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让你心累的原因: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

华侨小编的话

你是否每次春节前都兴冲冲地想回家,回去却痛苦于各种家庭关系,过年的时候,面对家人和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想逃离?为什么会这样?看下这篇文章,让你茅塞顿开。

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在这个个性彰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令儿女或选择孝道,却独自品尝痛苦和遗憾,或坚守爱情,却在愧疚中挣扎面对误解和非议,要学,或左右为难,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这些都是谁惹的祸?这是中国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祸,就如心理没有断奶的孩子,既有独立的愿望,又有着与母亲分离的深深的恐惧,同时很难形成对事物的判别,常处于两难状态。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记得小时候,从城市返回农村的父母因习惯于关着院门,而遭到邻里非议,因为,面对关着的院门,他们不能象走进自家院门一样心无界蒂,院门这个界限令他们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仅限于物理上的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的话,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犹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得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面对误解和非议,要学,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

相对于中国家长与孩子之间界限感的模糊,西方家庭成员间的界限感就很强,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其实,这种界限感是中国家庭应该学习参考的。

春节回家让你心累的原因: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1、让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国外很少有因家庭不和而引发的纠纷和案件。原因是因为西方人注意保护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生活风格、自由空间,很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家庭成员。也就是说,在家庭成员之间保持着一种界限感。这也是中国人常常认为外国家庭不如中国家庭关系密切的原因。

2、父母与年幼子女关系:平等相处

西方社会盛行一句话:“孩子第一!”即父母有养育子女的义务,全社会有保护孩子的责任。

对一个家庭而言,父母与儿女之间不是一种隶属或绝对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有错而动手打孩子,是一种犯罪行为,任何人见了都可以报警。一旦接到举报,警察就会立即上门,轻者坐监,重者将失去孩子的监护权,强制改由政府办的福利机构来抚养监护。所以,打孩子的后果很严重。

在教育孩子方面,国外家长绝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会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自己的颜面有关,更不会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人生中的缺憾。

父母愿意给孩子自由想象、学习、发展的空间,不论孩子将来当教授也好,当老板也好,当木匠也好,父母都会为孩子的成就而高兴。因为在外国人的心里,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心灵卑贱的人!

3、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各自独立

西方父母与成年孩子的界限感主要表现在:孩子在18岁以后,就要开始他们的独立生活,基本不再靠父母了。在国外大学里,我见过许多半工半读的本科生,为了得到奖学金,他们还得努力保持自己在各科中的好成绩。

毕业后,找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和谁结婚,完全是孩子的自由,父母不会横加干涉,更不会在意对方的家庭背景。

当孩子要结婚了,父母会为孩子准备一些东西以表示心意,但绝不会为了孩子的住房而操心,更不会为孩子买婚房。那种为了孩子结婚让小两口搬进自己住的大房子,而自己去租住小房子的事,西方父母是想也没想过的。

有没有婚房,能否买得起婚房,什么时候买房,外国父母认为那是孩子自己的事,由他们自己解决。

孩子结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就算与父母同住,父母也不会干涉孩子的婚姻生活以及如何管教小孩子。

事实上,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这种界限感,孩子也会保障父母的自主空间,不会在长大成年后仍啃老,更不会在父母亲失去老伴想再婚时,怕家产旁落而去干涉老人的婚姻。

4、美国人家庭观念淡漠吗?

中国人普遍对外国人的一种误解,就是认为外国人家庭观念淡薄、人情冷漠。其实,外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在美国大大小小的白领办公室,不论男女,办公桌上必放的一件东西就是全家福合影,而电脑的背景图片,也多是自己的爱人及孩子的照片。有的人还把全家的各种合影装入镜框摆满了办公桌甚至把照片贴到了办公室门上。

在公园里与各种节日活动中,常常能见到一家家外国人席地而坐野餐。他们认为:在恋爱时,你可以有多种选择,且可随时分手,好说好散。但结了婚后,就有了家庭的义务,就要对爱人忠诚。

西方人结婚后对爱人不忠的现象较少,同时,夫妻双方也不会查对方的手机,因为界限感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华侨移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953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