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古人,地震来了该怎么做

意思是说,地震起源于地下,在地震震级大致相同时,震源越深,波及面越广,但对地面的破坏越小;震源越浅,波及面越小,而对地面的破坏越大。不过地动仪只能表示地震发生的范围而不预测。其他震区的中国先民也有这种经验,例如云南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常采用

古人对地震的认知

小袍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地震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古人不能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他们多穿凿附会,假借天象之名,用以劝诫帝王,以此为乱像表明本朝有灾或帝王行为不轨,有易代之先兆。

古人们通常用《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把地震原因归结于“阴阳失衡”,值得一提的是,康熙还亲自对地震成因进行研究,并写出了一篇题《地震》的研究文章。康熙认为“大凡地震,皆积气所致”,“阴阳迫而动于下,深则震虽微而所及者广,浅则震虽大而所及者近……而方幅之内,递以近远而差”。意思是说,地震起源于地下,在地震震级大致相同时,震源越深,波及面越广,但对地面的破坏越小;震源越浅,波及面越小,而对地面的破坏越大。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与现代地震理论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

地动仪

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78─139年),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用于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酒坛,四围有八条龙,龙头分别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有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着一只铜制的蛤蟆,蛤蟆张着嘴对准龙嘴。如果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龙嘴中的铜球就会掉落到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人们就可以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头突然吐出了铜球,掉进下面的蛤蟆嘴里。当时在京城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说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有人飞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地震。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确实很高。不过地动仪只能表示地震发生的范围而不预测。(小袍内心:其实也是超厉害的发明啦!)

地动仪

古人的防震抗震经验

如果你是古人,地震来了该怎么做

为了减少和避免地震造成的伤亡和破坏,采取防震和抗震措施也是很重要的。中国先民在这一方面也曾经累积了不少的经验,找出一些可行办法和措施。

在房屋抗震方面,中国先民曾经得到很多的切身经验。台湾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一省,古代台湾的中国先民在兴建城市时,即已注意到‘台地(指台湾地区)罕有终年不震’这个特点,而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例如在淡水,有的城墙便是用竹子和木头等材料建成。用竹木建城,不但就地取材,经济方便,更重要的是竹木性质柔韧、质轻、耐震性能高,是很好的抗震建筑材料。其他震区的中国先民也有这种经验,例如云南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常采用荆条、木筋草等材料编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加以选择的。

中国先民在动土兴工,建造房屋、桥梁、高塔、寺庙时,为了要经久耐用和安全可靠大地震发生前的特殊现象,一般很注意地基牢固、建筑物结实,整体性好。特别在多震地区,他们更注意到地震之威胁,慎重考虑这些问题。由中国古代建筑物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民在这一方面的杰出智慧,他们对抗震设计和施工有很丰富的知识。例如,建于宋代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高达60多公尺的木塔,和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横跨洨水的赵州桥,距今都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它们都位于地震较多的华北地震区,经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地震震撼,到现在还巍然屹立,不仅可证明中国先民在建筑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也可供作今人研究建筑物抗震性能之用。

大震之后,房屋有的倒塌,有的遭遇到破坏,而且余震不停,生命财产继续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形之下,怎样防震抗震呢?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古书上也记载了不少中国先民的办法,大致是:多以木板、席、茅草等物搭棚造屋或趋避空旷地方,以减免伤亡和损失。这方面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宋代之后史不绝书,例如:‘居者惧覆压,编茅为屋’、‘于场圃中,戴星架木,铺草为寝所’、‘于居旁隙地,架木为棚,结草为芦’等等。这些办法在防震抗灾中,确曾发挥了有效作用。在史书上也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清宣宗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大震,震后余震不止,到五月初七日又发生了一次强余震,‘所剩房屋全行倒塌,幸居民先期露处或搭席棚栖(栖)身,是以并未伤毙人口(故宫档案)。由于这些防震抗震的措施,简易安全,行之有效,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中国先民不但有很多震前震后的防震、抗震知识,而且在强震发生来不及跑出屋外的危急时刻,怎样采取应变措施,避免伤亡,也有很宝贵的经验。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震,这一次大震的生还者秦可大,根据他亲身经验和耳闻目睹的事实,写了一本重要的着作——‘地震记’,提出了大震应变措施。他说:‘……因计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萃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力不办者,预择空隙之处大地震发生前的特殊现象,当趋避可也。’大意就是在居住的家里楼板和床铺要做得结实,要是突然地震,不要马上往外跑,趴在床铺下等待,就算房屋塌了,人员也没有伤害;这样都做不到,那就提前选好有空隙的地方,在那儿躲避。

小袍以为,在地震预报技术还不理想的今天,地震突然发生,来不及跑出屋外,就躲在坚实的家俱下,以免砸伤压毙,这在今日防震抗震中,仍然是一件重要的措施。可见四百多年前,秦可大所提出的这个办法很有价值。

我国的地理特征导致了地震频发,自古以来对地震的记录不胜枚举,这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地震有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很多防震抗灾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了我国大众人民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

最后,小袍在这里祝愿所有受灾地区人民平平安安、早日恢复正常生活,祝愿所有救灾人员成功凯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14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