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一张欠条,落款是朱德,朱德:让他来北京

1950年,刚刚解放的四川省开始筹备土地改革工作,为了尽快推动“土改政策”的落地与实施,政府在每一个行政村里都设置了一个“土改工作组”。

于是,在无数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一大批作恶多端的地主老财被打倒了,而那些分到土地的农民,也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不过,在四川省长寿县的一个村庄中,人们在进行土改工作时,却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地主”。

这个地主面对土改工作队时面不改色地坐在自己的家中,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切的发生。

而当众人来到他的面前,要求其交出手中的土地和财产时,他却缓缓地从自己的衣袖里拿出了一张借据。

众人顺着他的手凝神望去,看见借据的底部,赫然写着一个名字:朱德。

看到这张“借据”,土改工作组的负责人觉得此事非比寻常,经过同志们的商议,此事被层层上报到了四川省委。

后来,四川省委的同志又将此事转报到了中央,当朱德元帅本人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他当即表示要让这位“地主”来北京。

面对大家疑惑的眼神,朱德元帅也不做过多的解释,直到那位“地主”来到北京之后,众人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那么,朱德元帅为何会给一位地主写下“借据”呢?当朱德元帅与这位故人在北京相见时,他们又会怎么相处呢?在这张“借据”的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一张泛黄的“借条”

1950年,四川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与以往过去历朝历代所不同的是,本次土改的目的直指“消灭地主阶级”。

所以,各地的贫下中农对这次的“土改”爆发出了空前的热情。

在四川长寿县的一个村庄里,当地的农民也在随着土改工作组欢呼着,许多人自发地拿着已经分到手的工具和地契来到了一户地主的家中。

这家主人名叫傅德辉,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有钱人,大家本想着将傅德辉打倒在地,让他乖乖地交出这么多年来通过剥削获得的财产。

谁知,傅德辉看到冲进来的农民和干部,丝毫没有露出畏惧之色,只见他面色平静地坐在自己家的正屋中,好像早就料到了这一天的来临。

几名激动的农民上前准备与傅德辉好好理论一番,但他却冷冷地向四周扫视了一眼,看见这个地主居然这么嚣张,一些人的情绪则变得更加激动了。

最后,傅德辉不慌不忙地从自己的衣袖中拿出了一张“借据”。

此时,几个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挤到了人群的前面,他们仔细地端详着傅德辉手中的那张“借据”。

只见,其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借款的数额、时间,而在最后的借款人三个字后面则签着朱德的名字。

看到这张借据以后,众人瞬间愣在了原地,大家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朱德这位共和国的总司令居然会向一位地主借钱。

一些情绪激动的同志,不断高声叫喊着,认为傅德辉手中的这张借据是伪造的。

但傅德辉却坚称自己这张借据是真实的,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话大可以拿着它去北京核实情况,看到傅德辉表现得这么胸有成竹,几个带头的干部意识到事情似乎并不简单。

为了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大家决定先将傅德辉的借条收起来,等到大家向省委汇报完情况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置。

很快,四川省委便派来了专人向傅德辉核实情况,人们来到傅家以后,立刻就开始询问这张借据的情况。

傅德辉告诉大家,这张借据当年是由朱德总司令亲自立下的。

而且朱德还告诉他,只要日后傅德辉在生活中遇见了困难,他就可以拿着这张借据去找自己。

听着傅德辉将事情说得有模有样,四川省委的同志们也不敢轻易下结论,最后这件事情被层层上报到了朱德总司令本人那里。

在得知傅德辉还活着的消息后,朱德可谓是喜出望外。

他亲自提起笔给四川省委的同志们写了一封回信:“德国留学期间有傅德辉此人,确向其借款100元整。”

接到朱德总司令的回信以后,四川省委的同志立刻将傅德辉手中的那张借条送到了北京。

那么,朱德当年为何会向傅德辉一家借走100块大洋呢?在得知了傅德辉如今的处境之后,朱德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朱老总的“革命往事”

朱德与傅德辉之间的故事,还要从早年的革命经历开始讲起。

1904年,18岁的朱德原本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结果第二年北京便传来消息:统治了中国文化界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五年之后,实在走投无路的朱德选择来到云南讲武堂报名求学,此时的朱德年仅23岁,但他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身上独有的“军人气质”。

从讲武堂毕业以后,朱德因为作战英勇被他的上级连连擢升。

虽然朱德年纪轻轻就在队伍里当上了“军官”,但他发现,他所在的这支部队里,几乎都是一些“老兵油子”,这些人打起仗来自由散漫,平日里以劫掠百姓为乐,朱德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是,他陷入了一片深深的迷茫之中。

后来,朱德经过一些进步人士的介绍,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之后,朱德的心中如获至宝,他立刻向组织上提出“进一步学习革命理论”的愿望。

此时,组织上正要派一批同志前往德国深造留学,朱德经过组织上的考察,被认为是一个品学兼优、信仰坚定的人。

所以,1922年朱德便踏上了前往德国留学的旅途,在德国留学生活的经历无疑是朱德一生宝贵的财富。

在那里,他遇见了周恩来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此时的朱德还没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的心中也无比向往革命。

在德国留学的岁月里,朱德每天都会跟着同学们一起上街开展政治活动,为了摆脱别人对他“出身军阀部队”的刻板印象,朱德总是冲在最前面。

但是,朱德这样做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朱德长期参加各种进步的政治活动,他很快就被列入了德国警方的“监视黑名单”。

在中国留学生们组织的政治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之后,朱德便收到了德国政府的“驱逐令”。

根据这份驱逐令,朱德必须在半个月之内离开德国境内,否则,德国警方便会上门将其逮捕,然后将他强制送出国境。

不过刚好在这个时候,组织上也给朱德发来了一封命令,当时,组织上正好要派人去苏联继续留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朱德在得知这些情况之后,感到喜忧参半。

让朱德感到高兴的是,苏联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是他心目中的圣地。

如果朱德能够去苏联留学,那一定对其学习革命理论有着不错的帮助。

但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当时的朱德:朱德如果要前往苏联留学,就必须要筹措一笔路费,但当时的朱德几乎没有固定收入,很难拿出这笔钱来。

朱德就留学的经费问题向组织上作过报告,但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也错综复杂,组织上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来资助朱德留学了。

因此,朱德当时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直接放弃留学机会乘船回国,要么就想方设法凑足路费去苏联求学。

作为一名有志于革命的进步人士,朱德的心中当然更想选择后者,可是一看自己的生活状态,朱德的心中便泛起了阵阵愁思。

如果因为经费问题放弃了“赴苏留学”的机会,朱德大概会因此后悔一辈子。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朱德的四川老乡给他提供了帮助,这个人就是当时同样在德国留学的傅德辉。

傅德辉的家乡虽然与朱德不在一个县,但两人好歹也算是“四川老乡”,刚到德国没多久,朱德便通过其他的同学认识了这位豪爽大方的“四川老乡”。

与朱德不同的是,傅德辉的家中十分富裕,每个月傅德辉的家人都会从国内给他寄来一大笔生活费,而傅德辉本人又有着机敏的头脑,他利用手中的这些钱在德国开了一家豆腐店。

这家“豆腐店”白天营业卖豆腐,到晚上就会变成各路进步学生的“会议室”。

所以,当傅德辉听说了朱德的遭遇之后,便毫不犹豫地为他提供了一笔经费,朱德拿到这笔钱后心中十分感动,没想到他在异国他乡居然还能体会到雪中送炭的感觉。

但朱德也是一个行得正、坐得端的人,当傅德辉将这些钱借给朱德的时候,朱德立马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朱德告诉傅德辉,这些钱只能算是自己“借”他的。

将来到了苏联留学之后,朱德会想方设法地工作挣钱,到了那个时候,朱德的手上如果有足够的现钱,他一定会将这笔经费如数奉还给傅德辉。

傅德辉见朱德这位“老乡”居然还跟自己这么客气,便连连摆手表示拒绝,但朱德也是一个“犟脾气”的人,一再要求傅德辉接受他的条件。

傅德辉却笑着告诉朱德,他借给朱德的钱都是“外币”,将来要是到了中国这些钱也就没用了。

朱德见状,立马提议将所有的外币折合成中国人当时使用的“现大洋”,这些钱经过换算以后,刚好是100块“现大洋”。

说着,朱德便伸手去摸自己衣兜里为数不多的盘缠。

傅德辉明白了朱德的心意,也不想太让这位“老乡”为难,于是他主动提出让朱德给他开一张“借条”。

以后如果自己真有困难,需要朱德还钱,好歹也算是有个凭证。

朱德哈哈大笑地看着傅德辉,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虽然他们二人相识的时间并不算长,甚至彼此也不是十分了解。

但出于在异国他乡的共同经历,以及心中那份纯粹的理想,朱德和傅德辉还是成为了好朋友。

几天之后,朱德便踏上了前往苏联留学的旅途,而傅德辉则继续留在德国学习,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朱德与傅德辉并没有取得联络。

后来,傅德辉学成归国接管了家族里的生意。

由于傅德辉的家庭是当地的大地主,所以傅德辉回国之后便没有主动与朱德和共产党人联系,但每每回想起在德国留学时的日子,傅德辉的心中都会燃起一团熊熊的火焰。

虽然他不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参加革命,但他的心里却始终同情各路革命同志。

在抗日战争时期,傅德辉还通过当地的政府向前线的八路军提供过一些物资。

不过,傅德辉并不是想以此来“换取功劳”。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对自己的这段往事也绝口不提,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的土改工作组来到了傅德辉家所在的村庄里。

傅德辉作为村子里最大的地主,很快被当地群众当成了革命的对象,这时候傅德辉才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当年朱德总司令给他立下的那张“借据”。

其实,傅德辉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单纯地想向朱德讨要当年的100块大洋。

只是有些想念当年的那位“老朋友”了,或许他在亮出这张借据以后,便能够去北京与朱德相见了。

很快,身在北京的朱德总司令便给四川省委发来了信件,在这封信里,朱德非常痛快地承认了当年在德国向傅德辉借钱的事情。

而且,朱德也主动表示要将傅德辉接来北京,好好地与他“叙叙旧情”。

那么,傅德辉到北京以后,朱德到底会与他说些什么呢?

故友相见 再续佳话

1951年的春天,傅德辉终于应朱德的邀请来到了北京,看着多年未见的老友,傅德辉的脸上露出了犹豫的表情。

这时候反倒是朱德主动迎了上去,与他寒暄了起来,谈起当年借钱给朱德留学的事情,傅德辉似乎还历历在目。

朱德颇为感慨地告诉傅德辉,当年如果不是他的资助,或许自己也不会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走下去。

毫不夸张地说,傅德辉成为了朱德革命道路上的一位坚定的支持者。

聊着聊着,朱德便问到了傅德辉家中的情况,傅德辉告诉朱德,他的父亲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去世了。

在父亲去世以后,傅德辉的手上还算是有些财产,他也愿意将手上的这些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

朱德听了傅德辉的话非常高兴,当即便向他询问家中有什么困难。

傅德辉告诉朱德,现在新中国成立了,自己也很欣慰,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希望能够在新的政府里任职,为人民多做一些实事。

朱德一想到傅德辉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高材生,便立刻答应帮他举荐。

随后,朱德便邀请傅德辉继续留在北京参加学习,如果日后中央有适合傅德辉的职务和工作,他一定会第一时间告诉这位老朋友的。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傅德辉终于理解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根据中央的委派,他回到了四川省担任要职,虽然傅德辉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依旧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了不少事。

在他的主持下,四川省接连建立了钢铁厂、水泥厂等好几座大型的厂矿。

后来,傅德辉还被调到了西南地区的工业部门主持工作,在这里,傅德辉先前在德国所学的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

有了国家做后盾,傅德辉干起事业来也更加地游刃有余了。

后来,傅德辉从一线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转而进入学校,为我国的工业发展继续培养人才。

1964年,66岁的傅德辉向组织上请求“退休”,当他被组织上批准回到故乡时,旋即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作一位剥削阶级的代表,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人民中的一员。

1976年,傅德辉在自己的家中去世,享年78岁,在傅德辉死后,人们从他的家中发现了许多借条,这些“借条”大多是傅德辉年轻的时候所立下的。

与他借给朱德的那100大洋一样,这些钱直到傅德辉去世,他也没有收回。

不过,对于自己这样急公好义的行为,傅德辉并没有大肆宣扬,或许这些借条在傅德辉看来,只不过是他随手而为的一个“善举”。

可是,它们却给困境中的人们和中国革命奉上了一针“强心剂”。

人们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傅德辉与朱德之间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当年的傅德辉将朱德看做了自己的“好朋友”,当好朋友遇到困难时,傅德辉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援手。

或许,傅德辉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么做的回报。

按他的所作所为,却已经足以配得上这个世界上所有最美好的东西,个人在历史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不过只是一粒小小的泥沙。

许多人因为没有独占鳌头的勇气,都被埋没于这汹涌的风浪之中。

但当人们把目光投向占据鳌头的人时,大家往往会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令人佩服的勇气与精神。

这种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色或消失。

即便时光再过1000年,他们也依旧会存续于史册里,存在于人心里……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0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