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以“独尊儒术”为幌子,暗中施行“惟我独尊”的骗术

引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此爆发。不久后,一位叫孔鲋[fù]的人不远千里前来到陈郡,主动投奔陈胜。陈胜听闻孔鲋的身份后,大喜过望,立即封孔鲋为太

引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范围农民起义就此暴发。不久后,一名叫孔鲋[fù]的人不远千里前来到陈郡,主动投靠陈胜。陈胜听闻孔鲋的身份后,大喜过望,当即封孔鲋为太师、博士。

这位叫孔鲋的人有什么尤其的地方?他为什么能迅速得到陈胜的青睐呢?

谜底是:孔鲋乃孔子第八世孙,他投靠陈胜的目的,是为了给儒家思想,寻觅一片膏壤。

历史告知我么,孔鲋终究失败了,由于陈胜很快被浸没在秦末的洪流当中。

70多年后,一名叫董仲舒的儒生,完成为了孔鲋未竟之使命,让儒家思想,成为天下“正统”。而那个帮董仲舒实现目标的人,名叫刘彻,他还有一个举世闻名的称呼——汉武帝

一、寻寻找觅三百年

尽人皆知,年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空前繁华。之所以会构成这个局面,根本的缘由是:东周时代王道衰微,礼崩乐坏,周天子的那一套已经无论用了,所以,士族阶级便尝试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因而诞生了百家学说。而在百家学说中,儒道墨法四家,影响力最大。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其目的是想让诸侯接受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推广于万世。只惋惜,在东周浊世,儒家的“仁”,其实不能快速帮统治者突起,所以,儒家思想尽管伟大,但步履维艰。后世孟子、荀子力推儒家,依然未能让儒家成为主流。

毕竟,在兵刀相向的浊世,儒家也许能治天下,但不能打天下。

战国末年,秦王扫六合,秦始皇嬴政树立秦代后,推广以法家思想树立国家的基本国策,儒家则受到打压。儒家的代表们,在秦代憋着一口气,就等著“重出江湖”。

所以,等到秦末农民起义暴发时,孔鲋慌忙找到陈胜,但愿能在张楚政权下推广儒家思想,陈胜也想借助孔鲋的身份,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二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只是,陈胜从骨子里,对儒家思想其实不是很感兴致。

刘邦树立汉代后,儒生叔孙通建议刘邦多读儒家经典。刘邦大笑曰:“我是在马上得天下,读《诗》《书》有何用?”

可见,刘邦心里“不好儒”。到了汉文帝、汉景帝年间,黄老思想依然是汉代主流。汉武帝登基的前几年,窦太后(太皇太后)掌权,朝中的儒生们则被逐个打压。最显明的例子,就是“赵绾王臧”事件。

当时,汉武帝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以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窦婴以及田蚡偏向儒学,举荐赵绾、王臧两位儒生分别担任御史大夫以及郎中令,结果,窦太后盛怒,暗里调查赵绾、王臧二人“贪污”的证据,汉武帝在窦太后的威逼之下,只能将二人处死,窦婴以及田蚡也被罢免,回家思过。

要知道,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窦太后如斯不顾及情面,可见他对儒生反感至极。

孔子在公元前479年逝世,而“赵绾王臧”事件产生在公元前140年,中间相隔300多年。

一个思想,一个学说的全面推广,需要膏壤,更需要阳光以及雨露。

相比于墨家等学派,儒家能够传承到汉朝,已经算荣幸的了,然而,儒家经由300多年的发展,依然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生长环境,这自身也是危机。

在这里,笔者需要说明一下:在新时期,不少人认为,儒家思想是墨守成规、迂腐不堪的东西,其实这类说法是过错的。孔子最原始的儒家思想,抛开后世逢迎封建统治的那一套,本色上还是比较伟大而纯洁的哲学思想。

因而,儒学能在汉武帝时代兴起,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其踊跃的一面。

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汉文帝时代,在河北广川一户地主家里,一名姓董的男孩正在渐渐长大,他幼年好学,博通经史,这个人,名叫董仲舒。

董仲舒30岁左右时,已经远近闻名,不少人自愿拜在他门下,跟他学习《公羊年龄》,董仲舒有个无比著名的学生,这人就是被后世称为“史圣”的司马迁。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逝世,汉武帝终于独掌大权,但他发现,自己骤然要面临一大堆社会矛盾,于是,他征召天下贤士,向他们追求治国方略。

第二年,董仲舒被推举而来,汉武帝对董仲舒连发三问,董仲舒以“天人关系”为主题,连答三章,让汉武帝发生顿悟,史称“天人三策”。

当时,汉武帝急需要一套理论来不乱政局,而董仲舒这套倾向儒学的理论,来的恰是时候,不久以后,汉武帝便推出了“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

汉武帝为什么会选择董仲舒?不单单是由于董仲舒感动了汉武帝,最根本的缘由是汉武帝早就打算遗弃“黄老之术”了。

汉代自开国以来,都以“黄老之术”治理天下,黄老的核心则是“无为而治”,由于如斯,汉文帝、汉景帝两代人以黄老为主导思想,养精蓄锐,这才造就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少年登基,在卫绾等儒生的影响下,他一直认为“无为而治”只能在民生凋敝的时候,让老百姓渐渐复苏。但不能让已经复苏经济的王朝再进一步。换句话说,如果一味地“无为而治”,汉代没法克服匈奴,更没法变为一个强大的王朝。所以,汉武帝早就把眼光投向了其他学说,但是,当时窦太后仍在,汉武帝的想法,只能埋于心底。

当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呈现的时候,汉武帝无比惊喜。与其说是董仲舒的理论说服了汉武帝,不如说是汉武帝可以用董仲舒的这套理论,来讲服其别人。

有一点需要说明,“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不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的口气,远没有“免除百家,独尊儒术”这么强硬。那么,董仲舒的理论,究竟是什么?笔者来扼要说一下。

董仲舒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天人感应”。董仲舒把朝代的昌盛、帝王的对错,全体以及“上天”联络在一块儿。

在汉代初年,人们普遍比较迷信,董仲舒的这一套理论当时看似无比完全,因而在那个时期,有其“合理性”。

第二,“大一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天子应当树立统一的集权,避免分裂局面的产生,如斯,国家才能强大。

不能不说,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汉武帝触动很大。而这一套理论,也直接促成为了后来的“推恩令”等多项集权政令的萌芽,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董仲舒的这套思想,一直合用。

第三,以德治国思想。秦代依法治天下,汉初,以“黄老之术”杂以刑法来治理国家,董仲舒认为,这会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只有“以德治国”才能调和社会矛盾,使天下长治久安。

笔者需要说明的是:董仲舒向汉武帝举荐的“儒术”,实际上是经他改造过的,更合适封建统治者。这以及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想是有区分的。如果把两者划等号,其实极不合理。

三、汉武帝的“惟我独尊”

不少人都认为,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笔者认为,汉武帝只是赏识董仲舒的理论,对于董仲舒本人,他其实不喜欢。

汉武帝没有把董仲舒留在身旁,而是把董仲舒支配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去做相国,这就充沛说明了笔者的观点。

六年后,汉代长陵(刘邦陵寝)产生大火,董仲舒上书给汉武帝,说明这是上天的警示,汉武帝大怒,要杀董仲舒,后来怜其才,饶他一命。董仲舒从此再不敢说灾异之事,在家中隐居十年,专心教书。

就在董仲舒不被重用期间,汉武帝却用董仲舒的思想,来强行推行儒术,以达到集权的目的。他任用儒生,创办太学,然而,本色上,汉武帝只是用儒学来点缀“门面”,他骨子里,还是觉得霸道比王道更好用。

汉武帝重用的一些大臣,大多不是儒生,例如,公孙弘、张汤都是酷吏。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纳张汤的建议,推广“白鹿皮币”改革。意思是,把一张方形的白鹿皮,定下40万钱一张的价格。然后这些白鹿皮只能在皇宫禁苑内使用。诸侯王室来朝见汉武帝,需要自己花钱买一张白鹿皮做垫子。

如斯以来,诸侯王入京,就不能不花40万钱去买汉武帝的白鹿皮,白鹿皮便成为了“超级货币”。汉武帝应用白鹿皮币,毫无节操地将大量货币回收到国库。

有一个叫颜异的大臣,时任大司农,当时主管全国财政,他认为:公侯朝贺的玉璧才值几千钱,但一张白鹿皮垫子却被哄抬到40万钱,这有点乱来。

颜异的说法,让汉武帝无比不爽,于是,汉武帝纵容张汤去“整治”颜异。

张汤盯了一段时间,终于找到了颜异的“罪证”,《史记·平淮书》记载:

意思是说,颜异以及宾客聊天,宾客表达对朝廷的不满,颜异没有说话,但嘴唇微微动了一下。

张汤认为,颜异尽管嘴上没说,但心里已经在抨击朝政了,这叫“腹诽”。

杀人诛心,自古以来,帝王要杀人,莫须有的罪名随意都能找到一堆。

张汤杀颜异,就是汉武帝行霸道的最好证明。

汉武帝在位54年,一共任命了13位丞相,这13位丞相,有两位自杀,三位被斩,四位因罪罢免,但有一个丞相,却寿终正寝,这个人,名叫公孙弘。公孙弘本人,也是酷吏。

公孙弘是狱吏出生,他早就看透了汉武帝“外儒内法”的心思,每一每一上朝议事,他都打着儒家的旗号,引经据典,说得一套一套的,但结论都落在法家的轨道上,让汉武帝无比受用。

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是“仁”,作甚“仁”?《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可见,“爱人”,才是“仁”的精神内涵,但汉武帝似乎没有做到这一点。

汉武帝在位期间,有长达44年的时间延续对匈奴作战,从当年的马邑之谋开始,汉武帝对北方的匈奴开展了疯狂地反击,这44年,是帝国的荣耀,更是百姓的苦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带兵出征,汉代大军深刻漠北腹地,霍去病少年英雄,封狼居胥,从此,匈奴王庭对漠南地区望而生畏。

汉武帝的野心,远不止是征服匈奴,他凿空西域,征服南越、讨伐滇王、兼并朝鲜,他把地图上一个又一个区域划入帝国的版图。

不可否认,汉武帝打造的,是一个帝国的巅峰,更是一个民族的光辉。

可是,咱们在承认汉武帝是“千古一帝”的同时,也不能不说,汉武帝后期,百姓压力巨大,民生维艰,文景之治的底蕴被浪费一空。汉乐府诗云:

汉武帝打着“独尊儒术”的幌子,穷兵黩武,百姓却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汉武帝嘴上喊信奉儒学,但他自己却陷溺于长寿求仙。晚年的汉武帝,在猜疑中酿成“巫蛊之案”,太子刘据以及皇后卫子夫双双殒命。行将就木,汉武帝的“仁”,在何处?

汉武帝在位期间,一个又一个大臣非正常死亡,魏其侯窦婴、齐相主父偃、飞将军李广、丞相李蔡、御史大夫张汤、丞相赵周、丞相公孙贺、丞相刘屈氂……

一言不合,汉武帝就要杀人。

到最后,人们才明白,所谓的“独尊儒术”只是汉武帝羁縻人心的幌子,汉武帝要的,依然是“惟我独尊”。

四、千秋功过,儒学万年

公元前125年,董仲舒在家中隐居了十年,这一年,一贯喜欢弄事情的公孙弘没仍没有消停,公孙弘向汉武帝举荐董仲舒为胶西王相国,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的八哥,史载他凶残异样,有下人得罪他,他杀人家全家。公孙弘把董仲舒放到刘端那里,是但愿借刘端之手整死董仲舒。

董仲舒不敢违背命令,谨慎翼翼地来到胶西国,无非,刘端久闻董仲舒大名,对他还算尊重。董仲舒在那里心惊胆战过了4年,然后辞官回家,从此再未进入仕途。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逝家中。

汉武帝为了彰显董仲舒对王朝的贡献,特意下旨将董仲舒下葬到下马陵。

汉武帝尊重一个死去的人,其实还是做给其他活人看的。

终董仲舒一辈子,他都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但董仲舒给后世留下的东西,则影响了数千年之久。后人尊称他为“董子”。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在封建王朝一直被奉为圭臬,无论历代封建帝王心里如何想,但对外,他们一直宣称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尽管这个“儒家”,是被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但董仲舒的学说,还是被后世士大夫广为接受。

汉武帝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时期。也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外衣,但却行霸道的时期。汉武帝所缔造的王朝巅峰,在数千年后,依然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独尊儒术,只是千古一帝的脸孔;而唯吾独尊,才是他的内心。

因而,笔者敬仰汉武帝,但又为他感到可惜。

多年后,汉武帝的重孙汉宣帝说过一句这样的话:

汉家自有轨制,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出自《汉书•元帝纪》)

意思是说,汉代治理天下,一直都以霸道以及王道相辅相成,若纯洁以德治天下,哪能治理好?

汉宣帝是一个说实话的“老实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这句话里彻底露了底。

以上就是简知网(www.jianzixun.com)关于“汉武帝:以“独尊儒术”为幌子,暗中施行“惟我独尊”的骗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09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