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北京发现李莲英墓地,墓门机关被铁丝破解,发现紫红色棺材

李莲英,晚清最著名的太监,一生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四帝,他凭借超人一等的圆滑聪明,一跃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以至于慈禧太后为他打破了清朝太监上限四品的祖制,赏赐他二品顶戴花翎,统领紫禁城内所有的太监,爬上了权力的巅峰。

如今提到大太监李莲英,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尤其他的死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李莲英究竟是如何死的?他的墓地又在哪里?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1848年出生于直隶河间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从小家境贫寒,兄弟四人,他排在第二。李莲英出生时,大清江河日下,因无钱上学他逐渐成为了街头的小混混。有一种说法,李莲英曾贩卖硝磺差点被官府关入大牢,逃脱后改行在街头补鞋,故有“皮硝李”的绰号。

晚清时期,河间府多出太监,这里很多走投无路的男子阉割后入宫。有的太监运气好,跟对了主子,结果家里也富裕起来,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莲英干了一段时间补鞋后,认为这没有任何前途,于是他决定进宫当太监。

慈禧太后出行摆拍照

据清宫档案记载,咸丰七年(1857年)李莲英因在郑亲王端华府表现突出,被送进皇宫当太监。皇宫内太监是有等级的,李莲英刚入宫是最低等太监,受尽了老太监的欺负,他渴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当时有一个叫沈兰玉太监入宫较早,还跟李莲英同乡。看到年少的李莲英颇为可怜,就告知他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说的是慈禧太后痴迷宫外的新式发型,可身边的太监如何也学不会。沈兰玉让李莲英认真研究这个发型,等他练习得差不多了,便托人把李莲英推荐给慈禧太后。

李莲英无比珍惜这个机会,日夜不停地练习,还想办法搞来假发。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莲英给慈禧太后梳头后,果然得到她的欢心,这件事也成为李莲英得宠的开始。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慈禧太后作为晚清实际统治者,她的手段有目共睹,李莲英能成为她身边大红人,一定有自己特别的手段。

李莲英有两大秘密武器:一是低调做人、善于揣摩慈禧太后的心思;二是本职工作干得极其出色,从不轻易得罪人。李莲英入宫前,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是安德海,曾在“辛酉政变”中立下大功,可他为人嚣张,仗着受宠把大臣都不放在眼里,一度要求地方官员向他“进贡”,最终被处死。

慈禧太后

相比安德海,李莲英就要低调很多,慈禧太后赏赐他的二品顶戴花翎从不轻易示人,即便遇到比自己品级低很多的官员,他也谨小慎微。同时,李莲英把自己本职工作干得极其出色,比如宫中的陈设、慈禧太后的爱好、礼仪程序等无不如数家珍。

1900年庚子之变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李莲英也是随从之一,一路上他尽了最大努力让慈禧太后吃好、睡好,这让慈禧太后颇为感动。《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要回京,一行抵达河北保定后便停下来休整。

当慈禧太后睡下后,李莲英来到光绪皇帝处,发现房间床上连睡觉的被子都没有。李莲英连连磕头说自己照顾不周,最后把自己的被子拿来给光绪皇帝。对于光绪皇帝来说,李莲英此举无疑是雪中送炭,他回京后时常念叨:“若不是李师傅,我恐怕活不到今天了。”

李莲英能做到让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都挂念,可见他为人处世确实有自己的一套。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一天内接连病死,李莲英在给两人操办完葬礼后,离开了生活半个多世纪的紫禁城。

因受到慈禧太后宠信,李莲英也获得了不少赏赐,早在出宫前他就北京购置了房产。不仅如此,隆裕太后还让他领着原来的薪水退休,每月能领到60两银子。出宫后,李莲英搬入北京棉花胡同家中,整日吃斋念佛,过着闭门谢客的生活。

李莲英

然而,短短3年后的春天,李莲英便去世了,终年63岁。关于李莲英的死因,清朝野史和正史都语焉不详,只有“病故”、“及死去”的描述,让人模棱两可,加上他还是二品官员,这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纷纷认为这很可能是仇杀。

不过,有学者就表示反对:李莲英谨小慎微,他从不站队,从来就没有参与帝后之间的党派之争。李莲英过继的孙女李乐正说:“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这一说法受到怀疑,因为李莲英死亡的时间是1911年3月,这时的北京气温很低,而痢疾的高发期夏秋季。

更令人费解的是,李莲英去世后很快将下葬,这更加引起了人们的猜测,直到1966年他的墓地找到后被挖开,终于有了答案。

1966年初夏的一天,北京海淀区“六一”学校旧址的一个角落,不时传出铁锤敲击的声音。原来,现场是6个人在挖掘一座墓地。挖掘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进展很缓慢,看着很不起眼的坟冢却比想象中坚硬很多,已经报废了3把铁锤。

这座墓地并不是一座普通墓地,墓主人就是大太监李莲英。墓地所在的位置曾被称为小花园,李莲英刚下葬时地面建筑奢华无比,占地达20多亩,坟冢前还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匾额题写“钦赐李大总管之墓”,两根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通幽向明昭垂万禩,大中至正巩固千秋。

李莲英墓地旧址

赵广智当时是“六一”学校的老师,他也参与了挖掘墓地的工作,后来他才知道坟冢坚硬的原因,“那是三合土,用的糯米汤、鸡蛋青,加上黄土白灰和成的,凝固后则无比坚固。”一个多星期后,大家终于在坟冢上挖了一个洞,可又被一层坚硬的花岗岩挡住了。

就在大家绝望之际,附近一个老人提出了一个办法。老人看到大家忙活很久成效不大,便用手指了指墓碑的方向。老人说:“你们挖错了位置,应该从墓碑下方挖,那里是墓道入口。”果不其然,大家按照老人的指点,花费三天时间后终于进入了地宫前墓室。

这间墓室南边连接着墓道,北面则是一扇石门,打开后就是停放棺椁的地方。怎么才能打开这扇石门呢?赵广智灵机一动,想到自己曾看过书本介绍一般墓门都采用“自来石”的装置,一旦墓门关闭,从外面使用蛮力根本无法打开。

因为大家是绕过墓道入口进入前墓室,赵广智意识到封住墓道的石门跟进入主墓室门应该是一样的,墓道的石门后侧有一个凹槽,一个石球正好卡在里面,从外面推根本推不动。赵广智想了一个办法,找来一根铁丝,照着石球圈了一个铁丝圈,然后拿着这个圈子从主墓室石门缝顺进去兜住那个石球,使劲拉住,再推一下,石门就推开了。

墓室

随着石门的打开,一阵凉意袭来,大家壮着胆小心翼翼进入主墓室。通过手电筒的灯光,大家发现棺椁几乎从汉白玉的棺床上掉下来。棺材是紫红色的,表面都描了金花,一看就很高档。

主墓室是用汉白玉修建的,约30平方米,四周墙壁有黄色的印记,赵广智他们分析,这些印记说明墓室进水了,结果导致棺材位置发生了移动。棺床上还有一个没有打穿的圆孔,手伸进去摸出来一个系着玉坠的荷包和几枚铜钱。

这是“金井玉葬”的葬制,是明清两朝最高等级的葬礼,只有帝后才能享用。由此可见,李莲英的墓地规格极高。墓室清理结束后,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打开棺材。谁也没想到,棺内只有李莲英尸身只有一颗头颅。

多年之后,赵广智想起那一幕后背依旧冷汗直流,他说:“当时我把手托在他(指李莲英)右腿、右脚那儿,使劲这么一搬,鞋底子下来了,掰一个鞋底子来,一看里面像黑棉花一样,我们都大吃一惊。”

赵广智接着摸索,最后他发现这个棺材内只有一个头颅,“我现在还记得那头颅的样子,颧骨高,噘着嘴。不是骷髅,上面还包着一层皮,没有腐烂。”匪夷所思,如果高规格的墓室,竟然只有一颗头颅,外加50多件陪葬品,尤其翡翠扳指更是价值连城。

翡翠扳指

墓室里没有盗洞,棺材完整,加上陪葬品都在,这说明墓室关闭后没有人进来过。至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结论:大太监李莲英不是病死的,而是死于非命的。问题又出现了,既然李莲英死于“他杀”,谁下如此狠手呢?

李莲英墓地被挖开后,那颗头颅被投入了茅坑,最后被捞起来随意找个地方埋掉。就在大家认为此事不了了之时,1984年7月此事又起波澜,北京联合大学一名叫佟洵的老师来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借阅档案。

佟洵即将完成在人民大学历史系清史研究进修班的学业,正在准备毕业论文,而她选择的课题正是大太监李莲英。佟洵认为当年李莲英墓地“头骨事件”肯定不是意外,背后或许有一个惊天秘密。

佟洵在查阅史料过程中,发现对于李莲英当年出宫后的记载几乎差不多,说是病死的,隆裕太后得知消息后还命人送去银子,让其家族给他举行盛大葬礼。佟洵在调查中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李莲英出殡那天从家中抬出了4口棺材,分别朝着东南西北4个方向走去。

佟洵想了很多办法,除了“六一”学校有李莲英墓地外,其他疑似墓地的位置都没有结果。走投无路后,佟洵最终找到了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李乐正告诉佟洵,只有“六一”学校的李莲英墓是真墓,其他都是假的。

李莲英

佟洵不甘心,当她询问李乐正为何棺内只有一颗头颅时,对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就是不正面回答问题。调查结束后,佟洵虽然没有找到李莲英死亡真相,可再次论证一点:李莲英死亡原因很蹊跷,而身首异处更是被视为死于非命的铁证。

近些年来,关于李莲英的真正死因又出现了三个说法:

第一、李莲英死于革命党人之手。话说晚清政府丧权辱国,革命党人认为李莲英怂恿慈禧太后镇压革命运动,结果派人刺杀了他。这种说法可能性比较大,李莲英虽然谨小慎微,可晚清政府统治黑暗,让他在不经意中就树立了很多敌人。

第二、赴宴过程中被人暗杀。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一个证据,出自袁世凯亲信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的口述。江宝仓是北洋军阀重要人物,袁世凯对他信任有加,他跟李莲英很早就结识。一天,江朝宗邀请李莲英赴宴,途经后海时遭到土匪。当下人得知消息来到后海后,只找到了李莲英的头颅。为了隐瞒消息,李家便声称李莲英病死。

李莲英

第三、李莲英死在探亲的路上。据说,李莲英在山东有一个侄女,他还在宫中时多次接济她。李莲英出宫后,侄女为感谢他,多次邀请来山东聚一聚。未曾想,李莲英探亲回京途中,在山东和河北交界处被人割掉脑袋。随从吓破了胆,只把李莲英头颅带回北京,等李家人回到案发现场时,躯干早已不知所踪。

李莲英可能没想到,自己死后不久,大清寿终正寝。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养心殿里举行了大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面对群臣,隆裕太后流着泪宣读《清帝退位诏书》。

宣读结束后,群臣最后一次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溥仪三鞠躬,他们从此不再是大清的臣子了。隆裕太后楞楞地看着这一切,等大家走后,在太监的搀扶下,她跟溥仪回到后宫,而这些太监也将是清朝最后一批太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6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