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主要说些什么?

“道”者,始于“首”而成于“足”。因此欲“修道”者,应先“学道”,而后“行道”。道,是指天地之道,以及天地之自然规律。修道者,欲顺道而行也。悖道者,逆天而行也。道分人之道、物之道、神之道。2500年前

“道”者,始于“首”而成于“足”。因此欲“修道”者,应先“学道”,而后“行道”。

道,是指天地之道,以及天地之自然规律。修道者,欲顺道而行也。悖道者,逆天而行也。

道分人之道、物之道、神之道。2500年前,三个文明古国同时期出现了三个圣人,分别论述了何为人道、何为物道、何为神道,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石,因此这一时代被后人称之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圣人孔子,论述的是“人道”。天地人三才,人居于中,因此人道讲“中庸”;中则不偏,庸者不易——人道乃人所共识之常者也,因此“人之常道”者,称为“中庸”。

学有大小,学道为上,学艺为下,因此“人道”之学称之为“大学”。曾参作《大学》,犹如学生作“毕业论文”,因此是其师从孔子学儒之“心得”,可为学习《论语》之参考。因其仅就《论语》之部分而汇述,因此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学习可为《论语》之指南。

《中庸》是子思为传教于孟子而作,因此可视之为子思教孟子学《论语》的“教学提纲”。是《论语》的简缩版,如同《心经》之于《金刚经》,《阿弥陀经》之于《无量寿经》,有所侧重,但理无不周。

《孟子》是“教学笔记”,因此是因人、因事、因时而说。所说者,中庸之道也。因此《论语》为“乳”,《中庸》提炼之而成“乳酪”,《孟子》再化之为“水奶”;后儒不断地再提炼、再参水,与原来的“乳”可谓是越去越远了,因此学儒,还是要从根本处去学。水奶是奶,但已不再是原乳了。

欲知“乳”之来处,需从“道”字着眼。古者对“道”解读得最明白透彻的,当是老子的《道德经》。孔子曾师从于老子,因此要深研儒学者,自当参于《道德经》,以帮助理解何者为“道”?何者为“德”?

德者,顺于天道而“行有所得”也。因此或曰:“德者,得也。”德因行而得于道,因此是行道之果,是觉,是智,而不是“事”相。更不是“名”相。

得有多少,因此“成德者”分大小。或曰:君子、圣者、贤者、大人、士、善人、小人、下民,等等。

“道”不可说,“德”自然也不可说。姑且说之,曰“五常”:仁义礼智信: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五者为人道之常,故称“五常”。仁者,公而无私,博爱,忠恕,乃道之“义理”也,因此称“近于道”。义者,宜也;合于道,则当行,故倡曰“见义勇为”。礼者,序也;顺者昌,逆者亡;人伦为基,首论者五,曰“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智者,通于性、用、果,又有生智、后得智之分。致知,是格物之所得,因此是果;而格物乃去除物欲之蔽障,复本性之明,无增无减,因此是生智。致知可以诚意正心以修身,因此亦为用。理明则信,信则愿行于道。智能明理,故为常。信则诚,诚则精进不辍(一以贯之,因此曰“精一”),故信亦为常。

八德,则是按人伦之常而延展开来的“行道”。

学道,《大学》分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又何止八目所能含括的呢?以此为“方便法”而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万法不离其宗,一即一切,一切亦一。何况仅此八目能做到者,又有几人?前四即是“修身”,而“修身”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齐平治”(修身只是为己,齐治平则是为人)。因此“齐平治”既是学道,更是行道。《孟子》将其归纳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在学中行,在行中学。佛教则概括为“闻、思、修”三个内容。学、问即闻,思、辨即思,行即修,并无差别。孔子说“一以贯之”,强调的是“精进”,也是“笃行”。

行道,分自行和教他行。先自行,而后教他行,方为圣者,佛学则称之为菩萨。

行道分为家、为国、为天下。为家者,敦伦尽分,以“尊礼事亲”为主,尽人伦之本分。为国者,闲邪存诚,克己以复礼。为政者,以史为鉴,用人以时,无为而治。又有细分:如用人,又细分有“知人”。

《论语》所述,不外乎这些方面的内容。梳理清楚了,也就容易理解了。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论语》主要说些什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10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