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恐艾症患者艾滋病知识特别充足了还无法脱恐呢?

所以,如果他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艾滋病知识,还无法脱恐,也就意味着,恐艾不是艾滋专业知识可以解决的,它另有原因。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告诉他们,艾滋病诊断的标准是检测结果,症状不具有诊断价值,但他们还是没办法放下疑虑。这些症状出现的原因是感冒,和艾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我是王医生,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问题听起来有点像多知多烦恼的样子,但真相并非如此。

因为问题的重点在于“恐”字上,而不是“艾”字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此问题的大前提是,恐友的艾滋病知识特别充足了,但还是不能脱恐,如果他的知识足够充足,那也意味着他可能是准专业人员了,如果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却没办法相信专业领域知识的真实性,我们还有什么客观标准评价所谓的专业呢?所以,如果他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艾滋病知识,还无法脱恐,也就意味着,恐艾不是艾滋专业知识可以解决的,它另有原因。否则就不是恐艾,有可能是真艾了。

其实掌握知识是一回事,能不能脱恐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恐友总觉得他们自己的状况是悬而未决的,即便检测结果是阴性,他们还是没来由地担心这个结果哪天可能就变阳了。虽然我们知道无中生有是天方夜谭,但在他们看来却极有可能。他们中有些人理智上也知道自己检测结果是阴性,自己没有感染,但是他们会想:万一是检查的结果不准确呢?万一是我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窗口期延长了呢?诸如此类。小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到恐友这里变成了十万个“万一”。

恐艾的朋友其实也很心累,很纠结,我特别理解他们的辛苦。而周围人通常会认为他们无病呻吟,杞人忧天,但其实他们内心何尝没有那个“其实自己没事”的声音,但他们就是不能放过自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发生呢?恐艾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通常会用心灵感冒来形容这种状态,因为人身体感冒非常常见,其实心灵也可能会感冒。为什么会心灵感冒,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通过和恐友的沟通我会发现,有一部分恐友是因为某个时刻突然看到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然后就联系到之前自己并没有在意的某个行为,突然心生恐惧,于是开始了反复的知识搜索,越搜索越觉得自己有风险,然后这种想法在不断的搜索和自我强化中固化下来,最后演变成在后面某个焦虑的时刻不断涌现,如果这时候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就可能泛化成广泛的担心。

这种担心可能和最初导致恐惧的行为已经没有关系,而是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甚至会形成一个无解的循环,就是一个问题放下了,另一个新的问题又开始涌现了。他们本来觉得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就不恐了,结果发现,这个问题放下了,新的问题又开始了,问题层出不穷。于是他们一直行走在最后一个问题的边缘,而那些曾经觉得风险巨大的问题,也会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变得不再重要。

因为他们的逻辑已经超越了常理,有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他们看别的恐友的问题时,十分清晰准确,甚至在安慰别人的路上头头是道。

“你这有什么可担心的,不就是划个口子嘛,又接触不到传染性体液,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了,也没见有感染的,不需要担心。”。

殊不知,ta也仅仅是去传染病医院抽了个血,但担心的理由就显得充分多了。“我去的可是传染病医院艾滋病皮疹有什么特点,万一抽血的时候不小心被别人的血液溅到了呢,那风险可比你高多了。”

其实,站在科学的视角,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

恐艾的原因,还是在思维模式上,举个例子:

常人的思维模式通常是:我身体不舒服,有发热,淋巴结也肿了,前几天还腹泻,我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开具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出来后都是阴性的,证明自己身体没有大问题,症状可能就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那OK,我就好好治疗一下感冒就好,从此不再和艾滋有半毛钱的瓜葛。

恐友的思维模式是:我身体不舒服,有发热,淋巴结也肿了,前几天还腹泻,我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开具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出来后都是阴性的。恐友说,不对,虽然结果阴性,但我的症状怎么解释?是不是我已经感染了,但是目前检测不出来?

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告诉他们,艾滋病诊断的标准是检测结果,症状不具有诊断价值,但他们还是没办法放下疑虑。从这个角度讲,是专业知识足够就可以脱恐吗?

其实,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类似于急性期的症状,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急性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有保护的行为后恰好感冒了,于是出现了发热、咽痛等症状,用专业术语讲,叫做偶合症状。这些症状出现的原因是感冒,和艾滋无关。

因为担心感染,过分身体变化。比如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了皮疹,就开始和艾滋做关联,但其实自己的行为可能仅仅是“传统手艺”。

为什么恐艾症患者艾滋病知识特别充足了还无法脱恐呢?

因为过于焦虑,导致饮食和睡眠变差,体重在短时间之内减轻很多,于是又开始担心是不是感染了,但其实也仅仅是去传染病医院抽血的,然后摸了医院的门把手。

那如果危险行为后出现上述症状怎么办?一个是到相应的科室进行身体检查,以明确是否是躯体疾病的原因,到后面过了窗口期后进行相应的检测。

看到了恐艾的思维模式问题,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破解的方法。思维模式问题不是靠专业知识和检测能让自己放下的,所以反复询问专业知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当然,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得到专业医生的肯定回复,会让自己有短时间的安心,因为我们从中获得了安全感。

但问题的本源还在,所以一旦这种短时间的安心过去以后,就像旧疾复发一样,这种担心还会再次袭来。专业回复就像是镇痛剂,让你暂时不痛,但随着药效过去,引发疼痛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疼痛又会出现。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寻求心理干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此前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普适的方法,可以供大家参考。但其实,恐艾是非常个性化的问题,有强迫,有焦虑,有疑病等等,所以还是建议通过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解决问题。

恐艾问题比较复杂,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背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是王医生通过几年的观察,总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个性人格特征的影响。一般恐艾的人通常自我要求比较高,容易追求完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允许自己出现错误,精准是他们的人生信条。有些发生过一次婚外性行为的人,事后发展成了恐艾,他们自觉对不起爱人,对不起孩子。当然,发生婚外性行为确实不对,但是已经发生了,要提醒自己以后该怎么做,而不是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感染。还有一些人具有灾难化思维特征,容易把事情的结果想的特别糟糕。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积极思维的人,通常是银行还没抢,就筹划500万怎么花。而消极思维的人,通常是银行还没抢,就想着自己进监狱了。

人的个性无所谓好坏,扬长避短是最重要的。那些自我要求比较高的朋友尽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人生没有事事完美。而且,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总是紧绷自己的神经,错过很多可以轻松享受的机会。但放松去过,人生似乎也没有太多不同。这个大家可以用行为实验去验证,比如我们某一天穿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整整齐齐,然后问问周围的朋友对自己的印象是否改变。大多时候,周围人并没有因为这些细节对你的印象发生改变,而是我们自认为他们可能不习惯我们的穿搭而已。我们特别容易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周围人对自己的感受,而且这些感受未必准确,而我们也从未去求证过。

其次,工作生活中容许自己出现失误,但是失误后学会反思,从失误中汲取成长的机会。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到过去那个出错的时刻,除非我们有时光机,但那都是动画片和科幻片里的东西。我们再怎么后悔自责都没办法改写确定的事实。而我们却可以不让这些事实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还有一个可能会引发恐艾的原因,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比如有学生面临高考或者考研的压力,此前又恰好有危险行为,或者是从专业角度讲,不能称之为危险的行为,用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往上靠,特别焦虑,甚至干扰了自己复习备考,这就是压力事件导致的恐艾。

为什么压力事件会导致恐艾。因为我们可能担心考试失败,所以想用另外一个事件为自己可能的失败寻找一个理由,这样真的不成功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自责。我们大多时候不承认自己的这种状态,那是因为这种操作通常是在潜意识形态里完成的艾滋病皮疹有什么特点,我们意识不到而已。

针对灾难化思维和压力事件怎么办?我们会发现压力事件解决后,恐艾问题也就消失了。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一个小朋友,发生了戴套行为和无套口的行为,抗体检测阴性。但就是担心安全套会不会破了,造成自己感染。然后各种网上搜索,用上面罗列的症状和自己的症状进行比对。还看各种疫情数据,研究各种传播途径的感染者构成比例和感染几率,包活各种检测方法的窗口期。我后来了解到,他马上要高考。我告诉他说,好好学习吧,高考之后,一切都是浮云。随后,他还是会用各种症状问我:王姨,我口腔溃疡了,是不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王姨,晚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大包,早上醒来就没有了,是不是免疫力低啊?王姨,我轻捏手臂,里面摸到好多颗粒的东西,是啥呢?王姨,这个急性期症状多久啊,我今天按手,俩关节都特别疼,好像不大对啊。王姨,感觉心态不行了,我这又烂嘴角了。王姨,手一碰桌子,出现红色的包。王姨,总觉得怪怪的,我现在特别容易出汗,下雨天我出门步行也是大汗淋漓。王姨,我被人一抓就红的鼓起来,是不是免疫力特别低啊?王姨,今天去体检了一下血常规,淋巴比例高啊?

高考结束后,录取通知来了。小朋友特别兴奋地主动告诉我,王姨,我上的某某高校体检通过了,这个高校体检特别严,HIV这块完全排除了。然后自言自语道:现在想想之前真的很怪,在行为上就没什么危险,但偏偏就是认为就是套破了,紧接着一系列症状全对号了,感觉这些太奇怪了。然后我回复他,其实我曾经说过,高考过后,一切都是浮云。他回复我说,好像确实是这样。从此,再也没有拿症状咨询过我。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压力事件造成的恐艾。

为什么把灾难化思维和压力事件这两个放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压力事件导致恐艾的人,他们也会有一些糟糕至极的想法,他们会把事件结果想象的过于糟糕。还是以考试为例,他们会认为考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研究生自己的人生就完了,似乎没有出路了。我们都期待美好的结果,但谁能保证不好的结果就不会发生,我们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不好的结果,而在不能改变的时候学会如何应对。总结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此外,网络上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可能会有误导作用。有朋友曾开玩笑说,网络查病,癌症起步。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也说明有些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令人堪忧。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的问题,我们参考一些网上的观点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医学,大部分人没办法一下子做出客观的判断,而不准确的信息却强化了搜索者的不正确认知和负向情绪。

俗话说:网络一入深似海,从此理智是路人。我们非专业人士很难甄别信息的真伪,所以知道向专业人员求助就变得至关重要。目前,医学专业领域划分很细。大的方向说,内科就很少知道外科的事情。再细分到眼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神经科等等,相互之间的了解与非专业人士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一定要向本专业领域的医生咨询相关问题,不要随意搜索。

接下来一个原因是,恐艾者自我暗示的不断强化。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如果家里人都说她不爱学习,可能刚开始还没什么,但是家长不断反复在孩子面前这样说,慢慢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真的越来越不爱学习,这就是负向强化的典型。网络上搜索越来越多的不专业信息,让搜索者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症状就是感染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暗示多了,就会让自己越来越相信可能那就是事实。

所以,我们多做积极自我暗示。包括催眠等高大上的技术在内,都有暗示的作用在里面。从小分开的同卵双胞胎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父母教养方式和期待的不同,会让孩子未来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同卵双胞胎摒弃了生物学的差异,也就是基因的问题,主要都是后天培养的不同,这其中父母的期待,就具有暗示的作用。所以,当我们想变得更积极乐观的时候,就多做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恐艾的朋友经常会这样想,我这么多症状,一定是感染了。今后换成这样想,我没有感染,是我想多了。我的症状并不是感染HIV引起的,和HIV无关。慢慢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结果。

针对如何应对恐艾问题,我们最后总结一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可能发生的糟糕结果。学会正确求助,尤其是对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类知识,知道向相关专业医生寻求帮助。坚持并相信自我暗示的作用,多做积极的、正向的自我暗示。如果很难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获得心理解脱,那就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让咨询师帮你一起走出心灵困境。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9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