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道教和道士

道教属于我国的传统宗教,尤其是在唐代,道教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因为在唐朝,道教不仅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关于道教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道士的行为有过多的限制,但道士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密,还会因为世俗家庭的一些角色存在相应的权利任务。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唐代道士与家庭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道教发展离不开皇室支持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1.唐王朝的支持

唐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尊崇道教,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就有“公主入道、投龙”等一些崇道活动。

如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下令由宗正寺来管理,极大的提高了道士在当时的地位。此后在玄宗时期,玄宗也对道教十分信仰,因而崇道风气更加旺盛,随后玄宗还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极大推进了道教的发展。

如玄宗曾在多地修建玄元庙,还组织编写了历史上首部道藏《开元道藏》。除此之外还下令汇集全国各地的有道之士,把有名望的道士直接举荐到朝廷当中。在唐王朝的大力支持下,道教开始不断的扩张。

2.有效的道教管理法

唐代道教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为了更好的管理道士,避免出现滥度的现象,唐朝实行了度牒与道籍制度,同时还实行宫观制度,为道士专门设立了宫观,要求他们在道观中居住,并且规定宫观中道士女冠的人数,还对观道士的外出有一定的限制。

除此之外,在法律上也有关于道士的条例,例如《唐律疏议》中有“私入道”条,以此来禁止道士女冠私自入道,如若触犯会比普通人受罚更加严重。之后唐朝政府还在世俗礼法上约束道教,例如按照封建制度要求道士致拜君亲,同时也用道教内律来多层约束,对于犯戒的道士进行严厉惩罚并让其勒令还俗。

二.唐代道士与家庭之间的特殊关系

1.怎么与家人联系

道教律法规定“出家之人,与俗既别,置观立舍,不得与俗人及家口寄住”。唐朝规定道士必须出居宫观,当时唐玄宗也曾下令让众道士都入住宫观。在这一时期,大部分道士都居于观中,只有极少数隐于山林。

唐代的道教和道士

他们虽与家人分离,但仍会与家人保持联系,联系方式通常有道士归省、书信联系、以及家人探访等。其中归家省亲又分几种情况:一是常规省亲,如侯道华:“真人曾省兄,归芮之故里。”就是平日偶尔的探亲。

二是晚年省亲,满足道士在临终前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三是如遇家人遭难,也会归家帮家人渡过困境,如:“成生骨肉沦散,生计困穷。忽一日,其叔还家,悯恻嗟痛,留止数日”。相反如道士遇难,家人也可前往协助。

2.对父母子女的供养问题

道士虽讲究脱离世俗,但一些道士在入道之时父母尚在人世,这就少不了对父母的探望和供养。他们需要定时回家探亲,如果家中没有其他兄弟姊妹时,作为唯一的子女更应当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待亲于攸县,以喧究迁南岳,躬耕于紫盖峰,以尽子职,凡五十年”。可见道士对父母的赡养,并且期间是分开别居,完全符合道教中与俗隔绝的规定。

如果家中若有子女,道士也应对子女进行供养,有些道士还会把子女带到道观里养育,但相比男道士和女道士,男道士与子女联系要少一些,并没有太多子女的互动。其余时间道士则要进行清净修行,这样才能做到家庭和修行两者并重。

3.存在的婚娶问题

历史上一直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婚姻与繁衍子嗣对家族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士虽脱离世俗,但也存在一定的婚娶问题。唐朝时期,道士的婚娶在戒律和世俗上是冲突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中认为“男女之事为秽,且不得与女人共居”。

由此可见在宗教戒律中,道士是不得与俗人同居的,如果有人撮合道士结婚,便会罚去做苦役。因此在当时并不提倡道士婚娶生子。但在另一方面,道教孝道在唐朝不断兴起,道士胡惠的著作《十二真君传》极大推动了孝道的发展,而孝道中提倡注重家庭,并不反对婚姻。

这就造成了道教的纵欲和禁欲两种不同观念的碰撞。所以在当时不结婚的道士会受到推崇和赞颂,但结婚的道士也不会有过多的谴责。直到宋元时期,随着全真派道教的兴起,才明确规定道士不能婚娶的戒律,不过在当时的社会中,仍存在道士婚娶的现象。

道士的婚娶分为两类情况,首先是入道之后仍然选择婚娶生子,其次便是结婚生子后才入道教的。如隐士刘商:“古贤皆隳官以求道,多得度世。幸毕婚嫁,不为俗累……由是以病免官,道服东游。”

在当时人们认为婚嫁属家庭俗物,在完成婚嫁大事,并且子女有了归宿后,人便没有了世俗牵挂,就能静心的远游和修道成仙。所以在唐朝,不管男女都会在父母要求和社会的影响下,先完成婚嫁大事,再更好的追随修道的人生理想。故而在唐朝时期存在很多道士有着夫妻儿女。

三、唐代道士对后世家庭存在很大影响

一些道士入道会受到家人的影响,相反他们也会对家庭造成影响。家庭对道士的影响比较潜移默化,但道士对家庭的影响却是更为直接,一些道士会向家人宣扬道教,发展家人也成为道士,以便使道教信仰在家庭中继续延续,甚至发展成道教世家。

1 .名望影响

在唐中期,道教最受统治者尊崇,因而出现了许多著名高道,如司马承祯、叶法善之流,他们的名望吸引很多人去效仿,尤其是自身的家庭成员。如司马承祯的侄子司马纲:“御侮道门,翘足仙事,乃恢张遗寝,制造新庙”。可见他不仅好道,还受家庭的影响为司马承祯新建庙宇和陵寝,这些行为不仅讨好了玄宗,还迎合崇道的风潮,从而使家族更加荣耀。

叶法善家就是典型的道教世家,家族中四代为道,如《宣阳观钟铭》中的叶修然、叶齐真等,皆为叶法善的族人。

可见家族中如有被人尊崇的高道出现,便会带动家族成员信道入道。道士家族的成员,很容易受到家族氛围从而好道,这种榜样的的影响极其强大。因此道士的一些名望对其族人甚至后代有着很深的影响,也侧面表现了道教信仰在家族中的延续。

2 举办道教活动:造钟、造像

道士在入道之后会积极的举办一些道教活动,如造像或是造钟的供养活动。这一行为也深深影响这后世家族。《宣阳观钟铭》中记载,叶法善已去世多年,皇帝为了纪念这一高道举办造钟活动,而参与活动的叶姓人士有13人,皆为纪念家中高道,此外还有众多道士,以及其余31人进行供养。

这种造像或者造钟供养的集体道教活动,使人相信供养这种造像或者铜钟,就能得到道教神灵的庇佑。相比单纯家庭举办的道教活动,道教世家进行的集体崇道活动,影响就更加的广泛。如蔡净廉、叶法善的造钟活动,其造钟消耗巨大,期间不仅有家中亲人以及乡里的邻里,甚至是一些官员,都有参与造钟活动。

3 宣扬道义 形成道教世家

一些得道高人会经常在家中宣扬道教文化,最直接的现象便是家庭成员也随之入道。如唐道士李含光:“家世业儒,父孝威,号贞隐先生,精黄老之术”。这些道士的原生家庭并非世代为道,只是因为一人入道,家庭成员受其影响也随之入道的。

此外有些道士虽然没有影响家人入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宗教信仰,如“刑部郎中元沛妻刘氏……察之长子潾,好道不仕;次子充,进士及第,亦尚灵玄矣。”因为刘氏入道的缘故,后影响着世子孙颇好道教。

道士为使道教信仰在家族中得到延续,会将家庭发展成道教世家。道教世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居多。到了唐朝,随着宫观制度的建立,住观道士逐渐增多,道教世家也就不断减少。但即使这样,唐朝依然有不少道教世家的存在。其中较出名的便有麻姑山邓氏以及松阳叶氏。

关于麻姑山邓氏,在《唐东京福唐观邓天师谒》中有记载:“师讳思瓘,家于临川,隐于麻姑山。”又:“至于曾祖和、祖甫、考嗣,皆秉 哲衣德,参寥洞元,代有人矣。”从邓思瓘的祖辈来看,他们皆是好道学道之人,并且将道教文化世代相传,到了邓思瓘时已经有四代之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7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