轻易投降,而后又怂恿燕军挖齐人祖坟,导致即墨城中的齐军大怒,嚷嚷着要抵死抗争。

不过,最让世人啧啧称奇,当属田单使出的最后一招——“火牛阵”。先是以“诈降”,让燕军放松警惕,而后给耕牛披上五彩龙纹,并在尾巴上绑上带油脂的芦苇,让它们冲向燕军营地。

一时间,火光带走,许多燕军在睡梦中被牛践踏至死。而齐国内其他战败的城池,也纷纷效仿响应,燕军一败涂地,只能灰溜溜地撤退,而齐国也免于被灭国的危机。

虽然齐与燕之争的最后不如原先的轰轰烈烈,但是,足以见七国相争时利益纠葛的复杂性。此后,齐国不敢肆意挑起战争,因此,在秦灭六国时,成了最后一个被吞并的国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6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