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坊业的发展及其成因

书坊业,是指中国古代生产书籍的行业领域;宋朝作为中国古代一个被外邦势力一直欺压的王朝,被后世之人所诟病,而且宋朝又没有真正完成当时的大一统,所以不被人看好。

但是不可否认,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是最繁荣鼎盛的时期,造就了古代历史中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呈现出一个结果,即兴于唐、盛于宋,其中书坊业便是如此。

宋代书坊业的发展及其成因
一、宋代书坊业的发展状况

(一)宋代官刻书籍的发展

所谓官刻,是指宋代朝廷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刻书,而刻书则是因为在宋朝是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籍,所以称之为刻书。根据《宋会要》的信息显示,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要求刻印朝廷的刑事法典,因为当时的工部尚书窦仪说《周刑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重新编撰。

然后宋太祖下诏:“太祖建隆四年二月五日,乃命仪与权大理寺少卿苏晓、正奚屿…等同撰集,…….诏并谟印颁行

这次宋代皇帝要求刻印刑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同时也标志着宋代官刻书籍的开始。

宋朝的官刻分为朝廷中枢各机构和地方官府机构,朝廷官刻主要以国子监为主,还包括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国子监是宋代朝廷中枢主导的国立大学,因此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都是儒家经典,也包含少许其他类别的书籍,而崇文院是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秘书监则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等等,司天监主要负责掌握天文变化和制定历法以及占卜凶吉;

因此这些宋朝机构所刻印的书籍,本质上都是为了宋代朝廷的统治,所以也是宋代社会主流思想书籍的风向标和传播者。至于地方官刻,主要是茶盐司、转运司、安抚司、提刑司等宋朝地方行政机关会进行刻书,并且在地方各州、县,以及军学等都是由地方官府出资进行刻印书籍,所以也属于官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宋朝通过官刻书籍进行外交活动,根据史料记载:“在公元989年,宋太宗赏赐《大藏经》给高丽国使臣”;然后从宋太宗送出佛门经典开始,此后宋朝在外交活动中,赠送的书籍涵盖儒家经典、佛教经典、历史典籍、医学典籍等各方面的书籍,这些都是因为官刻的大力发展,才得以实现的。

(二)宋代坊刻书籍的大力发展

坊刻,是指民间生产书籍的作坊和店铺;宋朝,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最为发达的时期,在全国各地都有书坊进行书籍的刻印,其中福建、浙江、四川等地更是形成宋朝书籍刻印的重要地区。

宋代书坊业的发展及其成因

宋代的坊刻就是书坊业发展的主体,在当时每一个进行坊刻的书坊都是有着一套技术团队,分别是写工、刻工、印工等多个技术人员;在整个团队的支撑下,即便是再小的作坊,都能印刷出令人满意的书籍;

例如南宋时期都城迁至临安城,当时临安的棚北大街,有着很多极小的坊刻小作坊,被称之为书肆,甚至在临安的太庙前呈现一片书肆林立的境况,在这些书肆当中,因为有纯熟的刻印工匠技术,所用的纸墨材料都是上品,因而依然被临安文人视为刻印精美的艺术品。

因此从整个宋朝来看,书坊业最发达阶段当属南宋,关于这一点张秀民先生所著的在《中国印刷史》,研究发现北宋刻书地可考之处只有三十余个,而南宋有近二百个;

而且南宋都城临安的刻本是整个宋朝印刷书籍最好的,在宋朝人士叶梦得所著的《石林燕语》中有着明确描述:“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这里对临安还是称杭州,是因为叶梦得所处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北宋时期,包括还指出汴梁的刻本存在的情况是:“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在如今的上海图书馆收藏了一本刻本,便是来自南宋绍熙年间的“万卷堂家塾刻本”,是由南宋建安坊刻名家余仁仲所刻印。

宋代书坊业的发展及其成因

宋朝的坊刻印本不仅受到宋朝自身的欢迎,即便是到了明朝依然被追捧,例如明朝钱塘学者高濂曾言:宋代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印刷清朗,故以宋刻为善”,可见刻印技术成熟和书坊业发达的宋朝,留下的印本书籍都是后世的艺术珍品。

(三)宋代书坊业刻印书籍的种类

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例如《中书五经》和《三经新义,这些都是卖给读书人的,因为在宋朝的各级学府书院之中,老师的儒学教材都是这两本典籍。包括还有针对孩子启蒙书籍,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蒙求》。

但是也刻印佛家经典和史书典籍,例如当时杭州有晏家书坊和钱家书坊就刻印佛门经典《妙法莲华经》;例如史书记载,公元1085年,宋神宗特许高丽使臣在宋朝境内自行购买《大藏经》、《华严经》等佛教经典;这个信息说明在宋朝、佛家经典也是颇为流行,也许宋朝很多人不一定信奉佛教,但可以是宋朝读书人因为喜欢看书而涉猎多类书籍。

二、宋朝书坊业发展的原因

(一)重文抑武之下宋朝书坊业不发展都难

宋朝的重文抑武让书坊业有了蓬勃发展的大环境;公元960年,宋朝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手中建立,赵匡胤作为后周政权的武将,为后周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在后周担任禁卫军最高统帅(属于后周军职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岗位),这也是后周皇帝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

但是作为后周武将的赵匡胤在柴荣去世之后,选择辜负柴荣,在柴荣去世后的第二年,赵匡胤带着嫡系人马在开封城外的“陈桥驿”举行了一场“黄袍加身”和被逼上位的大戏,最终让赵匡胤完成取代后周的目标。

只是这个结果给赵匡胤心底深处埋下伏笔,因为赵匡胤作为后周武将没有对后周皇帝尽忠,所以很难说赵匡胤麾下的武将就一定忠心耿耿,说不定某天也来一场兵变,若真是如此,将追悔莫及。

可是史书记载,赵匡胤本人刚开始并没有着急,只是对藩镇割据的局面问计于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

赵普直接回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赵普之言让赵匡胤恍然大悟,而赵普后面还有一句解决的办法:“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只有夺去武将的军权,给他很多金钱养老即可。至此,赵匡胤来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成功掌握大宋的兵马。

自此以后,宋朝大力重用文人,尤其是在宋太宗赵光义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后,对文臣极为倚重,而对武将基本上没有信任可言,从而让北宋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读书人越来越多,所以宋朝的书坊也直接被推动起来。

(二)宋朝科举制的改革对书坊业的推动

科举制度是隋朝时期为了打破“士族门阀垄断朝廷官场”的格局,才设立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隋朝何唐朝自身就是门阀世家支撑起来的王朝,对士族的打压限制终究有限,所以隋唐时期的读书人出身于平民百姓的属于少数。

不过历经五代十国对世家大族的屠杀,到宋朝时期已经不存在左右朝政的士族,因此宋朝科举制度之下,先天具有较为公平的仕途机会;无论是什么出身,只要不是罪犯,然后通过各级科举考试,就能被朝廷录用。

宋代书坊业的发展及其成因

不仅如此,宋朝本着特别优待“文人”的原则,还设立一个“特奏名”的录用方式,根据《宋史·选举志》的记载: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故曰特奏名”,简单来讲便是考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落榜,但在积累一定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后,便可以被官府登记在册,然后以此参加朝廷设立的附加考试,之后会被赐予进士出身,并且授予官职。

据史料显示,这个“特奏名”制度的开创者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70年,宋太祖认为“非以特恩,终成遐弃”,于是把已经参加十五次科举考试都未通过的读书人特赐进士出身,当时共有106名,后面有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位皇帝进行延续,从而成为宋朝的科举制度里面的正式规制。

如此优待文人的政策,给了读书人更多的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读书当中,所以推动着宋代的书坊业蓬勃发展。

总而言之,宋代书坊业能繁荣发展,主要还是宋朝统治者对文人的支持和优待,而且宋朝对文人授予官职不在意是否引起整个宋朝官场的臃肿,这样的态度,让宋朝文人极为兴奋,更让宋朝的商人极为兴奋,所以造就宋代书坊业的兴盛局面。

参考文献:

《宋会要》、《宋史》、《中国印刷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21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