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都是万箭齐飞,那射出去的箭都谁来处理?专家揭神秘内幕

以《三国》等背景为主题的历史剧,每次只要进行战争的场面,总是相当震撼,当中就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冷兵器,那就是“弓箭”,万箭齐发的画面,相信剧迷都不陌生。不知大家是否曾好奇,造每一支弓箭都是需要成本的,尤其在古代技术落后,要造出那么多弓箭,要花不少时间,这么轻易就用完了,会不会回收呢?

▲早期战争重要的兵器之一,就是“弓箭”。(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日前,网络上就讨论了这个有趣的话题,答案就是“会”,无论战争再如何激烈,双方都会指派专门清理战场的“清道夫”,负责回收弓箭、铠甲等武器,毕竟这些都是成本。

事实上,要造出具有实战价值且有破坏力的箭矢,相当费工,材料上要找到合适的箭杆,无论硬度、弹性,长度等都必须符合要求,而且要保证能正常使用,避免在战场上出包。

材料的选择就已经够费劲了,每个地区的资源更是不同,要就地取材找到适合材料,就更加困难了,正因为弓箭在古代是珍贵的资源,对于小国来说,除了要有效率的使用之外,如果能从较大的兵团手中,获得一些弓箭,那就帮助更大了,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了,不仅虚晃了对手,更获得曹营至少十万支箭,可说是一举两得的神招。

当然了,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只是《三国演义》经过文学加工出来的故事,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草船借箭”,但是主人公另有其人。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赤壁之战后,曹操任命庐江人谢奇为蕲春典农,在皖县屯田,并屡次出兵侵犯孙权辖境。当时孙权所任的偏将军、寻阳令吕蒙派人诱降谢奇,然而遭到谢奇拒绝。

吕蒙随后就找机会进攻谢奇。谢奇被逼退走后,其部将孙子才及宋豪等带着家眷老弱归降吕蒙,作为回应,曹操遂于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出兵濡须口,孙权早已有预闻,遂听取吕蒙所议在濡须夹水口建濡须坞,以此作好防御准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濡须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孙权便成功使用了“草船借箭”这一妙招。

据《魏略》记载,孙权乘船视察曹军时曹操曾命令军队向孙权的船大发箭矢,孙权的船一舷受箭过多快要翻侧,孙权于是下令船只转向回头,让船的另一舷受箭,待两边的箭量平衡后就回到驻点。

但这与《吴历》所载不同。此事被视为《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但《魏略》并无记载当日有大雾,孙权也没有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在船上扎草人误导曹操。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见孙军无论船队还是上面的兵器及士兵都整齐严肃,感叹道:“生儿子就应当像孙仲谋那样,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那样!”接着,孙权就写信给曹操称“春天融雪的大水要来了,你应该快点离去。”另外一张纸就写:“足下不死,我不得安宁。”曹操于是退军。

参考资料:《魏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72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