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晚清科幻小说游离在古今之间,呈现出了文化转型时期的特点。

晚清文人们已经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制度的先进性,和我国封建文化制度的落后性。然而,他们尽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疑虑,但是还会接受传统文学典籍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恰如陈平原所论述的“当他们声称反叛传统时,分明拖着一条长长的传统尾巴;当他们表示皈依传统时,分明又现出西方的影响”。

以西方政体为表征

随着晚清与国外对战的连续失败,知识分子们逐渐舍弃了天朝上国的自我定位,开始重新审视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且也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这一时期,国内开始形成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的风潮,而国外,作为中国邻居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模仿欧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随后,整个日本的发展极快,国力不断增强,因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了大清帝国,在日俄战争里又打退了沙俄帝国。

日本的成功之道极大地刺激了晚清爱国知识分子,因此他们也开始对国家传统政治制度进行反思,希望能够从日本的经验中寻求兴国的出路把强国希望寄托于西方政体之上。

于是,深受时代影响的晚清幻想小说也开始畅想西方宪政民主,将西方民主、立宪的政体框架套用在理想的中国形象之中。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中国未来记》,这也开启了晚清科幻作家们对未来中国的描写。

随后,一些晚清科幻小说作品也涉及对未来理想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讨论民族国家的出路。《新纪元》《未来世界》等,都以立宪成功作为大的故事背景,来构想中国未来图景。

《新中国》继承了《新中国未来记》的倒叙手法,以正笔描写未来的中国形象,小说主人公“我”在宣统二年的正月初一做梦,在好友李友琴的带领下漫游了宣统四十三年的新中国的上海。

彼时中国在政体上是君主立宪的国家,政府定期召开国会,行政效率高,执法公正,人民都需遵从宪法生活,国会决议外务部收回了租界、裁革领事裁判权,保证了国土与法律的完全和达到了民族的独立。

小说里的中国能够繁荣富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立宪立宪在陆士愕眼中,是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手段,是构建国富民强的中国形象的必要手段。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同时,在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中,也曾描述过新中国立宪以后的繁荣社会景象,“果然立宪的功效,非常神速,不到几时,中国就全国改观了”。彼时的中国,早已收回了治外的法权,国内工商业发达,各地交通便捷,同时,代表着一国综合实力的万国和平会与万国博览会都在中国召开,中国的皇帝担任了万国和平会的会长。

可以看出,小说中所刻画的中国形象显然是一幅引领全球发展的盛世形象。

于晚清科幻作家而言,过去已是落后的病根,现在是苦难与觉醒,而未来便是脱离阴霆、实现政治改革科学发展的憧憬社会。

可以看到,许多晚清科幻作品把西方政体与强盛的国运之间连上了线,认为它们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成了晚清科幻小说中的“标配”。

以大同理想为内核

小说对西方社会制度的认可,反映出了晚清知识分子们改变国家现状的急切心情,也透露了本土意识形态解构、西方思想崛起的趋势。但是,他们思想中深根固蒂的文化中心主义,依然会悄无声息地影响甚至是左右着他们的判断。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因此,这类晚清科幻小说对中国形象的构建,不再是全盘复刻西方的体制与社会,而是多以大同世界作为蓝本。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受到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启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对儒家学说、佛家理论等传统哲学理论予以新的解释,最终想象出了一个无国界、无私产,也没有最高统治者和贵族阶层的大同盛世。

他在书中把地球分成了一百个均等的地区,讨论了如何改造地球,使其“山水齐等,险易同科,无乡邑之殊,无僻闹之异”。

康有为认为要想实现大同,就是要必须废除君主专制、兴民权、行立宪,“仁”则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准则。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的空想,其实是晚清各类相关思潮的总结归纳。

这一空想也反映在当时的科幻小说中,无论是《新纪元》中征服西方各族后所构建的平等世界,还是《电世界》中的大同帝国,抑或是《新水浒》里崭新的梁山世界,以及《新三国》中蜀国成功征伐吴国与魏国后形成的社会模式等,这些地方里都隐含了“大同”理想的特征。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新石头记》中,吴研人也描绘了一个技术先进,军事力量强大,经济实力雄厚,人文建设也一样发达——“文明境界”,在小说中它仅靠自身“真文明国”的示范,就成功地化育了天下,实现了世界大同。

周孔时代的文明在未来复兴,也成了晚清科幻小说家们的一种普遍想象,如在《新中国未来记》的开头,上海举行了维新五十年的大祝典,在典礼上特别邀请了孔子的旁支裔孙孔觉民上台发表演说,为各国宾客讲述中国的“近世史”。

在《新中国》中,中国新式语言风靡整个世界,汉语“差不多竟成了世界的公文公语”,大批外国学子来华留学。

可以看出在这类晚清科幻小说中,所要构建的中国形象的思路是:中国可以暂时学习西方建立国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解除存亡危急,并进一步建立与欧美国家平等地位的理想国度,但是,中国文化从长远来看,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是优于西方文明的。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刊登在《小说时报》上的科幻小说《电世界》讲述了2009年主人公运用电学知识改变世界的故事,小说中黄震球发明了空气电球,朝太白星飞去,以探索人类生存的新世界。“人民便也没有极贫极富,岂非真正大同世界?”作者所构建的理想中国形象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设想,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社会空间。

在《电世界》中还重点描述了关于欧工的情节,在文中电王宽容和蔼,对他极好,欧工每天只用工作不到四小时,工价却十分优渥,而且还能够带家人,生活自由放松。

在小说中电王黄震球说:“十九世纪里西人虐待华工,已到极点,然而如今得了这样结果,我何必再学他的坏样呢?”,在《电世界》中,虽然电王雇佣欧工,可以看作是世界秩序逆转之象征,但是,仔细观察电王的所作所为,可以发现,作者在这个世界秩序颠倒的理想世界中,并没有将现实中国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报复回去,他想要体现的不是“以怨报怨”,而是“以直报怨”。

作者在小说中曾写到,“各资本家道德进步,工价加增,工人合商人贫富约略相等”,这也让人不禁想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儒家理念。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求王道仁政而抵制霸道的理念,使晚清科幻作者们大都能够超越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把世界和平作为最终的追求。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可以看出,即便认为中国比西方落后,晚清知识分子们也依旧坚持,中国虽然没有西方的坚船利炮,但思想文化、道德伦理仍然是先进的。

当然,晚清科幻小说中,把世界和平作为最终的追求,这种超越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的想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类作品也容易使作者们,同梁启超一样陷入困境:根据西方民族主义的观点,“非西方民族之所以在近代不能获得迅速的发展,关键就在于这些民族的文化本根与西方民族的文化有巨大的差距”。

如果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真真是当时最理想且先进的文化,一如“孔教者,悬日月,塞天地,而万古不能灭者”,那么拥有此等先进文化的中国又为何积贫积弱,几乎有亡国灭种之虞?晚清科幻小说中所塑造的以“大同世界”为蓝本的中国形象虽然光明且强大,但终究只是高度理想化的幻像化中国形象。

“环状”转向“线性”的时间观

在中国传统小说中,时间观念是循环往复的,所有的事的发生与人的发展,都是在进行着环形运动,形成的是一个闭环。如《三国演义》开头所写:“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一治一乱”的循环时间观念下,时间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循环”的时间观念影响下,人们不会设想未来将怎样,顶多也是往过去追寻,言必称三代,曾经的荣耀成为眼中的目标,而未来却并没有真正进入过人们的视野中。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晚清时候,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之下,“未来”作为一种时间维度上的名词概念被国人所认知、了解。

1898年由严复所译的《天演论》出版,晚清文人学者们对于进化论思想的接受变得更加直观和系统。这一理论著作提到,任何事物都能够直线性地往某一特定的、明晰的结局演进,人类也可以通过观察该事物的现状推测未来的发展情况。

自此,在国人的认知领域中,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在民族危难、制度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固有的家国形象认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解构,曾经的天朝上国失去了其社会稳定性,安定的生存空间早已不复存在。

于是,晚清科幻作家们只能通过去创建一个不同以往、前所未有的新式社会来抵挡民族社会危机。经过线性时间观的启蒙,晚清科幻小说家们不再拘泥于过去和现在,而是放眼未来,开始书写有关民族国家未来的新篇章。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从我国首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开始,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晚清科幻小说对时间的关注程度达到了中国传统小说之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晚清科幻小说中的时间,已经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中模糊的时间概念,而是西方工业社会广泛运用的精确的时间计时。

从这些对未来世界的描述,可以看得出在这些科幻小说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区别于中国古代时间观念的线性时间观。

线性时间观的重点是时间的不可逆性,即“过去—现在—未来”的单一进程。安迪在比较西方与传统中国的时空表述时提到:“在西方的寓意式文本叙事里,事物消长的整个范围被清晰地安排在第一原因的起点和世界末日的结局之间。

在中国文学的视野里,经验的宇宙,据其定义,是无始无终的。其结果,那种将认知系统度归化为模仿性的叙事性形式的尝试,必须不可避免地在其自身的审美结构里,体现出永不停歇的反复更迭原则”。

在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

例如,这种原则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便得到了鲜明展现,因而曹氏很难为故事结构画出一个完整闭环。

但传统的叙事模式和时空架构在晚清有了可贵的新尝试。

如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作者吸收西方的时空观念,脱离中国历来“无始无终”的世界观,意图将线性的历史作为叙事的基本结构,为故事的发生确立一个时间起点,因而在此篇小说的开头,作者安排宝玉忘尽了前尘往事。

可以看出,《红楼梦》中循环的时间观念,到了《新石头记》中正在的逐步被消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0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