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

各位朋友们,如果你们对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和为什么明朝末宦官当道?感兴趣,那么请继续阅读下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这两个话题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它们的相关方面,以期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君臣猜忌,为宦官干政提供了条件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开国皇帝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朱元璋即位不久后,为了巩固皇权,不得不对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痛下杀手。大肆杀戮功臣,其中“胡蓝之案”竟牵连了数万人被诛杀。其实,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是基于他猜忌臣僚的思想,唯恐官僚士大夫专擅朝政,结党乱政;唯恐大臣图谋不轨,有害于自己的统治。

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结果不仅削弱了明朝政权的根基,而且加剧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猜忌。由于不相信这些官僚,就必须依靠皇帝自身所信任的人去监视这些官僚,特务机构也就应运而生。

从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开始,朱棣仿效设东厂,到宪宗时又设西厂,由太监汪直提督厂事,人员、权柄超过东厂,活动范围除京师地区外遍及全国各省府州县;武宗时宦官刘瑾又设“内行厂”,其权力在东厂、西厂之上。这些厂卫不仅长期为宦官所控制,而且厂卫的职权也日益扩大,人员日益增多,监视、侦捕,施刑达于上层官僚,气氛之恐怖为历代所少见。因此,朱元璋猜忌臣僚的做法,为后来广用宦官提供了条件,且使明代宦官掌握了得以专横跋扈的工具。

封蕃政策加速了宦官专权的到来

封蕃是周天子曾经实行的制度,后来汉初和晋初也继承过这一制度,结果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大祸。但朱元璋通过比较“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得出要维持祚命的长久,莫过于分封的结论。如他所说:“……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耳, 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如此。”

在朱元璋死后,他的后代就同室操戈,将其生前的告诫“当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意” 当成耳边风。朱棣“靖难”成功后,“士大夫多缩匿,而诸奄无所顾惜,会又多域外人,文皇既借其锋,便不能如祖训云云,势使然也。” 从此,明朝宦官将得到“腾飞”的机会。

朱棣即位后,不相信大臣,大肆杀戮建文帝时的大臣,导致有能之臣甚少的局面。而与这些大臣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宦官,如郑和、王彦、马骐等人,他们与朱棣出生入死,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朱棣以宦官“忠于己”,把朱元璋定下的祖制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宦官“多所委任”,尤其是特务机关东厂的设立 ,使宦官如虎天翼。于是,通过靖难之役上台的朱棣开了明代宦官专权之祸。 之后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宦官的权势也越来越大,到明末的魏忠贤可谓是权侵朝野,直到明朝灭亡。

废除丞相,宦官获得批红之权

朱元璋为了把权利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扫除了一切障碍废除丞相制。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可谓是“劳模”,据记载他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四百多封。 为此,朱元璋“昧爽临朝,日晏忘餐”,到了晚年也日勤不怠。但毕竟朱元璋这种劳模千年难遇,其实自朱棣后,明朝大多数皇帝都是昏庸无能的荒怠之主。这些皇帝越是自己不亲自处理政务,对大臣的猜忌心就越重,生怕他们有不轨的行为。在这些皇帝心中最可信的就是这些不能“黄袍加身”的宦官。因此,自朱棣开始便赋予宦官巨大的权利,这些人只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虽然是“劳模”,但面对一个国家所有的事,他还是有些吃不消,不得不设定内阁大学士为顾问团队。但此时的这些大学士只是从翰林院挑选的一些新进士,“皆无所领阁物,唯从容待顾问而已”。但到了朱棣时期就发生了变化,内阁可以参加政务,形成了内阁制。内阁的主要主责就是“票拟”。

所谓票拟,便是内阁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大多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对于大臣呈上的票拟奏折,皇帝用朱笔批示,称为“批红”。然而皇帝一般都只是随便看看,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虽说是按照皇帝意思代笔,但久而久之就按照这些宦官自身的意思“批红”了。

因此,明朝宦官专政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获得了“批红”权。

结语

纵观明朝宦官乱政的前前后后,就会发现与朱元璋的政策失误有很大关系,他错误的认为他的子孙都和他一样如此有能力。最后造成了外廷大臣权利薄弱,加上君主自身能力欠缺,宦官专政也就成为了必然。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朝史暮想:

本质上,明朝宦官势力的崛起和强大,都和皇权的延伸有关。

朝史暮想希望各位,把思维从史书的繁杂外衣和对抗立场中跳出来,来看待明朝的宦官集团。

明朝太祖朱元璋有过“内臣不得干政”的祖训,其立意主要是为了皇权的独立性和绝对性。但是同样,朱元璋也非常明白,皇权真正的敌人来自内部,老朱家江山最大的敌人也来自内部,即——文官集团。

整个明朝的历史,其实可以看作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史。从朱元璋开始,裁撤宰相,颁布《大明律》,创建锦衣卫等等手段,其实都是为了对付和约束文官集团。

朱元璋做的很成功,但是孙子朱允炆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朱允炆一上来就和文官集团很亲近。这自然也不符合宦官集团的切身利益。事实上,朱棣后来发“靖难”之师,能够成功夺取皇位,和朱允炆身边诸多内官投诚,提供情报有关。

朱棣上台后,第一件要面对的事情就是平息文官集团的反扑。朱棣很直接,就是用宦官集团去压制。也就是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宦官势力开始抬头。郑和一个太监能够受到重用,七次远洋;东厂开始创立,辖制锦衣卫,监视百官,都是基这点考量。

之后朱高炽,朱瞻基两朝,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的博弈一直平衡地保持着。这种平衡也证明了皇权的稳定性。

但是到了朱祁镇时期,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登基的时候年纪太小,朝政自然由几名内阁大臣把持,比如著名的“三杨”。而随着朱祁镇年纪的增长,对于收回权力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明朝的外戚势力,一直被控制得很好,所以朱祁镇能够依仗的,也就是宦官集团。最著名的就是大太监王振了。王振的出现,其实是朱祁镇对朝局掌控的加强。所谓的王振一党,其实就是朱祁镇的爪牙。

而“土木之变”,其实就是文官集团和王振一派斗争的综合结果。之后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上台,自然要和哥哥朱祁镇的势力做分割。于是,于谦这种中间派和外戚势力得到了重用。宦官势力受到了压制。

到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宦官势力再次开始抬头。比如曹吉祥等人。但是因为之前朱祁钰清算王振一党的时候,宦官势力得到了削弱,故而此时皇权也有点大权旁落的意味,以李贤为首的文官集团一直掌控着朝局的大走向。

朱见深时期,深感文官集团势大,开始刻意疏远文官集团。再加上宦官集团会来事,故而宦官势力在这个时期再次得以成长。汪直创建了西厂,就是典型代表。

接着的朱佑樘,为了平复文官集团的积怨,对爸爸朱见深一些人事做了改动。包括打压了一部分宦官势力。这个时候,史书里的宦官集团都比较低调,朱佑樘用自己的方式制衡者文官集团。这个制衡,主要体现在其执政后期,前期还是和文官集团有过一段蜜月期的。

到了朱厚照时期。朱厚照虽然有些举动显得很荒唐,但是事实上是一位牛人。刘瑾,八虎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朱厚照用刘瑾等宦官,完成了对机要部门的人事安插,比如军队,比如厂卫系统,比如司礼监等。同时,朱厚照用刘瑾新政,进行改革,其目的也是两个——钱和权。

但是因为刘瑾得罪的人太多,朱厚照最后只能牺牲刘瑾,防止自己被引火烧身。但是此时的朱厚照已经大权在握。

到了朱厚熜时期,小宗即大宗位,自学成才的朱厚熜一开始对宦官集团是强力压制的,并且通过挑唆文官集团内斗,来掌控朝局。他是一个权谋的天才,却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帝王。这个时期,斗争形式是宦官集团通过司礼监和文官集团的内阁相抗衡。

明代政府的运作流程是:

内阁票拟(建议权)——司礼监或皇帝批红(决策权)——六部实施(行政权)——都察院,六部给事中检查(监督权)

所以,当皇帝怠政,懒政或者故意授权的时候,司礼监的批红就显得至关重要。

之后是朱载垕,高拱等文官集团再次夺权。

六年后,朱翊钧继位。前十年,李太后,张居正,冯保的三角联盟,保证了皇权的基本独立。冯保作为李太后的心腹太监,牢牢把控着厂卫系统和司礼监。

万历十年后,张居正死。此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内阁权势日重。朱翊钧用躲避的方式,疏远了朝臣。并且让大批的宦官势力,染指经济事务。皇权得到了加强。

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暂且不论。

朱由校这个木匠皇帝,魏忠贤出现了。这个时候的,因为党争的演变,魏忠贤已经不能算是简单的宦官势力。他是一个庞大的政治联盟,集合了文官集团,外戚,宦官势力的大成者。有魏忠贤这么一个人在把控全局,不说国家如何强大,起码朝廷不会太乱,因为反对者都被阉党踢走了。

如此,朝中就有人做事,有人担当。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说魏忠贤在,大明不一定会亡的原因。而魏忠贤的权力,又是依附在皇权身上,所以虽然木匠皇帝什么也不管,但是从来不担心自己的江山会易姓。

朱由检的时候,为了掌控权力,上台就打倒了魏忠贤。同时大批阉党遭到清算,其中包括大批的文官集团成员。党争再次显现。皇权虽然变得更加绝对化,但是朝中已经混乱不堪,甚至比朱厚熜的嘉靖朝,朱翊钧的万历朝还要混乱。

没人做事,为了斗争而斗争,派系林立,一个人做事,一群人挑毛病,没人能够控制整体的局面。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问朝史暮想,宦官集团在明代发挥着一个怎么样的作用,那么他是一种调和剂,也是一种加强皇权的工具。

当然,很多时候,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终有明一代,即便宦官势力如何强大,其始终依附在皇权之上,无法独立运转。所以,没有出现类似唐朝晚期的宦官手握大权,肆意更替君主的情况。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宦官专权是什么意思

“宦官专权”是指在中国古代,宦官(官员的男性侍从)通过掌控皇帝和朝廷的权力,实现了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和操纵。自唐朝以来,宦官逐渐崛起,到明朝时期,宦官已经成为了朝廷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他们通过纵容奸臣、排挤忠良、收买人心等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实权,甚至有时候可以干涉皇帝的决策,使得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达到了顶峰,朝廷内外腐败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因此,“宦官专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现象,也是人们反对封建专制和官僚主义的重要历史经验。

为什么明朝末宦官当道

因为他的後代精力没他那麼旺盛,他又把丞相废除了,皇帝处理的事件更多,根本忙不过来,所以没多久就设置了内阁帮助处理内政,後来皇帝越来越懒内阁权利越来越大,皇帝就想办法找信得过的人来制约内阁,这些人就是太监,太监种类很多,什麼秉笔太监,掌印太监,权利都很大。然後整个明朝就在宦官和文官的斗争中挣扎了100多年直到灭亡

宦官专权什么意思

宦官专权指的是宦官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实权甚至操纵皇帝,使得宦官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些宦官通过收买贵族、掌控内廷、左右皇帝等手段,实现了他们的政治目标。这种现象最为突出的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和清朝初期。

宦官专权的朝代

东汉、唐朝和明朝

宦官作为古代王朝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身体残缺、地位卑贱,但往往却能在政治舞台上不断掀起腥风血雨,其原因便在于皇帝往往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从而导致宦官专权干政

东汉:外戚专权现象十分严重,皇帝为收权而重用宦官

东汉宦官专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皇帝的普遍年幼,由于皇帝年幼无知,朝政便往往操之于其幕后之首,而母后临朝又往往依赖于外戚,结果导致东汉外戚干政现象十分严重。而当皇帝逐渐长大,想要收回权力,长于深宫、势单力孤的皇帝,所能依靠的也仅有朝夕相处的宦官,而这便是东汉宦官专权现象极为严重的原因。

唐朝:“安史之乱”后大臣不被信任,皇帝为安全而宠信宦官

唐朝初期,朝廷对于宦官限制极为严格,唐太宗便规定内侍“不任以事,惟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而已”,虽然唐太宗去世之后,宦官数量不断增加,到唐中宗时已经达到三千余人,但内廷依然延续着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规矩,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自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之后,唐朝便陷入了相当长的一段混乱期,先是“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紧接着“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接连爆发,而在此过程中,唐玄宗李隆基之所以能够铲除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夺取和坐稳皇位,宦官高力士可谓功劳不小。

于是,唐玄宗即位之后,高力士迅速得到重用,高力士得以以右监门卫将军的身份执掌内侍省,一时间在朝中权势高涨,就连太子李亨、权相李林甫、藩帅安禄山也要想方设法的巴结。到了天宝十三年(754年),唐玄宗又增设内侍监作为内侍省长官,并任命高力士和袁思艺为内侍监,正式打破了唐初的规定。同时,唐玄宗还往往派宦官作为监军,从而加强对节度使和军队的控制

唐朝的宦官干政,主要源于皇帝对大臣的不信任,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奉天之难”中大臣们的表现,简直让皇帝失望透顶。为了稳固皇权,皇帝也只能以通过相对更容易控制和表现极为忠诚的宦官,来控制军队和朝中大臣。

明朝:皇权与文官集团矛盾尖锐,皇帝通过宦官对抗外廷

明朝的宦官干政,源于特殊的“票拟”制度,即朝中的大小事务,先由内阁拟定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呈送皇帝决策。这种制度下,内阁只是掌握着一定的建议权,而六部则掌握着执行权,至于决策权则被皇帝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中。

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源于特殊的“票拟”制度,而发展于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矛盾,恶化于内廷、外廷之党争。不过,明朝宦官权力再大,也只是皇权对抗外廷的工具,他们的权力源头还是在于皇权,因此一旦失去皇权支持,宦官权力再大也会迅速败亡。

为什么明朝出现很多宦官掌管大权

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体制决定的,明朝采用的是内阁辅政和宦官辅政双轨道同时运行制度,两者一内一外共同维护帝国中枢机构的运行,皇帝强的时候这是左膀右臂,皇帝弱的时候,这就是两大隐患。内阁强,皇帝就联合宦官,宦官强,皇帝就联合内阁。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普遍较弱,于是帝国就由内阁和宦官轮流把持,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宦官擅政的情况。

关于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463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