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CT和MRI征象分析

,EHI)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增殖为特征,浸润局部肝组织所致的肝脏病变[1,2]。14例合并寄生虫感染,3例合并胃肠道浸润,1例合并皮肤、脾脏浸润,1例合并心肌浸润。

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EHI)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增殖为特征,浸润局部肝组织所致的肝脏病变[1,2]。临床及影像医师对EHI影像表现的认识有限。笔者旨在探讨EHI的影像特征,期望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EHI;(2)行CT和(或)MRI检查;(3)临床资料完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排除标准:图像质量不佳,不能用于诊断分析。29例患者纳入研究肝左外叶见类圆形低密度影,男25例,女4例;年龄2~ 74岁,中位年龄34岁。29例均经实验室检查及骨髓穿刺活检诊断为EHI,其中16例行经皮肝穿刺病理活检,证实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余13例经影像检查发现肝脏病变,临床已除外其他相关疾病(如结节病等),经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复查肝脏CT或MRI显示病灶消失,从而临床诊断为肝脏EHI。临床症状包括反复发热17例,腹痛12例,腹泻3例。14例合并寄生虫感染,3例合并胃肠道浸润,1例合并皮肤、脾脏浸润,1例合并心肌浸润。

二、影像检查方法

27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5例行上腹部MR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

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CT和MRI征象分析

1.CT扫描:

采用美国GE 64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脏下缘,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1.25 mm,准直器宽度64×0.625 mm, FOV 33 cm× 33 cm,管电压125 kV,管电流100~ 500 mA。增强扫描经手背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5 ml/s的流率注射对比剂碘帕醇(含碘370 mg/ml)90 ml,分别在注射对比剂后25、60、180 s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

2.MRI扫描:

采用德国 1.5 T超导型MR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脏下缘,屏气后采集。冠状面T2WI :TR 1 500.0ms, TE92.0 ms,层厚6.0 mm,层间距1.2 mm,FOV 400 mm×400 mm,矩阵320×256,激励次数2;横断面T1WI: TR 140.0 ms, TE 2.5 ms,层厚6.0 mm,层间距1.2 mm,FOV 328 mm×420 mm,矩阵320×225,激励次数1;横断面T2WI :TR 3 000.0 ms,TE 96.0 ms,层厚6.0 mm,层距1.2 mm, FOV 315 mm× 420 mm,矩阵320×225,激励次数1。增强扫描经手臂静脉以2.5~ 3.0 ml/s的流率注射对比剂Gd-DTPA 0.1 mmol/kg,分别于注射后30~ 45、75~ 90、175~ 190 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

三、图像分析

由2名从事腹部放射诊断工作15年以上的主任医师共同阅片,达成一致意见。观察内容包括:病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强化特点以及其他相关特征性表现。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相关分析评价肝内病灶数目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相关性肝左外叶见类圆形低密度影,P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30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