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辕战车到“结驷连骑”,历经千年,古代马车经历了怎样“变身”

引言:

据史料记载,中国是最早使用马车的文明之一,约4600年前黄帝便制造了马车。“黄帝造车,故名轩辕氏”,这句话被记录在《释名》之中,足见中国的车辆使用历史。

中国古代车辆与中国传统工艺和造物文化密不可分,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及生活的状态。

中国古代车辆凝聚了传统造物之精髓,它不仅是重要的陆地交通工具,还是影响整个国家的重要造物。

中国古代车辆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并结合车辆形制,还原千百年前的人文风貌。

关于马车的石刻

01.古代车辆起源

车辆的出现关乎人类发展史,并涉及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研究。中国古代车辆的起源一直是历史学者们交流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随着不断有出土文物和壁画出现,令无数国内外学者考证中国古代车辆的起源。上古时期,人们最早使用木棒作为运输物品的工具。

进入渔猎时代之后,人类经过漫长的驯化,将牛、马等哺乳类动物作为家畜,以供人类驱使,驮运物品。在没有车辆出现之前,人类为了方便,发明了早期的“橇”,配合木材进行使用。

这种运送货物的方式早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便已被人类运用,可以视作车的雏形,中国也是最早使用车辆的文明之一。

苏美人所使用的马车

距今4600年前,华夏土地炎、黄二帝和蚩尤常年混战,某次蚩尤利用大雾天气突袭黄帝部落,若不是黄帝造出指南车来,这一仗便损失巨大。

这辆指南车带领着黄帝军队顺利地冲出迷雾,生擒蚩尤,才有了后面的文明发展。后来,出现了一个薛氏部落,非常善于造车,并因此而闻名于世。《左传》中曾记载,薛氏部落有人名奚仲,于夏朝任“车正”一职。

这个职位主要工作是为夏朝帝王制造车辆,并进行日常的保管维修。《古史通考》有言,“黄帝作车……禹时奚仲加马”,这段话便很好地说明夏朝时便已经出现了马车。

后世诸多如《墨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皆有关于奚仲和车的记载。到了现代,有考古人员在河南偃师发现了大量夏朝遗留下来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中有不少凿、铲类工具,因此推断在完善的青铜冶炼技术之下,有效地推动了车辆的制造和发展。

出土的马车

随后,考古人员又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来自商朝的车马文物。这些商朝车辆有各种形制,分为四匹马所拉的大车和日常使用的单匹马小车。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车的象形文字,并在后世的西周金文当中陆续出现。通过分析文物和象形文字,了解到商朝的车为一辕、一衡、两轭、一舆的形制。

中国古代车辆中,车厢被称作“舆”,车厢两侧作为支撑的被称作“輢”,连同车厢外部的结构被称为“轼”;车辆下部的运转部分有轮和轴,车轴两端有车轮,并以青铜所铸的销子固定。

古代车辆的车舆顶盖由一根粗而结实的木棍支撑,顶部宛如一柄大伞,用来遮阴避雨。若是女子所乘坐的车,则会在四周围上帷幔以示不同。

夏、商时期的车辆已经有阶级地位的划分,高位所乘坐的车会装饰“銮”,行动时泠泠作响。

西周时期,车辆的形制发生了改变,在河南浚县发现的西周墓穴中出土了十二辆马车。其陪葬的马匹遗骨多达七十二具,这表明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需要六匹马来拉的车辆了。

先秦马车复原

随后孔子周游列国,各国出使邻国的记载都表明,车辆的进步同时促进了交通的便利。

《墨子》中有记载,春秋时期列国所制的车辆最多可容纳五十石粮食并灵活行动。

春秋战国时期,车辆的辕被改为双辕,这样一来车辆便更结实,所负担的载重量也更大。孔子的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科目有一门称为“御”,是为了学习如何驾驶车辆而设。至先秦时期,车辆有了大车和小车的区分,以便更好地使用。轻便小巧,使用马匹做驾的通常用以贵族出行、战争使用。

而车厢宽大,使用牛做驾的车则被用作搬运货物、输送物资之用。多数贵族在死后都会将自己生前所使用的车马当做陪葬品,同时这个时期车马的多寡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准。

秦朝一统六国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真正实现了全国统一。此时,对于一个强盛之国来说,车辆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自陕西出土的兵马俑中,有战车十八辆,车马相关的青铜器九千余件。1980年,又出土了两辆大型车马,上面有彩绘装饰,套铜马四匹。

车舆长方形,置有一柄铜伞,并配有一座官俑。另一辆车马车身长3.28米,车厢空间大,分为前后室。

前车厢为驾驶之用,内配有一官俑,后车厢为乘坐之用,车舆为椭圆形。这些出土的文物无声地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掌握的车马制造工艺之精湛。

兵马俑坑中的马车

02.古代车辆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变,汉朝时期的车辆又发生了改变,原先的单辕车不再是主流,更多的双辕车出现在日常使用当中。

随着社会的稳定,车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也不再用作战争。阶级地位也在车辆形制上体现,皇室所乘的车被称为“辂车”,高官世族乘“轺车”。

甘肃省武威市曾发现一座东汉时期的墓穴,出土了一辆非常华丽的牛车。汉朝到三国,更是发明了震惊世界的“指南车”及“鼓车”。

这辆“鼓车”是由汉朝发明家张衡发明,每当这辆车前行1里,车内的小人便会敲击车内的鼓,人们便通过击鼓次数来计算距离。

另一名发明家马钧制造的“指南车”,运用自动离合装置运行。在行驶过程中,无论朝哪个方向行走,车里小人的手指都指着南方。这两种车在中国古代车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造车机械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里鼓车

到了中国历史最繁荣的唐宋时期,车辆的改变和制造也出现了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大型牛车在唐朝一些场合中广泛使用。

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磨车,车中有磨,利用车辆的动能来研磨谷类。到了宋朝,社会上出现了人力抬的轿子,被大众所喜爱。

彰显阶级的车辆不再被皇室权贵们所重视,此时车辆的用途多在运输和载货。宋朝最著名的“太平车”沿袭汉朝至三国时期的独轮车。《邵氏见闻后录》中记载,这类车辆比较大型,以牛作为驾车工具。

“日不能行三十里……故俗谓之太平车”,这种四轮大车载重量巨大,最多可装载四千斤的货物。《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驾驶这种车的人物形象。

《清明上河图》中的“太平车”

明朝之后,拉货用的车出现了比较轻便的种类,诸多新式车辆的出现,方便了民众的日常所需。

中国古代车辆的形制和结构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车辆形制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使用价值。

《考工记》中有诸多关于车辆形制的记载,被后世许多学者分析,运用计算的方法尽力复原。

中国古代的匠人们不仅规范制造,还不断研究驾车技术。除却前文提到的孔子学科中的“御”之外,在《左传》中也有记载如何练习或提高驾车技术。车辆最初运用于战争,良好的驾车技术在战场上会更好地占据主动权,将敌人击退。

除却驾车技术,中国乃礼仪之邦,所以乘车的礼节也是被重视的。古人崇尚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最尊者坐于左侧,陪乘坐右,御者居中。

而在作战时,座次又有所不同,将领之车,将领居中方便指挥,御者居左,侍卫居右。一般前线兵车,则御者居中,左右两侧各坐一甲士,各持弓矛,配合作战。

《清明上河图》中的独轮车

随着车辆的发展,中国古代车辆又分为人力和畜力两种动力方式。人力车多为相对轻便的独轮车或小型两轮车,作为日常搬运之用。根据考古论证和文献记载,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轻便的两轮车供给日常使用。

秦汉时期的人力车被称作“辇”,常用于皇室和权贵阶级。汉朝至魏晋时期则出现了一种人力推动的独轮车,可以运输货物也可以载人。

畜力车的出现是在人类将动物长期驯化之后所使用的,一些动物最初的形态并不似我们如今看到的模样。

例如马在最初身高仅一尺,状如狐狸,根本无法作为畜力。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和人类有意的培育,才逐渐被当作畜力使用。

夏朝时期,使用马匹作为畜力已经非常普遍,当时的人们对马匹的驯化已经到了一定地步。春秋战国时期,马车作为表现国力的工具,衍生出鉴别马匹和驯服马匹的风潮。

自西汉时,便有相关法令,要求每家都要有马,一些周边国家的进贡品中也有各种血统优秀的马匹。

古代马车拓片

03.古代车辆的延续

中国古代车辆的发展令马匹观赏文化迅速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马镫。在这之前,古人骑马因为没有马镫,所以在这过程中会消耗大量体力。

马镫的出现不仅能令人们很好地驾驭马匹,还能保存体力。再后来,马镫因为各国交流而传到了欧洲,促进了欧洲人的骑兵发展。

除却马匹作为畜力之外,中国古代还会使用牛作为畜力。牛车的历史距今也有四千余年,在马匹缺乏的时候,牛车就起到了它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阶级将驾驶牛车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晋制》中形容牛车“负重致远安而稳也”,可见晋人对牛车的喜爱。

因此,当时的人们除了对马匹的研究之外,驾驶牛车的技术也非常高超。除了牛、马这种主流畜力之外,古人还用驴、骡子作为畜力。

这两种动物最初只存在于西北少数民族的部落中,于三千年前流入中原。汉朝以前,骡子是作为贡品送至皇室,供帝王皇亲观赏之用。

汉代马车分类

到了汉朝,骡子便专用于运输,却极其珍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掌握了驴、骡子繁衍和饲养的方法,这才将这类动物的生产力运用至日常生活。

唐朝时期,陕西境内设有大规模的繁殖场用来繁殖驴、骡子。随着这种繁衍趋势,驴和骡子逐渐在全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带给人们便捷。

宋朝开始,轿子作为主流交通工具而出现。轿子又称“肩舆”或“步辇”,自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只是轿子在唐朝并不是主流交通工具,面向人群主要以帝王、权贵作日常之用。《步辇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唐太宗坐在步辇之上,由众宫婢抬着面见官员。

《旧唐书》中言“肩舆而归,相属于路”则讲述唐玄宗与百官宴饮后,赐轿子送官员回家的场景。

宋朝《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许多轿子,以证轿子在宋朝是为主流交通工具。

古代轿子

结语:

《清明上河图》中的轿子精致小巧,美观华丽,与近代轿子的形制类似。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则更为广泛,到了明清两朝,这种不避风吹日晒的交通工具成了人们的心头好。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马车、牛车、轿子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逐渐被淘汰。但是中国古代车辆颇具研究价值,辘辘车轮走过的车辙中,都是我国灿烂的文明。

资料出处:

《我国古代的车辆》

《中国古代车辆(一)》

《中国古代车辆(二)》

《舆服志》

《左传》

《晋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