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民党县长请毛泽东安排工作,主席:你去长沙找程潜即可

1950年8月,叶子龙拿着一封信走进了菊香书屋,沉浸于工作中的毛泽东头也不抬地问道:“什么事?”

“主席,又有一封请求您帮忙找工作的信。”

毛泽东重重叹了一口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样的信件毛泽东已经收到了无数封,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家乡的亲戚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毛泽东都是拒绝的,就连杨开慧兄长杨开智的求职请求,毛泽东也没有同意。

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毛主席也特意公开说明过自己不会“以公谋私”,可这样的求职信还是源源不断送来。

毛泽东接着问道:“谁寄来的?”

“是刘……策成……”叶子龙低头看着信件说道。

“策成先生?”听到这个名字,毛泽东猛地抬起头,急急忙忙说道:“快把信拿来!”

叶子龙皱着眉头回忆道:“这个人好像是国民党的模范县长……”

毛泽东匆匆读完信,便立马提笔回信。

毛泽东为何会认识国民党的县长?像刘策成这样的身份,为何要向毛主席求助?主席是否会同意帮他安排工作呢?

图|毛泽东

一、“活历史”先生

1949年10月1日,对长沙人民以至于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大日子,人人走上街头,共同见证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当毛泽东那满是乡音的洪亮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大家都沸腾了,每个长沙人都骄傲地说道:“毛泽东是咱们湖南老乡!”“对!毛主席还在湖南一师念过书哩!”

听到这些声音,一个穿着旧呢子大衣,脚踩老式皮鞋的老头也站直身子,用拗口的文言文说道:“毛泽东少年大志,青年大才,不出吾之所料……”

“策成先生,你不是毛主席的老师吗?如何也没进京当个大官啊!”见老头这么说,人们都出来嘲笑他。

听到这番言论,老头使劲一甩衣袖,扭头便走,不再理会身后聒噪的人群。

这个看起来有些狼狈的老头还真是毛泽东老师,只可惜后来做错了选择,与毛泽东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策成先生,原名刘武,字策成,早年留学日本,成为了中国同盟会成员,30岁就当上了邵阳中学的校长,算得上是“年少有为”!

胸怀大志的刘策成不甘心只当一个“教书匠”,一心想要闹革命,报效国家。

1914年,袁世凯复辟,身为校长的刘策成不仅不帮着镇压学生运动,还带着学生上街游行,为了支援学生运动,还购买了枪弹,因为这件事他被判了15年。

一直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刘策成才被放了出来,报国无门的他在湖南一师当了一名历史老师,也这里,刘策成认识了自己这辈子最骄傲的学生——毛泽东。

这一年,毛泽东只有23岁,正是勤奋好学的年纪,对这位新来的“策成先生”,毛泽东虽然尊重,却也有不少疑虑,这也不能怪毛泽东,主要是刘策成的打扮实在太“奇怪”了。

图|毛泽东

在诸多教书先生里,刘策成是最不像老师的老师。

那个时候湖南一师的老师分为两派:一派是比较新式的老师,比如张干等人,穿着洋气的西服衬衫,打着领带,皮鞋锃亮;一派是比较保守的老师,比如杨昌济,时常穿着素色长衫,戴着眼镜,儒雅翩翩。

刘策成和所有人的打扮都不一样,他喜欢穿粗布短衫,腰间系着一块大布带,脚踩布鞋,留着平头,看起来一点不像老师,反而像下地干活的农民。

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刘策成就以这样的打扮走进了教室,学生见状纷纷起哄,就连毛泽东都皱紧了眉头,有些不明所以。

可当刘策成一开口,众人立马闭上了嘴,这位农民打扮的老师上课,一不用教材,二不看书本,上下五千年历史悉数藏于胸中,历史方面就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他,随便拿出一段来讲,都讲得众人瞠目结舌,下课后,学生纷纷赞叹地称其为“活历史”先生。

遇到这样厉害的老师,毛泽东高兴坏了,不论上课下课,都紧跟在刘策成身后。

刘策成也有些“狂气”,一般死读书的学生他瞧不上,只欣赏有天赋、有志向、为人处世灵活厚道的学生,像毛泽东这样的学生,他是打心底喜欢。

毛泽东和刘策成一样,都不是闭上门来只顾自己做学问的人。

年轻时,刘策成带着学生上街游行,毛泽东也喜欢参加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两人都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敢于在国家危难之际站出来与反动政府对抗,对别人来说,毛泽东可能是“问题学生”,但刘策成很欣赏他。

就这样,湖南一师有了一个不像老师的老师,和一个不像学生的学生。

刘策成曾在日记上写道:“毛润之,意气锐,思非凡,将来必成大器!”

可见在刘策成心中,毛泽东是一个非常优秀、前途远大的学生。

图|老照片中的湖南一师

二、多次出手帮助毛泽东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从此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一直到革命胜利,都没有机会和恩师刘策成见面。刘策成虽没有加入革命队伍,但也时刻关注毛泽东的动向,并且尽己所能提供帮助。

1920年,毛泽东联络各方学生势力,将湖南军阀张敬尧驱逐出湖南,7月份的时候,又从北京回到湖南,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在“驱张”运动途中,毛泽东结识了许多文化界大佬,他意识到长沙需要一个进步书社,作为无数学子的学习平台,传播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毛泽东一到长沙就提出了创办文化书社的想法,为了筹集资金和扩大书社影响力,他积极与长沙教育界、新闻界、工商界一些有名望的大佬联络,请求得到他们的帮助。

毛泽东专门写了一篇《发起文化书社的缘起》发表在《大公报》上,顿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何叔衡、易礼容等人纷纷加入与毛泽东共同创办文化书社。

当时毛泽东还只是一个穷学生,身上没有多少资金开办书社,唯一的启动经费只有20块钱,还是湘雅医科专门学校的同学问别人借的。

无奈之下,毛泽东只能厚着脸皮找到了新民学会和长沙教育界的一些上层人物谈投资,其中包括易培基、王季范、仇鳌、朱矫等27人,奔波了大半个月,共筹集到经费519元。

图|仇鳌

虽没有多少钱,但也够文化书社运营一段时间。

创立伊始,文化书社只有200多种书,40多种杂志和几种报纸,其中《晨报》《新生活》《新青年》等书报最为畅销。

运营一段时间后,毛泽东发现书社仍旧需要大量资金维持运营,可他能借的都借了,该想的办法也想了,还是没有搞到多少钱。

危急关头,毛泽东突然想起了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历史老师刘策成,策成先生同为进步人士,一定会帮助自己的!

收到毛泽东的信件后,刘策成没有犹豫,把家底都翻了出来,凑出来300元派人给毛泽东送去,担心毛泽东心里过意不去,刘策成便特意嘱咐道:“这笔钱算我入股书社的钱,不必还!”

刘策成送的经费解决了毛泽东的燃眉之急,虽然再三叮嘱不必还钱,但毛泽东始终都记得刘策成的恩情。

其实仔细算起来,在毛泽东的众多恩师中,刘策成和他的关系不算亲密,但毛泽东偏偏找上了刘策成,这是因为刘策成在毛泽东众多恩师中算是比较有钱的。

毛泽东毕业后,刘策成就弃教从政了,出任了国民党政府麾下浏阳县、衡山县等县县长,和其他老师比较起来,自然富裕不少。

刘策成虽然当了国民党的县长,但是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还有百姓送了他一把“万民伞”。他当衡山县长时,衡山人民称他为“刘青天”,还专门写了一首民谣歌颂他:“登上祝融峰,水绿山也青,来个好清官,就是刘策成。”

刘策成总结自己这些年当县长的经验,写出《怎么做模范县长》一文,提出了10条标准,其中有一条“解除贫苦农民头上的三把刀”,即地租剥削、劳力剥削和高利贷剥削,从根本上为衡山人民带来了好处。

刘策成深得蒋家王朝信赖,不到40岁就当上了湖南省警察厅厅长,不过身为警察厅长,他并没有协助国民党做那些耀武扬威、欺压百姓的非正义勾当,而是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保护和修缮名胜古迹天心阁上,在他的支持下,天心阁修葺完好,并建成了长沙首座市民公园,名为城南公园。

图|蒋介石

为表彰刘策成,蒋介石特意送他“模范县长”的称号,在当时乌烟瘴气的国民党政府内部,刘策成既让蒋介石满意,又能得到百姓的敬重,可见此人确实有些本事。

刘策成的人生追求也很简单,那就是在“乱世中为百姓做点实事”,他没有野心,所以蒋介石十分信任他,他一心为民做实事的精神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

身为“模范县长”,省长赵恒惕自然也想跟他攀关系,于是赵恒惕的侄女成了刘策成的儿媳妇。虽然有这层关系,但是刘策成对赵恒惕的一些政治主张始终无法苟同,在学生毛泽东遇到危难的时候,依旧选择出手相助!

1922年,毛泽东领导的工人组织逐渐壮大,为了给工人谋得更多福利,毛泽东经常作为代表和政府谈判,省长赵恒惕对毛泽东十分厌恶,想方设法谋害毛泽东。

除此以外,毛泽东还一心支持孙中山任命的谭延闿到湖南主政,逼迫赵恒惕让位,一个威胁自己地位又给自己惹来不少麻烦的人,赵恒惕怎能放过?

为了抓捕毛泽东,赵恒惕专门召开了破坏工人和学生运动的会议,刘策成身为湖南警察厅厅长也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听到赵恒惕要抓捕毛泽东,刘策成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

赵恒惕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故意询问刘策成,刘策成随机应变,装作身体不舒服,应付了过去。

会议结束后,刘策成垂头丧气回到警察厅,将自己锁在办公室,一日一夜不吃不喝。

赵恒惕要抓捕毛泽东,可见毛泽东的革命活动扩大到了一定规模,甚至威胁到了赵恒惕的势力,刘策成感到很高兴,但同时他又担心毛泽东真的被赵恒惕抓住。

第二天刘策成起了个大早,派人到处搜集证据,以“避免引发社会动荡”为由,建议赵恒惕推迟行动。赵恒惕直接拒绝了刘策成的请求,反而命令他立刻抓捕毛泽东。

这下刘策成没办法了,只能将一个与自己私交甚好的派出所所长王建屏叫来商量办法。

两人躲在卧室,刘策成压低声音说道:“毛泽东是我的学生,赵恒惕要抓捕他,你设法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他,既能使他脱险,又能让我圆满交差!”

王建屏点点头,压低声音说道:“策成先生,您需要我做什么,只管吩咐!”

刘策程点点头,他先是让王建屏派靠得住的人去清水塘给毛泽东报信,这两人也确实够意思,在清水塘没找到毛泽东,又跑到了仓后街省工团,将这件事当面告诉了对方。

省工团的同志赶紧将消息报告给毛泽东,安排众人撤离。

随后,刘策成又让王建屏在长沙城里带着大批人马巡逻,到处宣扬要捉拿毛泽东,做足了表面功夫,赵恒惕看到后十分高兴,可他没想到这样大张旗鼓的抓捕行动,其实也是给毛泽东示警。

巡逻的时候,王建屏故意给毛泽东让出了逃生通道,毛泽东一行这才成功从长沙撤离。

本以为是自己足够幸运,才能从天罗地网逃出来,没想到这背后离不开恩师刘策成的帮助!

图|赵恒惕

得知毛泽东逃脱追捕,赵恒惕气得直骂娘,他如何也想不明白,自己明明布下了天罗地网,却还是没有抓住毛泽东。多年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恒惕仍旧气愤地说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毛泽东的能量太大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策成力荐蒋介石联合共产党一致抗日,因为这件事,刘策成彻底得罪了蒋介石,蒋介石从此便不再重用刘策成,甚至有意无意疏远他。

后来,周恩来在南岳衡山视察的时候,刘策成专门上门拜访,周恩来热情地对他说道:“毛泽东同志同我谈过你和他在长沙的往事,他很感谢您当年及时的资助。”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毛泽东还记得这份情意,刘策成深受感动。

周恩来趁热打铁,接着说道:“共产党也永远欢迎策成先生的加入。”

听到这话,刘策成皱紧了眉头,没有答应却也没有拒绝。

1941年,刘策成对蒋介石当局的一系列反动行为彻底失望,一怒之下主动辞职重回教育界,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他依旧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撰写《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上。

确实,刘策成曾经在国民党政府任职,一度还当上了警察厅厅长,但是他和其余国民党高官不一样,他一心为民、公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这样为公为民的好官,不论在什么阵营都应得到人民的尊重。

毛泽东自然也听说了刘策成的这些事迹,再加上当年的鼎力相助,自然对这位恩师愈加敬重起来。

图|毛泽东

三、不忘老师恩情,同意安排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刘策成的年纪也大了,可他不甘心就此老去,依然想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可自己曾经当过国民党的县长,社会风评很差,找工作十分难找。

刘策成自问才华横溢,却不知该去哪里谋职,思来想去,他决定还是给学生毛泽东写一封信,请他帮自己安排工作。

刘策成在信中写道,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然干得动,想进京在文史馆工作。

像这样的求职信,毛泽东收到了无数封,大多数情况下都拒绝了,就连曾经救过毛岸英、毛岸青性命、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请求安排工作,毛泽东都没有同意。

刘策成既当过国民党县长,又和毛泽东没有亲密的关系,主席是否会答应为他安排工作呢?

收到刘策成的信件后,毛泽东匆匆忙忙看了一遍,就提笔写下回信。

主席在信中写道:“不要进京来找我,我跟湖南有关同志打了招呼,你去长沙找程潜即可。”

图|程潜

万万没想到,毛泽东一下子就同意了刘策成的请求,主席丝毫不顾及刘策成过去的身份,只凭借他的贡献就“破例”为他安排了工作。

收到这封回信,刘策成欣喜若狂,又将自己写的那本关于庄子的书寄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很快寄来了回信,在信中用“极为钦佩”评价刘策成的这本书。

就这样,刘策成拿着自己的那本书和毛主席寄来的两份回信,找到了长沙有关单位,为自己安排工作。

本以为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湖南省委很快就可以得到回应,结果左等右等等了半年,还是没有结果,一直等到1951年都没有人联系自己,刘策成着急了。

68岁的老爷子决定最后再“疯狂”一把,他收拾好东西,和家人告别,孤身一人上了北京!

当年刘策成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确实赚了不少钱,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自觉将那些钱上交了,经济窘迫的他住不起北京的饭店,只能选择在一个会馆里落脚,在破败的小屋里,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毛泽东早已告诉过他不要来北京,没想到刘策成还是不顾主席的劝阻来了北京,他在信中写道:“迟迟没有安排工作,我来北京找你了。”

本以为主席看到这封信会生气,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就派人派车来到会馆将老爷子接到了条件较好的饭店,还送来一些衣服和零用钱供老爷子生活。

两天后,毛泽东派人传来口信:“策成先生,请您放心,工作问题我已嘱托周总理安排,你先在北京住下,到各处走走看看。”

此时刘策成才知道,当年毛泽东将自己推荐给程潜,程潜因为工作太过繁忙,一时疏漏,没有来得及给刘策成安排工作。

既然刘策成亲自来到北京,念及旧时恩情,毛泽东决定亲自为刘策成安排工作,在北京游玩了一个多星期,刘策成终于如愿拿到了自己的聘书。

图|毛泽东

中央特聘他为文史馆馆员,聘书由周总理亲自签发,拿着这张聘书,刘策成激动得老泪纵横,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聘书来得有多么不容易。

当年一时做错选择,在国民党政府当了厅长,本以为自己的一生会这样草草结束,没想到在毛主席的关照下,还能最后发挥一次余热,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在北京稳定下来后,刘策成将那本自己研究了半辈子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出版,这本书也成了建国后研究庄子最权威的书籍之一,刘策成将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对文史馆中诸子著作的整理上,成为了近代最知名的庄子研究学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刘策成与毛泽东一样,都是一心报效国家的人,虽然人们常说“读书入仕是大俗之举”,但如果读书不能建功立业、贡献社会、服务人民,那又有何意义呢?

刘策成一生传奇,青年时一心为革命事业付出,中年时一心为人民付出,晚年时一心为国家付出,策成先生,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04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