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

一、生理发育加速——第二加速期(身体成长加速;生理机能发育加速;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青春期的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①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②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④开始恋爱、结婚。对

§ 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11、12岁~15、16岁。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一、生理发育加速——第二加速期(身体成长加速;生理机能发育加速;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青春发育期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性(13岁左右)比男性(15岁左右)平均提早两年成熟。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①心理生物性紊乱;②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青春发育期较易出现的心理疾病:神经病、病态人格、躁狂症。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①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②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③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④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成人感的内容:①从心理上过高评价自己;②认为自己属于成人水平;③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④渴望社会给予成人般信任和尊重。

▲青春期的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

▲关于儿童发育:①儿童第二个发育高峰期属于青春发育期;②男女儿童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不一致。

▲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短时记忆广度的峰值:在初中阶段,达到11.04,超出成人。而不在大学阶段:9.4.

(二)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二、思维的发展

(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①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②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运用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第一次飞跃是婴儿期)。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强烈自己外貌和风度;②重视自己能力和学习成绩;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④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情绪的变化

(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拉森发现:①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多;②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二)情绪变化的特点: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烦恼增多:①为公众前个人形象;②为在同伴中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③为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皮亚杰发现。“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

四、第二逆反期:发生在青春期。

反抗期的定义是:①主要是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②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③这种状态有延续性。

(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①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②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③观念上的碰撞。

(二)反抗的主要对象:父母,也具有迁移性。

(三)反抗的形式:①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②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四)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共同点:①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要求独立自主权;②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③都是正常。

不同点:

①第一逆反期(3岁幼儿期):按自我意志行事,要求行为动作和行事自由,反对父母过于保护。“长大感”。

②第二逆反期(青春期):人格的独立,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的控制。“成人感”。

(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①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②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③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④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立的需求。

▲第二反抗期儿童与父母之间多重矛盾焦点:对青少年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的矛盾。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一、网络游戏成瘾

(一)网络游戏的主要表现:

①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②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③一旦停止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④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虚拟感受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

(二)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①初期,患者会出现精神依赖;②中期,出现躯体依赖;③再后,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

(三)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①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②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③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人格特征方面具有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主要表现:思维紊乱恐惧心理的积极意义,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与现实脱离联系。

原因:①遗传因素;②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不适应、不平衡及困惑和危机感;③各诱因导致有对性的妄想。

三、自杀倾向

原因:①心理障碍(抑郁);②家庭环境;③学校的强大压力;④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自杀意向:女性高于男性。自杀已遂:男性高于女性。

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的违法行为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且具有普遍性。

原因:①家庭;②同伴和群体压力;③自身因素。

§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

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是17、18岁~35岁。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①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②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④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把青年期思维发展划分为:①二元论阶段、②相对性阶段、③约定性阶段。

▲约定性阶段表现:既能坚持用约定俗成的立场观点认识问题,又能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①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②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③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抽象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必要前提。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指:①为达到预期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解的能力。②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

▲青少年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②具有良好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反馈性;③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①抽象性日益增强;②组织性和整合性;③结构更加分化。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①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②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透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感)

*青年期的发展任务:①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②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

(一)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4、马西亚归纳出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四种方式:①同一性确立、②同一性延续、③同一性封闭、④同一性混乱(扩散/角色混乱)。

(二)同一性征候群

§ 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

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征候群特点:①同一性意识过剩;②回避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③与他人距离失调;④时间意识障碍;⑤勤奋感的丧失;⑥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三)延缓偿付期

大学学习期间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的目的。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个体成熟因素;②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因素;③家庭教育环境因素;④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⑤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①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②自我意识的成熟水平;③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的成熟水平。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柯尔伯格提出。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

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35~60岁.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更年期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更年期发生的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又称“第二个青春期”。

▲女性更年期:45~55岁恐惧心理的积极意义,一般延续8~12年;男性更年期:55~60岁。

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莱文森强调中年转折期:人们会改变过去建立起来的东西,重新建立新的系统。

*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要求最多、最大的时期。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表现出相对性、变通性、实用性。

(二)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得以进一步发展:不是所有中年人都能达到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水平。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卡特尔提出。

▲液态智力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是随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而发展变化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

▲晶态智力(文化知识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

▲两种智力在青年期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成人阶段,液态智力下降,晶态智力保持稳定,在中老年期仍呈一定的上升趋势。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关于自我的概念

①自我是人格的核心;②自我是第一“组织者”(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对道德、价值、目的和思想过程进行整合);③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改变不影响认知水平);④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

①遵奉者水平:按规则行事,个体的行为服从于社会规则。中年期中只有少数人在这水平。

②公平水平:能将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

③自主水平:能承认并接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并有高度的容忍性。

④整合水平(最高水平,少数人达到)。①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和冲突,还会积极地去解决冲突。②善于放弃那些不能实现的目标,而进行新的选择。

(三)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①年龄因素;②受教育水平;③认知发展水平。

▲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二、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1、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2、人格的成熟性的表现:①内省日趋明显;②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③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3、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的人格是“完美人格”)。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

初级控制VS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是:①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②是人的根本愿望;③能使个体改变环境,从而满足个人的需要;④初级控制的功能相当强大。

次级控制指:①人类通过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企图;②属于被动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系统;③次级控制水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④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贯穿整个成年期。

*次级控制:在初级控制受阻后出现。

▲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最高峰。

▲艾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一词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

§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

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

以个体变化为重点的老化理论:遗传学说、行为老化学说。

强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老化学说主要有:疏离学说、适应学说。

第二单元 两种不同的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有关老年心理变化的主要观点有:①老年丧失期观;②毕生发展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

▲老年丧失期丧失的内容包括:①身心健康;②经济基础;③社会角色;④生活价值。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

二、毕生发展观

①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老年期也在发展;②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③心理发展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④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

▲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因素(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个人因素(非规范事件)。(“规范事件”不是影响心理发展的要素)。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触觉逐渐迟钝。

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是感知觉。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一)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二)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①机械记忆衰退明显;②再认能力逐渐老化;③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三)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①信息提取困难;②记忆障碍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③较少主动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④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四)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①加工速度理论(变慢);②工作记忆理论(记忆容量变小)。

*老年人长时记忆衰退的主要表现:是回忆能力明显减退和组织加工的效率降低。

(五)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①利用多感觉器官;②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③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④有意识地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⑤增强记得住的信心。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思维的年老变化特点:①智力水平的衰退;②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①不安全感(身体健康、经济保障);②孤独感;③适应性差;④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⑤回忆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①生物学的衰老;②心理上的老化;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对死亡的恐惧与老年人抑郁症有很高的相关度,疑病的产生与恐惧死亡也有关系。

第五单元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一、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94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