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部纪录片台湾上映,主角是大陆一市长,柯文哲:头皮发麻

文|小鱼

编辑|议史纪

他也许是全国最受欢迎的市长,在他离任的那段时间里,成千的市民纷纷自发地赶来挽留他,并且依依不舍地说:“大同人民需要你!”

这位市长还是坐上了离任的车,在车里,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2016年,一部名叫《大同》的纪录片在台湾上映,台湾当局的领导人柯文哲看到以后声称:“我感到头皮发麻了。”

这部纪录片,讲的就是这位大同市长耿彦波的故事,那么拍摄的人是谁?为何又会将镜头对准这位大同市长呢?

大山的孩子

耿彦波出生在山西和顺,他的家庭是很普通的农民家庭,几乎没有出过什么能人,只有父亲在村里当了村支书,其余包括兄弟姐妹,都是在地里兢兢业业一辈子的耕作人。

所以从小他就要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干农活,也养成了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坚韧的品质。

在他18岁那年,他成功进入了县里担任了通讯员的职位,这在当时是一份很难得的好工作,因此他十分看重和珍惜,每一天都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从不喊苦喊累。

之后,他又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山西大学的中文系,198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这期间,他一直都十分用心,领导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于是将他调到晋中地区,继续担任团委干事等相关职位。随后,他又在灵石县担任了县委副书记和县长的职位。

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耿彦波,做任何职位都有同样的核心和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准则,他认为,亲自去外面看看人们的生活状况,比一直坐在办公室里要强上几百倍。

于是他在办公室里呆着的时间很少,基本上都在外面的工地或者居民街道上,只要一发现问题,就立马总结好了在会上发表出来让大家讨论。

这样的工作习惯一直持续到2000年,耿彦波当上了榆次市的市委书记。每天在天没亮的街头,除了清洁工和早餐车的小摊贩,最常见到的也许就是耿彦波。

当时榆次城的文化中心在重新改造,他在街头走走逛逛,顺便检查这些工程的质量情况。比起听他人的汇报进度,他早就习惯了身体力行去检验这些建造成果。

为什么他会对这些工程建设如此痴迷呢?这或许和他的大学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耿彦波曾经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进行学习,从小又对传统的诗词歌赋十分痴迷,所以在他的心里,传统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每次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要对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作上一番研究,并且大力开发这些还没有被大家看到的文化资源,将这改造成旅游景点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耿彦波对于传统文化的建设和改造可谓是呕心沥血,在任职灵石县长的那段时间里,他甚至拿出灵石县一年财政的一半金额去投入修葺一座王家大院。

当时县里的人民还觉得这位县长很不靠谱,但耿彦波还是十分坚持自己的理念,他十分珍惜王家大院这个改造项目,一直坚持到了王家大院完全修复好。

后来,王家大院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地,一下子名扬海内外。

此后,灵石县打出了自己的招牌,甚至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王家回来不看院”这样的说法。

人们这时候才知道,原来耿彦波这么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不仅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建设,也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输出。

包括他在榆次时期的任职经历,将榆次的道路都修建得十分平整,还将榆次老城改造得焕然一新。

2004年2月,耿彦波来到山西省会太原,成为了省政府的秘书长和党委书记,四年过后,他又辗转到了山西大同,并且担任那里的市长,为此,他还作诗一首:“奋皇城古都之余烈,振大同崛起之长策。”

文化改造,拍摄纪录片

山西作为一个煤炭能源大省,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各地输送能源材料,这固然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但同时这个优点也限制住了山西人民的步伐和眼界。

此时山西的发展已经陷入了瓶颈,不仅地势处在黄土高原,很难建设交通轨道,产业还十分单一,除了能源产业,其余产业都很难带动起来,当地的居民由于世世代代都选择和煤矿打交道,思维也没有那么开阔。

如果此时再不寻求突破,那么山西人民将无法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想到这里,耿彦波更觉得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他知道大同是山西的第二大城市,如果可以从大同的建设改革入手,说不定可以给山西的面貌带来一些改变。

来到大同以后,耿彦波在这座老城的身上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大同拥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还有遗留下来很多古时候的建筑和遗址。

然而煤矿产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将大同的这些优点淹没,由于人人都在搞煤矿,城市的发展就没有什么人在意。

多年以来,大同的街道充斥着的老房子、破落街道根本无人管理,大家都把房子随意乱建,显得乱糟糟的,十分拥挤。

耿彦波觉得这样不行,他深知大同本应该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子,不应该因此被尘封在大众的视野中。

于是他提出了“分开发展”的思想,准备着手先修复大同的文化古迹和景区开发。

首先,他就要将这些乱建的房子全部拆除,这可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不仅要将破落房子全部拆除,还要划分出文物保护区,随之而来大量的问题像一座座山一样压在耿彦波的身上。

拆迁的居民怎么安置?文物修复怎么进行?新的居民区到底怎么规划?一个个问题缠绕在耿彦波的脑海里,这个项目根本不是什么万事开头难,而是即将持续地难下去。

大同的人民也不是很能接受自己住了这么久的地方突然要大变样,对于耿彦波的想法也是持有怀疑态度。

然而此时,有一双眼睛也在默默地关注着耿彦波的改革行动,他就是中国大陆导演周浩。

周浩是贵州人,他之前是一个摄影记者,专门记录祖国的大好风光,后来转行做了导演,拍摄的作品最出名的就是《高三》。

他在福建的武平县中学里记录了一群农村孩子们的特殊高考经历和心理。这部片子拍得十分成功,还获得了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

作为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周浩的眼光是很毒辣的,他喜欢拍摄普通人的生活,从而体验到不同的人生感悟,当时他看出了耿彦波的不简单,于是托朋友关系结识了耿彦波。

耿彦波对他的要求欣然应允,于是,在周浩的镜头下,记录了耿彦波这一浩浩荡荡的改建全过程。

大同城市改造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超出了耿彦波的想象,他每天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

拆除十万间住宅,将50万人口重新安置,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耿彦波选择慢慢来。

2008年到2009年期间,光是拆迁就达到了1.7万户,拆迁了这么多户人家,当时的大同仿佛被扒了一层皮,经历了一场地震一样。

面对眼前面目全非的城市,投诉信件也像纸片一样飞往耿彦波的桌上。

“耿拆拆”,是居民们对耿彦波起的外号,耿彦波对此却并不是很在意,他笑了笑说:“我宁愿挨一时的骂,也不想被骂一辈子。”

周浩记得耿彦波还说过:“搞城市建设,就是要耐得住,熬得住。春天挨骂,秋天收获,可是人都很难挺过夏天的。”

就这样,耿彦波天天顶着被骂的名头,还是不辞辛苦地推进自己心中的项目,他日夜和农民工呆在一起,经常在凌晨两点才回家,早上五点又继续出门了。

对于吃饭生病这些就更是不在意,很快,他的身体就被他搞垮了,有好多次,他都晕倒在工地上,但在手术过后没几天,他就立马出院到现场监工。

为此,妻子心疼地骂他简直是不要命了,耿彦波反而说:“我当然知道坐在办公室有多舒服,但是这样干不成事啊,还是得做点实事。”

他对自己的要求都这么高,对下属的要求更是不容有失,有好多次他看到一些包工头在干活过程中消极怠工,甚至是偷工减料。

耿彦波对于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能容忍的,他直接对着他们发火:“如何?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人!你是想要大同继续多花钱吗?”

不仅是下属,对于同级的干部,他批评起来也是毫不留情,大家都说跟他在一起干活,不脱个几层皮都不正常。

这些十分细小又平常的场面简直数不胜数,可是都被一一记录在周浩的镜头之中,显得十分动人。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长达五年的城市改造行动之后,大同改头换面,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大同在五年之内完成了200多条道路的修缮,市区里新建了交通大桥,和外界的来往变得更加便捷了。

文物的保护和历史建筑物的修缮也逐渐进入尾声,不但建立起了美术馆、博物馆,还有很多古建筑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城区的布局也变得更加合理,加上绿化和公园的建设,大同逐渐将自己的气质显现了出来。

耿彦波终于熬过了城市建设的“春”和“夏”,迎来了收获的秋天。

而周浩亲眼见证了这一过程的发生,他不禁感叹:“城市的发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来执行这一系列政策,是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但也许在这探讨的过程中,每个人心里就有了答案。”

2005年1月,纪录片《大同》在美国电影节上映,这部片子惊动了评委们,也使得《大同》最终斩获了最佳纪录片的奖项。

当时台北的市长柯文哲也看了这部纪录片,虽然他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领导人,但还是感慨道:“拆除十几万户居民,还要将50万人口安顿、迁移,简直是不可思议,也是无法想象的。”

周浩觉得,如果让人们看了这个纪录片以后可以留下一些思考,那么他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柯文哲

2013年2月,耿彦波被再次调离,去往太原担任副市长,这个消息轰动了整个山西省。

卸任大同

春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人民涌上街头,为挽留他做出最后的请求。

他们拉横幅、喊口号,都希望耿彦波可以留下来,此时的古城建筑修复还没有完工,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同舟,他们对于耿彦波的感情早就已经从刚开始的“耿拆拆”变为了“耿菩萨”,耿彦波还没有看到大同最完整的面貌,如何可以就如此离任呢?

但耿彦波最终还是要服从上级的调动决定,在离任的当天,大同人民们在他离开的必经之路上挂上了横幅——“翻身不忘共产党,巨变不离耿市长”。

乡亲们对他告别,感谢,这一声声的呼唤都直击耿彦波的心头,在周浩的镜头下,耿彦波在车里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去往太原之后,耿彦波又开始了对太原的五年规划,分别从历史文化、生态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多条改建建议,虽然不在大同,但他依旧把建设大同的经验建设到了山西的其余地方。

“我要当就当最好的市长。”这是耿彦波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是每个官员学习的精神。

离别落泪的耿彦波

而周浩也将这城市的大规模拆迁记录成影像,成为中国的复杂社会的缩影,和耿彦波一起,成为珍贵的记忆永久保存下来。

希望如耿彦波一样的官员越来越多,也希望越来越多为民做事的好官被看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71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