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增强复兴精神力量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须明确其思想指导、价值根基、道德底线及建设载体。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公民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和文明养成。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尊重人民

□朱金瑞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也影响着现代化实现的进程与质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学生家庭道德行为缺失,须明确其思想指导、价值根基、道德底线及建设载体。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核心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其本质是从思想上引导人、影响人,从精神上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弘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体现着能动性与实践性、激励性与导向性的统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包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及带领人民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必须以一贯之的灵魂和指针。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正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是全体人民,需要全体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因此,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自信自强、昂扬向上的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根基在于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人格的彰显,是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精神结晶,它围绕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人民、世界、自身等基本关系范畴展开,内蕴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中,外显于中国共产党人道德实践中。从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激励中国人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动力之源、精神支撑。具体说来,就是要立根固本,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必须贯彻的灵魂和主线,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使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用而不觉,从而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增强复兴精神力量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基础在于着力守牢公民的道德底线。道德规范要转化为道德实践,必须有法律、纪律等以他律的形式进行约束。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的在于道德规范能否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动、成为内心的坚守。具体说来,就是必须有行为的“底线”,即公民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法律、社会规范的范围内活动,不得有任何逾越,这是行为层面的最低约束和最低标准。古语讲,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根塑魂、守正创新,着力道德底线的筑牢。具体说来,包括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着力点,强调以党员干部、英雄模范、社会公众人物的模范行为与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引领风尚,强调注重政策、法律、制度导向作用,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等等。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公民道德水平呈现积极健康向上良好态势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许多打破道德底线的问题。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还被一些人所信奉;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疫情防控中,一些企业哄抬物价,有的人违背防疫指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因此,必须针对道德领域里存在的问题,综合施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必须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公民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和文明养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多层次、多向度、多属性的社会性实践中,作为“社会化”的个体,都要使自己的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通过进行认识、评价、审美等复杂的心理文化活动,把社会需求和主体需要结合起来,不断刺激个体产生新的需要,激发起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欲望,从而使其思想道德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更完善的水平发展。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一方面要把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战略性工程,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公民做到知、信、行统一,激发公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朱熹曾说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功夫全在行上。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提高大学生家庭道德行为缺失,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彰显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发挥社会规范的引导约束作用等十分必要,但公民个体内在道德需要的主动性、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内化也不可或缺。因此,需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公民道德实践提供多层次、立体多样的实践载体,引导其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总之,道德是精神的土壤,精神是道德的理性和实践呈现。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必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中国精神的继承弘扬夯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项目(重点)《“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内涵及时代价值研究》(批准号)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77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