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商周三代历史变化,看青铜鼎的发展历程,都有哪些显著的特色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其中夏代的铜器目前发现不多,较为简陋,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丰富、制作精良、纹饰精美。铜鼎按照腹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圆鼎、分裆鼎和方鼎,按照足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锥足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其中夏朝的铜器目前发现不多,较为简陋,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丰厚、制作精良、纹饰精美。铜鼎依照腹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圆鼎、分裆鼎和方鼎,依照足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锥足鼎、柱足鼎、蹄足鼎、扁足鼎等。

在我国发现的数量众多的青铜器中,青铜鼎是其中的重要门类,在礼器系统中居于核心肠位,并逐渐完成为了由实用器到祭祀礼器再到国之重器的转变。目前发现最先的铜鼎属于二里头时期,以后贯穿商周,一直延续到汉朝。

一、西周青铜扁足鼎形制特色

依据各期扁足鼎的数量与特征来看,扁足鼎的萌芽期,扁足鼎形态较为原始。目前最先的扁足鼎发现于湖北盘龙城的二里岗偏晚阶段,但扁足鼎的起源地应在郑州商城,同时在二里头时期的遗迹中也有发现与之形态相似的陶质扁足鼎,因而不排除了二里头时期就已出现扁足鼎的可能。

殷墟的过渡时期的扁足鼎尽管足部形态仍似前期,但已为浅腹。扁足鼎发展的酝酿期,扁足鼎最大的变化为:扁足再也不是足尖点地,较于前期并无出现新的器形,数量也没有显著增添。

扁足鼎的快速发展期,量增长较大,器形方面也出现了耳上立鸟、方鼎、鸟形足和虎形足等。扁足形态以夔形足为主,虎形够数量也较多,有少许的鸟形足和鱼形足,就扁足形态来说,此期已涵盖五种扁足形态中的四种。

扁足鼎发展的沉静期数量没有增添,形态以夔形足为主,有少许的鸟形足,扁足鼎没有较大发展。

扁足鼎发展的两个高峰期,表现在数量大幅增添和器形更为丰厚。夔形足仍盘踞主流,鸟形足依旧是少数;而到了晚期,鸟形足己经可以和夔形足平分秋色,新出现的戊类鼎扁足形态与以前差异较大。

西周中期,扁足鼎不但数量急剧减少,器形也极其单一,均为具盘形鼎,仅存的一件鸟形方鼎,造型也极其古板,扁足鼎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西周青铜扁足鼎纹饰特色

青铜器的纹饰最先是在陶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最先的青铜容器纹饰见于二里头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上出现简单的变形动物纹。到了青铜器发展的壮盛时代逐一商周时期,各种类型的青铜器纹饰更是层见叠出,包括各种题材。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青铜器的纹饰比陶器纹饰更为的精美,也包括有更多的精神内涵。青铜器纹饰拥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可以为青铜器的分期断代提供一定的标尺;同时,纹饰研究对于了解当时人的社会、宗教及精神世界也拥有重要意义。

几何纹是青铜器最先出现的纹饰,几何纹是由几何图形或其变形体组成的规律排列的纹饰,主要包含作为主纹饰使用的几何纹和与主纹饰组合使用的几何纹,不包含作衬地用的几何纹。扁足鼎的几何纹饰可以分为弦纹、连珠纹、云雷纹、燕尾纹、目雷纹和斜角云雷纹、垂鳞纹。

弦纹是最简单的纹饰,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比较常见,不过即便在陶器上,它大多也只是作为陪衬出现。连珠纹是指由一横行小圆圈和上下弦纹形成的纹饰,这也是青铜器上出现较早的纹饰。扁足鼎上的连珠纹,没有单独出现的,都是作为界线主纹饰存在的次纹饰。

燕尾纹是指前端呈三角形尖头,后部份成双尾,形似燕尾。目雷纹为中间装潢一个凸起的独目,周围饰有云雷纹。斜角目雷纹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线条,中间装潢一个凸起的独目,周围饰有雷纹斜角云雷纹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线条,周围饰卷云纹,垂鳞纹形似鱼鳞而得名。

兽面纹,也被称作饕餮纹,殷商时期的兽面纹有相当一部份是有首有身的,以此称呼青铜器上各种动物头部正视的图案。它的特色是以鼻梁为对称轴,双侧对称排列,双侧有目,目上有角或眉,目侧有耳,目下有口,兽面双侧有躯干或尾,下有兽爪,也有简略情势只有兽面没有躯干的。

对兽面纹进行分类时以角型作为分类标准,基本上可以分为环柱角型、外卷角型、内卷角型、弯曲角型、牛角型、羊角型、龙角型、长颈鹿角型、虎头型和熊头型等;也有以首身简省与否辅之以角部和尾部的特征进行分类。

和兽面纹同样,鸟纹也是一种古老纹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尔后成为青铜器的装潢纹样。鸟对于商应当是极为重要和特殊的,但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却很少见到凤鸟纹饰,直到商末周初及至西周,凤鸟纹才大量出现

蝉纹出现于殷墟中期,风行于商末周初。蝉纹多装潢在鼎和爵以及少数的觚上,极少数盘上也装潢有蝉纹。

扁足鼎纹饰的主要装潢位置在腹部、口沿下和颈部,可能是一周纹饰带。还有少部份纹饰遍及器腹,在耳部、口沿处也有装潢纹饰。纹饰有单一纹饰,两种纹饰组合和三种纹饰组合。其中,装潢在腹部、口沿下或颈部的单一纹饰数量最多,其次为装潢在上述位置的两种纹饰的组合,而只有少数器物的纹饰装潢在腹部、耳部和口沿处。

扁足鼎上的纹饰可能是装潢在口沿之下的颈部或腹部的位置,但也有少部份扁足鼎在耳部或口沿处装潢纹饰,这类装潢最先见于中期的扁足鼎,在晚期的扁足鼎上也有发现,且耳部纹饰均为夔龙纹。而在口沿处装潢纹饰的扁足鼎仅在江西的大洋洲商墓有所发现,不但如斯,在耳上立虎或立鸟的扁足鼎也独出于大洋洲商墓。

三、西周青铜扁足鼎区域散布

随着时代的变化,商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变化,也由此致使扁足鼎散布区域的变迁。二里岗期是扁足鼎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是商王朝的首创之期。其来源应当在郑州商城,因而扁足鼎最先应当发生于郑州商城及其周边地区。

早在商汤时期,商的权势就已经深刻到江汉平原地区。商人之所以长驱南下,主要是为了获取铜料资源。商人征战南方后,为了更好的开采铜矿,在盘龙城地区建城驻扎,并将其打造成为了南土重镇。在盘龙城驻扎的军事将领成为了处所大员。在这类背景下,扁足鼎被商人带到了盘龙城。

至稍晚阶段,盘龙城的商人不可防止的与江西地区的土著民族发生了交换联络,扁足鼎也因而传布到了江西地区。相较之二里岗期,殷墟时期是扁足鼎的快速发展期。扁足鼎的散布重心也从以前的郑州商城转移到了安阳殷墟,并由此向外辐射发散。殷墟一期时,扁足鼎仅发现于河南郾城孟庙乡的窖藏。

进入西周时期,扁足鼎不但在数量上延续了殷墟晚期的强势,而且在散布地域又有所扩展。此前的散布重心逐一河南地区的扁足鼎大量减少,而在山东和陕西地区则发现较多,另外在山西、湖北和河北地区也发现有扁足鼎。

扁足鼎的散布地域有所扩展,散布重心转移至山东和陕西。之所以发生这类现象,一方面可能和殷遗民的迁移有关,另外一方面与西周的部份贵族开始使用扁足鼎有关,也由于周文化的参与,鸟形扁足鼎和鼎腹上的凤鸟纹的数量较商有所增添。

南方以江西为中心,虽是扁足鼎散布的中心肠区,但扁足鼎应是经由盘龙城传布而来,地域颜色不甚浓厚,但偏晚时期的扁足鼎则表现出浓厚的的地域特点,主要表现在:单个墓葬随葬扁足鼎数量大,个体最高大的扁足鼎,鱼形足、虎形足和耳上立鸟的器物形态不见于其它地区;口沿处装潢纹饰的现象以及装潢的燕尾纹也是这一地区仅见。

南方地区扁足鼎也零星发现于湖北和安徽地区。湖北地区的扁足鼎集中在二里岗期和西周时期,不见殷墟时期的扁足鼎,安徽地区殷墟时的扁足鼎也只有一件,这可能和殷墟时期商文化的北退有关

扁足鼎的区域变迀伴有着商王朝权势的盛衰变化,从早商时期散布在郑州商城和盘龙城;到殷墟时期,散布地域扩展至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到商朝末期,扁足鼎的散布规模随着商代国力的降落而收缩在河南一地;至西周时期,随着商遗民的迁移和西周贵族对扁足鼎的使用,散布地域又有所扩展。

总结

扁足鼎的实用功能以盛放肉食或调味品为主,少部份扁足鼎承当着炊煮食物的功能,并发展出了带托盘的温鼎,在实用功能之外,还有部份扁足鼎被用来日常祭祀或陪葬。扁足鼎的使用者们大多为商人或与商人交换亲密的高档贵族,进入西周之后,一些周人贵族同样成为了扁足鼎的使用者。

扁足鼎在商周时期阅历了萌芽、过渡、酝酿、快速发展、壮盛及衰亡等几个阶段。最先的扁足鼎发现于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晚阶段的盘龙城内,尔后扁足鼎一直在迟缓发展,由深腹变成浅腹,足部刻画越发细致,纹饰更为精美。经由殷墟二期的快速发展,在殷墟四期和西周初期扁足鼎的发展达到壮盛,但盛极必衰,在西周中期,扁足鼎数量锐减,形制也变为了具盘形的温鼎,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于“从夏商周三代历史变化,看青铜鼎的发展历程,都有哪些显著的特色”的内容,简知网(www.jianzixun.com)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呢?无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您的每一一个留言,和每一一个赞,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喜欢的话记得收藏、分享给身旁的朋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18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