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一众宰相举荐却不能当官,还得经过这一关,这是什么朝代

人要想发达,不光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还得有贵人相助,才能平步青云。但是能不能遇到贵人,还得靠运气。

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叫富弼的年轻人运气就不错,他不光遇到了引他入仕的贵人,而且还得到了贵人的诸多帮助,从而成为一代名相。

(名相富弼)

在重文抑武的北宋时期,做一个知识分子是很多人的梦想,富弼打小耳濡目染,自然有志于学。父亲富言见他敏而好学,便留心为他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富言只是个监管酒税的小官员,还没有实力在家办学,所以当他得知宰相吕蒙正家请了翰林院的大学士为自己家的孩子授课时,便请求能不能让富弼也一同开蒙受教?吕蒙正便让他将富弼带来,经过一番问话,吕蒙正觉得富弼很有天资,是个可造之才,这才同意让他和自家的孩子们一块儿上学。

富弼二十出头的时候,随父亲在泰州读书。虽然他饱读诗书,下笔如有神助,文章一气呵成,但是他却只考得一个茂才的功名,所谓茂才,指的就是秀才。富弼不着急,依然潜心向学。

天圣五年,三十五岁的范仲淹在泰州任职盐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监管酒税的富言。范仲淹的才学天下皆知,富弼在父亲富言的引荐下认识了范仲淹,并拿出自己的文章请范仲淹指教,范仲淹初见富弼的文章,便很惊讶,觉得他是国之栋梁,将来一定能成为皇帝的辅佐之材。

(举荐贤才的范仲淹)

范仲淹便将富弼的文章郑重地举荐给了御史中丞晏殊,并一再强调此人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奇才。

晏殊也是个爱才惜才的人,就连范仲淹也是他举荐入朝的,所以当他看完富弼的文章后,连连点头称赞,觉得这样的人才,如果不能被皇帝所用,实在是浪费,同时又听说富弼尚未婚配,恰好自己的二女儿尚未出嫁,肥水不流外人田,像富弼这样有才学的小伙子不收入自己府上实在是可惜,所以就托范仲淹做媒,从中说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富弼。

尽管有范仲淹的举荐,认识了一些当朝的知识分子,不过富弼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考取功名才是硬道理,毕竟在那个年代,只能一步步考上进士,才能得到知识分子们的认可。但是奇怪的是,富弼尽管满腹才学,但不知为何屡考不中,范仲淹见此,也颇为他着急上火。

天圣七年,为了选拔特殊人才,宋仁宗下令恢复制举六科,这是除三年一次科考之外的特考,考生由公卿推荐,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由皇帝出题公考。

(制举特科)

天圣八年,宋仁宗颁制举特科。范仲淹知道后立刻将富弼叫来,让他写一些对政事的看法,并且还推荐他为茂才异等。在范仲淹的指导和激励下,富弼的文章果然被宋仁宗所欣赏,富弼这才被朝廷所用,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自此开始进入仕途。

这年富弼27岁,范仲淹已经42岁,对于富弼而言,没有范仲俺就没有他富弼的今天,应该感恩戴德呀!

不过事实上,富弼和范仲淹虽为莫逆之交,但在工作上他并没有对范仲淹唯唯诺诺。

当时富弼先到河阳(今孟州)任节度判官厅公事,接着到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为官,但是山东一带匪患不断,久而久之,匪盗猖獗,一些地方官员自知不敌,每每开出优厚的条件,以礼招抚。朝廷得知后,自然很生气,便派人来严查此事,主要负责查办此事的就是范仲淹。

富弼见到范仲淹后,便将情形一一说给他听,并说这些官员吃着朝廷的俸禄,居然和盗匪串通一气,应该严惩才对,要不然,匪患不除,百姓难安。

(影视中的富弼)

范仲淹却认为,山东多险山,匪盗藏于密林,如果政府军盲目围剿,只能劳民伤财,何况政府军人手不足,去了徒有送死,到时候官匪矛盾激化,苦的还是老百姓,所以还不如以礼相赠给地方百姓换个平安。

富弼一听,范仲淹这话好没道理,历来只有正义打倒邪恶的,政府剿灭匪盗的,不这样做,地方百姓永无安宁。于是脸红脖子粗地和范仲淹争执起来。

有人见富弼如此,便拉了他悄悄地说:“如果没有范仲淹,哪有今日的你?你竟然还跟他大吵大闹,你难道忘记了他的恩德吗?”

富弼则说:“如果心心念念记着范公的恩德,就事事都对他唯唯诺诺,那我只怕也背离了当初范公想我入仕为官的初衷了。”

范仲淹听说后连连感叹:“富弼不同俗流,深得我心。”

试想,如果范仲淹没有大胸襟,怎能容忍富弼的脸红脖子粗式的反对,正是范仲淹没有扼杀富弼的这种“有诤有讲”,才培养了富弼敢于直谏的个性,从而成为一代贤相。由此可见,富弼遇到范仲淹,何其幸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6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