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之谜:赵匡胤并不知情?有三点难以自圆其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它是有所预谋还是临时起意?但史学家对于赵匡胤是否知情却没有定论,不少人认为,兵变的主谋是赵光义和赵普等亲赵派,是瞒着赵匡胤发动的。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他也是以死相报。但如果说赵匡胤并不知情,则有三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960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听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急命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军行至陈桥驿,赵光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它是有所预谋还是临时起意?史学家已有公论,无论是从兵变的顺利程度,还是从预先准备的黄袍等细节,无不揭示着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但史学家对于赵匡胤是否知情却没有定论,不少人认为,兵变的主谋是赵光义和赵普等亲赵派,是瞒着赵匡胤发动的。他们的理由主要是赵匡胤兵变前和登基后的一系列表现,说明他是一位讲感情又富于宽容心的皇帝,并且以他节俭朴实的生活看来,他也非野心勃勃的自私自利之辈。

赵匡胤虽然出身世家豪族,他的高曾祖曾任唐王真柱国大将军,世袭公爵;高祖赵眺曾任幽都令;曾祖赵瑁,则为王朝的御史中丞;祖父赵敬也累官至涿州刺史。但由于天下大乱家道中衰,父亲赵宏殷官运不佳,只做到后周王朝的岳州防御使。而赵匡胤21岁时便离家出走,闯荡江湖。

当时,郭威正奉命讨伐“三叛连兵”,为充实军力,在河北招兵买马,赵匡胤于是前往应征,当上了郭威军中的一名小校。不久发生“澶州兵变”,赵匡胤亲眼目睹郭威“黄旗加身”,登基为帝。这对他触动很大。

后来作战勇敢积极的赵匡胤得到郭威赏识,成为禁卫军的一名军官。更幸运的是他与柴荣同队伍,两人结下了很深的交情。柴荣继位后,赵匡胤升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的左右手。

公元954年,北汉携契丹军进犯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展开大战,战斗刚一开始,指挥官何徽、樊爱能等人不顾军令,率先逃跑,后周军顿时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柴荣此时也在前线督战,至此危难时刻,赵匡胤站出来大声疾呼,“主公危殆至此,我们怎能不致力杀敌?”随即身先士卒,猛烈攻入敌军右翼,后周军队士气大振,土卒无不以一当十,终于击溃了北汉主力军。此战赵匡胤居功至伟,被柴荣以战功第一授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进加永州防御使。

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他也是以死相报。两人不仅是简单的君臣关系,更有同袍之谊,兄弟之情。所以赵匡胤对柴荣应该没有反叛之心,就算柴荣后来英年早逝,以赵匡胤的为人来看,他也应该扶保幼主,做一名后周的忠臣,这也是部分史学家认为陈桥兵变赵匡胤不知情的主要原因。

但当时的形势并不允许赵匡胤做一名忠臣。

当时正是五代十国军阀混战时期,后周王朝北有契丹、北汉,南有后蜀、南唐等割据势力,后周政权并不稳固,而且当时的情况就是“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导致王朝变更频繁,很少有政权超过20年。而赵匡胤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危险。

陈桥兵变之谜:赵匡胤并不知情?有三点难以自圆其说

柴荣继位时已成年,尚且指挥不动当时的军团领袖,何况是年仅七岁的恭帝。五十年来,政变、军变、骨肉相残的夺权事件层出不穷,一个七岁的小孩子绝对不可能有实力掌握得了后周政权的安定,以郭威和刘知远的交情,及平定“三叛连兵”的功劳,尚且几乎为隐帝派人擒杀,留在东京的家小更是满门抄斩。赵国胤即便效忠恭帝,仍难免不因恭帝左右人的谗言而身遭横祸。而且,当时已有赵匡胤将叛变的传言,老将韩通之子韩徽更直接建议父亲设法擒杀赵国胤,以绝后患。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以赵光义及赵普为首的亲赵集团早已按耐不住,蠢蠢欲动,重感情的赵匡胤虽然颇为犹豫,但也不允许他因为个人情感而冷了手下众人之心。

所以赵匡胤绝对有发动兵变的动机。如果后周立国已百年,甚至三四十年,相信赵匡胤也不会做出这种逼迫孤儿寡母的行为,毕竟这既对不起柴荣,也不光彩。

但如果说赵匡胤并不知情,则有三点讲不通。

第一、赵匡胤大年初一率军出征,是因为宰相范质等听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从而奏明恭帝,令其出征。而据《辽史》记载,这一年契丹并无派兵南下的动作,而北汉又在高平之战后,也失去了南犯的勇气及力量。而且陈桥兵变时的赵国胤,也没有像郭威那样保留部分军力防范契丹或北汉的蠢动;北征军团回师夺取政权后,更不再听说有出征契丹或北汉的行动,好像根本没有这件事发生一般。

因此,赵国胤这次的出兵,应该是亲赵派军团故意放出的假情报,以制造机会而已。就算这个假情报是赵光义与赵普搞出来的,它能瞒过身为文臣的范质,又怎能瞒过时刻北方军事行动的赵匡胤?所以这个假情报赵匡胤必知,甚至出自他的授意。

第二、据《宋史》记载,兵变前一天晚上,赵匡胤多喝了几杯酒,便酒醉先去睡觉了。结果第二天一早就被人逼着穿上了黄袍。这极不符合常理,赵匡胤身为百战宿将,在率军迎战强敌的当口竟然醉酒?退一步讲,赵匡胤身为主帅带头不顾军纪,真的醉酒,也从侧面说明他根本没把契丹、北汉的这次入侵当回事,是不是印证了第一条,他早就知道这是个假情报?

第三、《宋太祖实录》前后经过4次修改。第一次始修于太平兴国三年五年九月成书50卷。此书修成后,赵光义翻看了有关“陈桥兵变”的记载,很不满意,认为“太祖朝事,耳目相接,今《实录》中颇有漏略,可集史官重撰”。他进一步指示说:“太祖受命之际,固非谋虑所及,……。太祖尽力周室,中外所知,及登大宝,非有意也。当时本末,史官所记殊阙然,宜令(李)至等别加缀辑。”可见,《宋太祖实录》初稿记录的是,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谋虑所及”、“有意也”,这才有赵光义授意李至等人重修《太祖实录》之举。

当然,所谓的黄袍早已准备,赵氏家眷未被政敌抓到等等,只能证明亲赵集团早有预谋,并不能证明赵匡胤知情。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不能不说赵匡胤用心良苦。而且从终宋一朝柴氏子孙得到的善待来看,赵匡胤确是一个讲感情又富于宽容心的政治领袖。称帝后,他也非常努力用心于国事,关心民间困苦,是一个爱民的好皇帝,从这一方面来说,陈桥兵变应该值得我们后人给予肯定的评价。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90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