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央找陈赓谈话,要求他退居二线,陈:这不是开玩笑吗

1959年,一道通知在当时的中共中央起了不小的风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彭德怀居然下令让开国大将陈赓放下手中的工作,退居二线。

当时的陈赓已经将哈军工建立的初具规模,返回北京后的他正准备配合聂荣臻一起就“两弹一星”计划大展拳脚。

但这道来自中共中央的命令就像是一盆冷水一样,给了陈赓不小的打击。

当时不少人也纷纷猜测,是不是陈赓大将和彭德怀元帅在政治方面起了些冲突,又或者两人有什么过节?

而陈赓在听闻这件事后也去找过彭德怀,但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后来他甚至为了这件事找过周恩来总理,结果还是没办法。

那么,彭德怀元帅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下令让陈赓这位开国大将退居二线,两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开国大将

陈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都没能活到今天,我能活生生的站在这里就已经很幸运了,不能再奢求更多了。

所以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建国后,陈赓一直十分乐观。

陈赓出身于湖南的一个标准的将门世家,其祖父陈翼琼白手起家,一个人从地主长工白手空拳拼搏,最终官至花翎副将。

从小到大陈赓都向往于祖父口中行军故事,看着祖父身上那些大大小小的伤疤,听着祖父讲述着当代中国的状况,幼时起,陈赓便暗下决心弃笔从戎。

虽然在陈赓父亲这一代,陈家算得上是标准的书香门第。

但性格倔强,从小受到祖父熏陶渐染的陈赓自然是不肯按照家里的安排去乖乖读书,13岁那年,为了反对家里安排的包办婚姻,他偷偷的前往湘军招募处报名,成为了军中的一员。

自此,他开启了自己戎马一生的战斗生涯。

从1916年参与湘鄂之战起,再到1949年率部陈兵雷州半岛,截断白崇禧集团退路,陈赓经历了民国,抗日,解放等时期,参与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战争,终成一代开国大将。

建国之后,他又参与了西昌战役和边界战役,并在1951年出征朝鲜,参与抗美援朝之战。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陈赓按照毛主席的嘱托,开始着手建设军事工程院校。

任何事情从无到有基本上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建设军事工程院校也是如此,但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又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抗美援朝结束后中共中央深刻的意识到国内十分缺乏国防建设方面的军事人才。

陈赓接过了培养国防军事人才的担子。

接手此事后,陈赓没有过多拖延,立马开拔哈尔滨,选址建校。

日常生活中,身边人对于陈赓的评价大多数都是幽默风趣,为人和善,但很少有人知道陈赓其实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陈赓是有腿伤的,他的左腿曾经受过重伤,伤势经过整整一个月才得以治好,右腿在1932年的一次阻击战里中弹,因为拖延太长时间才治愈的缘故,他的右腿留下了隐疾,走路的时候总是不得劲。

在陈赓的家中,因为腿伤的缘故,家里会铺上地毯,为的就是防止陈赓走路摔倒的时候有个缓冲。

但即使是这样的身体状况,在哈军工的建校过程中,他依旧时不时的攀上脚手架与工人交流施工进度,并且深入基建工地,查看各个部分的施工质量。

在陈赓的带领下,仅仅花费不到七个月的时间,一座占地十万平方米,教学科研楼数量高达三十多栋的军事工程学院拔地而起。

学校建立起来了,接下来的便是教学人员,对于这些从全国各地调过来的人才,陈赓给予了他们最大的保障和尊重,他始终认为,相比自己而言,这些人才是日后建设国家不可或缺的财富。

怎么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是能否发挥他们作用的关键点,也是办好这所学校的重点所在。

在态度上,陈赓提出了两老办校的办学主张,所谓两老,指的是这些调过来的知识分子中的老教授和老干部,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虽然体力赶不上年轻人,但经过岁月沉淀的知识和丰富经验是无论怎么也无法取代的。

以老带新,进行知识的传承,既能发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又能将科学知识技术完整的传承形成完整的过度,让知识不会断层。

在日常生活中,陈赓不仅身体力行的同教授们交朋友,听取他们的建议,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还教导那些从军队中调过来的老干部,要求他们对老教授们放下傲气,要尊重,团结。

当时受环境风气所限,有不少人对于陈赓的做法颇有微词,甚至还有人在背后说些怪话。

对于这些落后思想和背后说怪话的同志,陈赓没有装作视而不见,而是召开会议,教育道:

“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建设,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能胜利的,不要只看到自己对战争的贡献,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就瞧不起人了,别人的寒窗苦读十年书也很重要”。

在用人方面,陈赓也是用人不疑,对于社会关系方面也是劝告他们,不要将目光放在过去,不要将其当作包袱。

就这样,在陈赓的领导下,中国第一所军事性工程院校开始走上正轨,教学规模蒸蒸日上。

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办成的学校,陈赓也深感欣慰。

“被迫”退休

1957年,陈赓不再主持哈军工的事务,但他仍旧兼任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一职。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于中国十分不友好,美国为了钳制中国的崛起,在1955年的时候通过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在条约中清楚的写到,在台湾受到威胁时,美国有权使用原子弹。

原子弹的威力不言而喻,这份条约的存在无疑是赤裸裸的核恐吓,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中国顺利收复台湾。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周总理等人的支持下,“两弹一星”任务秘密展开。

作为开国大将之一,陈赓是有权知晓这项任务的,像这样的军国大事作为将军的陈赓自然是想要出一份力。

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身体,开始闹毛病了。

陈赓的身体底子不错,毕竟是将门世家出身的,但战争年代好几次身受重伤,在生死线上走了好几次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开国之后,陈赓基也没停过自己的“步伐”,严格来说那个时候虽然说是建国了,但经历过战火摧残的中华大地上已是千疮百孔,全国各地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日机万里,宵衣旰食是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当时最好的写照,陈赓也是如此。

在工作上,陈赓对自己很严格,从来不存在文过饰非的情况,但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陈赓很少给予关注。

1957年12月19号,是陈赓晚年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就在18号的晚上,他还在进行高强度的工作,那天晚上他睡得很晚,躺在床上脑海中想的还是事情。

第二天起床后,吃过早饭的陈赓原本按计划去正常上班,但突如其来的急事打乱了计划。

等陈赓处理完事情后,整个家里只剩他的小儿子陈知涯和司机老赵。

老赵知道陈赓在处理事情,所以只在后院等着,并不知道屋内的场景。

但老赵没想到的是,等着等着,陈赓没等到,先出来的却是首长的小儿子陈知涯。

“赵叔叔,爸爸哭了。”

听到这句话,老赵微微一愣,感觉有许些荒谬,首长哭了,首长会哭?

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陈赓,虽然平日里首长待人随和幽默,但这样一个十分坚强的人,如何会哭。

看着陈知涯脸上一副十分焦急的模样,老赵来不及多思考,顾不上保密条例,连忙拔腿往屋内走去。

进入屋内来到客厅,映入老赵眼帘的,便是躺在沙发上,捂着胸口一脸痛苦模样的陈赓。

这是老赵从来没见过的陈赓模样,呼吸急促,脸色苍白,眼神涣散,沉重的呼吸声回荡在空荡的客厅里,让人忍不住握紧拳头。

老赵很难想象,到底是多大的痛苦,才让陈赓这样一个铁打的汉子痛的眼角流下泪水。

他来不及多想,按照过去组织培训的手法,先将陈赓抬到内室的床上,接着迅速返回客厅,拿起电话给北京医院拨打了过去,要求他们赶紧派抢救小组过来。

此刻的陈赓已然被如潮水般的痛苦淹没,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就像是被一只强有力的大手狠狠的扯住了一般,胸口处的剧烈疼痛让他头晕目眩,冷汗淋漓。

整个人的意识已经处于昏厥边缘。

抢救小组来的很快,经过测量,陈赓的脉搏、血压都检测不到,短短几分钟不到,医师便针对症状下了判断,是心肌梗塞。

这场抢救一直持续到傍晚,再等陈赓恢复意识时,已经是晚上11点,他的床边站满了人。

夫人傅涯,儿子,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陈锡联上将,以及中共中央军委的各个首长,甚至连彭德怀元帅都来了,大家都对陈赓的病况十分担心。

事实上,在抢救小组来到陈赓家后,陈赓病危的消息便已经通过秘书们传递给了各位首长。

到了晚上,陈赓家门外本就不宽敞的胡同里已经停满了车子。

在看到陈赓醒来后,众人才将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陈赓被转移到北京医院继续接受治疗,他花费了足足三个月的时间,才养好了身体。

在临行出院前,医师要求他必须休息一段时间才能再进行工作,中央方面也规定如果没有医师的许可,陈赓不能去上班。

这对于陈赓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他一回到家便想去上班,并且还多次请求医师给他开证明。

医生被他磨的没办法,只好再给他检查一次身体,在确定确实是有所好转后,给他开了证明,但还是嘱咐他说不能上全班,工作时间跟以前相比必须减少三分之二。

陈赓口中答应的挺好,但一工作起来便又恢复了老样子,当身旁的秘书和工作人员劝说他时,他还振振有词道:

“工作又不是算术,哪能说分成三分之一就分成三分之一,做一件事开了头就得做完,如何能半途而废呢,别人来找我办事,我如何能只做三分之一就不做了呢?”

在生活中,陈赓从来都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在工作上,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不文过饰非,但在涉及到自己的病情和身体上,陈赓却从来都不如何在意,很少能做到实事求是。

他认为病魔并不能打倒自己,对身体状况也是持乐观状态。

曾经有一次,中共中央方面请苏联的医疗专家来给陈赓看病会诊,专家给出的意见是他的身体决不能下一线战斗部队去工作,但司令部的文职工作还是可以干一下的。

结果陈赓一听就很开心,回到家后对妻子说:“今天苏联的专家给我会诊,说我还可以继续从事司令部的工作。”

1959年的初夏,陈赓再一次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的心肌梗塞又发作了。

中共中央方面根据医师的诊断,决定放一放陈赓身上的担子,让他退居二线。

这样做也是为了陈赓的身体健康着想,让他不必那么累。

对于中央的决定,陈赓并不是很理解,他不觉得自己已经病重到了需要退休的地步,而且他迫切的想要为两弹一星计划作出贡献,但中央的决定他也必须服从。

回到家后,休养了几天的陈赓又开始想办法。

他先是去找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彭德怀,但毫无疑问的被彭德怀拒绝了,第一次陈赓心肌梗塞发作时的模样彭德怀记忆犹新,他如何可能还让陈赓拿自己的身体去开玩笑呢。

不甘心的陈赓又去找了周恩来总理,结果还是一样。

当时中共中央对于陈赓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了一致,那就是为了他的健康着想,不能再让他这样不顾身体的工作了。

就这样,陈赓“被迫”退居二线。

1961年的元旦,陈赓受上海市委邀请来到上海小住一段时间,那时他的病情其实已经很严重了,住在屋子里时常感觉到胸口很闷,陈赓自己以为这是屋子太矮导致气压太低的缘故,其实他不知道的是,这是心肌梗塞面积扩大后的潜在症状。

来到上海不久后,当时的中央军委便发布了一个通知,要求解放军所有中将以上的将领写一份战争年代的经验心得。

中央军委考虑到陈赓的身体状况,便没有通知他,但上海方面不知道这个决定,把这个通知告与了陈赓。

在看到这个通知时,陈赓无疑是非常高兴的,他本身便是个重视总结经验的人,战争年代期间的每一次大战役结束后,他都亲自主持总结经验座谈会。

从三月开始,陈赓着手写这部《作战经验总结》,起初这部书是由别人代笔,但后来由于陈赓觉得由他人之手写出来的东西,始终有些词不达意,所以最终还是由他自己来写。

初春的上海因为倒春寒的缘故所以气温时常处于几度,在写书的过程中陈赓知道自己的病况愈发严重了,但这也迫切的让他想要完成这本书的写作。

然而一切的一切在3月16日的凌晨划上了休止符,陈赓的夫人傅涯记得很清楚,早上6点多的时候,陈赓被剧烈的胸痛惊醒,这是心肌梗塞的第三次大发作。

傅涯连忙给他注射了肝素,服下了硝酸甘油,但终究还是无济于事,药片刚进入口里就被吐了出来,那一天刚好是星期天,即使傅涯迅速的给医院打了电话,医院医师的调动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傅涯就这样看着自己的丈夫强忍住疼痛,脸色苍白的躺在床上。

再等医师赶来时,陈赓的手掌心已有几许凉意。

虽然医师组对陈赓进行了一系列手段的抢救,但终究还是没能将陈赓从死神手中夺回。

1961年3月16日上午,陈赓大将逝世于上海,享年58岁。

历史的不朽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历史中一段段的英勇事迹与那些曾经存在过的英雄人物,先辈虽逝,但精神永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69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