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万志愿军艰难回国,安置成难题,杨勇粟裕提出方案获中央批准

1950年10月19日,由于美军入侵朝鲜,朝鲜战争全面爆发,战火殃及了我国领土,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彼时,朝鲜政府请求中国能够给予援助,出于综合因素考虑,我国最终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抗美援朝运动也就此拉开序幕。

在志愿军战士们的奋勇拼搏,和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之下,弥漫在朝鲜土地上的硝烟战火,于1953年7月停止,随着《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果实,也被新中国收入囊中。

不过,战争结束并不是最终的胜利彼岸,作战的志愿军,还需要面对不少的考验和难题。

(抗美援朝志愿军)

彼时的志愿军足足有130多万人,国家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么多人眼下的生活保障,还有回国后又该怎么安置他们。

话说,当时的情况究竟是如何样的?国家最终又如何妥善安置这130万志愿军的呢?

【抗美援朝战争后,军队撤离成问题】

众所周知,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正式宣告结束。

志愿军翘首以盼,期待着可以尽快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里,但此时中央领导人却下达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志愿军需要继续驻扎在朝鲜,等待指示。

按理说,战争已经平息,美军也表示停战熄火,志愿军也没有必要再继续待在朝鲜了,为什么中央突然下令,要求志愿军滞留朝鲜呢?

(志愿军旧照)

实际上,当时的谈判十分顺利,各国也以为一切都尘埃落定了,但朝鲜领导人李承晚,却在此时打起了小算盘:他想借助美军的军事实力,顺势攻下朝鲜,借此统一整个朝鲜半岛。

所以,李承晚临时变卦,不肯和谈签字,并且试图破坏两国的和谈,再度挑起中美双方的矛盾,但此时谈判已经顺利结束,停战已成定局,只待签字便万事休矣,哪里可能任凭他胡作非为?

李承晚见达不到目的,便强行扣留了数万名朝鲜士兵战俘,其中还包括几十名志愿军,此举无非是想告诉中美两国:你们应该继续回到战场。

(李承晚旧照)

一方面,李承晚顽固执拗,不肯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甚至还会在背地里“搞一些小动作”,这对新中国和朝鲜而言,都是潜在的威胁。

另一方面,国家认为130万志愿军的安置是个大问题:考虑到志愿军的人数庞大,要保障所有人的衣食住行,需要消耗财力,而新中国刚刚结束一场血战。

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新中国斥巨资,大张旗鼓地接志愿军回国,不仅消耗国家的财力物力,还可能会让有异心之人趁虚而入,再度威胁到新中国和朝鲜的和平和稳定。

所以,出于综合原因考虑,中央领导人下令让志愿军驻扎在朝鲜,等待命令,而这一等,就是整整5年。

不过,在此期间,志愿军可没有闲着,他们积极参与投入到朝鲜的民生建设中,为朝鲜人民建造了民房、水坝、桥梁,甚至包括防御工事,借此抵御李承晚的骚扰侵犯。

而中央领导人这边,也并没有遗忘那些身在异乡的同胞们。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等资料记载可知,1953年至1958年期间,在朝部队共分3批人马,逐渐撤离朝鲜,分批回国。

只不过,受计划实施的难度影响,直至1957年年底,滞留在朝鲜的志愿军大约还有25万多人。

新中国当初既然会发出“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危难困苦来临之时,自然就不会抛弃同胞兄弟们不管不顾。

1957年11月,毛主席决定和朝鲜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于莫斯科会面,在两国的领导人见面后,二人对于剩余驻扎在朝鲜的志愿军滞留问题,进行了深刻地讨论。

经过一番友好协商后,两个国家领导人心中都有了打算,同年12月16日和25日,金日成对于新中国驻扎朝鲜志愿军问题,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朝鲜战争时的金日成)

一、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主动提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朝鲜此举,明面上是在要求新中国撤军,实则是在针对美军,这样做的话,在新中国志愿军撤军的同时,也可以迫使美国军队退出朝鲜领土。

二、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告知联合国,要求苏联提出主张,借此推动联合国采取相应行动

实际上,这样做对于朝鲜是有一定好处的,由朝鲜方写信给联合国,可以便于苏联作为联合国成员开口,借此“推动”联合国采取措施。

不过,如今流传的第二套方案,实际内容并不完全如此——根据后来的《周恩来传》所述,金日成提出的第二套方案,核心点在于“由中国政府发表撤兵声明,朝鲜政府表示同意”。

换言之,两套方案的区别无非在于“由朝鲜和新中国双方的哪一方主动提出声明”而已。

(金日成青年照)

最终,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给金日成写信,商议了一套更为妥善的方案:即由朝鲜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要求外国军队撤军。

实际上,毛主席的此番安排甚妙——此举区分了“联合国”和“联合国出兵国”的意义,以此避免联合国被美国势力挑动,对中国进行谴责,进而影响撤军的顺利进行。

【怎么安置志愿军?杨勇粟裕提建议】

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金日成深觉有理,于是中朝双方的意见迅速达成一致。

现在,撤军与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是这25万人该怎么撤退,又该怎么安置呢?

其实,早在1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就曾召开会议,针对志愿军去向问题进行了讨论,但都没商讨出个具体结果,后来,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向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提出报告建议,表达了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

(彭德怀旧照)

他建议:从3月中旬开始,先行撤出第16、23军,随后再撤离其他部队,此外,还可以将济南军区和第19军区合并,等志愿军回国后,于长春成立吉黑军区。

杨勇如此建议,是考虑到建立军区的话,距离朝鲜距离会很近,万一后续朝鲜出现什么差池,也能够尽快赶到给予支援。

彭德怀看过报告后,将其转呈给毛主席,毛主席见后并未同意,也并未反对,只是批示:“退彭德怀同志。此件看过。”

随后,总参谋长粟裕针对志愿军撤军和回国部署问题,提出了两个方案,经过会议后决定:基本同意粟裕同志的第二个方案。

随后,结合了杨勇和粟裕二人提供的意见方案,中央领导经过细致修改后,最终确定了“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撤退方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很快就吹来了。

1958年2月5日,朝鲜发表声明,建议所有外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

不过,美国政府对于中朝双方提出的“撤出一切外国军队”的要求并不买账,甚至多次无理拒绝,即便如此,志愿军回国也是势在必行、不可阻挡。

1958年2月14日,为了保证志愿军撤退问题不受其他国家干涉,同时保证问题能够合理解决,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于1958年2月14日赶赴朝鲜,拜访金日成,在访问朝鲜后,中朝双方开始商议让志愿军撤退的事宜。

1958年2月19日,中朝双方在妥善商议后,联合声明,提出让志愿军于同年3月主动撤出朝鲜,在确定自己可以离开朝鲜,可以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后,志愿军一个个欢喜不已。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李振羽,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在拍摄志愿军从朝鲜撤退的日子里》,记录了当时一批志愿军归家前的心情。

(李振羽照片)

“撤军声明发布的第二天,就有汽车连夜接送志愿军出发,路上冰雪未化,天气依旧寒凉,但此刻所有人的心都是暖的。”

“金日成首相亲自接见了我们,人群高呼‘金日成首相万岁,中朝友谊万岁’……我们经过了上甘岭,战斗时候的回忆历历在目,后来有人现场调查,还在杂草堆里找到了钢盔、水壶、茶杯,有一个茶杯被打烂了,但是杯子上‘献给最可爱的人’那几个字还是清晰可见。”

终于,身在异乡苦熬五年,这些为国拼死奋战的英雄,在这一刻踏上了归家的路。

1958年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发布声明,称全部志愿军已经撤离,不过有一部分志愿军代表,自愿留在朝鲜停战委员会,监督停战协议的任务实施。

同年10月28日,志愿军代表团所乘的列车抵达北京车站,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他们回到了故土。

(坐汽车的志愿军队伍)

20万民众围观欢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亲自到车站,迎候这些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后来,毛主席也亲自接见了志愿军代表团的部分成员。

落叶自然要归根,志愿军归家后自然应该好生安置,那么,他们最后是怎么妥善安置的呢?他们的去向究竟怎么呢?

【落叶归根,志愿军奔赴国家各地】

1958年3月10日,第一批部队撤离前,志愿军司令部曾经要求各部队,务必要做好撤军保密工作,并且明确要求不能透露回国后的具体驻防位置和任务。

所以,志愿军回国后的去向,可以说是个谜团,甚至连《抗美援朝战争史》等著作都没有提及此事。

不过,近些年出版的中共领导人年谱,当中的蛛丝马迹,或许可以作为资料参考。

由相关资料得知,不少志愿军还身在朝鲜时,就对回国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想法。

(周总理和志愿军)

“有很多同志经历过了战争的艰苦,希望不要去太艰苦的地方。”

“有人回国后想住大城市,有人想离队转业,也有人想分配到条件好一点的地区。”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他们在回国后,见到了新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生机蓬勃,很多人都想继续为国家出一份力,所以,不少人最终选择听从组织的安排。

根据资料可知,第1军回国后驻防河南开封;第16、23军被编入了沈阳军区,此后驻防吉林和黑龙江;第21军回国后编入了北京军团,驻扎山西;第54军驻扎重庆。

对于志愿军直属机关,杨勇司令员曾经希望能够保留下来,与武汉军区合并,但结果并未如他所愿。

(毛主席和志愿军)

1959年1月,志愿军各部被撤销,大部分的机关干部被分配到解放军各个总部工作,其中政治部文工团、京剧团、话剧团等部门,分别由山东省、北京军区、沈阳军区等军队单位接收。

最终,志愿军落叶归根,回到了祖国,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实在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幸事。

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国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为那些英雄先辈们,颁发了表彰志愿军支援作战的纪念章。

或许有很多老兵,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等到这一天,但此举也是国家和人民惦念他们的方式。

结语: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130万志愿军迫于种种因素,不得不驻守朝鲜,五六年来,他们为朝鲜人民作出民生贡献,历经千辛万苦,依然守在前线,实在称得上一句“国之功臣”。

(离开朝鲜前的志愿军)

实际上,这场持续了五六年之久的志愿军撤军行动,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还是一场政治行动:此次行动不仅促进了朝鲜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还让中朝两国人民建立了友谊。

最终,志愿军得以平安回归祖国,为我们带来了和平和荣誉,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和爱戴,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如今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建立在他们的苦难坚守之上,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说:人民战士,都是最可爱的人。

参考资料:

《军事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军回国的若干史实考辩”

《军事历史》:“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的简要经过”

期刊《画说春秋》:“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

《在拍摄志愿军从朝鲜撤退的日子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9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