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0多岁老农拿着报纸找到萧劲光:他像我死去20多年的儿子

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解放,萧劲光带领12兵团顺利进驻长沙。

一时间老百姓欢腾鼓舞,长沙大街上老百姓自发出来迎接解放军,满城都是“欢迎自己的军队!”、“活捉蒋介石、白崇禧!”等口号标语。

进城后,百废待兴,萧劲光格外忙碌。

突然有一天,大门口警卫员报告说有一个老农民来找他,老人一直说一野第2兵团司令许光达是他儿子,已经近20年没见面了。

萧劲光不敢怠慢,赶紧让人把老人接进来。

老人手中拿着一张报纸,上面一张照片正是率领部队解放兰州的许光达。

老人说,这个人像是我死去20年的孩子许德华,请求萧劲光帮忙查找并核实。

萧劲光紧急给中央打报告,几天后传来消息,老人口中的“许德华”正是一野第2兵团司令许光达。

许德华是许光达曾用名。

得到组织确认,老人老泪纵横,他如何也没想到杳无音讯20年的“五伢子”竟然还活着,而且成了解放军的“大官”。

那么,开国大将许光达为什么20年不和家人联系?

他又有怎样传奇的革命故事?

这一切要从1916年的一场大雪说起…

雪天听课晕倒,幸得恩师救助

1908年,许光达出生在湖南长沙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排行第五,他的乳名就叫“五伢子”。

彼时,正是清朝最为混乱的时期,各种新势力逐渐崛起,社会底层农民饱受剥削压迫之苦。

而许光达家里孩子众多,经常吃不饱饭。

年仅6岁,许光达就被迫到地主家里放牛。

在放牛的路上,他经常路过一个学堂,那个学堂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进去读书。

教书先生邹希鲁是一个举人,参加过戊戌变法。

后来,仕途不顺就回到家乡当了一个教书先生。

每当听到学堂里的朗朗读书声,许光达都会牵着牛驻留良久。有时候,甚至偷偷躲在窗户下听老师讲课。

1916年冬天,下了一场罕见大雪,许光达仍然坚持来学堂偷偷听课。

大雪逐渐把他覆盖了起来,但许光达一动不动的坚持听课。

不知过了多久,许光达竟然冻晕在窗户下,失去了知觉。

先生邹希鲁下课后,惊讶的发现了冻僵的许光达,赶紧把他搀扶进自己家里。

一碗姜茶下肚后,过了很久,许光达才慢慢有了知觉。

邹希鲁为许光达痴迷学习的精神而感动,得知他家里穷的连饭都吃不起后,当即决定让许光达免费来学堂里读书。

就这样,贫穷的许光达终于有了读书机会。

他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格外刻苦,每门功课都能得满分。

5年后,许光达凭借自己的努力考进了长沙师范学校,这对许光达来说是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

然而,就这他进入师范学校读书的第二年,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邹希鲁家中却遭遇重大变故。

邹希鲁的哥哥和妻子接连遭遇意外去世,家里只剩下3个年纪不大的女儿。

大女儿已经许配给别人,最小的三女儿也送给了亲戚抚养,二女儿只有9岁。

邹希鲁便想提前给哥哥的二女儿邹靖华定门娃娃亲,关键时刻,邹希鲁想到了勤奋上进的许光达。

许光达的父亲许子贵面对主动来提亲的邹希鲁,想都没想,就应承下来,替儿子答应了这门亲事。

以前在老师家里上课时,许光达就非常喜欢比自己小5岁的邹靖华,因此,他也没有反对。

就这样,年仅14岁的许光达就和9岁的邹靖华定下了娃娃亲。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在外打拼的许光达逐渐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并且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因此,他和邹靖华的婚姻注定经历诸多坎坷。

一心干革命,和妻子被迫分离

在学校读书期间,许光达逐渐接触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然而,他和同学们的进步主张却遭到国民党残酷镇压,让他对国民党格外失望。

1925年,积极要求进步的许光达加入了党组织,正式开始革命生涯。

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得以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3年学习过后,家中的未婚妻邹靖华已经到了结婚年龄,家人催促许光达回到家中完婚。

然而,此时由于蒋介石先前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特务们到处抓捕共产党员。

形势异常严峻,许光达在匆匆和妻子完成婚礼后,不得不紧急离开家乡。

他刚刚离开家,国民党特务就来到家里抓捕他,此时家人才知道许光达是共产党员。

新婚妻子邹靖华知道丈夫是有追求的人,并没有任何埋怨,开始安心在家里伺候公婆,等候许光达回家团聚。

谁知,这一等就是10年。

1927年7月底,许光达加入了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担任排长。

南昌起义失利后,他跟随部队向广东转移。

一路上他们历尽千辛万苦,顽强阻击敌人追击,竭尽全力保留革命火种。

到达广东后,还没来得及喘息,就有敌人大部队向他们包围过来。

如果不迅速组织撤退,刚刚拉起来的革命队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关键时刻,许光达带领全排主动承担起阻击敌人进攻,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

10月2日下午,许光达和战友们刚刚构筑好阵地,敌人就气势汹汹杀过来。

许光达临危不乱,组织战士们坚决还击。

很快,弹药消耗殆尽,许光达就让大家上刺刀和敌人肉搏,终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就在许光达准备带领大家撤退时,突然得到消息,友邻的另一支部队被敌人包围,危在旦夕。

许光达又马上带领大家赶去支援,凭借勇猛顽强的战斗意志,硬生生冲破了敌人包围圈,把友邻部队解救出来。

之后,许光达迅速带领大家撤退去寻找主力部队。

刚刚跳出包围圈的许光达,再次遭遇迂回包抄的敌军。

此时,战士们个个疲惫不堪。许光达鼓动大家,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和敌人战斗到底。

最终,在他的率领下成功打退了敌人,再一次冲出敌人包围圈,可是在战斗中许光达却身负重伤。

虽然被战友们舍命救了下来,但他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无法跟随大部队行动。

无奈之下,战友们只能把他放在附近的老乡家里养伤。

此时,主力部队已经开始撤离,虽然在老乡家里养伤,但许光达时刻关心着部队的情况,每当四周传出枪声,都焦急不已。

经过十几天的治疗,他的伤口基本上愈合,但随时都有化脓感染的风险。

即便这样,许光达还是强行离开了老乡家里去寻找自己的部队。

只身一人的他,沿着之前部队制定的行军路线艰难前行。

可是由于战斗过于激烈,部队并没有按照原来的路线行军,接连数日,许光达都没有找到部队的任何线索。

就在这时,许光达遇见了国民党部队抓壮丁,他稀里糊涂地就被抓进了国民党部队,从事兵运工作。

虽然在敌人的阵营里,但许光达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

他发现很多人都和他一样是穷苦人,因此,他积极向身边的工友们传播共产主义进步思想,发展其中的骨干力量。

短短几十天时间,就发现了上百个进步工人。

然而,国民党兵站中有很多特务,最终许光达的身份还是暴露了。

幸运的是,许光达在工友们的掩护下逃离兵站。

此时,外界到处弥漫着白色恐怖,国民党四处抓捕共产党人,许光达只能昼伏夜出摸索着向长沙方向走。一路上,他改名换姓,多次侥幸躲过层层盘查。

这天,他终于来到了自己的岳父邹希鲁家中。

此时,邹希鲁已经是清河县县长,在岳父的安排下,他改名为许泛舟,进入县警察局工作。

许光达得知县里的监狱关押着很多共产党人,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展开营救行动。

最终,在岳父的支持下,大部分共产党人被偷偷释放。

然而,他们的行动也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他们派特务前来调查。

邹希鲁得到消息,连夜送许光达逃出城外。

然而,邹希鲁却背上了监管失察的罪名,被开除公职。

在此期间,因为担心家人受到牵连,许光达始终没有回到自己的家。

从县城逃出来之后,一个人默默踏上寻找组织的路。

1929年3月,经过数月寻找,许光达终于找到了组织。

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正式把名字由原来的“许德华”改成了“许光达”,并且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一直叫许光达这个名字。

战火考验,爱情更坚贞

红军部队成立后,许光达被组织任命为红五军团17师师长,接受贺龙的领导。

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经验丰富、有勇有谋的优秀将领。

贺龙非常喜欢老实忠厚的许光达,一心想给他介绍个对象。然而,许光达却始终记着自己在家中的妻子。

当贺龙表示可以把妻子接到部队团聚时,许光达同样拒绝。

因为在他看来,妻子来到部队不仅不安全,而且也会给父母带来危险。

许光达不知道的是,这些年虽然他刻意隐姓埋名,但还是被当地特务发现了蛛丝马迹,经常有特务到他家里骚扰。

特务们为了打探到许光达的下落,竟然把他的妻子和父母捆绑起来拉到街上游行示威,逼迫他们说出许光达的下落,可家人实在不知道许光达是生是死。

接连数日都问不出想要的情报,恼羞成怒的特务隔三差五就去许光达家中羞辱他的家人一番。

后来,特务们还逼着邹靖华在报纸上公开发布和许光达离婚的消息,邹靖华誓死不从。

于是,特务们就给邹靖华脖子上挂上“共产婆”的牌子游街示众。

对于这些侮辱,邹靖华咬牙承受下来。

因为特务们无休止的折磨,让邹靖华身心俱疲,而且她每天还要在工厂上班挣钱。

终于有一天,邹靖华累晕在工厂里。

经过医院检查,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

这还不算,无耻的特务为了邀功请赏,竟然在报纸上宣称抓捕并处决了一大批进步人士,邹靖华的丈夫许光达赫然在列。

不明真相的邹靖华看到报纸,得知丈夫竟然牺牲,她急火攻心、口吐鲜血,再次晕了过去。

身体精神饱受摧残的邹靖华绝望了,多次想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都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后来,她的父亲邹希鲁把女儿接到自己家中照顾她,并且开导她:

许光达很可能没有牺牲,国民党只是在虚张声势。

有了父亲的开导,邹靖华才重新燃起了希望。

因为他从父亲口中得知,一年前,丈夫还和父亲在一起。

后来,丈夫又去寻找红军部队,特务们是不可能那么轻易抓到他的。

很快,邹靖华重新振作起来,回到家中照顾公婆,并且更加努力赚钱养活全家,一心一意等待着丈夫回到家中。

后来,当许光达得知妻子的种种遭遇,恨的咬牙切齿,发誓早晚有一天要找那些特务报仇,让妻子过上好日子。

然而,1931年,国民党开始频繁发动对红军的围剿行动,许光达知道家里的亲人肯定是重点监视对象,因此不得不大消给家里人写信报平安的念头。

随后,许光达带着对父母和妻子的无尽思念,开始跟随红军南征北战。

在1932年1月的一次战斗中,担任师长的许光达,指挥2个团奋力向国民党守军发起冲击,激战三天三夜,全歼敌人,夺取了一座重要城镇。

取得胜利后,许光达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接下来敌人肯定会疯狂报复。

因此他带领大家构筑工事,等待敌人的援军。

第二天清晨,敌人派了一个旅的兵力把许光达的部队包围起来。

敌人装备精良,而且兵力众多,但徐光华丝毫不畏惧,利用之前构筑的碉堡猛烈还击,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就在这时上级发来了撤退命令,让徐光华边打边撤,和主力部队汇合。

就是在撤退途中,许光达被敌人一颗子弹击中,这次他负伤严重,被紧急送往上海治疗。

医院治疗期间,许光达知道自己的伤病严重,很有可能挺不过去。

因此,他决定冒险给家里写一封信,想告诉妻子,万一自己牺牲,她可尽快改嫁。

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这封信,许光达用了很多暗语。

接到许光达的信件后,全家人都看不懂,最后,还是邹靖华从只言片语中读懂了丈夫的心意。

邹靖华连忙给丈夫回信,告诉他,自己一定等待着团聚的那一刻,让他务必安心治疗。

许光达接到妻子的信后,内心百感交集,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

同时,他得知家人都安好,他的内心也欣慰了很多。

后来,考虑到上海并不安全,组织又帮助许光达到苏联治病养伤,终于让他的身体得到了康复。

而这一切,许光达的父亲并不知道。因为许光达曾嘱咐妻子,绝不能把自己的消息告诉父母,以防止特务们为难他们。

所以,许光达的父亲许子贵,一直以来都以为儿子已经牺牲在战场上。

双向奔赴,夫妻终团聚

在苏联养伤期间,许光达负责在苏联的秘密联系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国共关系逐渐缓和。

1938年,组织把许光达调回国内,并让他在延安负责抗大的教育工作。

此时,许光达的岳父邹希鲁已经通过好友徐特立,得知了许光达回国的消息。

但距离许光达和妻子邹靖华最后一次书信联系,已经过去了6年时间,邹希鲁并不确认许光达是否娶了别人。

因此,邹希鲁通过徐特立把女儿派到了延安学习,一方面是让女儿也为抗战做贡献,另一方面也是看一看许光达是否另外成亲。

那天,负责抗大教育工作的许光达,看到花名册上竟然有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名字——“邹靖华”。

他感到格外诧异。

因此,他马上让人把那个叫“邹靖华”的学员请了过来。

而刚刚报道邹靖华得知有领导叫自己,也非常诧异。

他跟着一个小战士来到一个窑洞里,掀开门帘的那一刻,她惊呆了,眼前的领导正是她日思夜想的丈夫许光达。

一时间,邹靖华百感交集,欣喜伴随着委屈一起涌上心头。

她不顾一切的扑向许光达,稀里哗啦地哭了起来。

分别了十来年的夫妻,终于在延安团聚了。

他们都没有背叛婚姻,始终为对方坚守着,最后竟然神奇的有了交集,重逢在延安这个神圣的地方。

重逢后,邹靖华详细向许光达讲述了十年间家里的情况。

当得知母亲已经于两年前去世,远在苏联的自己竟然毫不知情,许光达瞬间泪目,所有的自责、悔恨涌上心头。

随后的日子里,抗战形势越来越紧张,疯狂的日本侵略者不断反动扫荡行动。

华北地区、中原地区大多被日军封锁,许光达根本无法和家中的老父亲取得联系,只能祈求父亲平安。

转眼间,时间来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能享受和平生活是,蒋介石却倒行逆施,不顾各界反对,悍然发动内战。

一时间,全国各地再次燃起战火硝烟。

解放战争时期,许光达被组织任命为第三纵队司令员,先是南下作战,之后又辗转到西北地区,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一张照片让父子重逢

1949年8月,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全国大多数地区,湖南境内国民党很多部队纷纷宣布和平起义,萧劲光带领12兵团兵团顺利进驻长沙。

一时间,长沙城内锣鼓喧天,老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欢迎解放军入城。

几天后,消息传来,许光达也率领部队解放了兰州,新闻媒体对兰州解放专门做了报道。

十几天后,许光达的父亲许子贵正在家里认真看报纸,突然报纸上的一个人引起他的注意:

这个解放军干部咋那么像自己的儿子呢?

许子贵特意走到屋外光线好的地方仔细观看,越看越像。

儿子已经近20年没有任何消息,不是早就牺牲了吗?

可这毕竟只是传说而已,不放心的许子贵,又专门的拿着报纸找邻居帮忙看看。

邻居们异口同声的说:真像,这不就是你的儿子吗?

看到邻居们都这样说,许子贵更加确信儿子还活着。

于是,他决定去长沙城内找解放军,进一步确认报纸上的人到底是谁。

就这样,许子贵在第二天就踏上了去长沙城的路。

一路打听,他终于找到了长沙军管会的办公地点。

可是来到军管会门口,许子贵却犹豫了,门口站着荷枪实弹的卫兵,让他有些胆怯。

但想起解放军都是人民军队,因此许子贵壮着胆子走上前去询问。

没想到,卫兵非常热情,问许子贵有什么事。

许子贵掏出怀里的报纸,向卫兵问道,自己是来找自己的儿子的,就是报纸上的这个人。

卫兵并不认识许光达,可他认识报纸上的字,仔细一看,老人找的竟然是第一野战军2兵团的司令许光达。

卫兵不敢马虎,更何况老人竟然说许司令是他的儿子。

卫兵马上通过电话向军管会主任萧劲光司令报告。

萧劲光得知老人可能是许光达的父亲后,同样高度重视,连忙让警卫员把老人请进了管委会。

同时,紧急向中央报告,请求中央帮忙核实。

在和老人聊天中,老人说自己的儿子叫许德华,20年前因为躲避国民党追捕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而报纸上的人是许光达,所以萧劲光不得不谨慎。

很快中央就反馈回来,老人找的“许德华”就是“许光达”。

当得知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许子贵老泪纵横,倍感欣慰。

而许光达同样得知了父亲在寻找自己的事情,他深感自责的同时,马上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然而,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还有很重要的剿匪任务,许光达根本无法抽身回家乡和父亲团聚。

1949年12月,许光达还被中央抽调回北京,担负组建装甲兵部队的重任。

一时间,他更加忙碌。

直到1950年,许光达才向组织请假,得以回到阔别20年的家乡探亲。

老许家的孩子终于回来了,而且还成了解放军的高级干部,一时间全村热闹起来。

许光达的父亲并没有责怪他,他深知孩子20年的革命九死一生,是在做惊天动地革命事业。

临行前,许光达想接父亲去北京生活,让他尽尽孝心。

然而,许子贵拒绝了,一方面他故土难离,另一方面他知道儿子重任在肩,不想让孩子分心。

就这样,许光达带着万般不舍回到了北京。

高尚风格,精神永存

1955年,国家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授衔仪式,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

然而,就在第二年,父亲许子贵却因病去世,这让许光达万分悲痛。

老家亲戚考虑到许光达的身份,想要把许子贵的葬礼办的隆重些,并且要求许光达带30匹白布回去。

然而,许光达感到,自己身为中央委员,决不能带头铺张浪费,更不能违背中央丧事从简的规矩。

同时他考虑到,如果自己回家为父亲筹办葬礼,必然惊动地方政府。

因此,许光达决定派一名政治干部代他尽孝,并且亲自把200块钱交给那名干部用作父亲丧葬费用。

许光达虽然已经成了开国大将,但他处处严于律己,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就连毛主席都表扬他:“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结语

许光达在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和平时期,更是为国家装甲部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不仅如此,他一生清正廉洁,坦荡正直,赢得了极佳口碑。

1969年,61岁的许光达因为特殊原因不幸去世,走完了他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他的光辉业绩和高尚风范必将永远载入史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92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