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黛眉山——一条母亲河托起的两座“情侣”之山

在举世闻名的黄河小浪底水库上游,有两座历史上名气很大的山,王屋山和黛眉山。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而名扬天下,王屋山也因山势雄健,而颇具阳刚之气;黛眉山因传说为商汤之妃黛眉娘娘在此修行而得名,峡奇水秀,被称“最适宜女子居住”的温柔之乡。

王屋山高峰耸峙,深谷纵横,主峰天坛山,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峰原名叫琼林台,因黄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改为天坛峰。为了纪念黄帝老师华盖对黄帝的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由此王屋山成为天下名山,《禹贡》、《山海经》、《国语》都有王屋山的记载,《吕氏春秋》把王屋山列为九大名山之一。

王屋山、黛眉山——一条母亲河托起的两座“情侣”之山

王屋山主峰

王屋山、黛眉山——一条母亲河托起的两座“情侣”之山

黛眉山高山草原

黛眉,传说为商汤之妃,因汤王沉湎女色,黛眉离宫上山修行。传说离宫出去的商汤之妃黛眉娘娘劝说汤王以天下为己任,治理国家,统一天下,救民众于水火,修德重兵,最后打败了夏桀,汤王为了感念黛眉娘娘的恩德,为其兴建圣母庙及行宫数处,并把修行的这座山用她的名字命为黛眉山。黛眉山区,峡奇水秀,包括黛眉山、荆紫仙山、青要山、龙潭大峡谷等组成,《山海经•中次三经》有“是山也,宜女子”之论述,故此,这里素来被认为是“最适宜女子居住”的温柔之乡。

王屋山与黛眉山阴阳互补,地域分布上以黄河作为纽带,一南一北,形成两山夹一河的统一整体,地质遗迹资源更是相得益彰。

1、阴阳相济的“情侣”之山

王屋山,翘首黄土高原,俯瞰中华母亲河,雄视华北大平原,有“擎天地柱”之称,王屋山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主峰天坛峰海拔1715米,四周有大小峰峦仆伏朝觐,这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独具“王者风范”。王屋山之所以能给人一种“王者风范”之感的另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是它背依八百里巍巍太行,俯视九千弯茫茫大河,地处华北平原,四相钩连,八方呼应,水陆交通畅达,虽幽深而无登高之苦,虽绮丽而无柴米之匮,加上天坛极顶拔地通天,大气磅礴,充满了血性感、阳刚美和王者气。

黛眉山,北临黄河与王屋山隔河相望,主峰黛眉寨,海拔1346.6米,它四壁如削,奇崖怪石,千姿百态;或如危塔,或如城阙,或如楼阁,或成坛台,连绵不断,鬼斧神工.有相对高度差别不大的16座山峰组成。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经常使黛眉山顶万壑生岚,烟雾升腾聚成云海,黛眉诸峰在云海出没,飘忽不定,犹如仙女琼阁,海市蜃楼。

王屋山与黛眉山作为名冠华夏的千古名山;既沧桑古老而又神秘莫测。

地质学家认为,距今25—14亿年,是地球早期地壳演化的关键时期,从微陆块的形成到超大陆的聚合、裂解,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是当今地学研究的国际性热点。王屋山完整地保存了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丰富信息,倍受地质学界的关注。从阳台宫—天坛峰—王母洞,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反映华北陆块南部25-14亿年地质构造演变的完整剖面。

这是一个在距今18.5亿年之前中条运动形成的大型倒转背斜,背斜的核部是新太古界林山岩群的TTG岩套和表壳岩;两翼是古元古界银鱼沟岩群的片岩、大理岩、石英岩。

近年来超大陆研究表明,中条运动是一次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的聚合事件,这次事件导致王屋山地区早期的岩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形成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倒转褶皱;在区域上,华北古陆块完成了东、西部的焊接,从此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从18.5亿年—14.5亿年,天坛山及其以东地区经历了长达4亿年的沉积间断。这期间,原始的超大陆开始裂解,在华北古大陆南部,天坛山以西,发育了一条被称为中条—王屋裂谷的三叉裂谷,裂谷内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西阳河群厚度达7000余米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夹沉积岩。

走进王屋山小沟背、黑龙峡这些神秘的火山岩峡谷,到处都是色彩斑斓发育着气孔、杏仁构造的岩石,让人误以为是余烟未散的现代火山,很难想象,它们的年龄已有18亿年。当时的王屋山和西部的中条山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字型的三叉裂谷,由海到陆又由陆到海历经2亿多年的沧桑变迁。陆地时,裂谷内布满了不同规模的火山口,这些火山口时而喷出条条火龙,时而喷出滚滚浓烟,时而岩浆遍地流出,时而偃旗息鼓积水成湖;海洋时,火山活动与沉积作用交替进行,水下喷发形成“枕状构造”和淬碎熔岩、角砾熔岩,还有多姿多彩的过冷结构。火山岩中的斜长石斑晶聚集成团在平面上构成美丽的图案,被称为菊花石、牡丹石;熔岩中杏仁体含量高、形态奇异时,形成梅花玉,是观赏石中的珍品。

对比世界上其它地区同期的火山岩,王屋山一带的火山岩在发育规模、保存完好、观赏价值和地学意义方面都十分罕见。

以王屋山命名的王屋山运动发生在距今约14.5亿年前。覆盖在王屋山地区西阳河群古火山岩和新太古界林山岩群之上的小沟背组砾岩,清楚地记录了这次构造运动。小沟背组是裂谷充填时期形成的河流砾岩,如今,这套未变质的华北陆块上最老的河流砾岩出露在高高的天坛山、鏊背山的山顶,像城堡、像祭坛、向人们述说着王屋山的沧桑历史。

距今14-12亿年前后,黛眉山地区成为辽阔的滨海沙滩,沉积了厚达825米的中元古代汝阳群紫红色石英砂岩,砂岩内的各种沉积构造十分典型丰富。如描如画般的大型交错层理、形形色色的波痕构造描绘了远古海洋的波澜壮阔。绝妙的泥裂构造与龟背上的花纹绝无二致,是干旱气候留下的“天书”。

与王屋山、黛眉山的古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屋山与黛眉山之间的中生代盆地,这个盆地地质史上称为济源盆地。这里的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地层,是研究当时华北陆块南部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典型地区;那层层叠叠的岩石和发育在地层中的植物化石、淡水双壳化石群落记录了距今2.2-1.6亿年前后气候的干湿炎凉和河流、湖泊变迁;这里的铁化木化石、地层的旋回和韵律不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好的观赏性;这里的深湖浊积岩、遗迹化石等为开展国际性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2、万里黄河上的最后一段峡谷

王屋山下黄河滔滔,大河两岸,青山逶迤。山因河而秀,河因山而壮,王屋山与黛眉山之间的黄河河段是万里黄河上最璀璨的明珠。

黄河的形成、演化与王屋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密不可分。距今500~260万年之间,王屋山地区是一处平缓起伏、相对高差不大的夷平面,新构造运动复活的封门口断裂和黄河断裂,导致早期形成的夷平面发生分异,封门口断层以北抬升成王屋山,黄河大断层以南抬升成黛眉山,两条断层之间沉陷为黄河谷地。早期的黄河沿黄河谷地溯源侵蚀贯通,形成黄河八里峡。

八里峡位于黛眉山脚下,是黄河上的最后一段峡谷,黛眉山上看八里峡,线峡水天,深邃幽奥,黄河上看黛眉山,山势雄壮,犹如虎踞龙盘。

研究黄河的地质专家认为,黄河在形成过程中,黄河之水并不是从源头一泻千里,直流入海,而是在贯通一系列古湖泊的基础上形成的。黄河在进入华北平原入海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受阻于现在三门峡以西的古三门湖。当时在王屋山、黛眉山附近的山西垣曲一带还存在着另一个古湖,古垣曲湖。随着古垣曲湖的发展,湖水已经开始对王屋山与黛眉山之间的岩层进行大规模侵蚀,湖水沿着这里的大断层下冲切割,凭着“以柔克刚”的威力积能,“绵里藏针”的韬晦蓄势,在几万年后的一天终于沿着黄河大断层撕开一道裂谷,成为黄河八里峡的雏形。

于此同时,急躁的黄河更加急于摆脱古三门湖的豢养,向三门峡屏障加速发起猛烈冲击,到距今大约15万年前后,古三门湖突发水位升高事件,水满自溢,获得自由的黄河用急速奔突来表达自己的狂喜,它在切穿三门峡地垒后,一头撞向已经为她的到来切开了的八里峡,携带着大量的泥沙,肆意挥洒狂放的个性,开始了它塑造华北平原的大写意。

自此,经过河水数以百万年的切割,这里被分成了南北两面:北面,王屋山,挟阳刚之气,翘首黄土高原,雄视华北大平原;南面,黛眉山,如亭亭少女,立于黄河南岸,多情地遥望北方。

3、开口向黄河的红岩嶂谷群

随着黄河的贯通,夷平面上的流水沿节理裂隙追踪下切,形成了一系列开口向黄河、呈“之”字形展布的峡和山顶平缓如台、四周为断崖围限的方山地貌景观。

黛眉峡、龙潭峡是典型的红岩障谷,发育在中元古界汝阳群红色石英砂岩中。黛眉峡长达40公里,宽仅数米至十余米,深达百余米,曲折迂回、气势雄伟。 龙潭峡呈‘之’字型延伸,全长约5千米。谷内障谷、隘谷呈串珠状分布,不同时期的流水切割、旋蚀、磨痕,十分清晰。峡幽水秀,潭瀑成群,是中原地区罕见的山水画廊。

峡谷内的岩石中发育了两组近于直交而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它们与层面一起将岩石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破坏了岩体的稳定性,当流水深切形成断崖峭壁时,很容易发生崩塌。大量的崩塌岩堆,形成了一系列罕见地崩塌奇观。

天书石就位于龙潭峡的崩塌地貌景观区内,是龙潭峡的一大地质奇观。在崩塌形成的中厚层石英砂岩中,因薄层状的泥质砂岩在崩塌暴露地表后,一部分风化流失,一部分则残留在岩石表面上,形成两排酷似“狂草”书法的图案文字,其中的一排起笔为“一人一石”,传说这是上天来人间分发粮食,规定为“一个人发放一石(担)”,发放的细节在“天书”的下文或许会有详细的叙述,不过,需要有识的看官们去破解了。

天碑位于龙潭峡的尽端,是大自然造就的一座地质丰碑。高度达100余米,由崩塌作用形成,岩层直立,碑体的厚度,就是岩层的厚度。从不同角度仰望此石,或苍鹰、或刀背、或天碑,任你遐想。

4、自然与人文谱写的交响曲

王屋山与黄河有着解不开的缘,这不仅是因为地理上二者山河辉映、浑然一体,而且还在于中国古人对山河的崇拜。

史书记载,古有四渎“江、河、淮、济”,济就是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下的济源。黄河袭夺济水使济水河道成为当今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河流学范畴中,发源于王屋山的济水与黄河袭夺的济水也许不能作为同一条河流。但古人却把对山河的崇拜坚定地献给了王屋山。有天下第一水神庙之称的济渎庙就建在济源。

早在唐朝,作为中国国教的道教就把位居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的王屋山视为圣地。唐代道教宗师司马承祯通过潜心研究王屋山的山形山势、洞穴涧水和四时风雨云气,在阳台宫内写出了评判自然山水的系统标准——“洞天福地说”。他将天下山川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王屋山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

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而名扬海内外,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中国一位老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意图搬走横亘在家乡前的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王屋山是愚公的故乡,这里的人民都以愚公的后代为荣,他们在愚公精神的激励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有建于秦代的秦渠,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愚公渠,尤其是建于世纪之交的小浪底大坝工程。小浪底大坝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粘土斜心墙堆砌坝,是一座世界级的水利工程景观。共创3项世界纪录,6项中国之最。小浪底水库在造就高峡平湖的同时,也使黄河这条多泥沙的河流在咆哮了大约15万年之后,以一湖碧水,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王屋山地区漫长的地质历程,除了塑造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外,还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铝等20余种矿产。黛眉铁矿是宣龙式铁矿的典型代表;王屋山的胡篦性铜矿多少年来一直被矿床学家所关注。

被收藏家们视为珍宝的黄河奇石就产出在王屋山与黛眉山的峡谷深处。黄河奇石奇在若此若彼,妙在亦是亦非;神贵风情万种,形贵天下唯一。汝阳群石英砂岩和西阳河群火山岩,是黄河奇石的母岩,结构构造的丰富花纹,经流水冲刷、磨蚀,形成不同造型、不同图案的黄河奇石。这些奇石成为浓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人间百态、图案文字的书画石、雕塑石,享誉国内外。

地力的丰腴,培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王屋山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面积达30平方千米。植物种类达到1200种,被誉为南太行种子植物的基因库。五角枫、红豆杉、银杏树、山白树、领春木等大量古近纪、新近纪孑遗植物成群分布、荟萃其间。大银杏树2000余年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娑罗树屹立于阳台宫内,雄姿英发;古柏树凌空虬枝,龙凤呈祥;千年古槐留下了七仙女的动人传说。春秋季节,百花盛开,红的、白的、紫的,如缎似锦把王屋山覆盖,绵绵无际。这时的你,如果有幸站在天坛山顶,你会体验到什么是林的海洋,花的世界。

在王屋山的深山密林里,还生活着18群3000多只太行猕猴,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分布最北的猕猴群,王屋山因此而成为国家级太行猕猴自然保护区。这些山中精灵,憨态可鞫,嬉戏顽皮,给游客带来无限的情趣。

5、王屋山、黛眉山携手走向世界

2003年王屋山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并在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取得第一名的佳绩。2005年7月不甘沉静的河南洛阳黛眉山也顺利地通过了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

2005年9月,在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的精心策划下,洛阳与济源两地政府决定走联合申报之路。在对王屋山-黛眉山地区这些地质遗迹、地质景观进行综合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策划了公园的七大资源主题:王屋出世、古陆变迁、古湖演变、黄河贯通、红岩障谷、碧水峡湾、愚公移山。并针对这七大主题编制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材料,使王屋山-黛眉山在国内世界地质公园推荐会上,获得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06年9月18日,王屋山-黛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整个公园由王屋山、黛眉山和黄河谷地三个地貌单元组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自然的整体。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两地旅游的游客认知度,游客量成倍上升,黛眉山更是成为河南省自然景区旅游的热点。黛眉山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时间,实现了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三级跳。借地质公园之势,如今的黛眉山已成为黄河旅游线上的新热点,旅游规模和人气指数快速提升。接待游客人数和综合旅游收入增加了数百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经济效益决不亚于发现一个特大型金矿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2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