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却一问三不知,主席做法让人称赞

1958年,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始终认为他应该深入群众当中,切实考察各地工作情况。

所以这一年他外出视察河南,并且把当地的各位领导干部都叫来召开了会议。

在会议中,南阳县的县委书记可谓是一问三不知。面对这种情况,主席做出了合宜的回应。毛主席的做法,至今仍然值得膜拜。

毛主席此次外出视察工作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又是否属实?

发展中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做出了多种实践性尝试。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怎么提升农业产量,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目标,也成为了大家无比关心的话题。

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始终关心着全国各地的人民的劳动情况。他坐镇中南海,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为未来的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但他却始终认为,国家主席不应当一直待在北京。他自己应该深入群众当中,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毛主席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家,他也喜欢在实践中总结教训和经验。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多次外出考察工作,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而这一次,他也在北京待不住了。于是趁着各地都在搞生产的时候,毛主席前往农业大省,河南展开视察。

1958年11月,毛主席到达了郑州,组织召开了郑州的第一次会议。

在此之前,主席原本只是想,将各县委的领导班子召集在一起,把大家实际工作开展中遇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但因为听说主席要来开会,所以各位干部都非常重视,以至于这次会议的规模越变越大。

到最后,各个省市地委的领导班子,全部都集合在了一起。

在与大家的交流和讨论中,毛主席发现了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家始终搞不清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

许多领导干部都盲目的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实现集体化和公有制。大家不需要通过买卖来获得生活必需品,国家只需要统一计划和供应,老百姓就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因此,在这几年,有部分地区就有了极端排斥商品的现象。这部分人认为,商品与资本主义经济直接挂钩。只要有市场交易的情况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就会有生存空间。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天然对立的,因此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所以这些地区出台了相应的政治条例和法规,严禁商品交易现象的出现。对此,毛主席的态度是:一刀切,不可取。

毛主席在会议当中告诉大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严格意义上来说,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而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也就是说,大家理想当中的那个社会,其实是属于共产主义社会。而现在我国的发展实际情况,是远远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经历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才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中,商品只是一种发展手段。商品不等于资本主义商品,商品经

济更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交流和市场贸易。实际上只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手段,它们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性质的。

正因为有消费产生,生产才能得到刺激。消费对生产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所以要想实现生产力的提升,我们必须要保证消费需求产生的合理性。

因此,盲目的切断商品交易的过程,不仅不会加固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会阻挠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领导干部的做法,实际上只会适得其反。

毛主席说:“咱们基层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多读书,把书中的理论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和创新。”

开展基层工作,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想当然。基层干部必须要承认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也必须要有主动填补不足的自觉性。否则,基层工作永远无法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听到毛主席的讲解,不少干部也反思了自己之前在工作中的所作所为。他们发现,其实大家活儿干了,但是收获却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他们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

只有规范认知,继而规范行动,我国开展农业建设的实际效果,才不至于更初心背道而驰。

这次会议也让毛主席深刻的意识到,部分省市地委的基层干部,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方工作的开展情况,他打算分批次找各地的市委书记和县委书记谈话,帮助大家深入解决实际困难。

以往自下而上汇报工作的时候,党中央的领导干部对于基层的情况了解得并不全面。由此看来,其实外出视察和深入谈话,都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第一次正式会议结束以后,毛主席也在郑州待了一段时间。并且在此次期间,南阳县的县委书记,还发生了一次一问三不知的事件。

毛主席视察

1958年,毛主席前往河南视察工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的召开过程中,主席为各位基层干部纠正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知误差,给大家强调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大家实际解决了一些困难。而在接下来的谈话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民间有着诸多的流传版本。其中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有关于毛主席提问,和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的故事。

据说,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毛主席与一位名叫魏兆铭的县委书记,有过一次谈话。

当时听说主席要找自己开会,南阳县的县委书记魏兆铭,可谓非常紧张。他前前后后准备了一天一夜,带上了许多纸质材料,还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打算把毛主席的真知灼见,全部都记录下来。

谈话开始以后,毛主席先是简单的问了魏兆铭,几个有关南阳发展的问题。在他回答以后,主席突然话锋一转,问他:“你读过《出师表》吗?”

魏兆铭几乎是下意识地,就想到了《出师表》当中的那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讲的正是诸葛亮的生平。

在他点头以后,毛主席又问他:“你们南阳的名人特别多,诸葛亮肯定算一个。身为南阳的父母官,你知道诸葛亮是哪里的人吗?”

听到这个问话,他直接傻眼了。他对历史的研究并不多,对诸葛亮的了解也停留在《三国演义》的故事层面之上。

如果主席问他诸葛亮指挥的大战,他或许还能回答一二。可这涉及到诸葛亮的籍贯问题,他就真的不太清楚了。

他摇了摇头,坦诚的告诉主席,自己并不知晓。他事先也从未想到,毛主席竟然会问出这样一个,与当地工作开展情况,毫无关联的问题。因此,他自然也毫无准备。

见他答不上来,毛主席并未就此转移话题,而是告诉他:“诸葛亮原本是山东琅琊出生的人,后来因为种种人生境遇的改变,这才迁徙到南阳,他就是在这里被刘备挖掘出山的。”

魏兆铭点了点头,想赶紧向主席汇报正式工作。可没想到主席又接着问他:“传说当年刘秀为了从王莽手中夺回政权,特意来南阳找到了28位名将,最终战胜了王莽。这28人之首,你知道是谁吗?”

此时,魏兆铭的脸已经涨得通红,心中是又羞又愧。毛主席见状也没有为难他,而是又替他回答道:“此人名叫邓禹,是南阳土生土长的一员猛将,刘秀得他,如有神助。”

这已经是他今天回答不上来的第二个问题了,原以为主席会就此作罢,可没想到第三个问题却又接踵而至。

“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他说的南阳是我们今天这里的南阳,还是湖北的襄阳呢?”

他心想,自己是南阳的县委书记,主席既然这么问自己,那就代表诸葛亮肯定跟他所管辖的南阳有关系。于是他自信的回答道:“一定是我们今天这里的南阳。”

毛主席并未肯定他的回答,但也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问了他一个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南阳这里的老百姓,每个月能够领到多少香油呢?”

他虽然回答了“半斤”,但是言语中却缺乏肯定之意。毛主席如此聪慧,定然也听出来了。

他知道,自己今天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或许会受到主席的严厉批评。可主席却只是告诉他:“不知古,不知今,那就办不成事。你既然是南阳的县委书记,那还得多去了解了解南阳的历史,还要多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

县委书记的一问三不知,就此成为了一桩笑谈事。

努力学习发展

毛主席在河南视察工作时,特意问了南阳县委书记几个与工作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这些历史问题,县委书记是一问三不知。

毛主席告诉他,身为地方官员,一定要多去了解当地的发展历史,更要多关心群众的生活。这件趣事,会否得到当事人的回应呢?

在党史资料当中,我们并不能看到关于此次“一问三不知”事件的完整记录。于是有不少朋友质疑,这件事也许并未发生过,又或许真实情形并不像流传的版本那样。

2006年11月,有记者专门采访了已经退休的魏兆铭。回忆起几十年前的那件事儿,回忆起与毛主席的交谈,他显得格外激动。

他说:“那是1958年11月2号的下午,我见到了毛主席。其实在一个月前我就已经收到了通知,所以提前准备了很多资料,足足装了一麻袋。”

那天,有十多个县委书记和地委书记一同参加会议。他们在见到毛主席之前,早就已经把各自想要汇报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

因为毛主席不认识他们,所以主席手里还专门拿了一本花名册。大家坐定以后,毛主席就一个接一个的点名。

点到南阳县县委书记时,魏兆铭站了起来。毛主席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哪里的人呐?”

他回答说:“报告主席,我不是南阳本地人,我是从山东出来的。”

或许是联想到了魏兆铭在经历上与诸葛亮的相似之处,所以主席接下来才会问他:“你知道诸葛亮是哪里的人吗?”

他当时十分坦诚的告诉主席,自己并不知道。其实诸葛亮跟他一样,都是在山东出生的。他们二人后来也都来到南阳发展,这是经历上的巧合。

在访问过程中,年过八旬的魏兆铭,并未提到主席问过的那些历史性问题。在那些流传的故事版本中发生过的情节,年老的他也已经大都记不太清了。

当时与他一起参加会议的其他干部,大多数都已经不在人世。所以当年的事情究竟是怎么,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流传下来的故事情节,绝不是空穴来风。主席在若干次与地方干部的交谈当中,都提到过让大家多读历史、多学理论的要求。

毛主席认为,阅读是成本最低的看世界的方法。身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党和国家的干部,都必须要从书籍当中获得经验,获得灵感,获得体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充实的过程。只有在阅读当中不断积蓄文化素养,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多的价值。

我们的新中国建设,需要的正是毛主席所认可的,这样一群有勇有谋的干部。

对于毛主席这段访问,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1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