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临床应用与医案」清代名方血府逐瘀汤

”这里所言“此方”即是血府逐瘀汤。原按: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剂。血府逐瘀汤治疗颅脑损伤后综合征108例.王爱坚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频繁呃逆症1例。血府逐瘀汤在肝病中的应用.(刘四清,王文鸽:血府逐瘀汤在肝病中的应用.血府

血府逐瘀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方中以桃仁四物汤合四逆散,动药与静药配伍得好,再加牛膝往下一引,柴胡、桔梗往上一提,升降有常,血自下行,那么血府逐瘀汤的作用与功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下。

【来源】《医林改错·上卷·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组成配方】当归三钱(9g)生地三钱(9g)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枳壳二钱(6g)赤芍二钱(6g)柴胡一钱(3g)甘草二钱(6g)桔梗一钱半(4.5g)川芎一钱半(4.5g)牛膝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适应症】头痛无表里症,无气虚痰饮,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胸痛;胸不任物或任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热(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慌;夜不安;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方解】

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君: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

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臣:赤芍、川芎——助君药以活血祛瘀。

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佐:生地、当归——养血活血,配伍活血药,使祛瘀而不伤阴血。

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

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活血药与行气药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

【方论】

方中以桃仁四物汤合四逆散,动药与静药配伍得好,再加牛膝往下一引,柴胡、桔梗往上一提,升降有常,血自下行,用于治疗胸膈间瘀血和妇女逆经证,多可数剂而愈。(岳美中《岳美中医话集》)。

血瘀上焦,清阳不升则头痛胸闷;血瘀日久,瘀而化火则胸中烦热、心悸不眠、急躁易怒;瘀血外挤气门则呃逆,下压脾胃则干呕。斯证之本全在血瘀胸中,方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治其本而为主。赤芍、川芎与之相配,其功更著故为辅。生地、当归养血滋阴,使祛瘀而不伤正;柴胡、枳壳、桔梗疏畅胸中之气机,使气行则血行;牛膝活通血脉,使瘀血易除,诸药或扶正,或行气,或通脉,各当一面,意在瘀血之速行,正气之速复,皆为兼治。甘草调和诸药而为引和。(裴正学《新编中医方剂学》)。

本方主治胸部的瘀血证。胸部属肝而包括上焦,肝司营血,性喜畅达,功能疏泄。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畅达,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治宜调肝逐瘀为法。故本方除桔梗引药上行,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人肝经。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本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高体三《汤头歌诀新义》)。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脑血管疾病

(一)头痛

1.瘀血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白光辉等采用血府逐瘀汤(桃仁9g,红

花9g,当归18g,生地黄12g,川芎15g,赤芍15g,牛膝12g,桔梗6g,柴胡6g,枳壳9g,甘草6g)对68例瘀血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每日1剂,连用10天为1个疗程。若久痛人络,加全蝎10g,穿山甲6g,地龙15g等以破血通络止痛;气机郁滞较重者,加川楝子12g,香附30g,青皮15g等以疏肝理气止痛;妇人兼见血瘀闭经、痛经者,加益母草30g,香附30g,泽兰15g以活血调经止痛。本组临床痊愈49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6%。[白光辉,张建华.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性头痛6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592-3593]。

典型病例:陈某某,女,51岁,2005年8月3日初诊。左侧头痛数月,耳聋,时轻时重,素患慢性胃炎,胃脘闷痛,舌微红有瘀斑,脉略数有力。处方:生地2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柴胡15g,桔梗15g,赤芍15g,川芎15g肝右叶s6见条状致密影是啥意思,甘草15g,当归15g,郁金15g,香附2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8月10日二诊:好转,头痛大减,继投上方,7剂。8月17日三诊:头痛基本消失,惟口苦,舌红。上方加黄连10g,川楝子15g,7剂。8月24日四诊:近日因工作操劳,血压略高,嗜睡,舌微红,上方去柴胡、桔梗,加焦山栀15g,节菖蒲15g,怀牛膝20g,7剂。8月31日五诊:血压略高,头清,胃不痛,脉弦略数,上方加草决明25g,7剂。9月7日六诊:头已不痛,舌上瘀斑基本消失,上方7剂以巩同疗效。[郝贤,马艳春.段富津教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验.中医药信息,2010,27(2):78-80]。

原按:瘀血头痛,可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凝滞,气机受阻,脉络不通,瘀阻脑络,而发头痛。一般表现为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等。本例患者属瘀血头痛之证,其辨证要点是痛处不移,舌有瘀斑。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医林改错》言:“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证,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非痛,用参芪可愈。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这里所言“此方”即是血府逐瘀汤。方中以桃仁破血行气,红花活血祛瘀而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郁金助君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共为臣药。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理气,使气行则血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香附行气止痛,并能增强活血化瘀之效;桔梗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二者共为使药。二诊头痛已经大减,三诊头痛已经基本消失,故在前方基础上加减调治数周而头痛症状消失。

2.偏头痛李某,男,41岁,于1999年6月25日就诊。反复周期性偏头痛,已有10余年,每次发作前羞明、视物模糊、烦躁随之而来,头左侧颞部呈锥钻样痛,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甚则呕吐,痛后神疲、乏力,每次发作似与气候、精神、劳累等因素有关。曾在某院诊断为偏头痛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现头痛又发,诊见面色晦暗,舌质黯红,脉弦细。血压127.5/82.5mmHg。颅脑CT检查示未见异常。辨证为瘀阻脉络, 脑失所养。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枳壳、川牛膝、青皮、香附各10g,柴胡6g,红花、全蝎各5g,生地12g。水煎,1日1剂,分3次服,共服药10剂。随访1年未见复发。[胡吉元,张光烈,胡迁,等.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10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5):291]。

原按:本病属中医“头痛”、“偏头痛”范畴。血瘀脑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久痛入络,久病必瘀,脉络阻塞,故气血壅滞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治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加味血府逐瘀汤为桃红四物汤加四逆散合桔梗、枳壳、川牛膝组成。应用时去桔梗加全蝎、青皮、香附。全蝎搜逐血络、通络止痛,青皮、香附芳香走窜、调和气血,四物汤行血活血,桃仁、红花逐瘀行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舒肝,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川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可使血活气行,瘀化络通而头痛止。

3.神经性头痛左某,男,18岁,1998年7月26日初诊。因学习紧张,半年来头右侧太阳穴跳痛,眠差,无食欲,精力不易集中,夜梦多,时有恶梦惊醒,晨起偶有头晕。查舌质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微黄,脉微弦。诊断:头痛(气滞血瘀)。治则: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处方:柴胡、枳壳、桔梗、牛膝、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薄荷、白芷各10g,珍珠母40g(先煎)。服上药7剂,头痛缓解,但头怕风,无食欲。上方加防风、焦三仙各10g、炙黄芪30g。服7剂,头痛、头晕痊愈,眠可,饮食正常。嘱继续服药10剂。[苏晶.程士德教授治疗头痛验案分析.中医药学报.2000,26(3):15-18]。

原按:患者为气滞血瘀之头痛,方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气行血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正常,清阳得升,以滋养脑窍,浊阴得降,以泻除浊滞,头痛自止。本案因学习紧张,眠差,情绪不稳定,故佐以疏肝理气,镇静宁神之品,全方有升有降,有行有补,顺脏腑功能活动特点,是程士德教授治此的特点之一。

4.顽固性头痛王某,男,35岁,于2008年5月4日初诊。10年前因

外伤左腿骨折,治疗后骨折痊愈,但遗留头痛,劳累、睡眠差后诱发,头痛以头顶部尤甚,伴心烦、纳差,舌质暗尖有瘀点,脉弦稍涩。用血府逐瘀汤去生地、枳壳,加白僵蚕10g、三棱10g、莪术10g。3剂,1日1剂,水煎服。二诊时头痛明显减轻,但睡眠稍差,上方加用远志10g、百合15g。继服3剂后头痛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金秀丽.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头痛6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10):670]。

原按: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故头痛不止,且以刺痛为主。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使“通则不痛”而收良效。

5.外伤头痛秦某,男,24岁。患者因头部受伤,常感头晕头痛,梦多,甚则彻夜不寐,记忆力减退,胸闷恶心,头痛多在情绪波动或劳累及气候变化时诱发,发作时疼痛难忍,伴呕吐。检查:面色青灰,神呆,颈软,瞳仁等大等圆,脉象弦细,苔薄。证属气滞血瘀、痰浊阻中,治拟行气活血化瘀,佐以化痰之品。予血府逐瘀汤化裁:柴胡、当归、枳壳、半夏各9g,川芎、红花、菖蒲各6g,桃仁、川牛膝、赤芍、枣仁各12g。上方9剂,头痛明显减轻,呕吐止,但时有恶心。上方加竹茹12g,丹参15g,又服3剂,恶心消失。上方去半夏、竹茹,加钩藤15g,全蝎9g,蔓荆子12g,3剂。头痛锐减,夜晚能入睡6~7小时,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平,面色转润。再服15剂,诸症消失。[袁俭生.血府逐瘀汤治疗外伤头痛的体会.湖北中医杂志,2000,22(4):41]。

原按: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剂。临床但见痛有定处,舌有瘀点或呈青色,脉象沉涩,有明显外伤史等瘀血症状者,均可用本方治疗。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配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不伤新血;柴胡、枳壳疏肝行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川牛膝破瘀通经,引瘀下行;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上部;甘草缓急,协调诸药。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辨证施治,灵活化裁。如对气血俱虚而夹瘀者,应注意补气养血;肝阳偏亢者,可加钩藤、石决明、杭菊花、珍珠母等平肝潜阳;瘀血日久者,可加全蝎,以助通络之力。

(二)癫痫

罗某,男,45岁,于2001年1月20日诊。11年前不明原因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眼上翻,声如羊叫,四肢抽搐,口吐泡沫,持续时间达1~3分钟,每周发作5~7次,曾到省立医院,省精神神经卫生中心等医院诊治,诊断为癫痫,给予大仑丁等癫痫药治疗,临床症状未能控制,每周仍出现2~4

次强直-阵挛性发作。CT检查无异常,脑电图检查中度异常。癫痫发作大多在晚上,常头痛,以两侧及后脑最甚,睡眠梦多,食欲不振,喉中有痰,龈色暗,舌紫边有瘀斑,脉细弦。证属气滞血瘀兼痰浊内阻,痰瘀互结,阻塞心窍,上扰清窍。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20g,赤芍20g,川芎15g,桃仁20g,红花10g,石菖蒲15g,胆南星10g,半夏15g,茯神20g,枳壳15g,生龙骨50g(先煎),生牡蛎50g(先煎),柴胡10g,桔梗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另用鲜竹沥20ml、姜汁2ml,每日3次口服。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各3.5g,研细末,每次5g,用汤药送服,每日2次。服药1个月后复发次数减少至每周1~2次,半年后未见发作,症状控制,随访3年未复发。[梁宝利.血府逐瘀汤加减为主治疗癫痫5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12):743]。

原按:中医认为癫痫多由风、火、痰、瘀为患,导致心、肝、脾、肾脏气失调。治疗多从风、火、痰论治,用豁痰顺气、平肝熄风、通络镇痉、宁心安神、清肝泻火法,可临床效果不太理想。笔者认为癫痫病机为肝风内动,痰随风动,风痰闭阻而致脉络瘀结;或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而为痰,风动痰升阻塞心窍,心血瘀阻,经络不通,痰阻血瘀,上扰清窍。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桃仁、当归、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养血柔肝,柴胡、枳壳、石菖蒲、桔梗、胆南星、半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窍止痉,茯神宁心安神,龙骨、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另用竹沥涤痰、镇惊、透络,配合姜汁祛痰作用更强。再以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祛风镇痉、化痰散结。诸药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痰消,风去痉止,络通窍开,故效果较为理想。(三)失眠

1.普通失眠刘爱玲对118例失眠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8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西药治疗:安定片5~10mg,于睡前服。治疗组基本方: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各9g,赤芍、枳壳各6g,川芎、桔梗各5g,柴胡、甘草各3g。每日1剂,加水煎取400ml,早晚分服。辨证加减:兼痰热者加半夏、陈皮、黄连;肝郁化火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阴虚者加生地、龟版;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心神不宁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结果治疗组68例中痊愈45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50例中,痊愈20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刘爱玲.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失眠68例疗效观察.国医论坛,2004,19(3):24]。

典型病例:崔某某,女,38岁。2005年3月10日初诊。不寐多梦2年余,伴有头晕、健忘,面色晦黯无泽,眼周泛黑,神疲,月经不调,偶有胸胁串痛,善太息,舌有瘀斑,苔微黄,脉细涩。曾在某医院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诊断为“神经衰弱”,曾口服中药和西药,病情时好时坏,遂来诊治。处方:生地黄20g,当归15g,赤芍15g,红花15g,桃仁15g,柴胡15g,枳壳15g,桔梗15g,牛膝15g,川芎10g,丹参15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3月17日二诊:服药7剂后稍有睡意,面色仍晦黯无泽,舌有瘀斑,苔微黄,脉沉涩。上方加郁金20g,7剂。3月24日三诊:睡眠显著好转,可持续6~7小时,其余诸症亦有所改善。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郝贤,马艳春.段富津教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验.中医药信息,2010,27(2):78-80]。

原按:“不寐”一词,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在《难经》中称“不寐”。本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严重者彻夜难眠。患者夜间休息不好,白天精神疲惫,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其他疾病。本例患者,不寐病史2年以上,正所谓“病初气结在经,病久血伤入络”,因此其存在“郁”和“瘀”两种不同的病机,由初起表现为肝郁气滞,逐渐演变为气滞血瘀证型。瘀血内阻,气血不能上奉,心神失其濡养,肝魂失其敛藏,故见失眠、多梦、头晕,神疲、健忘。肝性喜调达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脉不利,故胸胁窜痛,善太息。血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见月经不调。瘀久不消,气血不荣,故肌肤甲错,面色晦暗,眼周皮肤泛黑。苔微黄为瘀而化热之征。舌有瘀斑、脉细涩皆为血瘀之象。故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本例患者有明显的肝经症状,而肝为刚脏,赖阴血以滋之,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当于甘凉、辛润、酸降、柔静中求之。故方中川芎仅用10g,以防辛散耗气。然方贵配伍,医贵权变,故在临证中尚须随症加减:心火甚者,加黄连;久病或惊悸者加龙骨、牡蛎以镇惊安神。

2.顽固性失眠采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牛膝、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枳壳、桔梗、柴胡、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38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熟地、阿胶;阴虚者加枸杞、山茱萸、北沙参;痰热者加黄芩、石菖蒲、竹茹、胆星。每日1剂,煎2次,混合均匀后早晚分服(其中晚服以睡前1小时服用最佳),7日为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停服或减量镇静安神类西药。结果本组38例中,治愈21例,显效10

例,好转4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55.27%,总有效率为92.11%。[王林玉.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8例.湖南中医杂志,2005,21(5):44]。

典型病例:沈某,女,46岁。有不寐史4年余。患者初因过度劳累,心情不畅,逐渐出现间断性失眠,未及时有效的治疗,发展为通宵不寐,曾服用过安定等西药治疗,仍无好转。诊见:面色欠华,心烦不安,急躁易怒,舌质红,边有瘀斑,苔黄,脉弦数。辨为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肝郁化火。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10g,生地15g,赤芍15g,当归9g,川芎9g,红花6g,桃仁9g,枳壳9g,桔梗6g,牛膝6g,黄芩10g,栀子1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服用7剂后,自觉精神舒畅,能安然人睡5小时,时有少梦,心慌,大便干结。后继用该方加减服用3周,病获痊愈。[范文东,章浩军,张碧莲.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症56例.国医论坛,2006,21(1):19~20]原按: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精神压力加大,失眠发病率则有所提高,究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首先须分清虚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分,实者有痰、瘀、湿、火、郁之辨。概括其病机,总由脑府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致。气血失调尤为顽固性失眠的重要因素,可分为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两类。如血络瘀滞,心脉受阻,心神失养,阳不入阴,神不守舍,而致入眠不易,多梦易醒。该病迁延日久,邪气扩散,由气及血,脉络阻滞,则成血瘀,即前人所说“久病入络”、“久病必瘀”。在辨治时,我们遵《医林改错》中“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之说,除了根据脉细涩或沉弦等血瘀脉象外,基本上遵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不寐病程缠绵日久,遵“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之意;二是依照王氏所说的“前门皆不应”、“百方治之无一效者”而试用。个别患者虽无明显瘀血征象,用本方加减治疗亦有效果。血府逐瘀汤实为四逆散和桃红四物汤加桔梗、牛膝而成。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肝脾,具有调治气血和气机之功用;桃红四物汤具有养血活血,祛瘀生新,调益肝肾之功用。配伍桔梗、牛膝,二者一升一降,合药力上行下达,以交通阴阳。纵观全方,调气而不耗气,治血而不伤血。运用于顽固性失眠,可通过调畅气机,养血活血,祛瘀活血,逐步改善和恢复人体睡眠功能,从而达到愈病之目的。

(四)脑动脉硬化

刘某某,女,69岁。家属。1986年4月21日初诊。主诉:经常头目眩晕5年,近3天来眩晕加剧。头偏左即觉天旋地转,伴右侧手指发麻,恶心,心慌,全身汗出,面色苍白。在某医院做脑血流图,诊断为:“血管弹性减退,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缺血。”舌质淡胖、舌边尖有小瘀点、苔白腻,脉

弦细而涩。证属气虚血瘀,气滞痰阻,清窍失养。治当益气活血祛瘀,佐以化痰开窍。处方:黄芪30g,红参10g(另煎兑服),丹参30g,桃仁9g,红花3g,枳壳9g,牛膝10g,川芎9g,柴胡9g,赤芍9g,天麻15g,当归15g,法半夏9g,石菖蒲9g,蜈蚣1条,4剂。复诊:眩晕已愈十之七八,已能下床活动,惟感乏力,心慌,处以八珍汤加天麻、枣仁、丹参、石菖蒲,7剂。三诊:头晕目眩基本消失,活动已如常人,心慌乏力明显好转,嘱服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眩晕未复发。[李佑新.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脑动脉硬化所致眩晕31例.湖南中医杂志,1993,9(1):41-43]。

原按: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辨治多从风、火、痰、虚立论。根据笔者体会,脑动脉硬化所致的眩晕与瘀血关系较为密切。清·潘揖《医灯续焰》云:“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风也,有因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有因于虚者……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征死血之不流行也。”就较具休地讲述了由于瘀血引起的眩晕,以及血脉凝泣之病机。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诸方中应甩最广泛的一方,主要用以治疗胸中血府瘀血之证。《张氏医通》云:“胸中有死血,作痛而眩。”故本组病例,选用血府逐瘀汤为主进行治疗,以活血养血,逐瘀通络,使瘀血祛,新血生,血脉通畅,清空得养而眩晕止。但临床要随证加减化裁。如瘀停痰阻者,只顾祛瘀而不化痰降浊,痰浊不去,势必阻碍气机,气滞又会加重血瘀,这样祛瘀也只是徒劳而已。瘀中挟虚的患者,既要看到瘀,又要想到虚,祛瘀不伤气血,补虚不留滞,这样才能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脑震荡

赵某,男,52岁,工人,于1990年1月11日下午被铁棒击伤头部昏迷20分钟,清醒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下午4点来诊。查神清,不能回忆受伤时情况,头顶部有4cm长的头皮裂伤,流血,呕吐胃内容物,无其他阳性体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诊断:①头皮挫裂伤;②脑震荡。人院后头皮裂伤清创缝合,中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调和升降,基本方加姜竹茹8g、姜半夏10g,服药6剂,恶心呕吐消失,仍头痛,头晕,活动后加重,睡眠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基本方去枳壳10g,加黄芪30g、远志10g、枣仁12g、天麻8g,服药6剂症状消失,.痊愈出院。随访半年,工作生活正常。[喻伟和,刘仁寿,吴国峰.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脑震荡79例小结.甘肃中医.1993(1):22]。

原按:脑震荡临床常见,治疗不当会长期遗留头痛,头晕,恶心,纳呆,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医宗金鉴》“跌打损伤之证,专从血论。而内损者,多有瘀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脑为奇恒之府,藏精气而不泻,性喜静守恶扰动。头部损伤,动扰脑髓,损及神明,伤及气血,气滞血瘀,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出现昏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诸症,治疗从瘀血立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兼调和升降,用血府逐瘀汤加味,随症加减,故收到满意疗效。

(六)颅脑损伤后综合征

吴某,女,50岁,病历号43261。初诊为2001年3月10日。自述3年前被重物砸伤,当即昏迷片刻,醒后自觉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随住院治疗确诊为“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曾服用西药及谷维素治疗半年余。近来自觉症状加重,头痛加剧,眩晕、耳鸣、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舌质紫暗、少苔,脉弦涩。查脑电图轻度异常,余(-)。予“血府逐瘀汤”加地龙、石菖蒲各15g,水煎400ml,日1剂,早晚各200ml温服,治疗20天,诸症消除,随访3年无复发。[王增慰.血府逐瘀汤治疗颅脑损伤后综合征108例.陕西中医.2010,31(7):850]。

二、心血管疾病

(一)胸痹(病毒性心肌炎)。

任美时对5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中药治疗。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各10g,当归15g,生地黄、川芎、赤芍、柴胡各10g,枳壳12g,黄芪30g,太子参15g,五味子10g,麦冬15g,丹参20g。若伴有房早、室早加紫石英、苦参;病毒感染期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心动过速加僵蚕、远志。对于急性期患者应注意休息,配合控制感染,营养心肌,对症治疗。结果,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及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稳定在6个月以上)20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伴有心律失常改善大于50%或心肌酶学改善)28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临床检查无明显好转)4例,总有效率92.3%。[任美时.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2例.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296]。

典型病例:李某,女,20岁,2001年3月5日就诊。2周前患感冒,近3天来感心悸、胸闷、气短,伴乏力、失眠。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心肌酶、

病毒抗体升高。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予常规治疗,但病情时轻时重,早搏不能消除。刻诊:急性病容,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心慌气短,舌质青紫、苔薄,脉弦数结代。证属气阴两虚,血瘀阻络。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赤芍20g,川芎、生地、当归各12g,桃仁、红花、枳壳、桔梗、牛膝、柴胡各10g,炙甘草6g,黄芪30g。服药10剂,早搏基本控制,胸闷、心悸明显改善。上方加减继服30余剂,早搏消失,诸症皆平。复查心电图、心肌酶均恢复正常。[代娜.血府逐瘀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湖北中医杂志,2005,27(6):43]。

(二)胸痹(冠心病)。

1.心绞痛邓存国等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予黄芪30g,丹参3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柴胡6g,枳壳10g,桔梗10g,牛膝10g,瓜蒌1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胸闷痛甚者加降香、元胡;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血压高者加夏枯草、菊花;痰热口苦、舌苔黄腻者加茵陈、黄连;血脂高者加决明子、泽泻。结果显效32例,有效4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邓存国,田文继.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四川中医.2007,25(7):68]。

典型病例:金某某,女,47岁,2004年12月2日初诊。2年前自觉胸闷,偶有微痛。1周前胸痛加重,连及肩背,痛有定处,如锥刺感,伴有心悸,舌质紫暗,脉弦。心电图示:V,~V4T波倒置,V4~V6ST段轻度下移。辨证为胸中血瘀。治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法。处方:丹参25g,川芎15g,红花15g,郁金15g,木香10g,当归15g,枳壳15g,赤芍15g,姜黄15g,三七面(冲服)10g,延胡索15g,炙甘草15g,6剂,每日1剂,水煎服。12月8日二诊:胸闷、心悸明显减轻,舌质略暗,脉略细。方中行气活血之品久服可耗伤正气,尤以木香辛香走串为最,故上方去木香。脉细为阳气不足,故加黄芪25g,桂枝15g,以扶正气,增强益气活血、温通心脉之效。12月14日三诊:服上方6剂,胸脘微觉痞闷,下颌已不痛,舌质基本正常,脉已不细,于前方加陈皮15g,以行气和胃。12月20日四诊:服上方6剂,诸症皆消,惟脉略数,心电图示:T波大致正常,于上方去桂枝,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郝贤,马艳春.段富津教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验.中医药信息,2010,27(2):78-80]。

原按:胸痹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

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见胸闷心痛,痛势剧烈,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解,伴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血瘀是胸痹心痛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候,但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本例患者血瘀见证较为明显,而虚证不彰,故处方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2.不稳定型心绞痛王啸等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将人选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抗心绞痛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均以20天为1个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血流变变化情况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显效率62.9%,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7例,显效率54.3%,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明显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下降。血府逐瘀汤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作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明确、显著。[王啸,李海斌.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4):438]3.心肌缺血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 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 的影响。治疗组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片加鲁南欣康片治疗。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后动态心电检查TIB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

(三)肺源性心脏病

典型病例:秦某,男,67岁,2002年10月20日就诊。因反复咳嗽、咯痰3年,伴气促1年,加重复发半月入院。入院症见:咳喘、气促不能平卧,胸闷如窒,心悸,咯黄色黏液痰,口干,身热,脘痞纳呆,小便少,大便尚可。T 37.3℃, BP 135/。形体消瘦, 唇面、肢端中度紫绀, 呼吸困难,半卧位,颈静脉怒张。肺气肿体征,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肋下2cm,质软,轻微触痛。双下肢浮肿。舌暗红,舌底静脉迂曲紫暗,苔黄腻,脉滑数。胸片示:肺心病,肺部感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性P波,电轴左偏。诊断: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②阻塞性肺气肿;③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3级。辨证为痰瘀阻肺,肺肾两虚。治以化痰祛瘀,宣肺平喘纳气。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赤芍、桔梗、川贝母各12g,枳壳、牛膝、当归、生地、桑白皮、瓜蒌皮各10g,红花6g。连服10剂,症状明显改善,咯痰、浮肿消失,肝肋下未及,双肺啰音消失。复查胸片示炎症明显吸收,一般生命体征正常,准予出院。[代娜.血府逐瘀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湖北中医杂志,2005,27(6):43]原按:肺心病属中医肺胀范畴,病理基础是心脉瘀阻,痰瘀阻肺。本案病久势深,痰浊蕴肺,肺气郁滞,导致气滞血瘀,故见心悸,面色晦暗,唇、舌、甲紫绀,颈静脉怒张等症。《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选用血府逐瘀汤,加桑白皮、川贝母、瓜萎皮以活血祛瘀,理气化痰,宣肺清热。

(四)肺心病心衰

王某某,77岁。因反复咳嗽,咯痰,气紧20年,伴双下肢水肿1年,加重半月入院。人院前曾在市级西医院经抗感染、改善通气、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治法,并用中医祛痰平喘,温肾助阳,健脾除湿等治疗,苏子降气汤、香砂六君子汤、丁萸理中汤,三仁汤加减治疗半月不效。来我科就诊,被迫端坐位,咳嗽、痰较多,色白稠不易咯,喘息、稍动则喘累甚,面色紫黯,口唇紫绀,纳差,口腻,双下肢水肿,舌质边有明显青紫瘀斑,舌下系带处青紫明显,小便短少,色清,苔白腻,脉细涩。中医诊断:肺胀(瘀停湿阻)。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Ⅱ级。治宜活血祛瘀,益气化湿,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用桃仁、赤芍、红花各15g,牛膝、柴胡、桔梗、杏仁、川芎、枳壳、当归各12g,茯苓15g,薏苡仁30g,车前仁、太子参、全瓜蒌各20g,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其咳嗽、痰除,喘息明显减轻,水肿消退,心衰基本控制,继以健脾益肺之法而善后。[吴萍.血府逐瘀汤治疗肺心病心衰27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364-365]原按:肺心病属中医“肺胀”范畴,其病理因素主要为血瘀水停,肺气壅塞,痰凝饮聚所致肺气胀满。本病例患者咳嗽、喘息、心悸、面唇紫黯、肢肿、纳差、舌质边青紫瘀斑,苔白腻,脉细涩为一派久病入络,胸中瘀血停滞,气虚湿阻之象,前医循常法,用祛痰平喘,温肾助阳,健脾除湿,温中等法,未辨清本证乃瘀为主,再佐以太子参、茯苓、薏苡仁健脾益气化湿,杏仁、全瓜蒌、车前子宣降肺气,通调水道,故瘀血祛,肺气降,喘咳平,水肿消。

(五)高脂血症

刘某,女,48岁,2008年6月10日初诊。患者3年前体检发现血脂偏高,曾服西药舒降之治疗好转,因副作用大,停药后又复发。2008年6月1日查血脂:TG 2.7mmol/L, CH 08.3mmol/L, HDL-C 0.8mmol/L。患者头胀闷痛,胸闷气短,大便干结,形体肥胖,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腻,脉弦滑。B超示:中度脂肪肝。诊为高脂血症,证属痰瘀内阻,经脉不利。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15g,枳壳10g,桔梗10g,柴胡10g,生地15g,甘草6g,决明子30g,荷叶15g,生山楂30g,羊蹄根10g。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通畅,头痛、胸闷等症减轻, 上方加减共服药30剂, 复查TG 1.8mmol/L, CH 07./L, HDL-C 1./L, 患者体重减轻约3kg。嘱患者每日以决明子20g泡水送服血府逐瘀丸,并注意控制饮食,加强锻炼,3个月后复查血脂,均基本正常。[孟彪,赵和平应用血府逐瘀汤验案举隅.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1):27]。

三、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窦炎)。

林某某,男,53岁,农民。15年前因情志不遂而胃脘痛,有反复发作史。虽经多方治疗,中西药叠进,疗效不显。3天前同邻居发生口角后胃脘部疼痛加剧。诊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且伴有胀痛感,进餐后疼痛加重,口干不欲饮水,时有嗳气,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时干时溏,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涩。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窦炎,胃黏膜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病理检查无特殊。证属:胃脘久痛,瘀血凝滞,气郁不畅。治法:活血化瘀,佐以和胃止痛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广郁金、赤芍、元胡各10g,生地、炒白术各15g,桃仁、炒白芍、川牛膝各12g、川芎5g,红花、枳壳、柴胡、甘草各6g,桔梗3g,炙黄芪30g。上方5剂。复诊,诉诸症缓解,再用原方加减服10剂而痊愈。后改用参苓白术汤调理,以巩固疗效。[余水园.血府逐瘀汤治疗痛证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41]。

原按:胃脘痛多属气机阻滞之证。但气血相互为用,气滞日久,久必成瘀,导致血液瘀滞,瘀血有形,故用活血化瘀立法,投血府逐瘀汤,并以黄芪、白术、白芍补气健脾和胃;元胡活血止痛。

(二)顽固性呃逆(神经性呕吐)。

王爱坚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频繁呃逆症1例。方药:柴胡5g,枳实10g,甘草5g,生地12g,桃仁5g,红花3g,牛膝8g,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8g,代赭石30g(先煎),3剂,每天1剂,水煎服。当天服1剂后,呃逆即止,再进1剂,直至7月21日出院后症状未见复发。[王爱坚.血府逐瘀汤治愈频繁呃逆症1例.广西医学院学报,1991,8(1):83]。

典型病例:刘某,男,62岁。7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发呃逆,连连不止,日夜不停,每分钟约5~6次,时有恶心欲吐,胸闷,舌暗苔薄黄,脉沉有力。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服1剂后呃逆减轻,继服2剂而止,随访3年未复发。[赵延达,于香军,李荣长.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2):731]。

原按:呃逆病机为肺胃之气上逆。顽固性呃逆病程较长,根据气病久而及血的理论,在排除虚寒或腑实证后,可辨为气血瘀滞证,治当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方中当归、川芎、生地、桃仁、红花、赤芍养血活血,枳壳、甘草、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宣肺胃之气、牛膝通利血脉,二者一升一降,使清阳升而浊阴降。诸药合用,共奏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之功,故疗效较好。(三)肝病

1.慢性乙型肝炎血府逐瘀汤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其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所有患者停用抗乙肝病毒药物(西药及中成药)。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桃仁、丹参、白芍、熟地、牛膝、鳖甲各15g,红花、枳壳各10g,柴胡7g,五味子、炙甘草各5g。纳差、乏力者加党参、白术各15g;大便干者加熟大黄、火麻仁各10g;夜寐梦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5g;遇伤风感冒之证时停服上述药物,待感冒愈后再续用上药治疗。煎服方法:每日或间日煎服1剂,早晚分服或早晨一次顿服,2个月可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证重者需要3个疗程。停用中药3~6个月后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在临床治疗的120例乙肝患者中,基本治愈40例,占33.33%;显效26例,占21.67%;有效30例,占25%;无效24例,占20%。[王刚勇,孙飞翔,吴亚冲.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0):1969]。

2.酒精性脂肪肝刘某,男,49岁。因间断右上腹胀闷不适,乏力5年,2006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井下工人,自20年前始每日饮高度白酒

200~250g,近5年体重渐增加,出现活动后右上腹胀闷不适、体倦乏力,继饮酒未重视, 近期单位查体B超:中度脂肪肝, 门诊查肝功能/L、/L,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升高, 肝炎病毒学标志物均阴性, 在门诊服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住我院,入院时上述症状明显,纳差,口中感觉黏腻无食欲,大便干燥,舌质偏暗、舌体胖、舌下系脉色暗,脉弦滑。西医诊断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诊断:腹胀(痰瘀互结、肝气不舒)予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以疏肝通络化痰,处方:桃仁20g,红花、半夏、陈皮各15g,柴胡、赤芍、当归、生地、川芎各12g。草决明、牛膝、甘草各9g。以上药据患者脉症调方,2周后症状改善,1个月后肝功能正常,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基本接近正常。出院后患者戒酒、清淡饮食,半年后随访,复查肝功能、血脂正常,腹部B超:肝脏形态、实质恢复正常。[刘四清,王文鸽.血府逐瘀汤在肝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8,29(7):896]。

原按:脂肪肝在中医属“痞证”、“积聚”范畴,其病主要原因多为饮酒及过食肥甘厚腻之品致痰湿内生、日久瘀血阻滞,痰瘀结于胁下而致胀闷不适,针对痰瘀特点予活血、化痰、舒肝通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肝功能恢复,降低血脂,使肝脏结构亦得以恢复。

3.肝硬化赵某,男,63岁。因间断乏力、身目黄染4年来院门诊。患者4年前因出现上述症状, 曾在市某医院查肝功能异常, 乙肝五项HbsAg、H be Ab、Hb cAb均阳性, B超检查示:肝实质光点分布不均, 门脉1.3cm, 脾肋间厚6cm,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予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但乏力、黄染、腹胀间断发作,来诊时神疲乏力、纳少、腹胀、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查:面色晦暗、皮肤巩膜轻度黄染、颈胸部皮肤有多个蜘蛛痣,肝掌明显(赤丝缕缕),移动性浊音阴性,舌暗红、苔黄腻,脉弦。化验肝功能/L、/L、/L, 凝血四项基本正常, 西医诊断: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断:黄疸(肝郁血瘀),治以疏肝、活血化瘀、清热退黄,予血府逐瘀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茵陈20g,红花、半夏、陈皮各15g,柴胡、赤芍、当归、生地、桃仁、川芎各12g,草决明、栀子、牛膝、甘草各9g。患者以本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症状缓解,化验肝功能正常,瞩继服鳖甲软肝片,半年后病情稳定,肝掌不明显。(刘四清,王文鸽:血府逐瘀汤在肝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8,29(7):896]。

原按:患者肝硬化代偿期,类似中医“积聚”、“瘕”症,本病病机,因慢性病毒性肝炎发展而至一般规律可归纳为:湿热毒邪入侵———正虚不能抗

御外邪—由气入血——肝胆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血脉受病——肝络瘀阻。故可以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疏肝为主方,配合茵陈蒿汤退黄亦符合“治黄必治血、血行黄亦却”之经典说法。

4.肝脓肿邹某,女,60岁。因寒战、发热,右上腹胀痛2天住院。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20×10°/L,中性80%,肝胆B超及CT均提示肝脓肿,肝功能/L、/L、/L、/L, 予广谱抗生素、保肝、营养支持西药治疗10天,患者间断发热、寒战,恶心、纳差症明显,请中西医结合肝胆科会诊后转科治疗,患者人院后大便干燥,3天一行,小便色黄,口苦,舌质暗、边尖红,脉弦数。在西药继抗炎、对症治疗同时,予中药血府逐瘀汤加五味消毒饮以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桃仁、金银花各20g,红花、蒲公英、地丁、陈皮各15g,柴胡、赤芍、当归、生地、野菊花、川芎各12g,草决明、连翘、栀子、牛膝各9g。服药7剂后,患者无寒战、体温接近正常,以前方减轻清热解毒药量,加以益气滋阴之太子参、黄芪等,巩固疗效,10天后患者各项化验指标正常,复查B超:脓肿明显缩小出院,出院后继服中药15剂。病情无反复,停药。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无不适主诉。[刘四清,王文鸽.血府逐瘀汤在肝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8,29(7):896]原按:肝脓肿属中医“肝痈”范畴,病因湿热疫毒之邪羁留不除肝右叶s6见条状致密影是啥意思,深伏血分,肝为藏血之脏,血之运行赖肝气疏泄,肝病则气失条达,久之络脉阻滞而成瘀,故出现血瘀之舌脉变化。治疗以血府逐瘀汤疏肝、活血通络,配以清热解毒之品,直达病所,使热清毒解,使疾病较快恢复。

5.肝内结石孙某,男,44岁,技术员,1986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自1985年5月因低热、胁胀痛拒按,连及胸背,呕恶纳差等症反复发作,某医院B超:“肝右前叶内见0.2cmx 0.4cm, 0.6cmx 0.3cm, 0.4cmx 0.7cm等多个致密性光点,其后有声影,“胆囊无异常”。诊断为肝内结石。经用熊去氧胆酸片、结石通、利胆醇等西药并结合中药排石汤治疗5月余鲜效,转来本院。现症:右胁肋胀痛拒按,连及胸背,食后更甚,时发呕恶,午后低热,巩膜及皮肤发黄,困倦乏力,口苦咽干,大便时干时稀,小便黄少。舌质红两侧有紫斑,苔黄腻,脉弦细数。B超探查:“肝右前叶内见四个致密性光点, 其后有声影。其中最大者0.7cmx 0.5cm, 最小者0.3cmx 0.4cm、胆囊增大、壁毛糙。按湿热型辨证处方。服药30剂后,诸症逐渐减轻,疼痛拒按基本消除,B超复查:“肝右前叶内见0.5cmx 0.4cm, 0.4cmx 0.3cm, 0.2cmx0.3cm致密性光点,后有声影”、“胆囊无异常”。表明影象较前有好转。继

守前法前方加减处方,每2日1剂,继服2个月,症状、体征消失,B超再次复查:“肝右前叶内见0.4cmx 0.3cm一致密光点, 后有声影”, 与前几次比较显著好转。再按瘀滞型论治,配制蜜丸一料善后,追访3年未发。[黄骏.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肝内结石1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1,4(13):12-13](四)胁痛(慢性胰腺炎)。

张宪林将血府逐瘀汤加减用于治疗3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药物组成,血府逐瘀汤原方加地龙12g,水蛭6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3g,30剂。结果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其中转手术2例,总有效率86.67%。[张宪林,王海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胰腺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7):866]典型病例:李某某,男,45岁,以“左胁下胀痛3年”于2007年2月26日就诊。患者3年前突然出现左胁下及左上腹剧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向腰背部放射,以左侧为著。弯腰或起坐前倾时疼痛可减轻,仰卧时加重,伴发热、恶心呕吐。经检查血清淀粉酶和B超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当时给予胆囊切除术及对症治疗,症状好转,然遗留左胁下胀痛,夜间为甚,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微黄,舌底脉络迂曲,脉沉滞。辨证为肝气瘀滞,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6g,桔梗10g,炒枳壳10g,怀牛膝10g,郁金15g,川楝子10g,元胡10g,生甘草10g。服上方7剂复诊,左胁下刺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方继服7剂症状消失。[李彦杰,冯晓东.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97]原按:患者气郁日久,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气病及血,气滞血瘀,故疼痛夜间为甚。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突出了全方主旨;生地、当归、赤芍、川芎熔凉血、活血为一炉,动静结合调其血分;柴胡、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以治其气分,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不瘀;炙草调和诸药;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枳壳、川牛膝下行,一升一降通行气血,引领诸药周遍全身上下内外。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元胡“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与川楝子、郁金相伍疏肝气,泻肝火,畅血行,止疼痛。诸药合用,气行血畅而疼痛自止。

(五)便秘(黑肠病)。

任某,女,70岁,2009年4月7日诊。以便秘5年为主诉。患者近5年

来便秘,前2年靠灌肠方能解便,近3年常无便意,仍需2天灌肠1次。且伴有头痛,左下腹痛,腹胀,矢气多,曾在他院服补气,健脾,润肠中药数百剂效不佳。肠镜检查示:①黑肠病;②结肠运输试验缓慢;③乙状结肠过曲;④直肠前突。西医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求于师处中药治疗。患者纳食一般,睡眠不实,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燥,脉大有力。处方:生地黄30g,当归30g,赤芍30g,桃仁12g,红花10g,炒枳壳6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怀牛膝15g,甘草6g,芒硝(冲服)10g。20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10剂排便已正常,睡眠好转,遂减芒硝为5g,续服疏肝活血药治疗。[何延中,敖祖松.张磊主任医师应用血府逐瘀汤经验.河南中医.2010,30(7):647]。

原按:张师认为,本症属血脉瘀于大肠,肠道血脉运行不畅而致便不能解,下腹痛,腹胀,矢气多。亦符合肠镜所查的黑肠病,结肠运输试验缓慢等。方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肠道之瘀,重用当归活血润肠通便,生地黄、赤芍凉血活血润肠通便,莱子以理气消积除胀,稍加芒硝以助泻下之力。

四、妇科疾病

(一)月经不调

张某,女,28岁,已婚,2006年5月9日初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10年前月经基本正常,以后逐渐推迟,开始为28天1潮,进而为2个月1潮,且月经期延长,每次需10天左右方净,月经量多,色黑有血块,伴小腹坠胀疼痛,曾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此次来诊时,月经已55天未潮,行妇科检查确诊未孕。诊见患者面色青,精神、饮食尚可,口不渴,二便正常,白带量少,小腹时痛,舌质暗淡,苔薄,脉弦沉。诊为瘀血内阻胞宫,冲任失调。治宜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解郁。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各12g,丹参20g,赤芍12g,川芎9g,郁金20g,生地15g,当归20g,怀牛膝20g,桔梗12g,白术15g,香附10g,水煎服。二诊:上药服完后月经来潮,色黑有块量多,小腹痛减轻,继服上方5剂。三诊:患者服用上方后诸症减轻,1个月后月经复潮,5天即净,此后月经基本按期而至,经量、经色、经期正常。[冯俊婵,郭士英.血府逐瘀汤妇科运用举隅.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6):360]。

原按:引起月经不调原因很多,以脾虚、气虚、血虚、气滞肝郁、寒凝胞宫、血热妄行、冲任损伤多见。但本例患者月经不调达5年之久,久病必

有瘀,患者面色青,脉沉弦,舌质暗淡,知其病久心情抑郁,又加延误治疗,致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故以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而调经,方中加用木香、香附、柴胡行气解郁,疏畅气机,因此收效甚佳。

(二)产后及流产后出血

李某,女,29岁。于2004年4月2日初诊。自诉药物流产后15天阴道出血不止伴有下腹部坠胀感,血量时多时少,色紫暗,有血块,舌边有瘀点,脉弦有力。B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宫腔内见宽约1.2cm带,光带内见短柱状光斑光点及不规则小暗区,提示:不全流产。给予血府逐瘀汤5剂,水煎服,日1剂,服2剂后排紫黑色血块,3剂后血止。6天时复查B超,子宫正常大小,未见占位性病变。治疗方法: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流产组药用当归、生地、川芎、牛膝、枳壳各10g,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各12g,甘草、桔梗各6g。产后组加黄芪15g、阿胶10g。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李素芳.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产后及流产后出血10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67]。

(三)崩漏

封某,40岁。已婚,农民。2000年4月20日初诊。患病1年余,经多方医治无效。月经先后不定期,每次来潮必逾二十余日,月内净期不及10天,精神非常苦恼,现症:经前小腹疼痛,血量多,下后稍缓解,血色紫暗有块,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无华,唇舌色淡,边有瘀斑散在,舌下静脉紫胀,形体颇丰,脉弦涩。诊为崩漏,证属瘀血内阻,痞血不去,血不归经,投血府逐瘀汤加三七1剂显效,3剂治愈。随访至今未复发。[暴永贤.血府逐瘀汤治疗崩漏的体会.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54]。

(四)痛经

丁月芳以血府逐瘀汤(炒当归、赤芍、桃仁、怀牛膝、炒枳壳、制香附各12g,川芎、青皮各10g,甘草5g,延胡索15g,红花6g)为基本方,并随症增减,治疗血瘀型痛经62例,于每月经前7天开始服药,服至月经来潮,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愈40例,好转18例,未愈4例。[丁月芳.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62例.新疆中医药.2003,21(3):10](五)闭经

宋某,女,45岁,于2007年11月12日因“停经3个月”到我处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停经,左侧偏头痛,乳房胀,口干口苦,善太

息,急躁易怒,不欲饮食,夜寐梦多,近3个月体重增加10斤,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有经前偏头痛病史6年,经行则止。辨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方药: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桔梗6g,炒枳壳6g,怀牛膝15g,制香附15g,急性子20g,生甘草6g。服上方15剂月经至,量少色黯,经期3天,偏头痛好转,大便稀,舌脉同前。守上方去制香附、急性子,怀牛膝减至10g,加冬瓜仁30g,泽泻10g。又服上方10剂,月经如期而至。[李彦杰,冯晓东.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97]。

原按:此案患者因情志刺激,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闭经。乳房为肝经所过部位,故发生胀闷;肝失调达柔顺之性,故急躁易怒;肝郁化火,内扰心神,故夜寐梦多。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调经,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急性子可破血软坚,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合急性子、制香附共奏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功。本患者体重增加明显,肥胖之人多痰多湿,痰湿阻滞冲任,亦可导致经闭,故复诊加冬瓜仁、泽泻以利湿化痰、荡涤湿浊。药证相符,即能获效。

(六)输卵管阻塞不孕

楼某,女,32岁,农民,1996年6月10日诊。婚后同居5年未孕,辗转医治无效。初诊:月经常衍期,经来血红夹紫黑血块,经行小腹作痛,临经乳房作胀,烦躁易怒,经后便溏薄,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舌边有瘀点,脉弦细。妇检: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倾,附件压痛明显。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炎、伞端完全性梗阻。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白带常规检查:脓细胞(++),霉菌(一),滴虫(-)。男方精液常规检查正常。证属肝血瘀阻,胞经气滞不通,难以受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川芎、甘草各5g,当归、生白芍、红花、穿山甲、川牛膝各10g,生地、桃仁、路路通、红藤各15g,青皮、桔梗各8g。7剂,水煎服。7月17日复诊:此次月经准期而至,经行小腹胀痛大减,临经乳房作胀、烦躁易怒缓解,今适经净,前方去桃仁、红花、路路通,加三棱、莪术、水蛭,再服7剂,嘱次月月经净后3日继服第二方7剂。9月25日因停经40天,未服原方前来复诊。月经愆期,低热泛恶,纳食不馨,经妇检和妊娠试验阳性,诊断为早孕。嘱注意休息调养,后随访足月顺产1男婴。[潘兴成.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27例.四川中医.2002,20(6):56]。

五、泌尿系统疾病

水肿

某女,49岁,颜面、手足部浮肿反复发作2年余。晨起颜面肿甚,傍晚手足肿甚,按之凹陷,浮肿每在经前加重,与情志、饮食有关。伴身倦,眠差,多梦,口干不思饮水,手足心热,入夜尤甚。舌质红,苔薄白,脉涩。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中医诊断:阴水。证属气滞血瘀、水泛肌肤,处以基本方加木香10g,防己24g,守方进药6剂,浮肿消退,又以舒肝健脾益肾调理而善后。随访1年,疗效稳定。[白峻峰.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水肿病30例.湖北中医杂志,1992,6(14):20]。

原按:血之与水,并行不悖,生理相关,病理相传。唐容川曰:“盖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肺主水道,心主血脉;在躯壳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一阴一阳皆相联属”,“瘀血化水,亦作水肿”。笔者受其启示,试用活血化瘀、水血并治之法治疗,使瘀化水行,浮肿消退。验之临床,疗效确切。

六、呼吸系统疾病

(一)特发性气胸

用血府逐瘀汤合补肺汤(桃仁、当归、川芎、赤芍、枳壳、桔梗各10g,柴胡、红花、生甘草各6g,生地12g,川牛膝15g)加减治疗特发性气胸40例,胸部刺痛剧烈加制乳没各6g,制延胡10g,三七粉(分冲)3g;血瘀气滞,胸闷者加沉香6g,郁金10g。治愈35例,显效4例,有效1例,治愈率为87.5%,平均治愈时间为8天。[张京楠,武玉兵,刘向丽.血府逐瘀汤合补肺汤治疗特发性气胸40例临床体会.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4):411](二)支气管哮喘

王某,男,45岁,1989年3月16日初诊。患者有哮喘病史10余年,每次受凉遇冷而发作,以往用氨茶碱,扑尔敏、抗感染的西药治疗,效果尚好,近2个月来,发作频繁,用西药效果欠佳,而要求中医治疗。诊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胸满闷痛,张口抬肩,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夜间尤甚,咽干舌燥,渴不欲饮,面色晦滞无华,舌紫暗边有瘀斑,脉弦涩。证属痰瘀互结,肺气失降。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赤芍、紫苏子、苦杏仁、当归

各15g,川牛膝、红花、枳壳、桔梗、麻黄各10g,白芥子、莱菔子、桃仁各12g,甘草5g。水煎,每天1剂,服药6剂,咳嗽稍减,胸满闷痛好转,仍气喘痰鸣,呼吸困难。依上方加地龙15g,蝉蜕12g,又服6剂,咳嗽消,气喘痰鸣缓解,已能平卧,守上方再服12剂,症状完全消失,嘱服六君子汤调理半月,以资巩固,随访3年,未见复发。[文鸿焕.血府逐瘀汤治疗急症验案5则.新中医.2001,33(12):58]。

原按:本例乃因痰瘀互结,阻塞气道,肺络瘀滞,使肺气宣降失常,方用血府逐瘀汤加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麻黄、苦杏仁等,有活血祛瘀、化痰平喘作用,加地龙、蝉蜕解痉,增强平喘功效,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效果显著。

七、免疫系统疾病

(一)千燥综合征

患者,女,62岁,干部。2006年1月4日就诊。患干燥综合征5年,肝硬化4年,自服保肝西药。刻诊:皮肤干燥,面色黧黑,双目黄染干涩,嘴角开裂口干,神疲乏力,心情不畅,肝区刺痛,五心烦热,下肢水肿,尿少黄,大便燥结,舌质暗有瘀斑,苔燥,脉滑数。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0g,茵陈15g,牛膝、桔梗、柴胡、牡丹皮、枳壳、香附各10g,生地、丹参各3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半个月,大便通畅,口干、肝区痛、烦热均减,肝功能正常。上方加减治疗6个月,干燥症状明显好转。[王菲菲,马健.血府逐瘀汤治疗干燥综合征举隅.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71]。

原按:干燥综合征是由燥热伤津,阴虚液亏而导致的一系列病变过程。阴虚生内燥,燥气伤津液,阴津耗伤则津不运血,血不载气,血液浓缩变稠,血行涩滞不畅,瘀血乃成。反之瘀血形成后又会加重干燥程度。干燥综合征病程较长,病久则邪气入络,由气及血,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瘀血停滞为患,即“久病入络或气分失治,则延及于血”。瘀血形成之后,一方面可阻碍气机升降,使津液敷布失常;一方面瘀而化热,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口眼干燥症状。如《血证论》曰:“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凉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辅以枳壳、柴胡疏肝理气,气行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血下

5

行;甘草缓解,通百脉调和诸药;其中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更利于发挥。随着燥热伤津,阴虚液亏,久则瘀血阻络,血脉不通,需凉血活血,予紫草、牡丹皮、赤芍药等。如瘀血日久,内生热毒,还需要清热解毒,予蜀羊泉、七叶一枝花、土茯苓等。本病多发于中年妇女,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藏血之脏”,如血虚阴亏之体,复加情志郁结,气机不畅。可致气滞血瘀;或气郁肝火,灼伤津液,形成津亏郁热斑瘀。

(二)过敏性紫癜

某女,22岁。两下肢紫癜反复发作2年,经治疗后好转,停药又复发。诊见两下肢皮肤散在黯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不退,伴双膝关节疼痛,时有腹痛,精神倦怠,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小便肉眼可见血尿。舌质紫黯、舌尖可见瘀点、苔薄,脉弦涩。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证属瘀积肌肤,脉络不通,治拟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柴胡、小蓟、丹皮、枳壳、桔梗各10g,仙鹤草、牛膝、生地、太子参、怀山药各15g,甘草5g。7剂后,皮肤紫癜及肉眼血尿消失,余症缓解。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4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王茜茜.血府逐瘀汤皮肤科临床应用一得.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50]。

原按:本例患者由于脾气亏虚,脾不统血,致血不归经,离经之血,溢于脉络之外,瘀积肌肤所致,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加仙鹤草、小蓟、丹皮凉血消斑;太子参、怀山药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行气、祛瘀通络、凉血消斑之功。

八、男科疾病

(一)阴茎异常勃起

患者,男,43岁。诉近2个月来阴茎异常勃起时作,每次长达数小时。曾用已烯雌酚、镇静剂治疗,并行阴茎海绵体分流术,但仍阴茎疼痛,皮色紫暗,牵及少腹,排尿欠畅,头晕目眩,心烦不安,舌淡紫少苔,脉细涩。辨为败精阻窍,治拟化瘀通窍、活血通络。选血府逐瘀汤、虎杖散加味,方药组成:生熟地各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牛膝10g、当归10g、虎杖10g、王不留行10g、苏木10g、连翘10g、浙贝母10g、丹皮10g、皂角刺10g、琥珀10g、生牡蛎30g、丹参30g、生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4剂后阴茎退缩,少腹痛止。守方21剂后,症状消失。[刘建国,马健.

血府逐瘀汤在男科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81]。

(二)无精子症

患者,男,27岁。婚后2年不育,当地就诊,经检查生殖器无异常,爱人无妇科疾患,精液常规及离心沉淀后都未发现精子,曾服五子衍宗丸、龟灵集未能见效。面色微黯,阴囊湿冷,舌质黯紫,苔薄白,脉来沉涩。辨证为气滞血瘀,精道受阻。治以理气化瘀,兼以补肾。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大熟地12g、川牛膝10g、柴胡10g、制水蛭10g、香附12g、小茴香10g、干姜10g、沙苑子10g、怀山药18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甘草9g。药进7剂,自觉阴囊湿冷好转。又加减服42剂,精液常规检查,整个视野9个精子,无活动力。故守原方加减,坚持治疗6个月,后在生殖中心行单精子卵泡浆注射,其妻次年生1男婴。[刘建国,马健.血府逐瘀汤在男科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81](三)射精痛

患者,男,25岁。婚后不足1年,每届行房睾丸剧痛不可忍,有时行房1次,3天不得恢复。外生殖器体检(-),其妻妇检均正常。患者平素体健,伴有腰酸腿软,面色晦滞,脉沉细,舌淡红,舌尖少许瘀点。辨证阴毒蕴结肝经,肾阳不足,治宜活血化瘀为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出人,方药组成:桃仁10g、红花5g、生熟地各10g、川芎6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6g、枳壳6g、橘核络各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三棱、莪术各10g、失笑散15g(包)、生甘草5g。水煎服,服药14剂后,疼痛大减,但时有遗精。嘱其增加性生活频率,再服14剂后症状完全消失。[刘建国,马健.血府逐瘀汤在男科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81]。

原按:中医文献尚无该病的记载,相当于阴痛、阴茎痛。如《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痛候》中说:“肾气虚损,为风邪所侵,邪气流注于肾气与阴气相击,正邪交争故令阴痛。”唐荣川在《血证论》中提出:“前阴属肝,肝火怒动,茎中不利,甚则割痛。”现代中医则称为房事茎痛。笔者所用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通络;枳壳、橘核络理气散结疏肝;川楝子引血下行,败血去,新血生。川楝子清肝,柴胡疏肝,延胡索、三棱、莪术、失笑散化瘀止痛。活血祛瘀药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因缺血缺氧造成损害的修复。此外,此病临证勿忘本病的病位在肝经,据临床所见,必须辅以清肝,或疏肝,或柔肝,或养肝,不一而足。

(四)不育

李某,男,36岁,农民,2005年3月27日初诊。婚后育1女,已10岁,持二胎生育证已4年之久,爱人仍不受孕,女方各项检查均正常,男方性功能正常,无其他不适,惟每次精液常规化验均提示不液化,多方求治而不愈。观其所持病历,所服西药多为消炎药、维生素类,中药多为滋阴壮阳或清热解毒之品,服后亦无明显不适。从事运输业,肌肉结实有力,观其舌,质稍暗,.脉弦有力。坚结之人,津液濡润不足,日久成瘀生热,瘀热灼津则精液黏稠不液化。百方不效,用活血化瘀法调之。方选血府逐瘀汤合增液汤进行治疗。方药如下:桃仁15g,红花15g,生地黄25g,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2g,柴胡12g,枳壳12g,甘草6g,川牛膝15g,桔梗12g,丹参15g,水蛭5g,玄参25g,麦冬30g,枸杞子15g。初服药后大便稍溏,2剂后正常,坚持治疗半月,检查精液提示30分钟液化完全,第二月爱人怀孕。[李景顺.血府逐瘀汤在不孕不育症治疗中的应用.河南中医.2006,26(8):77]。

九、耳鼻喉科疾病

(一)喉痹(声带息肉)。

程某,女,38岁。1998年9月3日初诊。因3天前情志不遂,突然出现轻度声嘶,咳嗽痰多,未予重视。声嘶遂渐加重,甚至出现失音。患者平常性格内向,时感胸闷,嗳气,经期不调,色深红,咽喉部常有黏痰难于咯出。检查:双侧声带前、中1/3处有半圆形隆起,自声带边缘长出,尤以右侧为重,色黯淡。声带边缘附有少量黄黏痰。舌质暗红,脉涩。诊断为声带息肉。局部辨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药用: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药10g,川芎12g,柴胡10g,浙贝母12g,生牡蛎20g,桔梗8g,莪术10g,郁金15g,生地黄10g,蝉蜕6g,木蝴蝶15g,牛膝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治疗期间禁声。服上方25剂,声嘶、咳嗽症状消除,言语清亮。检查:声带呈瓷白色,半圆形隆起消失。[刘素琴.严道南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耳鼻喉疾病经验.河北中医,2001,23(2);98]原按:声带息肉属中医慢喉喑范畴,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瘀互结,蕴于声带所致。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可行气活血,祛痰散结。

(二)喉痹(慢性咽炎)。

张某,女,42岁,教师。2004年1月16日初诊。咽干、咽痛、反复声音

嘶哑3年余,加重1周,经市级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声带肥厚”,输液、咽部雾化等治疗1周未效。刻下:神萎面愁,善太息,咽部暗红少津。后壁多个淋巴滤泡增生,其色暗紫,月经愆期,舌苔薄黄,舌暗红有瘀斑,脉沉细而涩。脉证合参,证属气血瘀阻咽喉之喉痹。治宜疏肝理气,滋阴养血活血,散结消肿。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处方:桃仁12g,红花9g,生地12g,当归9g,赤芍12g,川芎9g,桔梗6g,牛膝9g,柴胡9g,枳壳12g,玄参12g,浙贝母9g,生牡蛎15g,麦冬15g,蝉蜕9g,炙甘草6g。服药5剂后,咽部有清利感,听其发声已渐好转。效不更方,服药1个月而咽炎得愈。[李德珍.血府逐瘀汤验案三则.江苏中医药,2008,40(5):52]。

(三)突发性耳聋

禹某,男,44岁。1998年4月9日初诊。患者形体消瘦,平时气短乏力。上午工作劳累后感左耳如蝉鸣,几分钟后听力突降,感耳胀。无发热,眩晕、恶心呕吐。检查:耳镜检查无异常,纯音听阈示感音神经性聋,中度听力损失,听力曲线呈下降型,纯音听阈、听性诱发电位测试符合耳蜗性耳聋。舌质淡紫,脉弦涩。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局部辨证为气虚导致的耳窍气血痰阻。治宜益气活血,通窍开闭。药用:桃仁15g,红花12g,白芍药12g,柴胡15g,赤芍药15g,牛膝20g,川芎12g,当归10g,生地黄15g,枳壳15g,甘草6g,葛根15g,石菖蒲15g,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桔梗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耳胀、耳鸣明显减轻,听力亦好转。检查听阈下降15dB。仍予原方加磁石20g、熟地黄15g,连服10剂而愈。[刘素琴.严道南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耳鼻喉疾病经验.河北中医,2001,23(2):98]原按:患者平时气短乏力,为气虚表现。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故气虚血瘀。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牛膝活血;柴胡入少阳经,轻清行气;石菖蒲、枳壳行气通窍,桔梗载诸药上达病所,使耳窍之气行血活,故能开闭通窍;白芍药除柔肝外,还防桃仁、红花之类削伐太过;甘草调和诸药。

(四)鼻窒(慢性肥厚性鼻炎)。

田某,女,58岁。1999年4月9日初诊。患者有慢性鼻炎6年余,经多次治疗无效。刻诊:鼻塞,鼻涕量多,色黄或白,质黏,卧位时下侧鼻腔堵塞严重,张口呼吸,嗅觉减退,时感头痛头胀。检查:鼻黏膜肥厚,色黯红,下鼻甲肥大,表面不平如桑椹状,触压质硬,滴用血管收缩剂不敏感。舌质

黯红,脉弦涩。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证属久病致瘀,阻塞鼻窍。治宜活血化瘀,开闭通窍。方用:桃仁12g,红花10g,赤芍药15g,川芎12g,生地黄8g,桔梗8g,柴胡8g,牛膝15g,枳壳10g,甘草6g,当归10g,石菖蒲10g,皂刺15g,辛夷12g,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14剂,鼻塞、鼻涕及头晕头胀减轻。原方去生地黄,加黄芪15g、茯苓10g,又服25剂,鼻塞、流涕、头晕头痛明显减轻,夜寐可。检查:鼻甲肥大明显减轻,触之弹性良好。上方又服12剂而愈。[刘素琴.严道南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耳鼻喉疾病经验.河北中医,2001,23(2):98]。

原按:慢性肥厚性鼻炎属祖国医学鼻窒范畴。鼻为清窍,久病多瘀,阻塞清窍。治宜活血化瘀通窍。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配以薏苡仁健脾燥湿,皂刺散结,石菖蒲开窍,又配辛夷、升麻、桔梗引药上行,宣通鼻窍。

十、眼科疾病

(一)眼科血证

于怀宇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眼科血症(外伤性眼内出血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65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3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5例,手术后眼底出血3例)160例,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5.6%、90.7%、90.4%、40%、100%。总有效率86.9%。[于怀宇.血府逐瘀汤治疗眼科血证160例.内蒙古中医药,1993,(1):10]。

(二)视网膜震荡

在使用血管扩张剂、维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视网膜震荡36例,总有效率91.7%。血府逐瘀汤治疗视网膜震荡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增进视功能。[阮冀军,黄自力,朱文映.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震荡36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2):17]。

十一、骨关节疾病

(一)颈椎病

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0例,并随机选择60例西药治疗作对照组,治疗14天为1个疗程,1至3个疗程观察病情改进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3个疗程后改进率均高于西药对照组(P

(二)骨关节炎

王某,女,52岁,教师,于2005年7月1日初诊。患者膝关节疼痛5年余,2年前因外伤加重,经中西药、针灸、理疗等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自述膝关节疼痛,肿胀,X线平片显示:膝关节间隙变窄,髁间突骨刺形成,髌骨边缘骨赘形成。诊断为骨关节炎。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处方:血府逐瘀汤去生地、桔梗。加萆薢25g,车前子15g,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各1次,连服15剂。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嘱其服壮腰健肾丸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无复发。[李俐,吴岩,何广富.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53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58]。

(三)热痹(类风湿关节炎)。

王某,女,32岁。20年前感觉双手指关节疼痛,时轻时重,数月后受累,关节肿胀,活动略受限,肘腕关节疼痛,发热、无力。于某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服用消炎止痛药效果不好。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手掌及足多汗,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投以生地15g、桃仁、红花、当归、柴胡、赤芍、枳壳、牛膝、连翘、泽泻各20g、茯苓30g、甘草5g,服10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继用20剂,诸症状消失,至今未复发。[吴兴杰,刘松江,陈静.血府逐瘀汤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92,(6):49-50](四)骨髓炎

谢某,男,31岁,1989年3月7日就诊。左上臂疼痛5年,间断发作,时轻时重,近半年加重。X光片示:左肱骨中段骨髓腔内有不规则之骨质密度降低区,骨膜可见明显反应,呈不规则改变,诊断为左肱骨骨髓炎。左肱骨中段外侧明显肿胀,轻按柔软,重按较硬疼痛,皮下有索条壮隆起,皮色微红灼热,左手活动受阻,舌质暗红、且边有瘀点,苔黄腻,脉沉细弦数。投以牛膝、当归、川芎、生地、浙贝、大黄各12g、桃仁、红花、柴胡、桔梗、芒硝各9g、蒲公英、冬瓜仁、牡蛎、苡仁各24g、水煎服;另以血竭、红花各16g、大黄、青黛各24g,共为细末,酒调成糊外敷。5剂后,疼痛大减,皮下索条状物变小,灼热感及活动受阻均有好转,伴乏力、便溏、纳差,方中减芒硝、大黄、蒲公英,加黄芪,焦三仙各16g,20剂后诸症悉除,左臂活动自如,随访至今,未复发。[吴兴杰,刘松江,陈静.血府逐瘀汤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92,(6):49~50]。

原按:骨髓炎为持重劳损,经络受伤,血瘀气滞,而湿邪乘机而入,湿

瘀内阻,化为热,侵入骨髓而成。故当以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利湿为大法,内外合用,增强疗效,瘀血去,新血生,湿热除,气机畅,故获佳效。

(五)痹症(坐骨神经痛)。

张某,男,34岁,1992年10月2日就诊。右臀部疼痛,牵引右下肢外侧,直至足背麻木胀痛十年。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服用中,西药物,针灸、理疗治疗,时愈时发。近日因疼痛加剧,牵引右下肢,直至足背麻木疼痛,人夜尤甚,脉弦涩,舌净无苔,拟方:生地15g,全当归、赤芍、红花各10g,桃仁12g,川芎、枳壳、桔梗、川牛膝各10g,木通20g,元胡、茜草根各10g,甘草5g,4剂后,右臀部及右下肢麻木胀痛大减,继用10余剂,疼痛消失,能上班工作,随访1年未见复发。[吴兴杰,刘松江,陈静.血府逐瘀汤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92,(6):49~50]。

原按:关节筋骨疼痛,临床多以风湿论治,本例患者,病情缠绵日久,“久病不已,责之于血”,“久病多瘀”故处以血府逐瘀汤,乃常中之变法。(六)肋软骨炎

李某,女,30岁,2000年11月21日初诊。10天前患者自感左胸肋部疼痛,为持续性隐痛,活动时加重,并扪及肿块,自服去痛片无效。查:左侧胸部第3肋软骨处隆起肿大,皮色正常,压痛明显。舌暗红、苔白,脉弦涩。胸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诊断:肋软骨炎。证属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处方:桃仁、柴胡、延胡索、郁金各12g,红花、枳壳、赤芍各10g,川芎、桔梗、土鳖虫各9g,当归15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7剂后疼痛消失,但局部肿块无明显变化,上方加三棱、莪术各10g,继服10剂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贾利辉,李英敏,藏广义.血府逐瘀汤外科治验举隅.新中医.2003,35(4):64]。

原按:肋软骨炎以局部结块隆起,自觉疼痛,不化脓为其特点。《圣济总录》云:“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故本病是由于气血失于流畅,气滞血凝积聚而成,治疗上应用活血化瘀之血府逐瘀汤合破血散结之三棱、莪术,可使肿消痛止,诸症悉除。

(七)胁痛(肋骨骨折)。

张某某,男,42岁,农民。因右胸创伤住院。患者右胸受伤疼痛,胸闷气急,呼吸及咳嗽时右胸疼痛加剧。右侧胸廓饱满,触痛、拒按,摸之有捻发音,胸廓前后挤压试验阳性。B超示:肝脾肾未见异常。胸部X线示:右胸第5~10后肋肋骨骨折。其中右侧第5、6肋骨移位100%;第7、8、9肋骨移位60%;第10肋骨无移位;右中下肺见大片高密度阴影,上缘呈外高内低凹面向上圆弧形,右膈面及肋膈角消失,心影及气管轻度左移;两侧显示肺野清晰,左膈无殊。意见:右胸第5~10肋骨骨折伴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当时因受骨折部位限制,暂不予胸腔穿刺术,给予抗感染止血药输液治疗,效果不显。邀余会诊。诊见: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咳嗽伴有痰中带血,胸痛,面色不华,乏力,精神不振,发热,纳差,小便短赤,便秘7天,舌质紫黯、苔薄黄,脉弦涩,昼夜体温波动于38℃~39.5℃之间。证属右胸多发性肋骨骨折,瘀血凝滞。治法:活血破瘀,泻火通便。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赤芍、柴胡、甘草、川芎、川牛膝各10g,生地、红花、生大黄(后下)各12g。桃仁15g,枳壳、三棱、莪术各6g,桔梗3g。3剂。二诊:药后体温37.8℃,已解少量大便,胸闷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原方去生大黄,加穿山甲(先煎)、郁金各12g,仙鹤草30g,制大黄20g。5剂。三诊:大便溏,每日2次,咳血止,体温37.4°C,每餐可进3两稀粥。上方去仙鹤草、制大黄、三棱、莪术,加白术、茯苓、熟地,服药10剂。药后咳嗽、胸闷除,大便正常,能起床站立,右侧胸部有隐隐牵痛感。胸部X线示:右中下肺大片高密度阴影消失。四诊用八珍汤合续骨养筋药善后。40天后胸片复查:右胸肋骨骨折愈合期。[余水园.血府逐瘀汤治疗痛证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41]。

原按:患者胸部受伤,肋骨骨折,血络受损,溢于脉外,形成血胸。瘀血内阻,气机郁滞,而胸闷气急胸痛,咳吐痰血。瘀血内阻郁而化热,则发热、便秘。故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加三棱、莪术祛瘀止痛,大黄泻下清热,活血祛瘀,郁金活血利气止痛,仙鹤草凉血止痛。

十二、皮肤病

(一)银屑病

张某,男,40岁,工人。患者以全身性红斑、鳞屑、瘙痒、反复发作20年加重1月之主诉于1998年7月6日初诊,查:膝前肘后及四肢伸侧、背部可见大片地图状肥厚性红斑,上覆较厚的白色鳞屑,搔之易脱,小腿及背部部分皮损顽厚干裂,头发呈毛笔状,指甲变厚,表面凹凸不平状如钉针,舌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滑。用血府逐瘀汤加槐米30g,三棱、莪术各6g,水煎

服,连服10剂后,鳞屑变薄,瘙痒减轻,皮损变成岛屿状,继用上方加何首乌20g。共服30余剂,皮肤基本恢复正常,病告痊愈。[韩世荣.董永丰主任医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皮肤病经验举隅.陕西中医.2001,22(3):168-169]原按:董老认为银屑病初发以血热为主,病久则常为血瘀,本例反复发作20年,久病多瘀,加之皮损顽厚干裂,舌边有瘀点,乃血瘀于肤,郁久成块,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干裂作痒。董老在治疗这类病证时多采用理气活血化瘀,佐以凉血解毒之法,并注重三棱、莪术的用量。

(二)黄褐斑

某女,42岁。面部出现黄褐斑2年余,主要分布在两颊部,如蝶形状分布,皮损颜色在月经前加重,曾经多种方法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心烦易怒,经前乳胀,月经量少色黯,淋漓难尽,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诊断为黄褐斑,证属气滞血瘀,治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药用:柴胡、赤芍、当归、红花、桃仁、香附、桔梗、刺蒺藜、牛膝、甘草各10g,益母草、丹参各15g。7剂后,适值经前期,黄褐斑颜色没有明显变化,乳房胀痛较前减轻,原方加乳香、没药各10g,续服7剂后,经量转多色红,黄褐斑颜色变淡,原方加女贞子、旱莲草续服1个月,诸症好转,黄褐斑消退。[王茜茜.血府逐瘀汤皮肤科临床应用一得.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50]。

原按:本例患者由于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灼伤阴血,使颜面气血失和,面部失养,故发黄褐斑。气滞血瘀是主要病机,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祛瘀,行气解郁。其中柴胡、赤芍、香附、当归、红花、桃仁、刺蒺藜、牛膝、丹参、益母草、乳香、没药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凉血消斑;女贞子、旱莲草补肾养血,调理冲任;甘草调和诸药;桔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直达病所。

(三)急性湿疹

某男,52岁。患左下肢湿疹3年。诊见左下肢胫前皮损紫红,肿胀渗液糜烂,奇痒难忍,边缘皮肤肥厚,色素沉着,两下肢青筋暴起如蚯蚓状,伴体倦乏力,失眠,纳呆,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诊断为坠积性湿疹,证属湿热下注,血脉瘀滞,治拟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药用: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丹皮各10g,牛膝、金银花、滑石、鸡血藤各15g,夜交藤30g,甘草6g。7剂后,皮损无渗液,瘙痒较前减轻,

下肢肿胀未见明显好转,加车前子、冬瓜皮各15g,再服14剂,诸症好转。[王茜茜.血府逐瘀汤皮肤科临床应用一得.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50]原按:本例患者由于湿热下注,血脉瘀滞,故用血府逐瘀汤,一可开气血之闭,有利于湿毒的化解;二可活血止痒,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三可改善肌肤通透性,恢复脉络皮肤之功能。加丹皮活血凉血兼有解表之功;金银花长于清热解毒;滑石上开腠理而发表,下利便溺而行湿;鸡血藤活血通络;夜交藤养血宁心安神。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通络,凉血消风,走皮毛,开腠理,湿疹得消。

(四)硬皮病

苏某,男,14岁,学生。以左下肢皮肤带状变硬3年之主诉于1998年6月12日初诊。3年前因受寒邪侵袭,左股外侧一片皮肤呈淡褐色,发硬,轻度萎缩,难以捏起,因无痒痛之感而未重视,渐向远端延伸,就诊时已波及左侧小趾,局部出汗少,汗毛消失,活动不便,舌暗红,脉沉细。用本方加黄芪20g,蜈蚣2条,石斛20g,桂枝6g,重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外用热敷药(本院自产制剂)局部热敷。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局部开始变软,已有汗毛长出。嘱其继用前方化裁,坚持用药3个月皮肤基本恢复正常。[韩世荣.董永丰主任医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皮肤病经验举隅.陕西中医.2001,22(3):168-169]。

原按:硬皮病属结缔组织病,属中医“皮痹”范畴,西医无特效药物。董老认为此病由气虚阴亏,外受寒邪侵袭,日久导致血流不畅,瘀滞于肤,筋脉失养而变硬萎缩,用本方活血化瘀通脉,加黄芪以益气生血行血,蜈蚣功善走串通络活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加桂枝温经通阳,以助行血之功,石斛滋养胃阴,以育后天之本。

十三、外周神经血管性疾病

(一)腹膜后血肿

周永艺将131例稳定型腹膜后血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其中63例同时结合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常规组病例采用常规的抗炎、补液、抗休克、止血、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方法治疗,逐瘀组在采用常规方法之外,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水煎温服,人院后开始服用,每日1剂,直到胃肠功能完全恢复,腹膜后血肿及血尿消失后停用。血府逐瘀汤基本方:当归、川芎、红

花、桃仁、赤芍、生地、柴胡、牛膝、桔梗、枳壳和甘草。腹胀痛者加白芍、厚朴、炒莱菔子,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气虚者加黄芪,血尿者加茅根、瞿麦、萹蓄、木通、小蓟。结果表明:逐瘀组的胃肠功能恢复、血肿缩小和血尿消失所用时间比常规组明显缩短。[周永艺,林丽娟,陈木水.血府逐瘀汤治疗腹膜后血肿63例.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436](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张某,男,70岁,2000年7月5日初诊。右胁带状疱疹15天,经西药治疗皮损消失,但疼痛不止,痛如锥刺,固定不移,衣被触之更甚,彻夜难寐,伴心烦,精神萎靡。查:右胁部色素沉着斑及少量痂皮,排列成带状,未超过身体正中线。舌暗红、苔薄,脉细涩。证属气滞血瘀,肝火未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佐以清泻肝火。处方:当归、桃仁、龙胆草各12g,生地黄、延胡索各15g,川芎、柴胡、泽兰各9g,红花、枳壳、赤芍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5剂后疼痛显著减轻,睡眠好转。继服5剂,疼痛锐减,患处痂皮脱落,色素沉着减轻。效不更方,再服7剂而愈。[贾利辉,李英敏,藏广义.血府逐瘀汤外科治验举隅.新中医.2003,35(4):64]。

原按:本例由于肝胆火盛夹湿热蕴阻皮肤,日久湿热之邪虽去,但瘀血余邪留滞未化,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以血府逐瘀汤化裁,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取效显著。

十四、其他

(一)盗汗

曾某某,男,42岁。工人。1988年6月9日初诊。患者胸胁背部汗出,连作不体,夜间为甚,迄今已3月余。几次求治于余,曾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敛汗等法治疗均罔效,反汗出更甚。余百思不及其解,此乃止汗之常法,验之临床无不得心应手,为何用于本例而不应。再诊时见患者面色晦暗,胸胁部有明显压痛,不咳,舌质紫暗、舌尖有瘀点,脉沉涩。详询病史,乃知患者半年前因在井下施工时不慎被矿车碰伤胸部,青紫疼痛,在本院作X线摄片检查,胸肋未发现异常,经服止血片,疼痛减轻未再作其他治疗,方有所悟。证属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遂投血府逐瘀汤:当归尾10g,生地10g,桃仁10g,枳壳10g,牛膝10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0g,柴胡10g,枯梗10g,甘草3g。服药2剂,汗出已明显减轻,效不更方,

继投2剂而汗止,胸胁压痛亦消失。[廖杰忠.血瘀盗汗.湖南中医杂志.1991,20(5):32]。

原按:《医林改错》“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本例胸胁背部汗出,审其病因,乃外伤致瘀,瘀血阻滞,郁久化热迫津外出所致。故用血府逐瘀汤活其血,祛其瘀,药证合拍,瘀祛汗止,可见审证求因不可忽视。

(二)内伤发热

陈某某,男,56岁,1999年11月10日初诊。心中热半年余,体温不高,时有胸痛,血压不高,失眠多梦,日晡潮热,人夜胸中热闷,舌暗红有瘀斑,脉弦。处方:生地25g,川芎15g,赤芍15g,桔梗15g,牛膝15g,桃仁15g,红花15g,柴胡10g,枳壳15g,甘草15g,丹参15g,牡丹皮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11月17日二诊:明显好转,胸中基本不热,舌仍暗红,脉弦,上方去桃仁、红花,加郁金15g,以行气解郁,凉血活血,7剂。11月24日三诊:基本痊愈,胸不热,舌、脉正常,上方去牡丹皮,续服4剂,以善其后。[郝贤,马艳春.段富津教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验.中医药信息,2010,27(2):78-801

原按:瘀血发热,其发热时间多在下午或晚间,同时可见舌质略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等证。《灵枢·痈疽》认为:“营血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瘀血发热是内伤发热中一个较为常见的证型,此病似《医林改错》所谓的心里热(灯笼病):“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其人之热,为虚热,系胸中气滞血瘀所致。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瘀滞,不通则痛,故胸痛;气血瘀而化热,故心中热;内热上扰清空,故失眠多梦。因瘀血为阴邪,“阴邪旺于阴分”,故日晡(下午2~3点)潮热且夜间热甚,舌、脉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此病辨证要点在于胸痛,心中热,舌有瘀斑,诊为胸中有瘀血,瘀血着而不去,气机阻滞胸中,则瘀而发热。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以行气活血化瘀。方中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又可和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生地凉血并养阴;当归养血活血,可使祛瘀不伤正;丹参、牡丹皮凉血活血。二诊瘀血征象明显减轻,仍有气机不畅,故去桃仁、红花,加郁金,《本草汇

言》谓“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为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三诊去牡丹皮,以防寒凉太过。如此调治数日,则热退脉和。

(三)灯笼病

张某,男,44岁,工人。突然发生夜汗,每下半夜醒后,心胸出汗甚多,需用毛巾擦拭,汗后身凉,上半夜心里燥热。此即王清任所说的灯笼病,遂投血府逐瘀汤治之。处方:生地黄18g,当归6g,桃仁9g,炒枳壳9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牛膝12g,甘草4.5g。3剂水煎服。二诊:上方第1剂汗即止,服3剂即可,无需再药。[何延中,敖祖松.张磊主任医师应用血府逐瘀汤经验.河南中医.2010,30(7):646-647]。

原按: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所论的“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遂用血府逐瘀汤,竟收样鼓之效。

(四)肉瘿(甲状腺肿)。

杨某,女,56岁,1995年9月25日初诊。主诉:颈部出现肿块1个月,大约3cmx 1.5cm, 平时心绪不畅。脉弦、舌暗红有紫斑。证属:肝郁脾虚,气滞痰凝。脉络瘀阻,互结为块。治拟活血祛瘀,解郁行气,化痰散结。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赤白芍、槐仁、红花、枳实、桔梗、逍遥竹、当归、木瓜、槟榔、苏叶各10g,天葵子、白蚤休、胆南星、川芎、柴胡、甘草各8g, 牛膝20g, 生地、麦芽各30g。连服24剂后, 肿块明显缩小为,遂以健脾益气,化痰散结治之。处方:条参、太子参、白术、陈皮、姜半夏、苍术、黄柏、神曲、天麻各10g,黄芪20g,炙甘草5g,麦芽、茯神、鱼腥草各30g。服6剂后加白茅根30g,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9g,继服12剂,颈部肿块消失。[任丽娜.苏忠德妙用血府逐瘀汤四则.湖北中医杂志.1997,19(3):8-9]。

原按:肉瘿为郁结伤脾,脾气不行所致。苏师不用理气化痰之法,而单刀直入,一取血府逐瘀汤先攻其瘀。佐天葵子、胆南星、白蚤休化痰散结之峻品直达病位,血通痰散,故肿块消矣。为治其本,投以健脾益气之剂,扶脾而截生痰之源,以善其后。

(五)乳漏(乳腺导管炎)。

杨某,女,44岁,于1996年6月4日初诊。主诉:每晨乳胀,流奶汁2

个月,月经期血块多。西医诊断为乳腺导管炎。用小金丸15天后好转,不久复发,服中药1个月无效。诊见脉涩,舌暗红有瘀斑。证属:瘀血阻滞,外溢所致。治拟活血化瘀,引血归经。方取血府逐瘀汤化裁:当归、桃仁、牛膝、红花、枳实、桔梗各10g,柴胡、川芎、瓜蒌仁各8g,赤白芍、生地、麦芽各30g,服24剂痊愈。[任丽娜.苏忠德妙用血府逐瘀汤四则.湖北中医杂志.1997,19(3):8-9]。

原按:乳汁乃精血化生之物,常为哺育之品,40余岁之妇人焉能有之。苏师认为,乳漏为瘀血阻滞,血流不畅而外溢。欲治其病,必先解郁,解郁不过治络矣。用血府逐瘀汤则血行脉畅,精血归于脉,加麦芽收乳于血脉,相得益彰。

(六)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病)。

徐某,女,28岁,农场工人,1986年6月16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发现两乳房有硬块,扪之疼痛,经前期明显,伴心悸、胸闷、多疑善虑。查患者左右乳房外上方分别触及约2cmx 1.5cm、肿块各1枚, 质韧, 有压痛,推之能动,肤色不变,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舌边有小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为双侧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医诊断为乳癖,由气滞血瘀所致,治宜理气化瘀,软坚散结。处方:当归12g,桃仁10g,川芎10g,赤芍12g,红花6g,生地10g,川牛膝10g,枳壳10g,夏枯草12g,浙贝母10g,延胡索12g,莪术10g。服15剂后肿块渐缩小,疼痛消失。既效,再服10剂而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张根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乳腺襄性增生病47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21.]。

原按: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好发于青壮年,属中医“乳癖”范畴,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度而引起的慢性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和乳房发现大小不等之肿块。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多为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由于本病大多病史较久,故只囿于疏肝理气为主效之逍遥散类,难以取得良效,根据病久入络成瘀及“不通则通”之原理,投以行气止痛、活血祛瘀的血府逐瘀汤,减上升之桔梗、壅滞之甘草,伍以软坚散结之浙贝母、夏枯草、荔枝核。诸药相配,瘀化、气行、结消。

(七)脱发

张某,男,24岁,2008年5月2日初诊。以脱发3年为主诉。脱发呈散

在性,曾外涂“章光101”半年,效不佳。平素头发油腻,头屑多,始脱发时曾失眠,平时睡眠浅,纳食正常,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滞。处方:当归10g,生地黄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炒枳壳6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怀牛膝10g,炒苍术10g,羌活10g,甘草6g。10剂水煎服。二诊:脱发止,但未长新发。给予补肝肾乌须发治疗,新发渐生。[何延中,敖祖松.张磊主任医师应用血府逐瘀汤经验.河南中医.2010,30(7):647]原按:“发为血之余”,张师认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用血府逐瘀汤先活其血,犹如种庄稼“应先松土后施肥”。“肾其荣在发”,故瘀祛后再用补肝肾乌须发之药;方中炒苍术祛头发油腻之湿,羌活可达巅顶为引经药。

【实验研究】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血瘀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等5组,每组10只,分别给生理盐水和低、中、高剂量的血府逐瘀汤3天,每天1次,第4天处死动物,采血测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压积。结果:“血瘀”模型给药组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比黏度值均低于“血瘀”模型组,说明血府逐瘀汤对血瘀大鼠的血液黏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这种降低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果提示,血府逐瘀汤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黏度。[黄宏伟.血府逐瘀汤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甘肃中医.2005,18(4):39-41]。

根据王清任对血府的界定,心脏在血府所辖范围之内,心脏缺血缺氧的症状属其所列的血府血瘀之证:如心胸疼痛、心跳心慌等。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心脏缺血所致的瘀血病理改变与血府血瘀证如胸痹心痛等密切相关。张秋雁等采用垂体后叶素引起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常压耐缺氧等方法,观察血府逐瘀汤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能明显改善缺血心肌的心电图,并能显著延长缺氧小鼠存活时间,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张秋雁,苏剑锋,周小青,等.血府逐瘀汤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中医研究.2004,17(5):20-22]。

【临证提要】,

血府逐瘀汤是主治胸中瘀血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胸痛,痛如针刺,急躁易怒,舌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或涩为辨治要点。临床运用时必须审知上述诸证确有瘀血在内,方可应用。否则,不宜选用。

具体来说,血府逐瘀汤血瘀证的特点有:①疼痛。如无表症、无里症、

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的头痛;忽然胸痛等。②胸部的异常感觉。如用归脾安神等方药百治不效的心跳心慌、胸不任物、胸任重物等。③情志的改变。如憋闷、急躁、肝气病等。④睡眠的异常。如夜睡多梦、不眠、夜不安等。⑤发热。如身外凉,心里热、晚发一阵热等。⑥其他。如食自胸右下、饮水即呛、干呕、呃逆、天亮出汗等。

此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王清任所说的瘀血头痛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从活血化瘀入手治疗此证不仅成为后世医家普遍接受的基本治法之一,而且成为后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处方。

临证时,若瘀血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丹皮,以凉血通便;若心痛明显者,加冰片、麝香,以芳香开窍止痛等。寒瘀者慎用本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0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